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念處觀談因果業報

第087集
由 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線上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單元。這一集,我們要繼續來探討「錯綜複雜的因果業報」問題。

在上一集中,我們談到因果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如來藏含藏眾生無量劫以來所造作的一切身口意行的種子,而這些種子在因緣成熟時生起現行,就讓眾生受種種苦樂果報;所以,眾生今生所領受的種種可愛、不可愛境界,都來自於自心種子的現行。而佛法提供學人許多面對業力現前時的對治方法,譬如教人受三歸五戒、懺悔、發願、迴向、誦經、布施、培植福德等等,只要是至誠懇切發心想要改往修來者,莫不有著不可思議的功德顯現。

然而,琅琊閣對這些佛法中教導人們消除業障的方法,泰皆抱持著輕蔑、嘲諷的態度,他們認為這些法門「培養的是一種全盤依賴他人的不健康心態」;他們主張應該依照:【佛陀在阿含經所強調的救贖方法,首先是以正見和修行自救,用正知正念,用四念住來面對身苦和心苦。在理解這個核心要義、同時貫徹修行的大前提下,佈施拜懺持戒念經行六度,才會得力,才是正信。】(〈佛典選讀(3):錯綜複雜的因果業報〉,琅琊閣。)

他們同時也舉述《雜阿含》第540篇中,阿那律尊者面對病苦的故事作為佐證。內容大致如下:我是這樣聽說的:那時 佛陀還駐錫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當時,阿那律尊者身患重病,在舍衛國松林精舍內休養。比丘們得知尊者生病,都趕來探望尊者的病情。比丘們問候尊者的病情說:「尊者啊!您還好嗎?病情有沒有減輕一些?」尊者回答:「我病得不輕,身體的痛苦對一般人而言恐怕是難以忍受的,而且我的病情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尊者隨即以叉摩比丘為例,以三種譬喻對來探望的比丘說出自己全身從頭到腳痛苦的情形:首先,頭部就好像給大力士用繩子綁住,然後急絞。其次,腹部就好像被人用刀割開,取出內臟。第三,兩腳就好像被兩個大力士高懸於火上,用火燒著一般。然而,尊者此時全身的痛苦更甚於前面的三種情形。

尊者繼續說:「雖然我全身遭受如此的痛苦煎熬,但是我卻能以正念正知的修行方法來忍受這些病苦的折磨!」比丘們好奇地問:「尊者!您是否可以進一步為我們解釋什麼是『正念正知』?究竟您是如何來安住您的心,來忍受如此的劇苦?」

尊者回答:「四念處!就是四念處!我能忍受這麼難熬的病痛全靠念住之功!然而,什麼是四念處呢?簡單的說,在身體行動方面,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等,都一一清楚,念念分明;乃至於情緒方面,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心念中的貪、瞋、癡等;對於心法,如五蓋、五蘊、六根接觸六塵等等,都能清楚分明。」尊者接著又說:「如果能夠切實的奉行四念處,自然就能夠安忍一切病痛的折磨!」比丘們聽完尊者的開示,心中都生起無比的法喜,祝福尊者早日康復後一一離去。

從琅琊閣所舉阿那律尊者的故事,可以知道他們認為用《阿含經》的四念處法可以來對治身苦和心苦;然而,他們對四念處真的如實了知嗎?修四念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呢?我們不妨藉這個因緣來探究一下四念處的內涵。在佛世,佛陀教導僧團的弟子,不僅是要他們「知」,更重要的是要他們行——也就是道的實踐——遵循 佛陀所開示法道之履踐而逐漸趣向涅槃解脫,這些法道總合起來就是三十七道品。所謂三十七道品,又稱為三十七助道品,也稱為三十七菩提分法,內容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分成七大類,主要是因為眾生根性各不相同,所以必須示以各種不同的修行方法來教導弟子們,讓他們依著各自的根性和因緣消除對世間的執著,趣向涅槃解脫的境界。這三十七菩提分法的第一個部分就是四念處,八正道則是最後的部分,也就是依八正道的原理與方法努力去實踐,最後可以正解脫於貪欲、瞋恚和愚癡,乃至可以到達「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境界。

所謂四念處,又稱為四念住,也就是對身、受、心、法進行全面的深觀,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能念念分明,隨時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佛陀在《念處經》中說修四念處可以使煩惱止息;《瑜伽師地論》卷97也說:【又是過去、未來、現在,世、出世間無量善法生起依處,故說如是四種念住,名為善聚。】也就是四種念處,是無量善法生起的根本所依之處。所謂的四念處,包括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修四念處觀的目的,主要是要對治眾生的四種顛倒知見,即是無常計著為常,於諸苦計著為樂,於無我計著為我,於不淨計著為淨;也就是教導學人集中心念於一法作觀察,以防止雜念妄想生起的一種觀行方法。

首先說明身念處——觀身不淨。有情眾生的色身有五種不淨:種子不淨、居處不淨、食物不淨、身根不淨、國土不淨。所謂種子不淨,是說眾生的色身之所來由,都是由於無明及煩惱障未斷的緣故,所以死後無法不再受生,因而出生中陰身,於有緣父母和合時入胎,藉著母親的血液供給受精卵成長所需之營養而長成胎兒。從這整個過程,可以知道色身的最初入胎因緣,以及入胎之後到生產前的階段,都需經由母體攝取和排棄不淨,因此說從種子到胎兒成長皆不清淨。接著說居處不淨。人從前生死亡後,重新執取父精母血所成的胚胎為我,九月之中住於母胎,母胎之中所安住之處,前有膀胱,後有直腸糞便,上有小腸食糜,下有排泄淫事通道,無一處清淨,因此說居處不淨。第三是食物不淨。未出生前,住在母腹之中,以母血為食,及至生產墮地仍食母血所成之乳以為長養;稍為長大,改食牛奶、米粥、五穀、乃至眾生之屍體;不論是母血、母乳、五穀、乃至眾生肉,都不清淨,因此說食物不淨。第四是身根不淨。人類的色身既然是以五穀雜糧、乳類、瓜果等物為食,則身根必有不淨;如果再加上食用蔥蒜、甚至動物的肉體為食,則身根更加的酸臭。凡是有肉身飲食,必然會於九孔排泄穢物,無日無之,因此說身根不淨。第五則是國土不淨。這個世界名為娑婆世界,意思是說這個世界是「不淨、堪忍」的世界,勉強可以居住。我們只要稍加觀察,就知道到處都有不淨,譬如自身、食物、環境、飲水、乃至空氣等皆不清淨。由以上所說五種不淨,就可以知道這個色身的不淨和幻有無常,導致眾生有生老病死等的輪迴生死之苦,因此不應該因為執著色身而造作惡業,以免墮入三惡道中輪迴不息。

接著說明受念處——觀受是苦。眾生由於有見聞覺知的六識心,因此不停地攀緣六塵諸法,由於不知六塵境界乃是自己的如來藏所變現,而不斷追逐六塵的結果,就對六塵產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三受,或者苦樂憂喜捨等五受。所謂苦受,譬如眼見醜色,耳聽噪音,鼻嗅惡臭,舌嚐酸敗劇苦,身根接觸粗澀、堅硬、乾燥、火熱、濕悶、寒冷、痠麻、痛癢;意根、意識分別五根苦受及他人誹謗辱罵……等覺受。而樂受,譬如眼見優美的風景,耳聞美妙樂音,鼻嗅可意香塵,舌嚐可意美味,身根接觸細滑柔軟、清涼、溫澤、乃至淫欲;意根、意識分別五根樂受及他人讚美、供養、恭敬,廣有資財、名聲廣大、睡眠安穩等。不苦不樂受,譬如眼等五根接觸外境色等五塵,因其非美好非醜陋等而無苦受或樂受;或因無記而使應有的苦樂受均未產生作用,乃至意根、意識於無記或無世間法得失時之覺受,皆是不苦不樂受。

由以上所說,我們知道不論是苦受、樂受、或不苦不樂受,皆是五根觸五塵、意根觸法塵,意識體會其韻味而生起的覺受,因而產生貪欲、瞋恚、愚癡等無量煩惱心,導致後有的業種不斷地聚集而於三界六道中輪迴不息。然而這些覺受,不論是三受或五受都是依於色陰和識陰才能出生和存在,而且這三受、五受也都是常常變異而不是常住不變,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所以說受非真實、有受皆苦。

繼續說明心念處——觀心無常。《瑜伽師地論》卷28中說:【云何為心?謂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掉心、不掉心;寂靜心、不寂靜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如是總有二十種心。】從以上 彌勒菩薩所說的這二十種心,可以知道都不外於識陰六識的範圍,而識陰的生起必須有根本識為因,加上「根、塵、觸」等三法為緣,方能由如來藏中出生;而識陰出生之後,必須種子不斷地流注生滅,才能成就各種了別之功德;如是必須因緣和合才能出生的法,生起之後又是念念生滅、剎那剎那不住的法,悉皆無常、不可久住。菩薩以觀心無常之慧力,可以對治「無常計常」的顛倒妄見,能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的過患,獲得解脫之功德。

何謂法念處呢?《瑜伽師地論》卷28云:【云何為法?謂若貪、貪毘奈耶法;若瞋、瞋毘奈耶法;若癡、癡毘奈耶法;若略、若散法;若下、若舉法;若掉、不掉法;若寂靜、不寂靜法;若定、不定法;若善修、不善修法;若善解脫、不善解脫法。如是當知建立黑品、白品、染品、淨品二十種法。】法的範圍很廣,譬如五蘊、十八界、四聖諦、七覺支、八正道、十二因緣,乃至善法、惡法,清淨法、雜染法,解脫法、流轉法等等,舉凡眾生所能領納的一切法,都稱之為「法」。而這無量無邊的法都是在因緣成熟時,從眾生的如來藏中直接、間接、輾轉而出生,決定沒有一個真實我存在;不論是《百法明門》中的一百法,或者《瑜伽師地論》中的六百六十法,乃至千法、萬法皆復如是。眾生由於我見的緣故,於無我中妄計有我,若能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皆是八識心、心所法自無始以來,剎那剎那的前念才滅後念又生;由此前因後果相續不斷的虛妄熏習,好像有一個我相現前似的。愚者不覺,顛倒其中,就執著這個本非實我的妄相以為實我。若能確實觀行一切法皆是無常、緣生緣滅,便能消除對自我及諸法的執著,逐漸趣向涅槃解脫的境界。

各位菩薩!修四念處觀的目的主要是在斷除對五陰自己的執著;假使能夠現觀五陰之一一陰悉皆非常,是苦、無我;也能現觀一一陰之功能:色陰能致寒熱飢渴,受陰能致苦、樂、不苦不樂,想陰能具了知六塵境界之知,行陰能造善、惡、無記業行,識陰能產生六塵境界韻味領受之知,導致我見與我執而流轉受苦;若能如此深細地思惟觀行,就能取證解脫果。

然而,四念處觀只是佛法的總相而已,四念處必須歸結為八識心王,八識心王又必須歸結於如來藏;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所生,所以說「一切法唯識」。假使否定了第八識如來藏,則四念處的觀行都將唐捐其功。而琅琊閣對實證如來藏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這樣把四念處的根本給否定掉,而說能藉由四念處的修行可以解脫於身苦和心苦,無有是處。而「因果業報」乃是法界的律則,因果的實現雖然錯綜複雜,但是總不外於「因、緣、果、報」四個法的具體實現。祈願琅琊閣諸君能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早日回歸如來藏正法,是所至禱!

阿彌陀佛!


點擊數: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