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28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在這一集的單元中,我們繼續要來對於琅琊閣在網路上PO文所說錯謬的偏執之見作觀念上的導正。
「佛法」三乘菩提的根源就是如來藏心,然而如來藏心卻是很難理解,也很難信受的,在《勝鬘經》中 佛就曾經開示說:【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佛開示說,如來藏這個法確實很難了知,難了知的有兩個部分:第一是如來藏心究竟在哪裡?祂很難了知,也很難找到;第二是這個如來藏心既然是自性清淨的,為什麼卻會有煩惱雜染呢?這也是很難了知的。因為這二法難可了知,所以凡是墮於我見、身見中的眾生都不能信受,還有落於顛倒想的眾生也不能信受,以及誤會「空」義的凡夫們更是不會信受如來藏,畢竟說這一類的凡夫都是無法親證如來藏境界的。
接下來,要來講有關於《大乘起信論》當中所講的「一心開二門」的正理。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是把論文分成五個部分來說明佛法,藉由這五個部分促成學人生起對於大乘法的信根:第一分是「作因分」,說明造這一部論的原因;第二分是「立義分」,是在建立真實的道理而讓學人能夠發起大乘的種性;第三分是「解釋分」,是將建立的真實道理作解釋說明;第四分「修信分」,是在告訴學人要努力修習信心,因為信心不足是無法修證大乘法的;第五分是「利益分」,利益分則是說明修學《大乘起信論》會有的功德法益。
馬鳴菩薩在論文的「立義分」中說:【云何立義分?謂摩訶衍略有二種:「有法」及「法」。言有法者,謂一切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此顯示摩訶衍義;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體故;此心生滅因緣相,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所言法者,略有三種: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在染在淨性恆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本來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於此入佛地故。】(《大乘起信論》卷上)
這一段論文,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中為我們開示,首先說大乘的「有法」,有法是說三界有的根源就是一切眾生的實相心——第八識,那這個第八識心體是真實有的法,而且這個「心」攝盡一切世間法,也攝盡一切出世間法;依據這個心就能顯示大乘的如實義理,同時能夠以這個心的真如性相,顯示大乘的真實體,雖然祂的自體是空無形相的心法,但是祂確實存在,並且是有大作用、大功德,也可以讓證悟者親自來深入地體驗驗證的。
其次說大乘的「法」,約略來說有三種意涵:體大、相大以及用大三種。體大的「體」,是講這個空性本體——第八識如來藏——自心真如本體的自身。這個「體」為什麼說祂「大」呢?這是在講祂的廣、祂的多、祂的妙,講的就是「一切法真如」。因為一切法的現行運作統統都不能夠外於這個真如心,也就是說離開了真如心體——第八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心體,就沒有一切法可說了。而這個真如自體,無論是在染法或是在淨法,祂的體性都是一樣的平等,從來就不貪六塵、也不厭六塵,始終都是安住在中道性。再說一切有情眾生,無論是凡、是聖,第八識心真如的自體性,永遠真實如如,祂的真如法性永遠都不會有所增加,也永遠都不會有所減少,都是同一體性而沒有任何差別性的存在,所以 馬鳴菩薩才說「無增無減、無別異故」。
「相大」又是如何的「大」呢?相大是說如來藏本來就具足了自體性上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在種種的事相上面顯示出祂有這個大功德的法相,所以叫作相大。而這個「相」,得要在證得真如心以後,才能夠去領受祂的體性,才有智慧去觀察祂能生萬法的體性,以及能夠使人成就究竟佛道的體性,這就是「相大」。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當中又特別開示說,想要見到心真如的相大,必須是要在現象界當中去見。所以,你千萬不可以以為只要打坐到這種無覺無觀的境界,就說這是「能所雙亡」,事實上,那是不對的,那個不是能所雙亡。正確的來說,「能所雙亡」是在現象界當中,在不離你的覺知心的當下,本來就已經是「能所雙亡」。這是說,在你覺知心能分別的功能存在的當下,以及所分別的六塵同時都在的時候,可以證得另一個本來就「能所雙亡」的實相心。也就是說,在「能所具足」的當下,就同時有「能所雙亡」可證,這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並不是說在覺知心斷滅了以後才叫作能所雙亡,其實真正能所雙亡的境界,是連阿羅漢也有所不知的,只有菩薩在證得心真如第八識之後,才能夠體會到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什麼境界。
接下來再來說大乘的「用大」,「用大」是講如來藏有作用。既然有相大可以讓證悟者去檢驗祂、領受祂、驗證祂,那祂就一定是有作用存在,那相大跟用大統統是在三界有為法當中,所以如來藏祂有真實的作用存在,而祂的真實作用就是能夠出生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因為自心真如祂有種種的用大,因此我們才能夠藉由這個用大來修行,才能夠成就究竟佛地的真如。所以說,一切諸佛從本以來都乘坐著這個用大,也就是藉著自心真如這個用大的功能性才能夠修行,並且能夠次第成就佛地的無邊功德。當然一切菩薩同樣的藉著這個用大,來斷除有漏、顯發無漏,也才能夠成就未來究竟的佛道。
馬鳴菩薩在論文中又說:【此中顯示實義者,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此二種門各攝一切法,以此展轉不相離故。】(《大乘起信論》卷上)這是在論文的「解釋分」中解釋為什麼要建立《大乘起信論》的正義道理。在解釋分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作說明:第一個部分是「顯示實義」(顯示真實的正義),在這當中建立了「有法」以及「法」來顯示如實的義理;第二個部分是在解釋「建立道理正義的目的」,這是為了要對治錯誤偏斜的執著;第三個部分是在說明「修行佛道正確的法相」,這又稱為「分別修行正道相」。
我們先來看在解釋分中的第一個部分「顯示實義」,主要是在說明眾生的真如心如來藏具有開顯二門的正義,也就是「心真如門」以及「心生滅門」,這二門可以攝盡一切的真實法。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中,首先就很詳細地開示「心真如門」所顯示出佛法「非斷」的真實義,顯示法界的實相不是斷滅法,而是恆常不斷的,絕對不是在否定了如來藏以後而有所謂的緣起性空、性空唯名,因為那是要在如來藏常住不滅的基礎上,才能來講萬法緣起性空的真實義理。其次,在「心生滅門」真實義理的說明中,平實導師也闡明了佛法中所說的「非常」所應具有的真實義理。也就是說,假使純然是「常」的話,那就不可能起用,起用的功德是要透過「心真如門」的常性才能夠正確起用,才會有蘊處界萬法的生起。因此「心真如門」是在體大的部分上來說心真如本體的自身;而「心生滅門」則是從心真如本體所顯示、所產生出來的七轉識與色因——這些相大以及用大上來顯示心真如。所以「常」並不能說是「完全常而不變的無作用法」,而是說這個第八識真如體祂才能夠出生生滅性的色身與七轉識,這就是心真如所具有的「心生滅門」,同時又能夠顯示出在第八識心體常住當中,有祂變異非常的這個功能的部分;但是在變異的非常當中,心真如體卻是從來不曾間斷、也從來不曾變易祂的體性,因此而圓滿成就「非常與非斷」的真實義。
那 馬鳴菩薩為什麼又說由此二門能夠各攝一切的真實法呢?因為這二門是從心真如門體大的部分來說,既然心體的隨眠當中含藏著諸法的種子,因此才說可以攝盡一切法;而在心生滅門當中,同樣的可以顯示種種的相用,也能夠顯示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所以說二門各能顯示一切法,也能含攝一切法。這是因為心真如與心生滅這二門是輾轉不相離的,然而所講的心真如與心生滅二門的輾轉不相離,卻又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單純的不相離。平實導師在這裡特別開示,並不是心真如可以直接產生見分七轉識全部,而是說七轉識裡面的意根可以直接由心真如而生,但是其餘的六識卻是要間接或輾轉而從心真如當中出生。也就是要由心真如所生的這個五色根以及意根,透過根塵觸三法為緣之後才能夠生起意識;然後再以意識作為俱有依,才能夠出生五轉識。所以心生滅門的法相是直接的、是間接的,也是輾轉而來的,同時在出生了以後也是輾轉不相離的,這樣的說法才是正說「輾轉而生一切諸法」。
我們從上述的論文內涵來看,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一心開二門的「一心」,指的就是眾生的真實心——自心真如、如來藏、第八識心體。如同 馬鳴菩薩所說:【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說名真如。】(《大乘起信論》卷上)因為如來藏祂有這種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的真如法相,所以一切有情各自的真如心如來藏都是相同無差別的,也是與十方諸佛無垢識的真如相平等平等無有差別,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因此我們就知道,當從異生凡夫地開始修學菩薩道,進而能夠開悟般若乃至入地,直到等覺、妙覺與最後成佛的過程中,如來藏心真如的「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的真如相,永遠都不會改變。
同樣的,佛在《楞伽經》當中也開示說:【凡愚顛倒無所知覺,除一真如涅槃妙心之外,餘皆虛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3)可是因為凡夫、愚人都是顛倒無所知覺,不能認知到實相法界中就只有如來藏真如心這一個涅槃心才是真實法,除此之外,法界之中再也沒有任何另外一個心或者另外一個法,可以具有和真如心如來藏同樣的真實體性。所以說,具足「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的心體,這個心體就是真如心如來藏。
其實,古往今來錯會、錯解「一心二門」真實義理的人所在多有,就像近代曾經提出「新唯識論」的思想家熊十力,他就是偏執於研究和思辨,並且藉用佛法名相——以佛解《易》,譬如他用海水與漚波來解說《大易》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內涵;他又汲取了《大乘起信論》當中的一心二門的文字表相,來作為他的邏輯結構和思惟方式;並且以他自以為是所認知的「體用不二」來建立宗義,架構了他對於本體論的哲學體系論述,但是終究不能免於不能證解空性實義,而墮於空、有兩邊邏輯思辨的錯誤看待,他又強執道德實踐與功能概念來建立他所謂的「攝體歸用」與「攝用歸體」的論述。
因此再當熊十力他回歸儒家六經之學以後,就更加錯誤地認為佛法大義都可以通過儒家六經來加以說明。此外,他又認為「本體本心」不是一個事實概念,而是一個價值概念。所以他的思想論述就完全是陷落在現代學術界所張揚的「實踐哲學」的框架之中,這都是因為他不能夠正知真實本體存有的正義,以及他又建立種種錯誤的見解,而來徹底地否認佛法中有一真實可證的「寂滅實體涅槃界」,因而在他的哲學思想體系中產生了命題上面重大的錯誤。也就因此,他才不如理的強加建構了所謂的內聖與外王、玄學與科學,以及心物不二、動靜不二和天人不二等等的這種二分或者兩邊的錯誤之見;同時他還主張將個體主體與本體之間建立為對稱、相等與相互含攝的不正知見。然而像這樣偏離佛法根本因與所知依根源的這個論述,那熊十力他卻錯誤地認為這就是「一心開二門」體用不二的正確理解。那麼總其所言,熊十力的思想論述終究是不能脫離儒家思想和老子學說當中的人生哲學、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的範疇,當然他的所說絕對不是佛法正義。
綜合上面所陳述的事實記載,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不能夠以實證佛法為首要標的來修學,卻單單的想要從研究、考據以及邏輯思辨的層面,去探得佛法真實義理,那就有如緣木求魚、背離正道永不可得。畢竟事實必定是要以實證真實法才能夠證明、才能夠解答;至於思想的自覺和義理的陳述,就只能夠作為旁證,而不能夠把它等同於就是事實的證明。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都能夠體會到 平實導師出於慈悲心,如實地開解 馬鳴菩薩所說「一心二門」的真實義理,是為了方便學人能夠實證真如心如來藏,卻不是如同琅琊閣諸君們在網路PO文的偏執之見,用他們所謂的看待來執言取義、淆混嚼舌。他們這樣子不僅僅是彰顯自己的種種性障和處處的敗闕,更因為執言害義、誣衊實義菩薩,進而擾亂正法的弘傳,這其中的過失真的是很大。
再來檢視看琅琊閣諸君們又錯會了有關於「本覺」的真實意涵。確實地來說,因為自心真如真實如如,祂有本來就有的「覺照性」,有離一切妄念相的「不分別性」,而這種「覺照性」並不是見聞覺知心對六塵上面的覺照性,但祂也並不是完全沒有見聞覺知,只是祂的見聞覺知不是在六塵當中的見聞覺知,而是離六塵相的「覺」,這個「覺」不是經過修行之後才有的,而是無始以來就有的。在開悟以前,祂就已經有了,當悟了以後,祂還是有,乃至將來成佛的時候,祂也還是有;所以說,這個「本覺」不是修來的,當然也永遠不會壞滅。那又為什麼叫本覺呢?是因為祂是本來就有的。譬如經中有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涅槃」,這是從理上來說這個自心真如如來藏祂的從來不生不滅的體性,而來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涅槃。就算是在七轉識隨六塵流轉的當下,自心真如還是涅槃性,永遠都是不生不滅的,而且本來就是這樣,一直都是住於這種清淨的不生不滅的境界當中,所以稱為本覺。
馬鳴菩薩在論文中建立這個「本覺」,是為了避免眾生執著偏斜的知見。一者,眾生會錯認為萬法滅掉之後就是斷滅空;二者,眾生會錯將空無說成是覺悟般若的境界相。所以 馬鳴菩薩就建立了這個「本覺」,要讓大家知道心真如並不是空無,心真如也不是斷滅相的境界,更不是完全無功能的像石頭一樣的無覺無知。因此論文中就說:【以待始覺立為本覺,然始覺時即是本覺,無別覺起。立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大乘起信論》卷上)這是說「本覺」是相待於「始覺」而來建立本覺的;「始覺」就是指剛剛覺悟的時候,當進入覺悟境界的這個覺悟,所覺悟的正是本來就有的六塵外的覺照。
這個覺悟並不是悟了以後才有的,祂是本來就有的,是證悟以前這個真如心早就已經有的,早就已經在運作的;而證悟者只是去證實祂,然後證悟者就有了「了知法界實相的般若智慧」出生。所以禪宗祖師就說:「還是舊時人,不是舊行履。」那是因為在證悟了之後的智慧已經不同於以前了;並且在轉依如來藏真如心之後,心性也改變了,所以悟後所作的種種一切事,就會跟以前大大的有所不同。因為證悟者是用覺知心去實證,並且認知到:心真如果然是有「本覺」。那是意識心所覺悟到的,這叫作「始覺」,這是歸屬於第六識所有的;至於「本覺」則是第八識所有的,是第八識本來就有的覺照功德;因為第六識證悟了第八識的本覺,所以才會從這個始覺來建立第八識本有的「本覺」。
除此之外,在論文中所說「依本覺有不覺」,它的意涵就是依本覺的不能證知而說有人「不覺」,而覺悟的人就說是始覺;那始覺與不覺,都是依如來藏的本覺的是否已經親證,才來建立始覺與不覺。又依據能夠覺悟這個「本覺的根本」,而對於祂的源柢、祂的一切法種都能夠全部覺悟而完全了知,沒有一法遺漏掉、究竟了知了,這個時候就稱為「究竟覺」,究竟覺也就是佛地的境界。因此在《大乘起信論》中 馬鳴菩薩建立的這個「本覺」,絕對不是像琅琊閣諸君們所說的是「被客塵煩惱所覆的如來法身、如來藏或是真如心」。琅琊閣諸君們的那種說法,完全是錯謬的不正知見。
好,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