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性的發起和增長(一)概說

第021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單元弘法節目。通過前面單元幾位老師的解說,相信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都已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修學佛法雖然以實證「涅槃解脫」為「法」,但是對於「次法」卻不可偏廢,而且確認了:「次法」的實修,是實證「法」的必要條件。因此,如果對於次法的修習沒有興趣,沒有深植心中並且如實履踐而具足次法的實修功德,想要對於正法有所實證,無非緣木求魚。

當然,「次法」的內涵會因為學人發心實證的「法」不同而有差異。以二乘解脫道而言,主要是 佛陀在四阿含中為初學者解說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長阿含經》卷20)等人天善法,也就是布施的因果、持戒的因果,還有修學善法或禪定所得生天的果報。如果學人在聽聞 佛陀的這些開示之後,能夠信受不疑,並且樂於去實行,顯示這個人具備了次法的基礎;接著,佛陀才會再觀察他的因緣而告訴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長阿含經》卷20)來為他解說欲界天、色界天以及無色界天的過患,讓他瞭解三界都猶如火宅,就連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福也不應該貪著;因為即使能夠上生天界享受長久的天福,但在天福享盡之後,仍然還是要下墮受生死輪迴之苦。

所以,在具備了「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次法基礎之後,應當還要努力遵從 佛陀教誨,以「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的作意,繼續修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別譯雜阿含經》卷1)的二乘解脫道,才能夠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之苦,證入寂滅、清淨、真實的有餘依,乃至無餘依涅槃的解脫境界。因此,「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可說是修證二乘解脫道學人應該具備的「次法」。

但是,學人如果發心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祈願在三大無量數劫之中自度度他,乃至成就佛道,持續利樂眾生,永無窮盡,就以實證佛菩提道根本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及究竟佛果的無住處涅槃為所修學的「法」。因為佛菩提道內涵既深且廣,遠非二乘解脫道千百萬倍可及;況且佛菩提道修證過程中,漸次修證的菩提果,仍然是以學人逐漸具備修證二乘解脫道四向四果及辟支佛果的能力為必要的條件。因此,修學佛菩提道的大乘菩薩們,所須修習的「次法」就不僅僅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人天善法,也還包括了「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的二乘解脫道之法。

在《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這個單元的弘法節目中,前面已經有三位老師為大家解說了「求證涅槃者應學之次法」,接下來要就這個論題進行一個總結。如同前面所說,佛菩提道內涵既深且廣,遠非二乘解脫道可及;何況修學二乘解脫道的學人,一旦對實證二乘無餘涅槃生起了愛樂之心,就會恐懼未來無量生死的種種痛苦,一心想要入無餘涅槃,那今生就沒有因緣證得大乘菩提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佛菩提的究竟實證更是遙遙無期。他們捨壽之後只要有能力就會入無餘涅槃,永遠取滅;即使成為初果人,也會往生欲界天,世間就無人能夠繼續住持二乘菩提,必定導致二乘解脫道快速滅絕。反之,修學佛菩提道的大乘菩薩因為具有菩薩性,會以成就究竟佛果、利樂眾生、永無窮盡作為遠大的目標;並且在漸次修證佛菩提道的過程中,具備了修證二乘解脫道的能力,將來就能代替二乘人住持二乘菩提,延續二乘菩提妙法於人間,讓人間繼續有三乘菩提的完整佛法。所以,我們要總結「求證涅槃者應學之次法」,就應該以大乘佛菩提道修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及無住處涅槃作為修學的「法」,來探究所應學次法的內涵。

釋迦牟尼佛曾在《佛藏經》中,為祂正法中的一心出家勤求證悟的弟子們開示,並且這樣告誡他們:【不念涅槃,不以涅槃為念,不貪涅槃。】(《佛藏經》卷1)因為如果一天到晚想著要取證有餘、無餘涅槃,想著要出離三界生死,不願意盡未來際生生世世一直在三界中自度度他,就會障礙自己、也會影響他人菩薩性的生起。因此,釋迦世尊說在祂的佛法中求道,目的不在個人了生死,而在於智慧快速增長、福德快速增長,然後可以利益更多的人,心心念念想著:「怎麼樣使更多的人和我一樣可以證得實相,可以趕快發起實相般若。」這樣才有因緣在 世尊聖法中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至到不退轉菩薩位,獲得柔順法忍。

平實導師在他解說四種涅槃的實證及內涵的這本鉅著《涅槃》這本書中說:「求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者,應先發起菩薩性。」(《涅槃》下冊,正智出版社,頁210。)這正是在宣示著 世尊剛剛所說的那個道理。可見菩薩性的發起,對於求證實相涅槃的大乘佛菩提道學人極為重要。「菩薩性」或者稱為「菩薩種性」,是指大乘菩薩所具有的特質、特性,它如同種子一般,眠藏在每一個菩薩的第八識如來藏之中,並且在菩薩的一切事行中恆時現行。例如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開示說:【有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最初發心、悲愍有情、波羅蜜多、攝眾生事、自他相續成熟。】(《瑜伽師地論》卷13)意思是說,修學大乘法的菩薩具有五種特性:第一是種子,當學人最初發心修學大乘佛菩提道時,就種下了一分大乘法種,成為一位初發心的菩薩;第二是趣入,當初發心的大乘菩薩生起了對有情眾生的悲愍心,想要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這時他就進一步趣入了大乘佛菩提道;第三是次第,是說趣入佛菩提道的這些大乘菩薩們,他就應該要跟隨真善知識修學菩薩六度,次第到達解脫的彼岸;第四是正行,就是大乘菩薩要以生生世世不斷攝受眾生的種種事行,作為修習佛菩提道的正行;第五是正行果,菩薩種種行業的果報,就是令自己和有情眾生相續成熟,相續成就究竟佛道。由這段 彌勒菩薩的開示,可知菩薩發心修習大乘,誓願世世常行菩薩道,正確的行門以及所要獲致的業果,都不離有情眾生。所謂「菩薩從大悲中生」,三大無量數劫的菩薩行願,都是因為悲愍長劫沉溺於生死大苦海的眾生,都是為了要救度這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

那為什麼說菩薩性要發起呢?根據《菩薩優婆塞戒經》世尊聖教:【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菩提性,……和合眾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故名菩薩。若有說言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則不應修善業因緣、供養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則無初心及退轉心;以無量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優婆塞戒經》卷1)

這段經文,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中演繹說:【菩薩性就是菩提性,這不是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無漏法性是一切眾生本來就存在的,但是要發起菩提性,要求成佛及廣度眾生,世世願意當菩薩,這卻不是本來就有的心性,得要有善業,還有善知識因緣的配合,才能發起這個菩提性、菩薩性。】導師在講記中解釋說:【四宏誓願發了以後,決定「要成佛!要救度眾生!」這樣發起的菩提心……要有眾善業以及因緣和合,才能發起了這個菩提心,有了菩薩性,所以叫作菩薩。】平實導師在演述《法華經》時,也舉例說:【為什麼菩薩性非本有呢?因為無量劫以來都不曾接觸過三寶,所以他沒有發起菩薩性的因緣;可是,一旦有因緣接觸到了佛法,或者見到了佛像、見到了佛,或者聽聞佛法等等,那時他曾經發起一念善心而不否定或反對,那麼他的成佛種子,也就是他的菩薩性,就開始發展。】(《法華經講義》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188-189。)

所謂「菩薩種性尊貴」!因為相較之下,人天善法以及二乘菩提都不足以為貴,菩薩才是最尊貴的;而菩薩之所以尊貴,是由於這個種性使然。經中有個典故說,阿羅漢的徒弟還是個凡夫,還沒有斷三縛結,他的阿羅漢師父外出行腳,他就幫著師父揹了行囊跟在後面走,突然間他這麼想:「我應該當菩薩,不應該當聲聞人,以後要世世修菩薩行。」這阿羅漢知道了,馬上把行囊搶過來自己揹,不敢再讓他揹了。那徒弟還只是個初發心的凡夫菩薩,阿羅漢師父為什麼要這麼恭敬呢?這就涉及菩薩性內涵的問題。《優婆塞戒經》中有這樣的聖教:【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薩;欲知一切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堅固故,多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優婆塞戒經》卷1)意思是說,菩薩就是要求大智慧,要求證一切法的真實相。法界實相心的親證,可以使菩薩產生無量無邊的智慧,以這無量深廣的智慧來利益一切有情,就是大莊嚴;求這種大莊嚴的人,就是菩薩。菩薩總是有很多眾生緣,發願要不惜身命度很多、很多眾生,這才叫作菩薩。

可見菩薩性的發起是很困難的,所以一旦發起菩薩性,不害怕世世流轉生死,是很可貴的,是阿羅漢們應當恭敬的。因為菩薩種性的佛弟子不求自己得安樂,願意一世又一世持續地出生在三界中住持正法、救護眾生,這是阿羅漢們作不到的事,當然就生起了恭敬欽佩之心了。

話說回來,世尊聖教說:「發菩提心名菩薩性。」而「發菩提心」的意涵很廣,從歸依時的發菩提心,當時發了四宏誓願要「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發菩提心;乃至於發起了「救護眾生、住持正法」的心,也是發菩提心;然後為了實踐「救護眾生、住持正法」這兩個法而努力地修學,也是發菩提心;最後終於證悟了,也叫作發菩提心。甚至於十迴向位滿心了,從《華嚴經》裡面把十無盡願抄錄下來,在佛像前胡跪發起十無盡願而進入初地,這也是發菩提心。可見發菩提心的層級,有諸多不同,因而所發起的菩薩性,自然就有高低廣狹的差異。這樣說來,修學佛菩提道的過程中,既然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應該發起的不同層次的菩提心,那正可以說明:菩薩性也是會增長的,並且在大乘佛菩提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進升過程中,必須不斷長養菩薩性,才能漸次滿足實證每一階位無生忍、乃至無生法忍的智慧果德。這也正是 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中的開示,導師說:【菩薩性不是本有的,菩薩性是一世一世熏習、長養,最後才能具足的。】(《法華經講義》第十二輯,正智出版社,頁66。)道理之所在。

我們前面提到 導師在《涅槃》書中開示:「求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者,應先發起菩薩性。」導師在這本書裡面還進一步解釋說:【想要實證大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人,必須先學習六度波羅蜜多,使自己在勤行六度的時候,不知不覺發起深厚的菩薩性,願意永劫荷負如來家業,願意盡未來際照顧眾生的法身慧命,永遠不入無餘涅槃。這樣發心而世世勤行菩薩道以後,菩薩性漸漸地發起、漸漸地具足了,他就願意全心全力護持正法、救護眾生,那麼他在大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上的實證,自然就為期不遠。】(《涅槃》下冊,正智出版社,頁215。)

學佛的人大多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多,是修學大乘佛菩提菩薩道學人的六種「學處」,就是六種必須要努力修習才能夠度到解脫彼岸的行門,簡稱為「六度」。但是如何通過精勤修習六度,然後成為一個真實義的大乘菩薩?固然實證大乘見道,就是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第八識如來藏,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同步發起乃至逐漸增長深厚的菩薩性,那麼努力行布施等這前五度,只是在事相上做著這五件善行,最多就只能算是人天善法,連二乘解脫道的有餘依、無餘依涅槃都無緣實證,何況想要修學般若的實相智慧,進而想要親證七住菩薩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乃至究竟佛地的無住處涅槃?

既然這樣,那究竟該如何發起以及增長菩薩性呢?就留待下一集節目,再與各位菩薩繼續探討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