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55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系列佛法講座。
時下有一群在網路集結的邪見者稱作琅琊閣的人士,為了反對 平實導師的教導,以不實的言論全面否定正覺,包括直接否定正覺的開悟明心不是真的。密意的施設可以分成三個面向來看:這是善知識在弘法過程經驗自然形成的應然,是菩薩基於護法兼具護念眾生法身慧命的智慧與慈悲。對於佛法的學習者而言,也是符合所學與所證的相應一致性的實然。對於佛法所證的不可思議智慧內涵而言,由於般若甚深難會,非言語所能詮,這也是必然的現象。
如果佛法中沒有所謂的密意,一切都可以公開地對任何人明說,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開悟?也都已開悟了?在中國禪宗《六祖壇經》之中,不是明白地記載五祖如何在私底下要當時尚未開悟的六祖,在三更半夜來方丈室中,把開悟的密意託付給六祖嗎?不但如此,五祖當時還刻意以袈裟遮圍不讓別人看見。在這段五祖密付六祖的過程當中,以演說《金剛經》來引導,請大家想一想,自古至今不知多少人公開講《金剛經》,也不知多少人註解《金剛經》,如果大家都能從經文及注疏,乃至講經的內容就能開悟,那五祖還需要這樣單獨為六祖開示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經過五祖的引導開示而可以讓六祖因而開悟,為何五祖不把這樣的引導開示的方法內容,大大方方公開地為大眾講述呢?
禪宗開悟密意不公開為緣未成熟者明說的傳承,早從 如來時期就已經開啟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慣例;而這個慣例不是一種形式主義,開悟的內容密意也不是一種神祕主義的儀式。如來將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託付給摩訶迦葉,是因為這個第一義諦金剛般若甚深妙法的密意是不可測度、不可思議。而這個不可思議的甚深妙法,若為大眾宣說會有什麼問題呢?如《大法鼓經》所說:【是諸如來祕密法藏,甚深微妙,難解難信。】(《大法鼓經》卷上)那又是什麼樣的人,會對這個般若甚深妙法難解難信呢?如世親菩薩說:【此般若理教深妙,非諸凡夫、二乘心心意識之所能解。】(《金剛仙論》卷1)那為什麼凡夫、二乘不能信解般若甚深妙法呢?那是因為:【由彼非器,不能堪任,故不為說。】(《福蓋正行所集經》卷11)非佛法道器的凡夫、二乘因為不能信解這個不可思議的般若甚深妙法,又會有什麼樣嚴重的問題?《般若經》中說:【不信般若波羅蜜,或生瞋恨或誹謗,是人少智墮阿鼻。】(《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所以說:【秘法望得人,唯佛自得,餘人不知上法名秘。此密處,即根熟者與說,根未熟者不說,望佛心名密。】(《法華經玄贊要集》卷11)這是說明佛法中的密意不是毫無理由的施設,而是因為甚深法對於能不能承受證得的對象,便出現了可說與不可說的自然現象。
平實導師此世開悟時並沒有師承,開悟前所跟隨學習的師父教導他的開悟知見及方法是錯誤的,也就是當時是沒有遇見已開悟的禪師來指導。所以剛開始弘法時對於開悟明心的密意,並沒有特別的施設防護、隱覆的機制。一方面是因為 平實導師從不藏私,一心想要把法傳下去,有更多人能迅速開啟般若智慧,在成佛的菩薩道上能走得更順利;一方面 平實導師當時的想法,是開悟明心、甚至見性都應當是很容易的。雖然 平實導師是自參自悟的,也教導大家如何去參究,但在弘法的前期,只要參不出來,平實導師往往直接為他引導,甚至把開悟的答案告訴他;等到幾年弘法的歷練下來,才發現事情不是這麼一回事,逐漸地才更確切地體會開悟是需要許多的條件去滿足才行。
有些人沒有經過參究的過程,在從 平實導師得知開悟明心的答案後,卻因為自己體驗不足,竟對自己開悟的內涵開始起疑,最後不信乃至誹謗這個法。於是 平實導師為了補救這種因為因緣未成熟而退失菩提的現象,一方面強化學員所欠缺的菩提資糧,希望學員在參究之前,對於發菩提心有更深切的體悟;同時也透過有次第的佛法知見教授的聞思修,加上無相念佛功夫鍛鍊,可以迅速地提升信力、慧力、定力以及福德,藉此消除開悟前的障礙,並避免悟後退失的遺憾。另一方面,對於緣未成熟者,平實導師也逐漸地不再揠苗助長,輕易地幫助開悟。在開悟的條件尚未成熟之前,貿然地讓他去知道開悟的內容,這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他不是名符其實,缺乏開悟應當具備的本質,所以即便知道了開悟的答案,但這不是真正的開悟;因為沒有實質,無法堪忍開悟的內涵,因此無法有開悟相應的智慧,更不可能好好修習、聞熏悟後深妙的法。另一個問題是他不相信所悟的內涵,因為佛菩提般若智慧,這是前所未聞;而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超過過往經驗的事本來就難以置信。
但若是開悟的原因比較大的成分是由於善知識的引導,甚至是善知識直接告訴你開悟的內容,又加上欠缺與開悟相應的智慧、福德、定力,這樣會在知道密意後,沒有辦法獲得開悟的功德受用,會讓自己一直陷在疑雲的迷惑當中。若不能精勤補足應有的資糧,智慧不能生起,當然不會與所悟的內容相應,信根便逐漸磨耗殆盡,於是對於善知識便不能完全地信受,甚至疏遠善知識,這樣便很容易退失菩提。因此,平實導師基於菩薩善知識的智慧與慈悲,護念學法者的法身慧命,避免因緣尚未具足者心生煩惱,因而退失菩提,乃至誹謗佛菩提、誹謗善知識,因此必須施設只讓因緣成熟者透過親自參究體驗而實證見道的密意。況且這個密意,本來就不是一個由言說建立的知見,而是一切眾生人人本來具足現成的法,是由自身內證所建立的。若是單以聽聞來的言說建立相去理解,而沒有內證的智慧,恐怕比瞎子摸象還不如,多是錯會的成分多。既然如此,本來就不需要苦苦外求,若求不得而又心生怨懟,何苦來哉!只待因緣成熟時,密意自然尋覓得,便不再是密意了。
而從法的本身特性而言,如果是超過自己智慧理解太多的事,本來就不應當去提早想要探尋。如經典中記載有關所謂的十四無記,像是如來以及世間,到底是常、還是無常?是有邊、還是無邊?因為 佛陀根據外道的提問,問題所涉及的議題超過了提問人本身能力可以理解,便不應當在這個階段去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所以 佛陀便不回答這些問題。又如《阿含經》中 佛對佛弟子說,有四種事情是不可思議的:眾生、世界、龍國、佛國境界;當然這裡的意思倒不是與佛菩提第一義諦法的不可思議是相同,而是 佛陀要弟子對於這四種事情不需要去思惟,因為這些和證涅槃是沒有相干的,不是一般人所思議的事情。這四件事不是修行善法的根本,思惟這四件事不會因此得到禪定等清淨行,也不會得到清淨煩惱的境界,反倒是會「令人狂惑,心意錯亂,起諸疑結」。無論是十四無記,或者四種不可思議事,對於 如來而言卻不是不能思議,卻不告訴求問者真相答案。
任何有情在成佛之前的任何一個階段,確實都會存在無法理解、不可知的事;既然不可知,對這個階段的有情而言,這也算是一種密意。若從佛法修行的原理及目標來看這件事,佛法本身與世間法背離,所以世間人對於佛法的不可思議不能理解本來就是正常的事。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在有當中打轉,所造作的一切也都是在追求有,因此都在生死當中,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不能夠離開因三界有而發生的生死輪轉。但佛法修證的內涵與精神,卻是和世間有情運作常態是相反的,因為佛法的智慧與修證是無所得的法,證得無所得的法才能夠得到解脫。可是對於無所得法的理解,在佛法當中就有不同層次差別,會隨著智慧的差別而有深淺認知的不同,這就是 佛陀隨著眾生根器差別所施設的三乘菩提。
因為佛菩提見道所證的智慧,是基於實相理體的親證,也就是要從實證如來藏心的開啟。但這一個如來藏心本身的體性行相、功德作用,是有情以慣行的經驗法則所不能理解的,所以說不可思議;和有情可以透過覺知心認知的世間一切法全然不同,也很容易在有情對世間法的生滅性、無我性尚未清楚掌握之前有所誤會。因此,大家思考一下,如來是否可能在一開始度眾時,不考慮學佛者是否能夠承受這樣深妙的不可思議法,便把最深妙究竟的了義法,開門見山普遍傳授給所有來學法的弟子呢?或者相較於當時所有外道的修行法門,如來先以佛法當中以比較基本、但也是最能夠直接對治一般凡夫大眾所墮的我見無明病,教授解脫道證涅槃的修行法門,更能快速地攝受大眾先確定佛法離苦證滅的實現性?相信這答案不言可喻,大家一定都能夠認同。
如來從攝受弟子證解脫的初轉法輪,到第二轉法輪的大乘佛菩提實證般若,在修學進路所施設方便是完美無縫接軌的。因為對於蘊處界世間一切有為法的本質——苦、空、無常、無我——長時在 佛陀座下不斷熏習,不但已耳熟能詳,而且還有實證解脫的智慧功德。因此當 佛陀教導真如法身般若智慧時,弟子們自然不會輕易地將實相法錯會成五陰當中的虛妄法,再度墮入我見當中。因為實證解脫者在斷我見時,其實已經具有蘊處界的一切法皆非真實的無我智慧;此時 如來要讓具備至少已斷我見智慧的佛弟子,進一步去確認實相法的真實,那就是:所知一切世間法若自性是空,如何能讓一切法出生?涅槃若無本際,是否阿羅漢入滅後是斷滅?若無入胎識,種種世間生命現象能不能成立?讓因緣成熟的佛弟子開始確認除了一切世間有為法之外,尚有非屬於有為法的真如空性,一步一步引導進入大乘佛菩提的熏習以及學習如何實證,自然水到渠成。
既然大乘佛菩提與二乘解脫道不同,這就可以明白為何二轉法輪時期的般若經典,與初轉法輪的阿含經典的內容及宣講方式存在著如此大的差異;這是因為般若智慧的內涵,對於初轉法輪時期的佛弟子而言,是不適合提早去瞭解的。般若經典所教導的內容以及所要證得的智慧,非但非意識的境界,也不是二乘菩提解脫智慧可以理解的;因為從蘊處界的世間一切法中,可以透過解脫智慧的觀察得知無常、苦、空、無我的性質,但大乘佛菩提的般若密意的內容,卻不是蘊處界的法,也不是從蘊處界有為法上所證的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無為真如法身不是以六識覺知心能夠得以了知,也無法以邏輯推理或者想像得出的。如果是尚未開悟或者是悟錯的人,對於悟的內容所說的般若系列佛經,無論如何是讀不懂的。因為大乘見道開悟的內容非世間學問,非二乘解脫道法,難以思議、無法體會,所以才不為因緣尚未成熟之人、沒有實證之人宣說般若實相,也不能夠直接解說如何證得。
佛菩薩隨緣宣說大乘第一義諦的真如法性,大眾雖然無法因此證真,但足以讓大眾對大乘法生起景仰、讚歎、稀有的心,進而不斷地堅定發心去求證菩提;但這對於已悟的家裡人而言卻是親切得很。由於智慧、福德差別之故,在座也有聽不懂的人,對他而言這也是一種密意,但不會因此生起煩惱。而佛菩薩、善知識從來沒有放棄如何為因緣未成熟的佛弟子,引導邁向成熟佛法的階位。感念佛菩薩、善知識的智慧、慈悲及用心,自然心存對於所施設密意認同與敬意,不正是所有學佛人善根的展現嗎?
有人鑽研經典文字中的密意說法,想要來證明、推翻見道的密意不存在,但汲汲用心於此,是否曾經冷靜思惟過這樣對自己的道業有什麼樣的幫助?研究經典文字,卻不踏實修行、努力實證,不肯低下從基礎培養菩提資糧,往往是許多錯會菩提者的落處。這恰好是 如來所說的「四依、四不依」當中提點佛弟子應「依義不依語」,因為沒有經過實證,佛法中所依的義便成為只依語的密意。即便在經典當中找不到所謂的開悟密意這類性質名相的直接證據,也不代表沒有這件事存在的實質,不能夠推翻佛菩薩不為緣未成熟之人說法的作略,因而有實質密意施設的存在。與其終日費心勞神於此,倒不如多用點心去體會 如來及善知識說法度眾時為法、為眾生的心,以及施設方便善巧的用意;這樣才是符合正確的學佛心態,也才能夠讓自己的道業可以迅速增長,減少障礙,或許早日能夠相應於如來的密意。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的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