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31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黒之琅琊閣」系列視頻弘法節目。
琅琊閣部落格於2020年3月15日以〈正覺同修會的名相錯解:從《百法明門論》看阿賴耶識與真如的區別〉為題貼文發表了評論,內容指摘正覺同修會對於「真如」和「阿賴耶識」的界定有諸多「錯謬」;結論並評斷: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完全混淆「有」與「無」的界定。
該篇貼文以 世親菩薩造、玄奘菩薩翻譯的《大乘百法明門論》所列五位百法中,第一位心法、第二位心所有法、第三位色法和第四位心不相應行法都是有為法,而第五位的「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等六種是無為法,就主張真如是不生滅的無為法,八識心王中的第八阿賴耶識是生滅的有為法。又再主張 玄奘菩薩所造《成唯識論》中有關六種無為法的解說,就是《成論》對「真如」的定義;然後以這兩部論中聖教,作為他指摘正覺同修會及 平實導師所闡述的「阿賴耶識」和「真如」有諸多「錯謬」的依據。
貼文最後附註說:【更詳細的辯正,請參考《正覺法義辨正:「真如」只是阿賴耶識的真實性?》】就是2019年10月24日琅琊閣部落格上的另外一篇貼文;但是2019年那篇貼文,已經有正覺同修會其他親教師加以辨正,接下來三集我們就限縮以2020年這篇貼文為辨正的範圍。因為琅琊閣部落格中許多像「正覺法義辨正」、「正覺佛法名詞辨正」、「正覺佛法名相錯解」這一類的貼文,都是出自張志成先生之手,文章用語也跟本貼文相仿,足以相信本貼文應該也是張先生所寫的。
其實,三乘菩提闡述第八識阿賴耶識及真如的經論聖教極為眾多,可謂不勝枚舉,但因為這篇2020年貼文只引用了《百法明門論》和《成唯識論》,兼及窺基大師所撰《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作為論述其主張的依據;基於武器平等原則,我們也只根據這兩部論,和窺基大師所撰註解及聽聞 玄奘菩薩解說《成論》而記載的《成唯識論述記》中闡述真如和阿賴耶識的真義,來釐清相關問題,並辨正這篇張志成先生貼文斷章取義、斷句取義,錯解兩部曠世巨論之處。
《成唯識論》提到真如兩個字的地方總共有一百零五處,其中有十四處演說真如的意涵,但是張先生這篇貼文,單單把下面這段論文認定是《成論》對「真如的定義」,正是以篇概全、坐井窺天。論文說:【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隨分別有虛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闕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成唯識論》卷2)
上面是完整的論文,琅琊閣貼文省略了「一、依識變,假施設有」這段內容,而僅以「二、依法性,假施設有」所闡述的五種「依真如假立」的無為法,作為《成論》對真如的定義。然後貼文接著說:【無為法有六種,皆是真如——「真如無為」——的不同描述方式。】意味著:真如無為等於虛空無為、等於擇滅無為、等於非擇滅無為、等於不動無為、等於想受滅無為。這似乎是張志成先生誤解《成論》「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的開示而來,進而認為這就是《成論》對「真如的定義」,那就錯得更離譜了。
首先,《成唯識論》開示的五種無為法,分別是「離諸障礙,故名虛空」,乃至「想受不行,名想受滅」,所說的每一種無為法的內涵並不相同;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分別解釋說:【即此真如,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由無漏惠簡擇力故,滅諸雜染;雜染之言,通有漏法;究竟證會,即此真如,名為擇滅,即由惠力方證會故。……而此本性,不由惠能;而性清淨,名非擇滅。或有為法緣闕不生,不生之滅,顯真理故,名非擇滅;離無漏惠,而自滅故。……若離第三靜慮欲時,得於一切苦樂受滅;即此真如,說名不動。乃至若離無所有處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滅。】(《成唯識論述記》卷2)
就是說,這些無為法各自說「即此真如——這就是真如」,其實都只是「依真如假立」。這種情形就像《大般涅槃經》中 釋迦世尊所舉眾盲摸象的譬喻:有一位國王命令大臣牽來一頭大象,讓一群出生就眼盲,從未見過大象長相的盲人以手觸摸;然後問他們是不是都知道大象是什麼模樣?每一位盲人都回答已經知道了;國王接著就要他們各自說說大象的形狀。結果,【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大般涅槃經》卷30)就是每一個盲人所說大象的模樣都不相同,都只就他們個人所觸摸到的部位,去想像而認定這就是大象的長相。世尊譬喻完接著說:【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大般涅槃經》卷30)意思是說:這些盲人各自都只說出大象的一部分形相,沒有一個說出完整而正確的大象身體;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說他們沒說,因為如果排除他們所描述的這些形相,就不存在任何一隻完整的大象了。如果這些盲人說完之後沒有慢心,不否定其他盲人所說,就不會有爭議,因為其他盲人所說也正確,只是未窺全貌而已;若是因此而否定其他盲人所說,甚至如張志成先生否定已見全貌的善知識所說,就成就了破法重罪。
《成唯識論》「此五皆依真如假立」這句聖教,也應該這樣解讀才契合它的真義。就是說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都只體現真如無為的部分法性;而除了這五種無為法之外,真如無為也還有其他法性,例如《顯揚聖教論》說:【無為者,此有八種,謂虛空、非擇滅、擇滅、不動、想受滅、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顯揚聖教論》卷1)根本論《瑜伽師地論》卷3也有同樣的教說。而象牙不等於象耳、不等於象鼻,乃至不等於象尾,這是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普通常識;同樣的,虛空無為也不等於擇滅無為、不等於非擇滅無為、不等於不動無為、不等於想受滅無為,更不能像「琅琊閣」張志成進一步推論:【無為法有六種,皆是真如——「真如無為」——的不同描述方式。】說這就是《成論》對真如的定義,否則不免像《長阿含經》中 世尊所舉類似的譬喻故事中,鏡面王聽完一個個盲人描述大象的形相後大笑著說【諸盲人群集,於此競諍訟;象身本一體,異相生是非】(《長阿含經》卷19)的情形一樣,令有智之人聽了不免搖頭嘆息,但是心中卻滿是悲愍和惋惜。
至於琅琊閣貼文雖然也舉示《百法明門論》:【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說五位百法第五位的六種無為法是「四所顯示故」,都是前四位法所共同顯示;並且引了窺基大師的解釋:【言無為法者,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簡異有為,無造作故,名曰無為也。】及【……此無為體性甚深,若不約事以明,無由彰顯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前四有為,此即無為,先有後無,所以最後明也。】(《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1)等等這些的論文作為他的依據,但是這也恰恰證明我們前面的辨正是沒有錯誤的。因為三乘菩提,不論聲聞、緣覺或是佛菩提,修學的目的都是要「斷染成淨」,趣向無為;然而,只要略知三乘菩提修學過程因位與果位差別的學人,都能稍稍理解不僅三乘有異,每一乘之內,前後修證階位也有不同;尤其大乘的佛菩提,更是千差萬別,所以《金剛經》才會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能含糊地說:五種無為都等同於真如無為;若都等同真如,何需再立這五種無為?
前面窺基大師解釋「四所顯示故」,說:「此無為體性甚深,若不約事以明,無由彰顯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可見百法第五位的無為法雖然有六種,但主要目的是「約事以明」;因為真如無為「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簡異有為,無造作故」,祂的體性非常微細深邃,必須藉一些事相來說明才容易明瞭;而這事相就是要「藉前四,斷染成淨」,要藉著前四位的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經由修學熏習、斷染成淨才能顯現。這裡所指的就是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這五種無為法,因為都是在事相上修斷種種雜染法而證得清淨的境界。例如不動無為是「離第三靜慮欲時,得於一切苦樂受滅」,這是指第四靜慮,也就是第四禪已滅苦、樂受,寂靜不動的境界;尤其是四禪等至位中,已無前五識心及五塵,相應的心所法也不復存在,成就不動無為。而想受滅無為是「離無所有處欲,想受不行」,指的是證入滅盡定,不只前六識心及其心所法,乃至第七識的想心所和受心所也全都滅盡而不存在的境界。這些都是顯示經過修行後斷離某部分雜染而呈現某種清淨的無為境界,但都不等於一般人身上的真如無為。
至於無為法的第六種「真如無為」,依據《成唯識論》聖教說:初地菩薩已能證能行,但必須到十地才圓滿的十真如,其中六地圓滿:【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成唯識論》卷10)也就是說,真如無為是直接顯示祂「本來就無雜染,不是經由斷離雜染之後才轉變為清淨的體性」。這從《成論》說虛空等五種無為法「皆依真如假立」,作為假立其他無為法所依憑的真如無為,必定是體性本來無染,不是「斷染成淨之所顯示」,也是必然的道理。由此可見,百法第五位的六種無為法雖然都是「四所顯示故」,但是顯示的方式,前五種都是斷染成淨才顯示,真如無為則不須經過斷染成淨,於凡夫地就直接顯示;至於顯示的內涵差異,就更不在話下。這點也可以證明「琅琊閣」張志成貼文,認為《成唯識論》有關六種無為法的闡述,就是對「真如」的定義,其實是錯解《成論》「此五皆依真如假立」和《百法明門論》「四所顯示故」聖教,錯解其中所闡述無為法的真義,以及虛空等五種無為法與「真如無為」間關係的錯謬主張。
至於張志成先生又在貼文中說:【上面引文的最後一句「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是以類似中觀「雙遮遣」的勝義諦立場來形容「真如」,強調真如是非有非無,不可用語言形容;從唯識學來說,這是以勝義勝義——最高勝義諦或「非安立諦」立場,來界定真如。】也是斷章取義,甚至斷句取義,而錯解了《成唯識論》所闡述真如的真義。貼文這裡所引述的《成論》完整的論文,應該是:【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成唯識論》卷2)而這段聖教,已經明示了虛空等五種無為法與真如無為間的差異。
論文說,虛空等五種無為法,都是依於各自不同境界而顯示真如無為的部分法性而施設假立的;換言之,虛空無為等五種無為法,是依前四位法在不同境況下直接顯示的真如無為而假立的。因為凡夫與修行人之間心行有許多的差異不同,但真如無為是人人皆有的,為了顯示如是不同境況下的真如無為,所以施設虛空無為等五種差別,卻都不外於真如無為;然而,真如無為自身卻有真實存在的理體,只是祂不是世間事相上:【一、現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現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證知是有。】(《成唯識論》卷2)沒有辦法從這些世間法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名稱,因此就為祂另外假施設安立「真如無為」這個名字。一方面為了遮止惡取空或邪見論者撥無一切法,主張沒有一法是真實恆存,何況能有真如存在,所以要說真如無為是有真實體性的;另外一方面為了要遮止執著真如無為猶如事相上的有法,生滅不實,所以要說真如無為的法性,如同世間虛空一樣常住不壞。
也就是說,真如無為是由真實理體所顯示的法,不能認為祂是虛幻想像的假法;又因為祂的理體真實而常恆不變,並且對一切六塵境界都不動心而如如不動所顯示出來的無為性才稱為真如,所以《成唯識論》所界定的真如無為,不像部派佛教和外道主張離開眾生色、心之外,有一個真實常住的無為法叫作真如;而是認為真如無為與眾生的色、心等法,非一非異、非實非不實。意思是說,離開眾生色、心等法,就不存在一個真實恆常的無為法真如;也不能以世間事相上的有無,來說真如無為是真實有或不是真實有。
這一集就先辨正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