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1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
琅琊閣的作者「平凡世界」寫了一個標題:〈蕭平實之所謂禪法,處處與圓悟克勤大師所開示之禪門宗旨相悖,可謂是背祖悖宗,哪裡是真悟之人?〉在他的文章裡面引用了 圓悟克勤大師的語錄說:【所以祖佛出世,只要教爾歇却知見打併,教絲毫盡淨。且道:「作麼生歇?」直下如懸崖撒手,放身捨命,捨却見聞覺知,捨却菩提、涅槃、真如、解脫。若淨若穢一時捨却,令教淨裸裸赤灑灑,自然一聞千悟。從此直下承當,却來返觀佛祖用處,與自己無二無別。】事實上琅琊閣所引用 圓悟克勤大師的語錄很長,我現在只是引用與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有關的部分而已。就前面引用的那一段,琅琊閣說:蕭平實居士確實不懂以上圓悟克勤大師所開示之禪門宗旨。(1)不懂如何是【捨卻見聞覺知】……處處說要用意識心來尋找阿賴耶識所在,來觀察阿賴耶識,哪裡是【捨卻見聞覺知】。
今天這一集,我們就來談談琅琊閣這樣子解讀 圓悟克勤大師的開示到底正不正確?首先來說 圓悟克勤大師所開示「捨卻見聞覺知」真正的義理是什麼。前面幾集有說到每個人都有八個識,哪幾個識才有見聞覺知,首先我們來看看,第八識阿賴耶識有沒有見聞覺知?第八識心王本身只有與五遍行心所法相應,而不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因此無法分別五塵與五塵上面的法塵。也就是說,第八識不具有在六塵上面的見聞覺知,雖然說第八識本身也有了別性,但祂所能了別的法卻不是六塵境界,也因為如此,想要了別六塵境界的時候,一定要有六識的現行運作,沒有六識現行,對於六塵境界當然就無所了知了。從現象來觀察,當我們在睡著無夢的時候,第八識還在運作,但對於外界一無所知,就可以瞭解第八識在六塵上面是完全沒有見聞覺知的;很明顯的,見聞覺知是六識的功能。六識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
講完第八識與前六識,接下來探討第七識有沒有見聞覺知的功能?前面提到第八識因為不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所以無法分別六塵境界。而第七識只與五別境的慧心所相應,而這個慧心所只能對於法塵作很粗略的分別,譬如五塵上的法塵變動,但卻不能如同意識能夠分別發生什麼事、這是什麼東西等等;因此當意根想要知道為何法塵有這樣的變動的時候,就會將意識喚起或將正緣於其他法塵境的意識引至想要了別所發生變動的法塵上面來加以分別,因此而知道發生什麼事,才能決定採取的應變方式。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知道第八識離六塵的見聞覺知,前六識具有見聞覺知,第七識有少部分的覺知。那第八識既然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當然是不用捨,所以 圓悟克勤大師所說的「捨見聞覺知」很明顯的不是針對第八識來說。而第七識於五塵上的法塵雖然有少分的覺知,這個覺知僅能在入滅盡定的時候捨離;然而證得滅盡定並非禪宗開悟明心所應具備的條件,因此 圓悟克勤大師所說的「捨見聞覺知」也不是針對第七識。
那麼是不是指捨意識及前五識的見聞覺知呢?如果是,那就要探討有沒有辦法捨?需不需要捨?先說有沒有辦法捨?首先來看看六識見聞覺知的功能是怎麼來的。好,譬如眼識,眼識其實就是在眼根與色塵接觸的上面所產生的分別作用,而這樣的分別作用,我們就將它取名為「見」。取名為見的這個分別作用是需要九個緣才能出現,這九個緣是:空、明、根、境、眼識種子、作意、意識、意根、第八識。這九緣當中的空、明、根、境容易明白,就不多作說明。「眼識的種子」,種子就是功能差別,不同的種子就有不同的功能差別,這些種子全部含藏在第八識當中,當第七識想要知道五陰目前所處的周邊環境的某一件事物的時候,就會作意使眼識的種子從第八識中流注出來而能分別色塵;但眼識卻無法確定這是什麼事物,因此當意根作意使眼識種子流注出來的時候,一定要同時使意識的種子流注出來,以便在色塵上面作比較細相的分別,因此才能完成意根所想要知道的事物。由於在決定所見的是何種事物上面,意識是主角,眼識是配角,所以在沒有意識現行的情況下,眼識是不會現行的。因此除了空、明、根、境以外,眼識的現行需要有眼識的種子、作意,還有意識、意根、第八識,缺一不可。
從前面所說眼識的功能及現行的目的,我們可以知道眼識一旦現行,就一定具有見的功能,不可能眼識現行而不具備見的功能。同樣的道理,意識現行就是要決定所分別的事物,意識對法塵分別的功能是含藏在第八識中,現行的時候一定具有這樣的功能,是無法捨離的。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對於六識乃至第七識要捨離的,只是與祂們相應的染汙心所,而不是要捨棄祂們的見聞覺知;因此,圓悟克勤大師所說的「捨見聞覺知」,指的一定不是捨意識及前五識的見聞覺知。
如果琅琊閣們還是不相信我上面所說的,那我們就繼續來討論:如果把意識及前五識的見聞覺知捨了,會有什麼後果?因為根本就沒辦法捨,所以在這裡只能作推理。當一個人沒有見聞覺知的時候,除了如同盲聾喑啞以外,不會走路,不會知道肚子餓,也不會吃東西;這樣子的結果,只能顯示「死路一條」。如果開悟是「捨卻見聞覺知」才能開悟,那麼就有許多問題要加以探討了;譬如說開悟了,但沒有見聞覺知,那要如何度眾?在度眾生的當下起了見聞覺知,是處於開悟的狀態嗎?佛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也有見聞覺知,那麼佛當時是處於開悟的狀態嗎?我舉這些問題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要去探討這些問題,而是指出開悟的當下是不能捨卻見聞覺知的,否則就會有這麼多的過失出現。講到這裡已經可以說明琅琊閣自己沒有開悟,不懂開悟的過程與所證,所以就以自己的想法來解釋 圓悟克勤大師的開示。
從前面的說明,已經可以確定 圓悟克勤大師語錄中的「捨卻見聞覺知」,決定不是教人捨卻六識的見聞覺知。那麼「捨卻見聞覺知」指的又是什麼?我們重新來看看 圓悟克勤大師的開示:【所以祖佛出世,只要教爾歇却知見打併,教絲毫盡淨。且道:「作麼生?歇!」直下如懸崖撒手,放身捨命,捨却見聞覺知,捨却菩提、涅槃、真如、解脫。若淨若穢一時捨却,令教淨裸裸赤灑灑,自然一聞千悟。從此直下承當,却來返觀佛祖用處,與自己無二無別。】(《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13)我現在把 圓悟佛果禪師這一段開示用白話來說:所以想要祖佛出世,只需要教你不要在過去所建立的知見上面打轉,連一點都不行。你們且說說看:「要怎麼體會真心?歇!」在聽到的當下呢,你們就應該如同懸崖撒手,放捨身命,捨卻具有見聞覺知的六識是真心的邪見,不要在六識上面尋找真心,甚至如何是菩提,如何是涅槃、真如乃至如何是解脫,這些知見在這當下統統要捨卻。什麼是淨法、什麼是不清淨的法,這些知見也要在這當下捨卻,讓你處於這種淨祼祼赤灑灑,絲毫沒有被你用語言文字建立的所知所見繫縛的情況下,自然在聽到的當下就開悟了;如果當時有一千人處於這種狀態,這一千人也都會開悟。從此完全相信自己的所證,回過頭來觀察佛祖 釋迦如來的吃、喝、拉、撒,跟自己沒有兩樣。
以上只是將 克勤圓悟大師的開示用白話來說明。接下來說明其中的重點,在這一段開示中有用到「祖佛」與「佛祖」,主要是將自性佛與 釋迦世尊作區別;而「祖佛出世」指的就是親證出生五陰的第八識如來藏。那為什麼 圓悟克勤大師教大家不要在知見上面打轉呢?因為在開悟之前,我們所建立的知見都是從諸佛菩薩的語言文字而來,它只是如同水中月一樣,不是真正的月,這個道理我在上一集中已經說明過了,在這裡就不再重複作說明。而這些知見並不是要大家永遠捨卻,只是要大家「一時」不要在這上面打轉。
接下來說「一聞千悟」,這表示在開悟的當下是有見聞覺知的,否則要怎麼「聞」?所以 圓悟克勤大師所謂「捨卻見聞覺知」,絕對不是如琅琊閣所說的捨卻六識的見聞覺知;而是我所說的「捨卻具有見聞覺知的六識是真心的邪見,不要在六識上面去尋找真心」。而「一聞千悟」也已經可以證明 圓悟克勤大師是要大家用妄心來證得真心、來體會真心,絕對不會有捨離見聞覺知而能開悟這一回事。如果禪宗的祖師在開悟的當下是捨離見聞覺知,如何知道開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將來又要怎麼去教導別人開悟?因此平凡居士很明顯的錯解 圓悟克勤大師的開示。
講到這裡,我把前面所說的作一個總結:第八識本來就離六塵上的見聞覺知,不用捨卻;六識心在現行的當下,無法捨卻見聞覺知。而琅琊閣所引用 圓悟克勤大師的這一段開示,恰恰地證明「用妄心找真心」是正確的。也因此琅琊閣文章所說「蕭平實居士確實不懂圓悟克勤大師以上所開示的禪門宗旨。不懂如何『捨卻見聞覺知』」,其實是以自己覺知心所建立的邪見,來思惟 圓悟克勤大師的禪門宗旨,剛好落入了 圓悟克勤大師所說的:「只被爾起見、起念、起思量,作聰明、作計校,惑却本來自己。」(《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13)這樣的人如果不棄捨他所建立的邪見,就永遠不會有開悟的一天。正覺教團一向教人用妄心尋找真心,七轉識是因緣和合而有,是妄心,不是真心,第八識才是真心;因此教人不要在具有見聞覺知心的七轉識上面尋找,完全符合 圓悟克勤大師所開示的「捨卻見聞覺知」的意旨。有關為什麼要用妄心尋找真心的道理,我在上一集中也有講了一部分,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回頭看上一集,它的主題是「妄心找真心實屬二心論」。
今天這個主題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