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資糧」在證道上的重要性

第081集
由 正仁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今天我們要評論的琅琊閣文章標題為〈略析正覺會蕭平實對於「福德資糧」的謬解〉。

作者在文章中說:【在正覺會蕭平實居士的各種關於開悟證道的說法中,時常表示說要修集「福德資糧」才能開悟,否則就不能開悟,即便悟了也會退轉,等等說法。】作者接著說:【蕭平實居士《宗通與說通》第四章中說:未修集福德資糧者,謂是人行菩薩道以來,由未見道故,于外門修六度萬行,而偏重般若與禪定,于佈施持戒忍辱三度未曾用心修集,導致求悟時之種種障礙,乃至匪夷所思之障礙一再出現,即說是人欠缺福德莊嚴,無福親炙真善知識之共住共修法益,無福領受眾多真悟者之護持共修。】作者接著引用《方廣大莊嚴經》卷第1 佛開示:【福德資糧是法門,饒益一切眾生故】;【智慧資糧是法門,圓滿十力故;奢摩他資糧是法門,證得如來三昧故;毗缽舍那資糧是法門,獲得慧眼故】;作者因此下第一個結論說:【看見沒?福德資糧是用來饒益一切眾生的,並不是所謂用來求悟的條件!!!智慧資糧才是圓滿十力的條件。兩者不一樣的!】沒有福德資糧就不會有智慧資糧,有情眾生不會只有智慧資糧而完全沒有福德資糧。

首先,我們來看看作者的第一個結論:「福德資糧是用來饒益一切眾生的,並不是所謂用來求悟的條件!!!智慧資糧才是圓滿十力的條件。兩者不一樣的!」關於《方廣大莊嚴經》卷第1 佛的開示:【福德資糧是法門,饒益一切眾生故;智慧資糧是法門,圓滿十力故。】這一段經文是在說明成佛的境界,有了成佛後的無量無邊福德,就可以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有了無量無邊的智慧,就可以成就佛的十力。諸佛又稱為福慧兩足尊,福德和智慧兩者互為助緣而增上圓滿,是不可以分開的。另外,為何 佛會先說福德資糧,然後才說智慧資糧呢?這是因為「福德資糧」是前提,有福德資糧才會有智慧資糧;福德資糧不夠,就會導致智慧資糧不牢靠。以六道輪迴為例,往生人道和畜生道決定的因素為福德資糧,一個人在其一生中即使非常聰明有智慧,但因為造了一些惡業而減損福德資糧,捨壽後就會往生到畜生道去;生為畜生之後,牠上一世所擁有的作為人的智慧也就完全消失了。這個例子就說明了沒有福德資糧支撐的智慧是不牢靠的。同樣地,回到證菩提這件事,即使某人僥倖經由善知識引導而開悟證得菩提,如果福德不夠,也會因自己欠缺福德莊嚴、不信善知識而退轉,失去證得菩提的智慧。因此,無論成佛或是見道,「福慧」都必須兩足,福德和智慧是同等重要,同樣要具足。

接著我們來看看作者的第二個結論,作者引用《大般若經》中如下的內容:【時,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若菩薩乘善男子等,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雖具無量福德資糧,而于菩提或得、不得。是故菩薩摩訶薩眾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決定不應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48)作者因此而下第二個結論說:【看見沒?「雖具無量福德資糧,而于菩提或得、不得」,福德資糧並不是智慧得證的充分條件,所以「菩薩摩訶薩眾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決定不應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作者在這裡斷章取義,故意把 佛所說的前提「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刪除掉,而只說「雖具無量福德資糧,而于菩提或得、不得」。

關於有無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和有無福德資糧對於菩提得或不得的狀況,我們用以下的表格來說明四種不同根器的修行人。在這表格中最上面這一行,由左往右是:有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沒有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表格中左邊直的這一欄,由上往下是:有福德資糧、沒有福德資糧;這樣子的組合四種不同的狀況之後,就會有四種不同狀況的修行人。對於上上根器的修行人來講,他是有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而且他也有福德資糧;這樣子上上根器的修行人,他得到菩提了以後,他就不會退轉,就是「得而不退」。那另外一種下下根器的修行人,他是沒有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而且他也沒有福德資糧;這樣子的下下根器的修行人,他就沒有辦法獲得這個菩提。

在這上上根器的修行人和下下根器的修行人當中,還有兩種不同根器的修行人。在這兩種修行人當中,有一種修行人他是沒有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但是他是有福德的;這樣子的修行人,他對於菩提就是「或得、不得」,也就是得或是不得是不一定的。在《大般若經》中所說的:「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雖具無量福德資糧,而於菩提或得、不得。」,這個指的就是這一種修行人。

那最後一種修行人,他是有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但是他沒有福德資糧;這樣子的修行人,他證得菩提了以後,他就容易退轉;僥倖經由善知識的引導,有了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而開悟——證得菩提,但是因為自己欠缺福德莊嚴,不信善知識而退轉。這種人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也有提到說:【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

以上琅琊閣作者所引用的經文說明「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雖具無量福德資糧,而於菩提或得、不得」,這個是《大般若經》裡面所說的,在表格中就是右上欄的狀況。而《菩薩瓔珞本業經》則說「如果沒有善知識攝受,若一劫乃至十劫會退菩提心」,這和 平實導師說的「無福親炙真善知識之共住共修法益,終究會退轉」,則是在表格中的左下欄的狀況,就是得到菩提了以後還是會退轉,以上兩者並沒有衝突,講的是兩個不同的狀況。因此,琅琊閣作者斷章取義所下的第二點結論:「福德資糧並不是智慧得證的充分條件」是錯誤的。

總結以上的說明,《方廣大莊嚴經》:【福德資糧是法門,饒益一切眾生故;智慧資糧是法門,圓滿十力故。】(《方廣大莊嚴經》卷1)這是在說成佛的境界,有福德資糧才會有智慧資糧,福德資糧是前提;有福德資糧支撐的智慧資糧才是牢靠的。無論見道或是成佛,都要福、慧具足。《菩薩瓔珞本業經》裡面說:「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沒有善知識的攝受,即使以方便善巧開悟證得菩提之後還是會退轉。因此,平實導師在《宗通與說通》說:【未修集福德資糧者,謂是人行菩薩道以來,由未見道故,於外門修六度萬行,而偏重般若與禪定,於布施持戒忍辱三度未曾用心修集,導致求悟時之種種障礙,乃至匪夷所思之障礙一再出現,即說是人欠缺福德莊嚴,無福親炙真善知識之共住共修法益,無福領受眾多真悟者之護持共修。】(《宗通與說通》,正智出版社,頁185。)

以上 平實導師的說法並沒有錯誤,琅琊閣作者引用佛經內容來證明 平實導師所說錯誤,但這些經典的內容卻正好證明 平實導師所說的法義和 佛所說的是完全一致的。琅琊閣作者這樣的論議水準,實在是低估了讀者的判斷力。

今天我們就說明到這裡。非常謝謝大家的觀賞!

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