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38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很高興又再次相見共敘法緣。歡迎您繼續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主題是「顯色、形色、表色之正理」。
在2020年3月11日琅琊閣又貼文了,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闡述他們的理念,內容說有人問:【《瑜伽師地論》沒有在討論五塵裡面的其他四塵。但是按照同樣的概念,聲識所緣也可以有顯聲、形聲、表聲,身識所緣也可以有顯觸、形觸、表觸…。那麼顯聲或是顯觸具體到底是什麼?】(〈《瑜伽師地論》將色塵分為顯色、形色、表色,其他四塵也可以用這樣的原理區分嗎?這種分類與修行有什麼關係?〉,琅琊閣。)那麼琅琊閣就回答:【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顯示閱讀過程有深刻思維內容,才能夠提出合理的引申思考。】如此地寒暄之後,琅琊閣諸君及寫手們就直接切入他們的理念。末學整理如下並一一舉示其錯謬,琅琊閣說《瑜伽師地論》:【將眼識所緣分為三類:顯色、形色、表色。……《瑜伽師地論》在這裡不會提到無表色, 因為它是「說一切有部」建立戒體為一種沒有質礙形狀的色法,而產生的一個概念,與眼識所緣完全無關。】
我們就要問說:無表色與眼識所緣完全無關嗎?這樣的說法太武斷,且正見法理欠缺,同時也能夠知道他們沒有實際的現量——現觀證量;若如他們所言「無表色與眼識完全無關」,若無眼識緣這一個色塵上之顯色,其後的形色、表色會現行嗎?若沒有顯色、形色、表色為依,無表色如何現起而由意識來了知了別呢?無表色必須依於顯色、形色、表色三者次第而有才能夠顯現,缺一不可,所以怎麼可能與眼識完全無關呢?
我們就再來看看《瑜伽師地論》卷1的論文,那麼請諸位就參閱我們提供的字卡:【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此復多種,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麁細、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形色者,謂若色積集長短等分別相。表色者,謂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由變異因,於先生處不復重生,轉於異處;或無間或有間、或近或遠差別生,或即於此處變異生,是名表色。又顯色者,謂光明等差別。形色者,謂長短等積集差別。表色者,謂業用為依轉動差別。如是一切顯、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名之差別。】彌勒菩薩非常慈悲,用三種層次的說法來攝受不同層次階段的眾生,使大眾學人能了知顯色、形色、表色的法要。如此的開示也正好一一評破琅琊閣接下來的貼文,也使學人能正確熏聞真正的法義,不再受無意義的名相所籠罩,也別再迷思於學術的佛法研究;更別再受到思惟想像、胡亂拼湊的網路貼文所影響而能如實學法。
以下就先來看看琅琊閣貼文:【討論這個問題,應該了解提唯識學的「三種分别」:「顯色」:青黃赤白等顏色,屬於眼識對色塵的單純的、現量的「自性分別」,沒有添加概念。意識為顯色命名,起「青」、「黃」、「赤」、「白」……的概念在顯色上面,稱為「表義名言」。】(〈《瑜伽師地論》將色塵分為顯色、形色、表色,其他四塵也可以用這樣的原理區分嗎?這種分類與修行有什麼關係?〉,琅琊閣。)琅琊閣如此說法與顯色的真實義理有何相干呢?有何可利益學人的地方呢?於修行上又有何增益之處呢?提自性、計度、隨念三種分別與顯色的內涵有何交涉的地方呢?連這個最直接的境界觸、境界受都沒有觸及到,就談到「表義名言」來籠罩初機學人,處處顯露出琅琊閣諸君們的法義粗陋不通達。自認為有點關係,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任意把佛法拿來邪思妄想;若經論或祖師大德未曾說過的法,就自以為是在佛法上的創見,結果就傲慢不可一世,更肆無忌憚套用錯誤經論於網路上惡意攻擊真善知識所說的真實義;所求只是網路言論上的點閱率高,以此就自認自己的所言所行是正確,並得到重視認可,這個真是自我感覺良好,不自知已經成就謗佛、謗法之重業啊!為了避免後人重蹈覆轍,今當趁此機會解開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中顯色、形色、表色的真實義理。
我們先看第一個層次的定義,也就是最為初階的定義:【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麁細、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瑜伽師地論》卷1)這是針對初學者所作的開示,偏在讓初機學人容易理解的部分,因此是以現象界的事物來作舉例說明,使初學者容易觀察,進而能夠勝解而驗證這一些法的內涵,而達到未來成就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智慧功德的目的。
彌勒菩薩將眼識所緣及能了別的色塵境分成三個部分來說明,也就是顯色、形色、表色,由這三個部分來顯示色塵境。顯色這個部分的內涵就是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塵霧、空一顯色;從現象界來講,顯色要如何了知與觀察呢?用現在的通俗用語來說:「青黃赤白」就是色相色彩本身;「光影明暗」則是彩度、明度的差異;「雲煙塵霧」就是透光度、透視度的不同;「空一顯色」就是所謂的色邊色,也就是虛空。從這裡我們就能夠知道,顯色的自性就是在顯現出色塵相,這是屬於論文的理論定義,我們粗略地知道顯色的範圍,這只是知見而已;如果停留於此,對我們修行上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因為你無法透過這樣的定義知見就輕易斷除對色境界的執著與煩惱;所以必須再進一步透過細觀,才能不斷地現量觀行中讓意根願意接受色境界是因緣和合之法的事實,從而棄捨掉對色境界的執著。
那什麼是細觀呢?就是在現量境界中作觀察,佛法上的專用術語就叫作觀行。但作觀行前還有一件事情非常的重要,就是肚子裡面要有墨水,也就是觀行的正知見和善知識的引導教授;以此正知見作為材料墨水,在觀行上才寫得出文章,否則觀行永遠都是無趣的——作過一遍就乏味了,感覺都是千篇一律的根觸塵而識生起,既了無生趣,也無新意——這是初作觀行者最容易碰到的阻礙;若無善知識施設方便引導趣入觀行,學人永遠只能在原地打轉。
那麼觀行的正知見是什麼呢?不急!聽我緩緩道來;從顯色的內涵「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塵霧、空一顯色」,這讓我想起了眼識生起的九緣,也就是「空、明、根、境、種子、作意、意識、意根、如來藏」,眼識要生起,除了境界以外,條件還得要加上空間距離蕩然無阻礙,也需要光明照射諸色相使之顯現,還須識之心所法作意;除此之外,種子、意識、意根、如來藏等緣,眼識才能現起運作。有了這些正知見以後,請問琅琊閣諸君們,可曾一一作觀行來確認比對顯色的虛妄呢?我想應該沒有,否則就不會有下一個論述我們要去評論的部分;若執意說有,我想也是平淡無味走一遭,因為只想把佛法當作一種學問來研究,不肯意樂地如實修行。
上述只是作一個觀行方法的略說,就此打住,回歸到主題。經部中說:青、黃、赤、白等十二者是實色,其餘皆為假色。唯有眼識所緣者是實色,其餘皆為五俱意識所緣。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我們來討論看看,經教告訴我們顯色是眼識所緣的境界是實色,而其餘的形色、表色是意識所緣的假色。此處所言假色,是因為形色、表色是依附於顯色而有,若沒有顯色為其所依,形色無從生起,更何況是表色;這部分我們在論述第二個層次的時候再來細說。顯色是眼識所能了知,眼識對於形色、表色不能緣、也不能了知,這是意識才能夠緣、才能了知的對象;所以我們在見色的當下,是眼識與意識同時在運作配合完成的。
另外顯色中的「空一顯色」,我們也有必要加以說明。既然空是屬於顯色的一部分,在空裡面有屬於顯色的部分,那哪一部分是屬於顯色的空呢?顯色就是眼識可以去了別了知。在眼識九緣中有一緣是空間,「空一顯色」就是在說這個部分——沒有物質的地方——在虛空當中沒有物質的地方,就歸屬於顯色。我們都說虛空叫作色邊色,依色法而施設的色法,顯示出物質的周邊沒有物質的空間;所以這個「空一顯」指的就是物質周邊沒有物質的空間,也就是色邊色,即是虛空。另有一部分是指地水火風空識六界中的空界,譬如說,你的食道它是中空的、胃也是中空的、血管也是中空的,食物、血液才能在其中運作流動;這些地方都是被物質所包圍,是您眼識看不見的空間,但是存在著,那一部分的顯色就不屬於眼識所能了知,而是屬於意識才能了知。因為這個食道、胃、血管是中空的,這個中空的空間是被胃、食道、血管的組織所包覆著,眼識是無法透視看到的;但是透過意識的配合了知,我們就知道食道、胃、血管的裡面是中空的,所以這個空間才被定義為空一顯色。
同樣的道理,形色的部分也是一樣,以現象界能見到的物體會顯現出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深淺等等形色的差別相,來舉例說明如何去體會形色;表色也是一樣,用「取捨屈伸、行住坐臥」這些動作現象來說明什麼是表色,都是很淺顯易懂的,也立刻能夠體會;目的是不希望初機學人在知見還不具足的前提下,法說得太深太複雜反而使初機學人失去學習的動力,因此而失去利益他們的本意。當我們知道顯色是眼識的所緣境,形色、表色是意識的所緣境,雖然是用現象界的例子來說明,但是這個眼識的所緣境界,那是指外色塵還是內色塵呢?對!沒有錯,那是指內相分的色塵境,也就是內色塵;六識的所緣境都是在內五塵上,而不是在外五塵,這個觀念很重要,後面所說都是在這個前提下來說明的。
今天的節目先到此告一段落。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