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閣們不懂「轉依」(上)

第102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接下來兩集所要講的主題都是「琅琊閣們不懂轉依」。

琅琊閣們在網路上評論說:【蕭平實及呂真觀所謂的用意識心轉依真如,或者所謂的用意識心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如性,云云,都是屬於自創說法,完全跟《成唯識論》所說不同!屬於自創的邪說謬論!】(〈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其實琅琊閣們才是真正不懂《成唯識論》所說「轉依」的真實道理,卻反過來說 平實導師不懂「轉依」。

首先,我們先引用《成唯識論》在「廣大轉依位」所說的「轉依」。《成唯識論》卷9:【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為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捨、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轉依」還有另外不同的內涵,在同一段論文的後半部如下:【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究安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此即真如離雜染性,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為轉依。】

後半部論文所說的轉依,我們先不談。前半段中前面一小段論文用白話來說是這個意思:「轉依」當中的「依」,就是蘊處界一切依他起性的五陰身心等諸法,是一切染淨諸法的所依。染法就是依真如心而有的七轉識的遍計所執性,淨法就是真實不壞的圓滿成就一切諸法的第八識真如的真實性。「轉」有二種分位:轉捨與轉得。

接下來,稍微探討這一小段論文的真實義理。首先來說,為什麼蘊處界一切依他起的諸法,是一切染淨諸法的所依?也就是說明染法遍計所執是如何形成的,淨法的第八識真如的圓成實性又是如何在依他起諸法中顯示出來。所謂「依他起」諸法的意思是說,蘊處界諸法都是藉由第八識因以及眾緣和合而有,並非本來自在;眾生因為無明,不瞭解這個現象,以為所生法蘊處界諸法中有一個真實不滅的我可以去到未來世,以為這一世的蘊處界諸法是由前世轉來,由這樣的我見而引生了無量的煩惱,稱為我見與我執。因為有這樣的惡見與執著,就稱為遍計所執性;遍計所執性在事相上顯示出來,就稱為遍計所執相。

在一切法中分為兩種法:有法與無法。有法又分為:有為法與無為法。有為法就是依他起所成的蘊處界諸法,無為法就是涅槃、真如等常住法。而眾生所執著的「我」是屬於「無法」,因為蘊處界等「我」是不存在的法,無法永遠存在,猶如眼病所起的空花暫時而有,因此《成唯識論》說為「虛妄」遍計所執。也就是說,遍計所執性是每一位學佛者所需要「轉捨」的染汙法。

接下來說何謂「圓成實性」?我們來看《成唯識論》怎麼說?《成唯識論》卷8:【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成唯識論》又說:【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這兩段論文的意思就是說:「圓成實性」是眾生空與諸法空所顯示的第八識自性,是在觀行後現觀五陰眾生空及諸法空時,方能顯示出來的第八識真如,能夠圓滿成就一切染淨諸法的真實性,所以名為「圓成實性」。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成唯識論》卷8:【圓成實性唯是實有,不依他緣而施設故。】第八識真如的圓成實性既是實有,而且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真實自性,當知阿賴耶識是真實心;因此想要證得圓成實性,就必須找到阿賴耶識。如果有人說不需要找到阿賴耶識就能轉依「圓成實性」,這種說法就如同空中樓閣,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就如同沒看到人,而說這個人長得很好看一樣愚癡。前面所說轉依「圓成實性」,是因為轉捨一分所知障(也就是轉捨無始無明),這樣才能依於圓成實性,所以轉依圓成實性時,必須先親證第八識而現觀其真實如如的法性,才有實質上的轉依,否則所說的轉依即成為妄想。

從以上所說的義理,我們再回頭看看琅琊閣們對於 平實導師的批評是否合理?他們說:【蕭平實及呂真觀所謂的用意識心轉依真如,或者所謂的用意識心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如性,云云,都是屬於自創說法,完全跟《成唯識論》所說不同!屬於自創的邪說謬論!】(〈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那麼,首先我們來看看「圓成實性」與「真如」的關係。《瑜伽師地論》卷73:「云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這一段論的意思是說:「圓成實自性」就是第八識在依他起性的諸法上運行時所顯示的真如性。不僅如此,「中道性」也是屬於阿賴耶識在依他起性等諸法中運行時,所顯示出來的真實如如的法性;而真正明心的人都可以現前作這樣的觀察,這都是琅琊閣們所不知道的。由此可知,平實導師教導大眾「用意識心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如性」,是完全符合聖教所說的「轉依」,因為唯有意識才能熏習聖教、才能現觀、才有抉擇慧能判定所找到的是不是阿賴耶識,才能確認真如就是第八識所顯示的法性。既然是用意識心找到第八識,用意識來證真如,當然是由意識的觀察,才能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如性」。所以真正不懂「轉依」的是琅琊閣們,而不是 平實導師。

那麼琅琊閣們在文章中,又作出了以下十點結論,我們現在來一一檢驗他們所說的是否合乎義理?結論1、【轉依】是修行之果,不是修行的「動作」,也不是修行的「方法」。(〈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這是他們所作的結論,我們現在就對於他們所提出的這一個結論提出辨正:琅琊閣們是依《成唯識論》修習位所說的轉依作出以上的結論,然而轉依不只在修習位有轉依,轉依位總括有六種,從學佛開始到成佛當中所有聖教,包含成就戒定慧所需具備的正見,對治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方法,以及成就各種階位所應具備的條件等等,都是屬於轉依的一部分。「正見」是轉依最重要的因,離開正見就不可能有轉依,豈能說正見不是轉依的一部分?同樣的,所有對治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方法,都是完成轉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離開了對治就沒有轉依可成,豈能說對治不是轉依的一部分?因此《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六百六十法,也只是轉依的一部分,三藏十二部經也都是為了讓眾生成就六種轉依而說的法;因此轉依的內涵相當廣大,不是只是「果」而已。如今琅琊閣們說「轉依是修行之果,不是修行的動作,也不是修行的方法」,就明顯地顯示出他們是不懂轉依的真實義理。

接下來,對琅琊閣們所提出的結論2作辨正:2、【轉依】是兩個詞:【轉】+【依】。(〈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琅琊閣們提出這個結論,主要是認為 平實導師並不知道「轉」與「依」是應該分別解釋,是不同的詞,不能混為一談。然而 平實導師早在二十幾年前就已經宣講過《成唯識論》,我們從他註解的《楞伽經詳解》也證明 平實導師古文的造詣不錯,當然知道轉與依是不同的詞,義理當然不同,才會教導大家要「轉」去依他起性上的遍計所執性,「依」於第八識的圓成實性真如。

接下來,看琅琊閣們提出的結論3是這樣:3、【轉】有兩義:轉舍+轉得,即:轉舍(轉滅)遍計所執,轉得(轉證)圓成實。【依】,是說遍計所執以依他起為依,而圓成實性也是以依他起為所依(而顯)。(〈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這個結論是《成唯識論》在說明「廣大轉依位」的內涵中所說,事實上這當中的道理,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為大家作了說明。然而轉依位有六種分位,這個定義不能適用所有的分位;譬如第五種分位:【五、下劣轉,謂二乘位;專求自利、厭苦欣寂,唯能通達生空真如,斷煩惱種;證真擇滅,無勝堪能,名下劣轉。】(《成唯識論》卷10)這個下劣轉是在講二乘人只能通達生空所顯真如,而不能通達法空所顯真如,這個生空真如也是依於菩薩實證後的現觀而說的,二乘聖人並未證得真如。如果要通達法空所顯真如,就必須先證得阿賴耶識,現觀這第八識的真如性;然而依照經典所說,這時候才只是菩薩的第七住位,還不能「通達」法空所顯真如,需要到入地才能通達。而二乘見道位雖能通達生空所顯真如,但並未證得阿賴耶識的所在,因此無法「轉得」圓成實性並作為「所依」。因為圓成實性是阿賴耶識的自性,無法不證阿賴耶識而能轉依圓成實性。所以琅琊閣們所提的這個結論,並不適用於所有轉依位中的「轉依」。

我們再來看琅琊閣們所提出的第4個結論:4、【轉依】是大乘唯識修習位(修道位)的事情。(〈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他們提出這樣的結論,是依據《成唯識論》所說。《成唯識論》卷9:【次修習位,其相云何?頌曰: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麁重故,便證得轉依。】這一段是在說明菩薩在修習位所應成就的轉依。修習位在通達位與究竟位之間,又可稱為修道位。菩薩進入通達位以後,要進入每一地都有他所需要斷的煩惱障與所知障;也就是說進入二地時,並未將煩惱障與所知障完全捨離,唯有到達七地滿心時,才能完全捨離煩惱障,因為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要到此時方才滅盡;而所知障需要到究竟位才完全捨離,因此修習位中的「轉」,是轉捨所知障與煩惱障,「依」是依於轉捨所知障與煩惱障後所證的真如,因此說為「轉得」。

這一段論文只是在說明大乘修習位所應成就的轉依,他們卻依此而認定「轉依」只是大乘唯識修習位的事情。然而純以《成唯識論》中所說的六種轉依分位,是函蓋了大乘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以及二乘位的轉依,很明顯的,「轉依」不只是大乘修習位的事情。就如同我們前面所說,「轉依」是從學佛就開始,直到成佛全部完成時為止。《成唯識論》將轉依位分成六個階位,並非轉依位只有六種,而是無量無邊;就如同「資糧位」中的資糧,並非只有資糧位中才有,菩薩修行五十二個階位,前一個階位所成就的一切,都是成就下一個階位所需要的資糧,「轉依」也是如此。所以說,琅琊閣們確實是不懂「轉依」的真實道理。

接下來,辨正他們所提的結論5:真正用來證得【轉依果】的修行方法是:數數修習無分別智(然後斷除煩惱障所知障之二障粗重)。(〈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其實他們是不懂什麼是「無分別智」的,無分別智有「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兩種,根本無分別智為後得無分別智的所依。「根本無分別智」是在最初證得阿賴耶識的時候,現觀第八識的無分別自性而得,非數數修習而得,但琅族張志成公開代表琅族說:「阿賴耶識能分別五塵,不是蕭導師說的不分別六塵。」顯然他沒有證得第八識無分別心,這種沒有實證無分別智的人,來跟有實證的人狡辯,很沒有道理。只有「後得無分別智」需依於「根本無分別智」數數修習,才能不斷地增長到成佛為止。

為什麼說他們不懂什麼是無分別智?因為他們認為開悟不是用意識心去找真實心,而是要把意識覺知心捨離見聞覺知;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把覺知心修到無分別的時候,就稱為「無分別智」。他們這個說法的嚴重錯謬之處,我們在前面幾集已經辨正過了,這裡就不再多作說明。既然「根本無分別智」是用意識心現觀第八識的無分別自性所得的智慧,而意識心作現觀時一定會有分別,乃至打坐進入二禪等至位離開五塵時,都還是有分別心,能了知定中的境界,豈能稱為「無分別智」?因為知就是分別已經完成的緣故。當我們找到阿賴耶識並現觀祂的種種體性的時候,就會發現阿賴耶識從來不對六塵境界作分別,因為有了能夠現觀第八識無分別心的智慧,作為往後修行的根本,所以稱這樣的智慧為「根本無分別智」。而往後數數修習的後得無分別智,也是意識心依於祂已具備的「根本無分別智」繼續現觀第八識而得。所以「無分別智」不論是「根本智」還是「後得智」,都是經由意識心的修行而證得,因為八個識唯有意識能作這樣的現觀,能作現觀的就是分別心,不會因為離開語言文字妄想就成為無分別心。

接下來,辨正他們所提的結論6:一句話來說,【轉依】作爲修行之果就是——斷煩惱障證涅槃,斷所知障證無上覺。(〈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如果這個結論能夠成立的話,那麼請問:「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二乘位的轉依有成就這樣的果嗎?」很明顯的,答案一定是「沒有」!所以這個結論應該改為:轉依的終極目標,就是斷煩惱障證「大」涅槃,斷所知障「成就」無上覺。

接下來辨正結論7:【轉依】作為修行之果,可以劃分從初地到十地的層次,斷了什麼樣的所知障就算是到了什麼程度的【轉依果】。(〈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在二乘法中可以成就五種果;聲聞四種,緣覺一種。但在大乘法中只有一種果,就是佛果,未成就佛果之前均屬因地;也就是說,「轉依果」就是佛果。在成就佛果之前的所有轉依,只能稱為「成就」或「證得」某個階段的轉依,沒有究竟轉依果可說。

接下來辨正結論8:最上圓滿的轉依是佛地究竟轉依(果)。(〈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這個結論我們沒有意見,因為佛地是無上正等正覺。

接下來辨正結論9:蕭平實和呂真觀說的「意識心轉依真如」,這完全是望文生義想當然,不是大乘唯識佛法的意思。(〈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用意識心轉依真如」完全符合聖教,在本集的前段已經作了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

接下來,辨正結論10:蕭平實和呂真觀所說的「意識轉依真如」如何才算成功,究竟以什麼為標準,如何判斷鑒別,完全都沒有辦法說清楚,實際上陷入了不可知論。(〈文章轉載:略談《成唯識論》裏面「轉依」的正解〉,琅琊閣。)「意識轉依真如」是第七住位菩薩開始才有能力辦得到。菩薩修行共有五十二個階位,菩薩每斷一分所知障就證得一分真如,所以每一地都各有所證的真如,直到成佛為止,佛所證的真如稱為「佛地真如」。而成佛之前,每個階位都有需要成就的相貌,經論中都有,這就是標準,非不可知。琅族張志成等人因為沒有現觀第八識的真如法性,所以跟釋印順一樣認為真如是不可知的,也認為涅槃是不可知的,證明他們都只是未斷我見而不證解脫道,也是未證真如而不證佛菩提的凡夫;他們自己也承認這一點,所以公開發表了自己並未實證的〈懺悔文〉。以未實證凡夫身及凡夫知見,來評論實證無生法忍的聖者所說,其實一點道理都不存在,這樣的評論在邏輯上也講不通。

以上是琅琊閣們對 平實導師提出不懂「轉依」的質疑所作的法義說明,以及他們對「轉依」所提的十點結論作辨正。琅琊閣們無法用意識心現觀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性,無法現觀阿賴耶識能圓滿成就一切染淨諸法的種種體性;也不知道圓成實性就是第八識在依他起諸法上運行時所顯示的真如性,不知道用「意識心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如性」才是破除所知障的正確方法,而說 平實導師所謂「用意識心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如性,是屬於自創說法」;講到這裡,我們也作出一個結論,就是「琅琊閣們不懂轉依」。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