七方便、九種心住、六種力(三)

第019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在上一個單元最後,我們讀誦了這個《瑜伽師地論》九種心住當中「云何調順」的論文。在解釋這個九種心住的第五心住調順之前,我們必須要提醒菩薩們,也順便把後面的九種心住當中第六項跟第七項的所謂的寂靜還有最極寂靜,一起把它合併起來跟調順一起來作解說,比較能夠讓菩薩們得到一個完整印象。

我們先來唸一下云何寂靜:【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瑜伽師地論》卷30)

簡單來講,在聽聞了九種心住的七個,前七項的論文之後,菩薩們可能可以生起一個結論:簡單來講,內住、等住、安住、近住,最主要強調的還是在這一個以無相憶佛念來講,無相念佛這個法門來講,這個憶佛念的能夠住於內,平等住於內,能夠安心地,能夠安定地清淨於自己的,其實就是指的這一個能念佛的這個意識心。換句話說,這個意識心依祂的五遍行、五別境心所有法,而能夠相對應這一個定境法塵,兩個心與心所是非常親近的,這樣子才真正叫作定心——定中獨頭意識,緣於一境,安住於內。這樣子內住、等住、安住、近住,是比較趨近於定。

可是具足這樣子的粗分的,或是說已經約略快要淨念相繼的時候,您就要記得,如果要再進一步地提升定力,那您不是單獨只是在這個拜佛憶佛在練習當中提升;您還要依於現在剛剛所唸過的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在調順的階段,您對於這個五塵相——色聲香味觸相,對於這個貪瞋癡男女等相,您要能夠先取其相,要了知這一些都是過患——生死過患——要有這樣子的了知,要有這樣子的聞思作意堅固;由這樣的想的增上力,能夠在這一個五塵相,這些貪瞋癡男女相現前的時候,你能夠挫折這樣子的妄想,不要讓自己這個定心——緣定境法塵的意識心——流逸奔馳,而起了一些尋伺,起了一些煩惱。

在這一個調順之後,這一個寂靜它所要面對的對象,就稍微有點不同了;它是所謂的欲、恚、害等諸惡尋思,還有貪欲蓋等諸隨煩惱。這裡的諸惡尋思,還有諸隨煩惱,當然不離前面調順所說的色聲香味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那這樣子再更進一步,由於對於這樣子的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這諸等不好的、不清淨的,會相應輪迴流轉於三界六道的這樣子的惡尋思;乃至依於這樣的惡尋思,而起了傷害眾生,或是說與眾生結下有漏的、不淨的這樣的輪轉的生死的惡緣;那您都必須要去能夠思惟,聽聞之後如實地思惟,而在了相作意當中堅固作意,而能夠在面對境界法的時候,或是說在修學這個定力的時候,修習定力的時候,當有這些相應的境界現起的時候,馬上能夠對治、伏除它;這樣子您的憶佛念的定力,自然能夠在於修習定力的當中,練習無相拜佛的當中,不斷地增長堅固。而依於這樣子的不斷增長堅固的定力,有戒、有定,又有同時其他的時候,你有去修學這一些斷我見的知見,有斷我見的四念處這樣的聞思修慧,再配合未到地定慢慢地快要成就了這樣子的憶佛念淨念相繼,那你能夠有一分的,雖然還不夠具足,有一分的、少分的定慧等持,您在生活當中,也能夠調順、也能夠寂靜,乃至最後達到所謂的最極寂靜。換句話說,您就很少會失去正念。

這裡的正念指的有兩個:一個是失去憶佛念的正念。你不正知憶佛念已經掉失,而緣這樣子的貪欲害——貪欲尋思或是害尋思,或是瞋恚的這個恚尋思,乃至你著於人、我、眾生、壽者相,流逸奔馳而不正知,這就是所謂的失去了這個正念。另外一個正念是:除了掉失這樣子的憶佛念之外,已經緣於外面的煩惱。煩惱生起了,您既不自知、不正知憶佛念掉失,也不正知自己已經依於五根觸五塵而著於貪受,而著於這樣子的苦受、樂受、貪瞋受;而起了這樣子的往外流逸奔塵造作,相應於三界流轉生死的身口意業。您這樣子也就是這裡所謂的最極寂靜這裡所說的失念。

那這裡的失念,是必須要越過調順跟寂靜之後,而來講這樣子的失念。依這樣子的惡尋思還有這隨煩惱,你了知它的過患,起了這樣子的一個過患想,而能夠堅固作意,至少有完全了相作意成就、有一分的勝解,那你才能夠在這一些諸惡尋思、諸隨煩惱現前之前,能夠所謂的斷滅,能夠除、能夠遣、能夠變吐;猶如是這一些不好東西吃進去口了之後,你不消化它,直接就把它嘔吐出來。因為你了知這些生滅無常的這些遍計執相法一吃進去,吃進去的意思其實就是四食當中,依於這樣子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而在識食的階段,如果以第八識來講識食的話,你已經是現行熏為種子;不只沒有辦法止息這些諸惡尋思,還有這一些諸塵,還有這一些男女、眾生、壽者相的這些煩惱相的現前,你還這樣子著相而成為當中的演員,乃至當了編劇、當了導演,而讓這些諸惡尋思、這些諸惡身口意行,從現行熏成為種子;你沒辦法把它變吐出來,讓它清淨,不要傷害您的法身。

好!云何名為最極寂靜之後,底下就是這個九種心住的最後兩個,我們一併把它唸完:【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瑜伽師地論》卷30)

好!這個九種心住當中最後這兩個:一個專注一趣,一個等持。那您比較一下論文,很清楚地就知道這主要的差別,就在於一個有加行有功用,一個無加行無功用而已經能夠任運轉道。這裡的等持,其實就是以無相憶佛念,專就定力來講,就是您已經串習成就。換句話說,貪瞋癡相應的意識,依戒定慧這樣的修學,因為我們知道能夠真正修學戒定慧的還是意識,不是意根;可是這樣子的六種力當中的聽聞力、思惟力、憶念力、正知力、精進力,到最後您達到串習力的時候,其實以無相憶佛念這個修習定力的法門來說,就是您已經淨念相繼了。已經不需要意識的層面還要去努力,還要去有功用有加行,還要去注意一下是不是憶佛念掉了。表現於這一個無相憶佛來講,純粹就定力而來解說,這一個九種心住的後面的這兩項,當您還「專注一趣」的時候,那您在拜佛憶佛當中,大概都已經是能夠淨念相繼,沒有什麼問題了;最少最少一定也有初分的,依無相拜佛這種練習而達到了一個初分的,或是稍淺的一個未到地定,當然更深的也有。

而如果您已經達到等持了,簡單來講,您可能今天睡著,明天早上起來第一個念頭,不用你意識去提醒自己,你意根自然就引生出來這個憶佛念,讓你的意識去緣。或是舉一個平常當中您去跟人家說話的時候,除非是面對一些比較需要花腦筋、要著重於思慮的,或是作一些加減乘除比較不能疏忽的,那您可能是跟人家講一講停下來的時候,或是算一算停下來的時候,您也會自然而然因為已經等持了,串習成就了。不只是說停留在第八的這一個「專注一趣」,不只是在拜佛憶佛環境很好的情況下,您才能夠完全內住、等住、安住、近住。您是在即使生活當中只要是先一停息下來,依於你對於這些欲、恚、害尋思,依於你對於五根著五塵取這個人、我、眾生、壽者相而起貪瞋癡,這一些財色名食睡的煩惱,您已經是在了相作意當中對於它的過患已經具足成就了;依於這樣子的確定成就,您的一個等持力——你的憶佛念的等持——也能夠讓你不需要意識有功用有加行而意根已經接手了。換句話說,你時時處處,不只是在修習定力當中,你能夠安住於定境法塵;其實在生活當中,一停下來,煩惱自然不現前,憶佛念自然也會生起。

好!這裡底下的論文有講到了六種力來連繫九種心住,我們簡單地也把論文講一下:【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瑜伽師地論》卷30)這裡來講,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再依照論文來作解釋,我們純粹就依於這樣子六種力,來以無相憶佛念來解說這六種力,對應這九種心住,並引向於依於五停心觀或無相念佛;再依於六種力、九種心住,而能夠最後再依於四念處,七方便當中的第二、第三——四念處的別相、總相,而來走向斷我見證初果之路。

好!這裡的六種力,第一個聽聞力,第二個思惟力。這不用講,以無相憶佛來說,第一個你聽聞無相憶佛的一個法門它的內容是什麼,你瞭解這樣子一個法門;你對這個法門有瞭解了,也把握住了、掌握住了何謂無相憶佛念,您就必須要依於這樣子聽聞之後,您要依於聞所成慧而來慢慢地要去成就一分的思所成慧。你要思惟這樣的法門合不合理?思惟您對這樣子法門的理解如不如實?思惟這樣子的法門是不是真的能夠讓你成就定力?當您有合理的這樣子的一個確定,一個心得決定之後,您當然就開始要慢慢地練習了。換句話說,前面兩個聽聞力、思惟力,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聞思修;前面的聞所成慧跟思所成慧,依於這樣的兩種的力量有兩項智慧。

第三個,您要達到這一個憶念力。換句話說,你要慢慢地往能夠無相憶佛念串習成就,而能夠無時無刻淨念相繼,達到這樣的定力的境界邁進。這個憶念力當然是必須基於您有聞思所成智慧之後,您練習無相拜佛,您選擇一個安靜的場所,開始這樣子的有漏修。這個時候當然對於您剛剛所說的九種心住的內住、等住、安住、近住,你一定有沒有辦法讓內心安住,讓這個憶佛念能夠安住於內,與你的意識心非常親近;因為再近的話,沒有比心與心所有法更近了,您不能讓這個憶佛念近住於心,那您當然就沒有辦法所謂的有正知力。

第四個正知力,正知力這裡其實如果我們把它引用到不是只有在某一個定處,某一個地方來修習定力,而把它引申到生活當中,您面對生活這個舞台當中,這個擂台當中的煩惱時,我們之前有說過了,你這個正知力如果不現前的話,你沒有正知力的話,那你很可能第一個惡境界現前,起貪了、起瞋了、起苦受了、起樂受了,您不正知這個煩惱現前;當然在不正知這個煩惱現前,配合上無相念佛來說,你必定是憶佛念早就掉失了,你也不正知。那這樣子的正知力不具足的話,該怎麼辦呢?要依於後面的第五個精進力,來對治這樣子的一個遮障。

從這一個六種力來講,精進力是排在這一個正知力之後。問題來了,精進力所要精進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很清楚的,精進力所要達到的目的,是要來串習成就。以無相憶佛念來講,是要能夠淨念相繼。然而精進力雖然達到的目的,是想要藉由意識的不斷熏習,而最後意根著手,由意根完全來作主決定。就跟您開車一開始聞思修來修學這樣子開車的技術,來瞭解這些車子種種的硬體乃至軟體,可是等到您最後串習成就——所謂的會開車了,那您可能一邊打電話一邊開車;您可能都還不瞭解:我怎麼從這裡到那裡?遇過紅綠燈也知道要停,要開、要走也不會去撞到人。可是我剛剛明明在打電話,內容完全不知啊!我意識沒有在那裡啊!那很簡單的道理,因為您已經養成一個習慣了,這個習慣養成已經是意根串習成就,不需要你意識時時刻刻去注意了。否則的話,一個開F1賽車的賽車手,他哪還有時間在這個時速兩三百公里的時候要轉個彎,甚至一個髮夾彎的時候,還去想說:「我這個意識要如何去體會?要如何去感覺這個角度、這個力道、這個速度?」那絕對都是來不及了。

好!那回來這裡精進力,它要達到的結果雖然是意根著手來養成串習成就了,養成這一個無相念佛淨念相繼了,完全以後無功用無加行了,然而精進的內容卻是在它前面的聽聞、思惟、憶念以及正知;換句話說,您的精進、您的正知力不能達到這一個圓滿,那一定是於聞——聽聞力、思惟力,乃至憶念力有所缺乏。而這種缺乏才會造成你在惡境界現前的時候,不正知憶佛念掉失,不正知煩惱現前,而你已經流逸奔塵,已經是離開這個憶佛念,而去緣這樣子的相應:生死煩惱境界的這些男女、眾生、壽者相,甚至已經起了貪瞋癡這些惡尋思、惡覺受了。由於這樣的不正知,您一定要退回去,是不是你的憶念力不足?您無相憶佛念的修習,是不是在這一個所謂的前面說的在相續方便或在澄淨方便是不是有問題?或是說您對於這樣子的,就性障部分來講,您對這些色聲香味觸這些貪瞋癡男女相,對於剛剛所說的欲恚害等諸惡尋思,還有這些貪欲蓋和諸隨煩惱,您是不是在關於這幾個法的部分的聽聞還有思惟方面,您的這個它們都是過患想?這種想的這種了相作意,您是不是已經慢慢生起勝解,而能夠慢慢地心得決定?

如果您察覺了自己正知力不足,單獨就無相憶佛念會在生活中掉失的話,不正知煩惱現前,不正知憶佛念掉失,當然這裡指的已經不是單純您在講堂當中,在某一個僻靜的處所在修習定力;純粹就定力而講了,已經是要把尚未串習成就的定力,要運用在生活當中——所謂的相應於要調順、寂靜,要最極寂靜了。那您就一定要回去檢查一下:我對於無相憶佛念的聽聞有沒有問題?我對於無相憶佛念聽聞而來的知見是不是如實了知去思惟?然後進一步,嗯!確實是這樣子的語言文字背後代表的意義,跟它所要實行的法門大概是如何如何,有一定的理解,然後你還要去精進你的憶念力。換句話說,當正知沒有辦法達到的時候,你要退回去憶念;但當憶念沒有辦法清楚的時候、清晰的時候,您可能是思惟力還不足,還要退回到思惟力;甚至思惟力您都還有問題,您還要退回去聽聞力。這樣的精進地不斷地聽聞、思惟、憶念,終究你的正知力慢慢地成就之後,你才最後能夠達到九種心住當中的「由專注一趣」而最後能達到「等持」。如果講定來講,這裡的等持就是無相憶佛念的串習成就。

如果要把這個九種心住還有六種力來把它合在一起,而來解說相應於七方便當中的四念住,要來求得斷我見的話,那麼他當然就已經是能夠身念處,乃至受念處、乃至心念處。一一這樣的定慧的不斷地同時的增長,而能夠達到身念處,或是說受念處,乃至以後要斷我見的時候,心念處的完全的具足串習成就,也才能夠叫作等持。對於我們之前曾經跟菩薩們說過了,一切煩惱「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我們再加上它一個下聯,一切佛法都要「定慧等持,離言實證」。所有佛法的修證,從三乘菩提最初最初的、真正的入門而證果:所謂的小乘的四果當中的須陀洹果,所謂的斷身見、疑見、戒禁取見,所謂的合起來叫作斷我見,您都必須是「定慧等持,離言實證」。

另任何經由思惟,甚至等而下之純粹經由聽聞,聽來的或是讀來的善知識的知見,譬如說聽聞 平實導師在《識蘊真義》當中第十四章所說的「如何斷除三縛結」;您只有聞所成慧,您有思所成慧。您絕對不可以愚癡地以為:嗯!我了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我都了知它的生滅無常刹那變異;我更對於意識這樣子一個生滅依他,我也得到一個決定心;我確定意識必定是依他而起,必定是生滅性,不是真實性,那意識會斷滅的我也有體會。譬如我昨天睡著,今天早上起床,中間有一段時間,我意識根本都是斷滅的;譬如我曾經全身麻醉過(動手術過),醫生說一二三還沒有數到,我可能就已經是昏迷完全喪失意識了,等到經過了幾個小時之後手術結束了,我又清醒。嗯!我確實是現前親證意識是生滅的,那我應該是斷我見了吧!千萬不要起這種愚癡想。

斷我見的過程,絕對必須依於 佛在示現涅槃之前,或說是阿那律,或說是優婆離,拜託阿難跟 世尊問:世尊所講到的四件事情,最重要的說:「世尊!您示現涅槃之後弟子以何為師?」當然是以戒為師。可是更重要的是:「世尊!您示現涅槃之後,弟子要住於何處、住於何住?」就是所謂的四念處、四念住。而這裡要呼應的這裡的四念處,絕對不是對應於聲聞小乘弟子而說,因為我們剛剛說過了,大乘的四念處是完全要究竟圓滿佛道,才能夠說已經完成法念處的究竟圓滿成就。

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講說到這裡。

祝願各位菩薩:一切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