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漸除疑蓋

第016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應漸除疑蓋」的相關法義,瞭解這方面的法義在學佛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實際上,「疑」的範圍非常廣泛,因此學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一分一分地斷除各種疑惑,同時也一分一分地實證各種法義,一直到佛地便能成就一切種智而成為一切智者。

首先,我們來看疑蓋的意思,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8中開示:【復次,疑惑蓋者,常懷疑惑理事不決 ,障礙施、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三世因果,三寶性相皆不顯現,如何能生微妙靜慮?是名疑蓋。】也就是說,疑蓋是對於所修學之理路或事修方面無法審決確定,心存猶豫,如果處理不好,對於修學便會有遮障的作用產生。在這裡也特別強調事修的部分,因為有些人只對法義很有興趣,覺得很勝妙,但是不願意實修;譬如要除性障,便會覺得很勉強,無法稍離對於五欲的攀緣,那這樣就無法進入更深一層的智慧,因此難與解脫功德相應。所以,疑蓋會障礙包括對於三寶、三世因果的真正瞭解與信受,當然也會障礙對於四聖諦、菩薩六度等法的修學與成就,因此常常「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無法確定正確的法義,所以造成在戒定慧三學修行上廣泛的障礙。

譬如說,有人會對於 佛所開示的五趣因果產生懷疑,而質疑是否真的有地獄存在;也有質疑如來藏只是方便施設,因為認為不可能有本住法存在,因此落入斷滅見;或者質疑大乘經典的真實性,或者懷疑到底有沒有初禪境界可證等等,這些都會造成修行上的嚴重遮障。實際上,疑的範圍可以非常廣泛,包括對於老師產生懷疑,或認為自己與老師差不多,因此對於老師的教誨也會有懷疑;也有對於自己所修學的法產生懷疑,或者有時候只是自己不願意按部就班去實修,因為不能證法,而對法產生了懷疑;實際上,並不是法有問題,因此他不斷地更換修學法門,但始終無法成就。當然也有可能是老師的教導或其他原因而產生了疑惑,因此底下我們就來對於產生疑惑的六種原因略作探討。

在《瑜伽師地論》卷55中開示:【疑依六事生:一、聞不正法,二、見師邪行,三、見所信受意見差別,四、性自愚魯,五、甚深法性,六、廣大法教。】也就是說,能夠產生疑惑的原因,可以概略分為六種:

第一個,就是因為聽聞到不正確、錯誤的法義,那這些法義就會與修學者所見的現象不吻合,或者與經教是不一致的;因此,心中便會懷疑自己所聽聞到的法是否正確。這個部分在末法時期邪說氾濫的時候必須要特別地留意。

第二個,就是看到自己老師之身口意行等與其所教授之內容不一致,因此產生懷疑。譬如老師教導別人要遠離貪欲,可是老師自己的貪欲卻是很重而也沒有去作對治,因此學生就會懷疑自己將來修行成就的可能性了。那如果有這種現象,也反映出他的老師在真修實證上是有問題的。

第三點,就是看到自己所信受的幾位對象,他們的說法不一;或者也有可能是自己的老師前後的說法不一致、有矛盾的現象,那這當然會令修學者陷入深深的疑惑之中。這樣的現象是不難看到的,因為如果修學的法是錯誤的,就會引生不同的誤解與邪見,因而引生諍論或落入見取見之中。

第四個,就是自己的領悟力比較不足,沒辦法作比較深入的法義思惟整理或者觀行;因此對於諸法便無法深入理解,如果有這樣的現象就要更加精進及親近善知識,與請求給予慈悲攝受。而有些人對於老師為自己所施設的方便善巧不信受,那這樣就很難從他的老師得到真實的利益。

第五點,就是因為法義真的是太深了,這通常是因為沒有按部就班地修學,基礎的法還沒有學好,就急著想要修學甚深的法,那當然是無法瞭解或實證,因而產生對於深法無法信受;所以有時候說有些法義是不可思議的,有一部分的原因,便是因為上述所說的沒有依次第修學。所以佛道修學容有方便善巧,但一定是要一步一腳印的。

第六個,就是說因為所修學的法非常廣大,那這些法之間其實是有關聯的;同時有些法是有不同角度與層次的開示內容,那如果聽聞了許多的法義而無法思惟整理把它們關聯起來,那通常就會有種種疑惑產生。或者缺乏善知識指導,因此對於廣大的佛法見樹不見林,無法把握重點,故產生種種疑惑。

從上面的說明,大家就可以知道產生疑惑的原因是有多種的可能。雖然在不同的修行位階會有不同的疑惑產生,但是我們都要保持著一個觀念就是:這些法義可能不是我現在的境界所能瞭解的,因此應該暫時把這些疑惑保留,遇到有因緣的時候就可以請教善知識,而千萬不要對於自己所疑惑、不確定的法義去作誹謗,這樣就不會引生出很大的問題或障礙,這是修學者所務必要留意的。以上說明產生疑惑的六種原因,大家就可以從這些線索去思惟,到底是哪個原因造成現在自己的疑惑。

在《中阿含經》卷2中開示:【但以戒淨故,得心淨;以心淨故,得見淨;以見淨故,得疑蓋淨;……。】也就是說,因為願意受持清淨戒法,才能逐漸不造惡業,降伏性障與離開染汙法,並且令心清淨乃至獲得禪定。所以,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受持清淨戒法、遠離染汙法,在修學之路是一個基礎;如果還一直在攀緣染汙法或者傷害眾生,那要真正修行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的心並不在正法上面,而且心性染汙便與正法難以相應。接下來,因為心清淨的緣故,加上定力之配合,則能信受善知識之教導,並且認真作思惟觀行等,令知見逐漸正確,能夠去除種種錯誤的知見,因此能夠心得決定而斷除我見;而因為能夠斷除「見所斷惑」,故可以斷除疑惑而清淨疑蓋。當然這裡也在傳達一個重要的法義,也就是修學必須是要按部就班的,所以如果單單持戒清淨,是不能見道乃至取證解脫的。因此從戒淨而心淨,再到見淨、疑蓋淨,是一步一步需要確確實實經歷的。

而這裡先獲得「見淨」便能引生「疑蓋淨」的道理,是因為如果知見不清淨,譬如六識論者、常見斷見者,或者不信因果者,那他們對於種種法義的理解,便會產生許多偏邪,故無法連結各種法義,以及違背現前所觀察的現象,那就必然產生種種疑惑。因為有這些錯誤的知見染汙了他的見解,所以不能稱為「見淨」,那這其中對於修學者之知見的染汙,以惡見最為嚴重及最具代表性。惡見就是五利使,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些相關的法義,在本節目中已經有許多介紹,因此我們就不再作詳細的探討。因此,如果能夠去對治這五利使,就會使得他的知見及法義思惟有基本的正確性;同時知見遠離被嚴重的汙染,有一定的清淨度了,就可以清淨疑蓋,因此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佛法僧三寶等,能夠心得決定而沒有猶豫。斷除了五利使,就成就了初果見道,因此在有限的時間——七次人天之內——就可以斷盡三界惑而證得涅槃;相對的,如果惡見沒有斷除,代表他的知見是被嚴重染汙的,因此在作法義思惟的時候,就會常常落入不如理思惟之中,產生許多的錯誤及疑惑。所以「見淨」在修學過程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

那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就是一定要依八識論來思惟諸法,才不會有種種疑惑一直產生。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諸法都是直接或間接由如來藏所出生,因此不能在否定這個萬法的根源之下來作法義思惟,否則一定無法貫通諸法;同時也一定無法建立正確的法住法位,因為一切法可以概略分為不生滅法與生滅法,那如果把不生滅法否定掉了,那法住法位就不具足了;乃至有些人又否定了第七識意根,造成十八界只剩下十七界,那就連生滅法都不具足了。因此,以六識論的基礎來理解與思惟法義,必定錯誤重重;同時也必定違背他的現前觀察結果,那這樣當然會有一大堆的疑惑產生,除非他都不去作法義思惟整理。就像一般世間人在探討世間法時,也會去分析哪些是關鍵因素,因此才能正確去分析世間法;所以絕對不能把重要的關鍵因素忽略,那分析探討的結果一定是錯誤的,或者缺乏普遍性。

我們再進一步瞭解,如果一開始他的老師教授的法義是錯誤的,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聞不正法」,除非他能夠抉擇法義,否則接下來他的法義思惟觀行也會跟著出問題;再來也會引生實修上的錯誤,以及無法實證或者未證言證,因此在整個「聞思修證」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會出問題,造成修學完全唐捐其功。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瞭解惡見以及錯說法義的可怕之處,相對的也顯示出「見淨」之極為重要之處。

接下來我們來看在《雜阿含經》卷27中的開示:【何等為疑蓋食?有三世。何等為三?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於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蓋令起,已起疑蓋能令增廣,是名疑蓋食。】這裡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導,自己去思惟三世的道理,那就很容易產生疑惑;即使有宿命通、天眼通者,也因為有限的觀察及知見不足等因素,也可能對於三世及相應之因果道理產生誤解。譬如思惟:我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有過去世與未來世嗎?我為什麼會出生到這一世?這麼多種類的有情是從哪裡來的?等等;這些如果沒有修學正確法義,通常直接去思惟就會產生種種的疑惑或誤解。譬如會認為有情是大梵天所出生,或者認為物能生心,或者認為有一至高無上的有情來決定眾生的生處與果報等等錯誤的推論與相應的疑惑。所以在菩薩的論中,就開示有「九種事不可思議」或「六種不可思議」,這裡面就包括了「我、有情、世界、業報」等,因為這些問題真的是很深奧,如果智慧或知見不足,就會產生種種的疑惑,乃至有謗法的風險。而這裡所說的「疑蓋食」是很普遍的,因為思惟生命的道理、有情的輪轉,可以說是所有宗教或哲學家所希望探討的極為核心之重點,因此這個「疑蓋食」也是大家要特別留意及重視的。

相對的,我們應該朝「疑蓋不食」的方向前進。因此在《阿含正義》第二輯中,平實導師有這樣的開示:【修行者對緣起法加以思惟,使得尚未生起的疑蓋不生起,使得已生起的疑蓋消滅了,這就是疑蓋的不食。】(《阿含正義》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527。)也就是說,要離開「疑蓋食」或成就「疑蓋不食」,那需要依佛法中的正確之緣起法道理來作思惟,也必須要有善知識指導,才能逐漸了知眾生三世輪轉的道理。這裡所說之正確的緣起法,指的是依據八識論為基礎的緣起法,而不是否定如來藏之誤解的緣起性空道理;如果依據後者來作法義思惟,就會對於法義轉更混亂,所以說十二因緣法一定要配合十因緣法來作觀行。

所以修學者如果能夠透過正確的緣起法義,配合所觀察到的現象,來思惟種種道理,便能夠逐漸斷除種種疑惑。因為能夠依正知見與正確思惟的關係,能夠慢慢瞭解諸法之間的因果或關聯性,因此說因緣觀能夠對治愚癡,所以能夠消除種種疑惑。因此,知道了正確的道理,就能消滅原來已經生起之相對應的疑惑,同時也不會再衍生出其他未生起的相關疑惑了。另外,要對治疑惑,我們也可以透過百法明門之五別境心所法中的「慧心所」來作探討。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中開示:【何等為慧?謂於所觀事,擇法為體,斷疑為業。】也就是種種疑惑,是要靠正知見與智慧簡擇來斷除的。意思就是說,修學者一定自己要建立簡擇法義的能力,才不會在「聞不正法」之後而仍然不知;雖然有時候是老師自己的法義有問題,不是故意誤導修學者,但是修學者為了自己的法身慧命,自己一定要去作簡擇。所以在「聞思修證」的過程中,是有「思慧」這個過程,如果自己都不作法義思惟整理與觀行驗證,或者不去比對聖教量,只停留在聽聞的階段,並且照單全收,那在末法時代邪師眾多的環境之下,修行的風險可就很高了。

上述所說的意思,並不是說要大家去懷疑自己老師所說,而是在提醒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思慧」,這是必然需要而不可或缺的。而對於法義有疑惑並不是丟臉的事,因為在學佛的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疑惑,所以在《法華經講義》第十八輯中 平實導師開示:【疑全部斷盡時,那是要到佛地。……譬如你現在信有如來藏,可是證得如來藏以後到底是怎麼回事?那智慧是怎麼樣?還是有疑啊!到什麼時候滅了這個疑?到你證了以後才滅除這個疑。……但那只是對法的疑,對於那個層次的智慧的疑,……卻不是對 佛陀的疑,……。】(《法華經講義》第十八輯,正智出版社,頁15-16。)因此,有疑惑就要尋求善知識或經教解決,或者經由自己再作深入的法義思惟,或者觀行來把它排除,這才是正確的態度;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之中,一定要好好地去處理自己的疑惑,不要讓疑惑衍生出其他的障礙,包括千萬不要因為有疑惑,而產生謗法、謗師或傳播邪見等錯誤的行為,這樣才能善護自己的法身慧命。

我們再利用一點時間說明,今日所談之有關「應漸除疑蓋」之法義。在修學過程中,對於自己所不懂的道理,有疑惑生起,是不可避免的事,那這部分就要妥善去處理對治,因為解決了一分的疑惑,就能出生一分的智慧;相對的,沒有好好去處理疑惑,疑一直存在心中,那一定無法對該法勇猛精進修持。當然,我們更不可以因為有疑惑而產生謗法或者誹謗善知識的行為,或者反而信受邪法,那這對自己的道業之遮障可就大了。所以,我們應當要好好去處理疑惑,讓它轉化為提升智慧的機會,而不是遮障自己的道業,否則就成為真正的「疑蓋」了。

最後,我們再來作幾個簡單的結論:第一點,疑的範圍很廣,如果對該法有疑、不能完全信受,則不能認真修學,也不能心得決定,故無法獲得親證的解脫受用。第二點,疑的出生因緣很多,在修學路上要逐一去對治種種疑惑,並且建立自己簡擇法義的智慧,以免被誤導或籠罩。第三點,「見淨」在佛法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修學者一定要留意不要被惡見所染汙,這樣就能夠逐漸達到最基本的「疑蓋淨」。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