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基本觀念(四)

第012集
由 正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製作的《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系列節目。今天我們仍然延續上一集的主題「學佛之基本觀念」,我們繼續來談談菩薩性。

首先,我們看《菩薩善戒經》卷1《善行性品》的開示:【復有四事,雖有菩薩摩訶薩性,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四?一者不值善友、佛及菩薩不謬說義者。二者雖值善友、佛及菩薩,錯謬解義,不學菩薩所有禁戒。三者雖值善友、佛及菩薩隨順解義,不能學持菩薩禁戒。四者雖值善友、佛及菩薩隨順解義,學菩薩戒善根未熟,未得具足莊嚴菩提,是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雖有菩薩之性,若不具足如是四事,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復具足如是四事,無菩薩性而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是處。】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又有四件事可以說明,一個人雖然具有菩薩性,但是也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哪四件事呢?第一、不能值遇善友、佛以及菩薩不謬說法義,也就是沒有因緣可以遇到真善知識正說大乘法義。第二、雖然能值遇善友、佛以及菩薩正說法義,可是自己錯解了法義,也不學菩薩所有的禁戒。第三、雖然能值遇善友、佛以及菩薩正說法義,自己也能隨順瞭解法義,卻不能學持菩薩禁戒。由此可見,學持戒法是學佛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佛戒有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等,這裡明講的是學持菩薩戒。第四、雖然能值遇善友、佛以及菩薩正說法義,自己也能夠隨順瞭解法義,也能夠學持菩薩戒,但是善根還未成熟。這個善根就是講五根,也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與慧根。由於這五根還未成熟,還未發起五力,不能具足莊嚴佛菩提,所以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接著,經文作個總結說:菩薩雖然具有菩薩之性,可是如果不具足這四件事;這四件事,就是值遇善友、佛以及菩薩正說法義,自己也能隨順瞭解法義,並且學持菩薩禁戒,善根也已經成熟了,也就是五根已經成熟了。最後經文總結說:菩薩雖然具有菩薩之性,如果不具足這四件事,終究還是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反過來說,如果菩薩雖然具足這四件事,卻沒有菩薩性,而說能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無有是處,絕對沒有這個道理的。這裡所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義來說,就是明心證真如,因為明心證真如是成佛的一個起步,也就是一個起始點。

從以上經文所說,我們可以知道:能不能明心證真如,不是單一條件就能夠達到的,而是要有許多條件來共同配合的。這就屬於次法的部分了,也就是說想要得法,必須具足次法,然而次法的範圍,那就很廣泛了。我們簡單來說,明心證真如有三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定力、慧力還有福德。如果能夠值遇真善知識演說正法,這時候三個條件當中,就以福德來得重要了,因為所欠缺的往往是福德的部分。也許有人說:「我家裡很有錢,我日子很好過,如何說我的福德不夠呢?」可那是世間法上的福德,這裡講的是出世間法上的福德與功德。

我們看《佛說法集名數經》卷1的開示:【云何七種最上供養?所謂禮拜、供養、懺悔、隨喜、勸請、發願、迴向。】這七種最上供養,乃是累積福德與功德的殊勝行門,而這個出世間法的福德與功德,同時也會帶來世間法的福德,比方說有錢、有好的名聲、好的色身等等。

我們再來看一段《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8的開示:【復次,須菩提!六波羅蜜是菩薩善知識,六波羅蜜是菩薩大師,六波羅蜜是菩薩道,六波羅蜜是菩薩光明,六波羅蜜是菩薩炬。須菩提!過去諸佛皆從六波羅蜜生,未來諸佛皆從六波羅蜜生,現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皆從六波羅蜜生,又三世諸佛薩婆若皆從六波羅蜜生。何以故?諸佛行六波羅蜜,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所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中的薩婆若,就是講一切智或一切種智,這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也就是佛智。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六波羅蜜是菩薩的善知識,六波羅蜜是菩薩的大師,六波羅蜜是菩薩的法道,六波羅蜜是菩薩的光明,六波羅蜜是菩薩的火炬、火把。過去諸佛,都是從六波羅蜜出生;未來諸佛,也都是從六波羅蜜出生;現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都是從六波羅蜜出生。又三世諸佛的一切智、一切種智,也都是從六波羅蜜出生。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佛如來力行六波羅蜜,是以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來攝取眾生的,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那由此可見,菩薩六波羅蜜以及四攝法的重要性。我們前面節目中也曾經講說過,一個人是否有菩薩性,要用六波羅蜜來印定,現在這裡說: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無量諸佛,都是從六波羅蜜出生;因此,我們說修菩薩道者,有必要勤修六波羅蜜。我們所修學的是菩薩法,想要親證的是菩薩法,因此是否有菩薩性就顯得很重要了;因為有了菩薩性以後,才能跟菩薩法相應,也才能跟傳授菩薩法的善知識相應。而聰明伶俐、世智辯聰,書看得很多、名相懂得很多,那未必就能夠相應,很重要的就是心性,也就是菩薩性。

什麼是菩薩性呢?我們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願意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不是那種自掃門前雪的人,不是那種世間法說的「家事國事,關我何事」的自了漢。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在一個團體裡面,沒有私心,願意為這個團體付出的人,就是具有菩薩性的人。那如何才能具有菩薩性呢?菩薩性不是每個人天生就具有的,有的人生來就具有菩薩性,那是他過去生修來的。但是菩薩性也可以由後天慢慢培養起來。那麼要如何培養菩薩性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沒有私心,多為眾生做事情。

再說,所謂的修行,就是把自己如來藏中的染汙種子,逐漸汰換為清淨種子。所以,在為眾生做事情的時候,如果有遇到事相上的問題,不起煩惱,因為那正好是汰換染汙種子的最好時機。想想看:如果不是有那個因緣,自己的染汙種子不會現起,也就無法看清楚自己,無法了知自己如來藏中還有那麼多的染汙種子。再想想看:就是因為自己如來藏中有相應的種子,才會生起那個作用,如果自己如來藏中沒有那個相應的種子流注出來,也就不會有感覺了,也就不以為意了。有的時候,外境的現象往往是自己如來藏中染汙種子的影現,所以說,得要歷緣對境去修除性障。因為如果沒有那個外緣,如來藏中的染汙種子不會現起,它就永遠眠藏在如來藏中。因此說,修行就是要讓境界來磨練自己。如果性障不除的話,無法斷我見,也就無法明心證真如。換句話說,必須藉事練心,歷緣對境中來磨練心性、調柔心性。

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菩薩性呢?不是的,不是每個人生來都有菩薩性,但是菩薩性可以培養。一切眾生的如來藏中,本來都具有成佛的種子與功德,可是這個種子與功德,必須經由不斷地熏習增長發起菩薩性之後,才能漸次進修,最後到達究竟佛地。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都具有菩薩性的功能,但是必須以無量的善業因緣,才能發起菩薩性。事實上,菩薩就是要在不斷利他之中,來成就自己的道業,這就是菩薩正道、菩薩正行。

自古以來,禪師不太喜歡聲聞心態的人,例如黃檗希運禪師,他曾經和一位天竺來的僧人行腳。有一天,下大雨河水暴漲,那位阿羅漢有五神通,就在水面上凌波而行,走到河中間時,向黃檗禪師招手:「來來來!一起過河來。」黃檗禪師招手要他回來,繼續一起行腳,那阿羅漢不肯回來,於是黃檗禪師說了:「早知道你是個自了漢,就把你的腳後跟剁了。」

又例如,洞山良价禪師座下,有一個弟子禪定很好——修得四禪,有一天他開悟了,跟洞山禪師告長假,然後回到寮房就入滅了。於是,洞山禪師吩咐底下的人,準備三兩麵粉供養這位僧人。為什麼呢?因為對自了漢覺得不屑,認為他只值得三兩麵粉的供養。

所以,我們得要發起菩薩性,才能跟善知識、跟菩薩法相應。但是菩薩性也未必完全是天生的,它可以藉由熏習而慢慢培養起來,乃至增長廣大。正覺所弘傳的法道,是佛菩提道的菩薩法,正覺禪淨班的課程講六度波羅蜜,先說布施的內容、布施的因果,先培植福德;接著,持戒度說不可侵犯眾生,忍辱度進一步說六念忍,說慈忍觀修慈無量心,說悲忍觀修悲無量心,這樣藉由正知見的聞熏,漸漸發起菩薩性;最後,再說般若度,說要斷我見乃至參禪,這些都有它的次第性。如果跳過次法直接參禪,一來不容易破參,因為自古以來,明心開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禪宗公案才不過一千多則。二來就算因緣好,得到善知識的幫助而破參,如果本身條件還不具足,性障未除、福德不夠的話,有可能會退轉而退回意識境界。總而言之,菩薩種性非常尊貴,只有具菩薩性的人,才能得菩薩大法;可以這麼說,菩薩性越早具足,明心開悟的因緣越早成熟。

我們來看看《華嚴經》卷40,普賢菩薩的聖教:【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意思是說,諸佛如來的本質就是大悲心,因為對眾生生起大悲,因為大悲而發菩提心,因為發菩提心而成佛。也就是說,菩薩從大悲中生,因為對眾生有了大悲心而發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成佛。如果沒有大悲心,不想利益眾生,這不是菩薩而是自了漢,自了漢是無法成佛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看《華嚴經》卷40的開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譬如在沙漠曠野之中,有一棵大樹王,如果樹根獲得了水分,那麼枝葉、花果都會長得繁密茂盛。同樣的,在生死曠野中的菩提樹王,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切眾生是樹根,諸佛菩薩是花果,如果能夠用大悲水來饒益眾生,那麼便能夠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為什麼這麼說呢?

《華嚴經》接著開示說:【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華嚴經》這裡明白告訴我們:菩提屬於眾生,如果沒有眾生,一切菩薩終究不能成佛。

所以,如果還不具有大悲心,那麼就要趕快培養,一旦大悲心培養起來,有了菩薩性以後,在六度波羅蜜上的修學,才能有所成就。因為菩薩就是要在不斷地利他過程當中,攝受未來的佛土。所以《華嚴經》說:佛菩提道就像一棵菩提大樹,眾生是樹根,菩薩必須不斷地以大悲水灌溉樹根,也就是不斷地以大悲心饒益眾生、利樂眾生,菩薩的這棵菩提大樹才會長得茂盛,才能盛開智慧華果,這樣才能成就佛道。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

祝願大家:色身康泰、福慧增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