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閣所建立錯誤的「真如」定義(五)

第080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琅琊閣所建立錯誤的『真如』定義」第五集。

上一次的辨正內容之中,說到了菩薩在佛菩提道修學的過程之中,第一次見道而進入七住位,此時因為現見如來藏本來不分別六塵萬法,出生了第一分見道而有的智慧,就施設名為「根本無分別智」。

然而,這樣階位的菩薩所得的智慧,以及其所轉依的境界,距離後面 世尊所開示的見道通達位,還要經過一大段的時劫才能夠成就。因為於應當要「內正思惟」的部分都還沒有完成,更何況說於內正思惟之後所應當要棄捨的,也都沒有完成。為什麼這麼說?因為 世尊所開示的是:【彼於真如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何況粗相?善男子!言細相者,……。】(《解深密經》卷3)世尊開示到這裡,然而「言細相者」的內涵就有很多、很多,從「心所執受相」一直到最後的「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但這一大段經文深細的內涵,並不是我現在能為大家說明的。如今,要告訴大家的是:即便是要能夠看懂這一大段經文的內涵,都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更何況是應當要「內正思惟」,乃至是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而這一個過程,正是悟後起修的階段,正是進一步分證「後得無分別智」的階段。那麼這一個過程要經歷多久?十住、十行、十迴向位,一共要經歷一大阿僧祇劫,扣除了已經完成的前六住位,也就是從七住位開始,一共還要經歷二十四個階位。一大阿僧祇劫有多久?我也不知道啊!反正就是很久、很久。

所以,在這一段長遠的過程之中,緣於世間種種的法,進一步分證了如來藏中更多的功能差別而生起了別別智慧。因為還是緣於本來就不分別六塵萬法的如來藏,所以就施設了「後得無分別智」;「後得」的意思是說,先要有「根本無分別智」為先。此時仍舊是在見道位之中,如同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第9之中的開示:「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從哪裡見種種相?《解深密經》卷第3之中,世尊不就是開示了「言細相者」;也就是說,因為觀行、分證、遣除這些「細相」的階位,就施設了「相見道位」。那麼,相見道位要經歷多久?從七住位以上,再經歷十行位、十迴向位,這其中一直到「通達位」為止,這一個通達位就是「見道的通達位」,也才是入於菩薩初地;並不是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通達智三者,是可以於一剎那而頓得的。

因此《解深密經》卷第3之中,世尊為 彌勒菩薩之所開示,卻不只有這一位論主所引用的經文。而 世尊之所開示,是把七住位開始的真見道位,以及之後一直到初地之前的相見道位,再加上初地的通達位,三者合稱為見道;因為,初地之後才開始進入修道位。然而到底是為了什麼,這一位論主要把一大段經文忽略而不提,而結果卻要硬栽贓 世尊,說自己所主張的:「真見道位就是入於初地,正是世尊的開示!」而這一位論主又舉《成唯識論》卷8之中所說:「此七實性,圓成實攝,根本、後得二智境故。」(〈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琅琊閣。)用來迎合自己上述的主張,但那依然是他自己的妄想罷了。因為《成唯識論》之中,玄奘菩薩緣於 世尊在《解深密經》之中的開示,也是把真見道位、相見道位、見道通達位這三個階段合而稱為見道,並不是說真見道就已經是證得初地了;這一點,在前面所舉示的《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之中,佛為敬首菩薩所開示的一段話,說到了:進入七住位常住不退,就已經是真見道了。因此,這一位論主舉示了《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之這一些內容,本來是想要附和他自己的虛妄想,卻反而顯示出其所建立之法,處處露出敗闕,而只證明正覺同修會之一向所說,是與 世尊及 玄奘菩薩之開示的內涵,是如出一轍的。

現在要回過頭來,談一談《解深密經》卷第3之中,世尊為 彌勒菩薩之所開示的這一段經文中所說到的「勝定」。這一位論主所引用的經文是:【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毘缽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于善審定、于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內正思惟。】然後這一位論主自己註解說:「勝定就是初禪至四禪之中。」而主張說:佛法的聞思修過程之中,世尊此處所開示的「要在勝定——初禪至四禪之中」才能成就;隨後,對於七真如作了正確的思惟觀察,就獲得無漏的「通達智」,而「根本、後得無分別智」出生,就稱為見道,此時就是證得初地位;所以,他就得出一個結論:「見道一定要在勝定——初禪至四禪之中,才能成就。」(〈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琅琊閣。)

然而《解深密經》卷第3,世尊之所開示的「勝定」,真的是這一位論主所說的「初禪至四禪之中」嗎?「三摩地」是從梵語直接音譯過來的,有的地方也譯為「三昧」,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兼而在說明禪定、智慧兩方面。若單就禪定上而言,它的範圍其實是相對比較狹隘的,三昧包含了等引、等至、等持三個階段,但更常指稱的則是專指禪定中的等至位,因為其「定」的相貌,也就是說其「制心一處」的相貌,是最為成就的。但若就智慧上而言,三昧的範圍就非常廣泛。譬如說,二乘人與菩薩之所證都有「三三昧」,這也就是「空、無相、無願」三昧,或者有時候說「空、無相、無作」這三種三昧;換句話說,就是三種不一樣的智慧。但現在不解釋這三種三昧的內涵。對佛菩提道而言,菩薩所應修證的三昧,在經論之中常常看到的說明,就是「無量無邊」;也就是說,菩薩所應證的三昧是無量無邊的。

大致上說明了三昧的意涵之後,接著來看,假如 世尊在這一段經文之中之所開示的勝定,指的是初禪至四禪之中的話,而 世尊這一段經文之開示,是由於「勝定」的緣故,而接著又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之後,於真如正思惟的緣故,才能夠乃至捨棄一切細相現行。單說初禪等至位,欲界之中的很多境界,就已經不會現行或者相應;那麼,請問這一位論主:若是你在初禪至四禪之中,如何完成這一些觀行?這一些的「心所執受相、領納相、了別相、雜染清淨相」等等,你要如何觀察?難不成你要說,我只觀察初禪以上的境界。那就不免會變成天大的笑話,因為不可能成佛之道只需要瞭解初禪以上的境界。再者,若「勝定」指的是二禪以上的境界的話,那麼二禪以上的等至位,前五塵的境界都不現行;那麼此時有沒有 世尊在這一段經文之中所開示的種種細相?或者是說,能不能在這個情況之下具足觀察呢?當然其答案就是不言而可喻了。

當然這一小段的辨正,是緣於這一位論主對「勝定」的錯誤認知而說,實際上並不是見道一定要在初禪至四禪之中;況且 世尊在這一段經文之中的開示,是由於「證真如的勝定」的緣故,進一步在相見道位之中作種種細相的觀行。所以,其實 世尊在這一段經文之中,之所開示的勝定,指的是「殊勝的心得決定」,這是從智慧上來說的,而不是單單從禪定狹隘的觀點來講的。因為 世尊在這一段經文之所開示的是:【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毘缽舍那,依七真如,於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解深密經》卷3)學人於修學佛菩提道的過程之中,當然是要以證得第一義諦為殊勝,因為那是從外門修學得以轉入內門修學的一大關卡;所以,這樣子心得決定而不退轉,本身就是十分殊勝的,這就要牽涉到學人往世所修集的福德資糧,以及是不是有佛菩薩、善知識的慈悲攝受;但這又已經是另外一個子題,就不在這邊繼續敘述。

這樣子看來,這一位論主扭曲 世尊的開示,妄想要讓別人相信他所說的:「獲得無漏的『通達智』——『根本、後得無分別智』出生——稱為見道,證得初地位。」(〈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琅琊閣。)而主張見道就是證得初地,並且說那就是 世尊所開示的;又故意在經文之中加入了刪節號的部分,隱覆了 世尊所開示的意旨,以這樣子不完整的一段內容,就主張自己之所說與 世尊此處所開示的意旨是相同的。然後又為自己的主張作了結論說:【證真如的智慧,唯識宗稱為「無分別智」。初地見道時,證得「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其後各地有更深入的無分別智。】(〈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琅琊閣。)然而,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並不是菩薩在初地之時才證得啊!也不是菩薩第一世見道就證得初地位,從以上的論述看來,已經是無庸置疑了。

菩薩從第一世進入七住位,得「根本無分別智」,此時是真見道位;隨後多世、多劫依於根本無分別智而能心心無間,這個時候所證得的是「後得無分別智」,這一段時劫是相見道位;最後於見道通達而進入初地,此時則是見道通達位;而《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都把這三個階段合稱為「見道」。同時在這裡把這一位論主刻意隱覆 世尊在《解深密經》卷第3之中,有關於「言細相者」的經文舉示出來,不就正好證明:這一位論主的種種主張,正是與 世尊所開示的法義是互相矛盾的;反過來說就是:世尊所開示的法義,正好指出這一位論主的種種主張是錯誤的。

這一位論主不但是已經扭曲 世尊的開示,之後還繼續想要讓別人相信他所說的,於是又夤緣 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而說:【真如的狹義意涵,是特指「根本無分別智」的所緣境界,也就是《成唯識論》所說的兩種見道——真見道、相見道——中,真見道的無漏智慧所觸證的物件。】(〈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琅琊閣。)然而如同前面的辨正,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這一位論主一開始所謂的「真如」的定義,就已經是不知所云地錯誤百出,而對於根本無分別智在見道中的定位,這一位論主依舊是無以復加地扭曲;所以,現在不管是請出 世尊的開示,或者是再加上 玄奘菩薩的開示,只會更加顯示出來:這一位論主的主張與 世尊、玄奘菩薩的開示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因此簡略的辨正之後,很清楚地可以瞭解,這一位論主所建立的「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完全是自己的虛妄想而已,無絲毫可取之處。若是依於「真如」此詞的兩種意涵:「真如心、真如性」,在好好修集福德資糧的同時,並隨著善知識而熏習修學,終有成就親證「真如心、真如性」的時節因緣,而不會只是自心的妄想,乃至是恣意妄為而成就謗三寶的極大惡業,便與原來想要修學佛法的初衷背道而馳,豈不可惜哉啊!

今天就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