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閣錯解《百法明門論》中真如的真義(二)

第132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辨正「琅琊閣」張志成先生於2020年3月15日以〈正覺同修會的名相錯解:從《百法明門論》看阿賴耶識與真如的區別〉為題的貼文。

上一集探討到張先生貼文中引述並認為《成唯識論》對「真如」定義的這段論文,接下來這句「故諸無為,非定實有」(《成唯識論》卷2),其實是針對部派佛教聲聞僧和外道的主張而說;因為在更前面的一段論文,討論虛空無為及部派佛教所主張的擇滅和非擇滅無為為實有時,就已開宗明義說:【諸無為法,離色心等決定實有,理不可得。】並且以【又諸無為,許無因果故,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成唯識論》卷2)作為這段論文論述的小結論。意思是說,部派佛教僧人認為這些離眾生色、心以外可以存在的無為法,允許不必藉法界因與異熟果而顯示出確實有其自體的緣故,這樣的真如應該如同龜毛兔角一樣是意識思惟想像的虛妄法;而真如無為並不是離色法與八識心王以外能存在的法。

窺基大師《成唯識論述記》進一步解釋:【「諸無為法,非定實有。」無因果故,如兔角等;他部無為無有因果,體是因果,而無因果也。】(《成唯識論述記》卷2)說由於部派佛教主張的真如等無為法既然外於眾生的色與心而存在,就不能成就眾生的善惡業因果,也就不符合法界的軌則;又既然離色、心,就不得顯示真如無為,也不得顯示其餘五種無為;所以說這些無為法都不能認定為真實有,應該和兔角等一樣是虛妄法。【自宗無為,非異心等,故無過失】(《成唯識論述記》卷2),因為《成論》所界定的真如無為,與眾生的色、心等法非一非異、非實非不實,可以令因果法則報償不爽,所以不會發生像部派佛教所主張一樣的過失;這也才是《成論》:【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成唯識論》卷9)聖教的道理所在。

回到《百法明門論》,論文中說百法第五位的六種無為法都是「四所顯示」,既然是「所顯」法,就無法自己顯示自己,必須有其他「能顯」的所依法才能顯示;也因為「能顯」法之中就存有能顯示出「所顯」法的體性,才能顯示出所顯法的法性。比如一般人看見花,覺得美麗;美麗是花所顯示的,因為花有美麗的本質性,離開花就無法顯示美麗。同樣的道理,能顯示這六種無為法的能顯法既然是「前四位」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這就表示能顯示六種無為法,或者更精確地說,能顯示真如無為法性的理體,就存在這四位九十四法之中。

但是《百法明門論》對於五位法的描述分別是:【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就是說第一位眾生的八識心王是一切法中最殊勝的;因為眾生造善造惡都是由於心,而一切凡聖染淨因果也是依八識心而立,所以稱為「一切最勝故」,列在百法的首位。第二位的五十一個心所法是心王的助伴、臣僕,必定與八識心王相應,伴隨附從於心王,幫助心王完成識別、領納境界等作用,因此稱為與此相應——「此」指八識心王,列在第二位。第三位的十一個色法都是眾生的自內境而不是外境,也不能自己生起,是藉由前二位的心王和心所法共同變現的五色根與六塵等影像相分,因此稱為「二所現影故」,列在第三位。至於第四位的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也不是自己存在的,而是藉著前三位的心王、心所和色法運行過程中,在不同的狀態差別下虛妄假立的,所以稱為「三位差別故」,列在前三位法的後面。接下來,就是「四所顯示故」的第五位六種無為法,意謂著真如無為是依八識心王藉色等十一個色法運行中所顯示的真如法性,假立其名,然後再依真如無為施設其餘五種無為法。

論文最後加上一句:「如是次第」,窺基大師解釋:【由上,如是勝劣、能所、實假、有無故,云如是次第。】(《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意思是說:從上面對五位法的描述可以瞭解,由於有第一位心王為主為勝,才有接下來為臣僕的第二位心所法;有了心王和心所這二位能變之法,才能變現第三位的色法;根據前三位現象界中被認為實有的法,在各種不同狀態下和合運作時的差別而假立第四位的心不相應行法;又前四位是有為法,藉由這四位有為法,就顯示了第五位的六種無為法。可見百法五位之間,是有著先後次第關係存在的,因此《百法明門論》才會強調「如是次第」。

因為既然是無為法,就沒有作用,不會有所造作,就無法自己顯現,所以必須藉著有為法的運作才能顯示出來,真如無為等六法都不外於此;就如同虛空是指沒有任何質礙物質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卻必須藉由質礙物質的存在,而相對顯示出沒有質礙物質的地方,稱為虛空,這樣的虛空則是純無為的法性。真如無為也是一樣,祂所依的理體始終都是無染、清淨、無為,沒有辦法從世間現象的角度觀察到祂,所以必須先藉著有漏有為和無漏有為等諸法的運作而顯示出來,讓有緣的眾生能夠觀察甚至實證;這也正是窺基大師在解釋「四所顯示故」時,說【前四有為,此即無為;先有後無,所以最後明也】(《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的道理所在。

但是真如無為「真實——非虛妄;如常——無變易」的理體,必定本來就存在於這前四位有為法中,才能說「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成唯識論》卷10)及【言無為法者,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否則,若以有為法生住異滅造作過程,說有為法都是本無今有,有而還滅,終歸於空、歸於無,然後以不執著這過程中的生、滅或有、無,說這就【是以類似中觀「雙遮遣」的勝義諦立場來形容「真如」,強調真如是非有非無】,說這就是:【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正覺同修會的名相錯解:從《百法明門論》看阿賴耶識與真如的區別〉,琅琊閣。)其實正是落於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所駁斥,部派佛教聲聞僧和外道虛妄想像而提出「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主張的泥淖之中。因為「琅琊閣」張志成先生這樣的「真如」,全都只是意識心中的一個概念,依於意識心的有而有,也依於意識心的滅而滅,就必定是生滅、變易、虛妄的,同樣也是「許無因果故,應如兔角」,怎能是真實又如常的真如?所以,真如無為要依意識心以外永不生滅的理體而有,意識心滅時真如無為仍然繼續存在不滅,才是真正的真如無為。

而我們前面依據窺基大師的解釋:【此無為體性甚深,若不約事以明,無由彰顯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探討的結果,百法第五位的無為法雖然有六種,目的卻是要藉著前四位心王、心所、色法、心不相應行法,斷染成淨,顯示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這五種有生有滅、有來有去,卻是現象界中可以觀察到的無為法來「約事以明」,彰顯「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的真如無為,也同時彰顯五種無為法都是依真如無為假立;也就是說,「四所顯示故」最終所要顯示的就是真如無為。

另外,再根據五位法之間是有著先後次第關係存在的論證,那麼當還原其次第,回溯最後的本源,必定是在第一位的八識心王,就已存有可顯示真如無為法性的理體。因為《成唯識論》聖教說:【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成唯識論》卷9)就是說包括三界六道、四聖六凡各個界地和階位,也包括有情眾生色、心運作的一切狀態之中,真如無為都猶如真實如如的法性而不變易,所以說真如無為是真實法。因此,五位百法雖有先有後「如其次第」,到最後顯示真如無為;但是真如無為的理體,卻「於一切位,常如其性」地真實存在著;那麼當次第回溯五位法到第一位八識心王時,真如無為的理體必然也是常如其性地真實存在於有情眾生的八識心王之中。

而《百法明門論》說:【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就是指有情眾生的八個心識。但是我們前面已經說明百法第五位六種無為法,除了真如無為外,其餘的五種無為法都是「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例如不動無為就是第四禪已滅苦、樂受,寂靜不動的境界,而在四禪等至位中已無前五識心,相應的心所法也不復存在;另外,想受滅無為指的是證入滅盡定,不只前六識心及其心所有法,乃至第七識的想心所和受心所,也全都滅盡不存在。可見眾生的八個心識,其中前七識是有生滅、是可變易的;祂們既然都不能「於一切位,常如其性」地真實存在,也就不是「於一切位,常如其性」顯示真如無為的心體;剩下來就只有眾生的第八識,因地稱為「阿賴耶識」的如來藏了。經過這樣依循《百法明門論》聖教開示五位法間先後次第關係,以及就第五位無為法是「四所顯示故」真義的探討,得到的結論就是:真如無為(《成唯識論》中簡稱為「真如」)就是眾生第八識於一切位包括阿賴耶位中,其心體所顯的法性。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藉著演繹 世親菩薩所造《唯識三十論頌》真義,在卷2辨正小乘部派佛教和外道論述無為法「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的主張,就已駁斥「理不可得」,就是直接駁斥這種主張是不合乎正理的;在這裡 玄奘菩薩就已經建立了「真如不離眾生色、心等法」的宗旨。然後就從心法中第一能變的阿賴耶識、第二能變的末那識和第三能變的前六識,以及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逐一分析闡明五位百法前四位眾生色、心等法的法相,及輾轉因果和生死相續的道理,用來建立一切唯識的正義;就是包括真如無為在內的五位百法,都是依這不生不滅、真實常在的第八識心體才能出生、運作或顯現;到這裡,《成論》所闡述的內容都與《百法明門論》對五位法的描述:【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相契合,可說已經為卷2所立「真如不離眾生色、心等法」的宗旨,提出了完整有次第的論述。

接著《成論》又再闡明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自性和三無性的正理,以及唯識五位乃至悟入唯識性相的次第;更是對於宗旨所說「真如」所依的心體,提出了能夠實修親證的法道。從《成唯識論》次第演繹《唯識三十論頌》的開示內容,與《百法明門論》就五位法間關係的闡述,若合符節的情形,就足以證明《成唯識論》最後在第10卷末總結【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所說的「識」,就是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意思是說:真如其實就是第八識的真實法性,除了第八識的識性,以外就沒有任何一法可以稱之為真如了。

「琅琊閣」張志成先生貼文說:【無為法有六種,皆是真如——「真如無為」——的不同描述方式。無為法是「四所顯示」,是前四類有為法共同顯示,不是阿賴耶識自己的性質。】顯然是錯解《百法明門論》「四所顯示故」的真義,並且沒能真正理解五位法間的先後次第關係,而提出的錯謬主張。其實「琅琊閣」部落格中種種錯謬的說法,根本原因都出自對第八識阿賴耶識真實存有的不信受,以細意識取代真實而如如的第八識,故而藉著斷章取義,甚至斷句取義,錯解經論意旨,提出種種不如理、不如實的邪說謬見。

以2020年這篇張志成先生的貼文來說,先依《百法明門論》五位法的區分說:【五位法裏面的前四位是有為法: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應行法。有為指的是不斷變遷造作的有爲法,與不造作、常不變易的無爲法相別。】又說:【阿賴耶識是八識之一,屬於心法,當然是有爲法。】然後說:【正覺同修會把阿賴耶識形容為「心體恒常不變,種子不斷變異」的「有為無爲結合體」,是一種自創的法義體系,經論中前所未見。】並引了《成唯識論》卷3的一段論文為依據,這段論文是:【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恆言遮斷,轉表非常。】但是,這段論文不但不能支持「琅琊閣」張志成自己的主張,反而證明正覺同修會把阿賴耶識形容為「心體恆常不變,種子不斷變異」的「有為無為結合體」是正確無誤,完全符合經論本旨。

不過時間的關係,必須等下一集再詳細說明這其中的道理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