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筊」問佛是迷信嗎?什麼是清淨信?(下)

第075集
由 正褀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這個單元,我們繼續來談談「擲筊」問佛是迷信嗎?那什麼是清淨信?

這一集我們接著舉一個 玄奘菩薩在印度時的案例來作參考說明。玄奘在印度的時候,在聽聞戒賢論師宣講《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等等的論著以後,曾經到處參訪寺院,在其中一個精舍有一尊檀香木雕刻的 觀自在菩薩聖像,玄奘菩薩曾向菩薩的聖像來求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3當中記載說:【從此復往伊爛拏缽伐多國,在路至迦布德伽藍。……最中精舍有刻檀觀自在菩薩像,威神特尊,常有數十人,或七日、二七日絕粒斷漿,請祈諸願,心殷至者,即見菩薩具相莊嚴,威光朗曜,從檀像中出,慰喻其人,與其所願。如是感見數數有人,以故歸者逾眾。其供養人恐諸來者坌汙尊儀,去像四面各七步許竪木构欄,人來禮拜,皆於欄外,不得近像;所奉香花,亦並遙散。其得花住菩薩手及掛臂者,以為吉祥、以為得願。法師欲往求請,乃買種種花,穿之為鬘,將到像所,至誠禮讚訖,向菩薩跪發三願:「一者,於此學已還歸本國,得平安無難者,願花住尊手;二者,所修福慧,願生覩史多宮事慈氏菩薩,若如意者,願花貫挂尊兩臂;三者,聖教稱眾生界中有一分無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願花貫挂尊頸項。」語訖,以花遙散,咸得如言。既滿所求,歡喜無量。其傍同禮及守精舍人見已,彈指鳴足,言:「未曾有也。當來若成道者,願憶今日因緣先相度耳。」】

《慈恩法師傳》當中說,精舍中有尊檀香木雕刻的 觀自在菩薩聖像,威神特別的莊嚴,常常有數十人,或一七日或二七日斷食表示恭敬,向菩薩祈願,內心至為殷勤的人,可以看見菩薩非常莊嚴,威光朗曜,從檀像當中走出來安慰告知這個人,並且滿他的所願。常常有人這樣子得到了感應,因此再次回來感謝或是再祈願的人非常的多。精舍當中供養聖像的人,怕聖像被汙損,因此離開聖像四邊各七步的地方圍起了柵欄,所有來禮拜的人必須在圍欄外面,不能靠近聖像。若是要以香花供奉聖像,只能遠遠地散花;如果花能夠停留在菩薩聖像的手上,或是掛在手臂之上,這樣子就是吉祥的徵兆,就這樣子表示願望能夠成就。

玄奘菩薩想要前往求請,於是買了種種花,並將花穿成花鬘,到了聖像前至誠地頂禮讚歎 觀自在菩薩以後,向 觀自在菩薩跪下發了三個願:第一個願是,若是這次天竺取經學法,能夠平安回到大唐,無有災難,願花鬘停住在菩薩的手上;第二個願是,這輩子所修的福德,希望能夠往生兜率內院奉侍 彌勒菩薩,如果能如所願,願花鬘貫掛菩薩兩臂之上;第三個願是,聖教當中稱眾生界之中有一分眾生是無佛性的(玄奘菩薩現在仍然還是有懷疑,不知道是否如此),若是眾生皆有佛性,最後修行皆可以成佛的話,願花鬘貫掛菩薩脖子上。這一點是說有一分的眾生,因為重複不斷地誹謗三寶,變成一闡提人,斷盡一切的善根;這種一闡提人,還是有佛性,最後再經過非常非常久遠劫以後,還是可能成佛。

玄奘菩薩說完,將花鬘遠遠地散向 觀自在菩薩聖像,結果花鬘不只停住在菩薩手上、貫掛菩薩兩臂上,也貫掛菩薩脖子上。玄奘菩薩三個願都得到了滿足,因此歡喜無量。在旁邊一同禮拜聖像以及守護聖像的人都非常歡喜讚歎手舞足蹈,然後說:「這是未曾發生過的瑞相,若是您將來成佛的時候,希望您記得今天的因緣,能夠先來度我們。」玄奘菩薩在 觀自在菩薩聖像前發了三個願,然後藉由散花的方便來請示 觀自在菩薩。琅琊閣們是不是應該要批評 玄奘菩薩迷信呢?因為散花請示 觀自在菩薩,跟正覺同修會以擲筊的方便來請示諸佛菩薩,有什麼不同嗎?為什麼 玄奘菩薩可以,而正覺同修會就是鼓吹迷信呢?

台北龍山寺香火鼎盛,每天都有信眾大排長龍地供養 觀世音菩薩以後,以「擲筊」的方式請示 觀世音菩薩,請菩薩排解各種的疑惑。那麼琅琊閣們應該也是認為這些信眾是迷信才對!為何龍山寺會香火鼎盛?因為龍山寺的 觀世音菩薩非常靈驗,也因為信眾相信 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木輪相法能夠靈驗,也是因為 地藏菩薩的威德神力,同時也是修木輪相法的人有清淨信。

「信」是十一個善心所法之一。《大智度論》當中 龍樹菩薩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大智度論》卷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4當中,聖教記載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是修學佛法第一個道路,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信」能長養一切的善法,能夠斷除各種疑惑,能夠出離貪愛的惑溺;「信」能夠顯示出趣向涅槃的無上道。

一個人有信的行相,會是怎麼樣呢?以下藉著網路上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是說有一個小鎮很久很久沒有下雨了,讓當地的農作物損失慘重,於是牧師把大家集合起來,準備在教堂裡面開一個祈雨禱告會。眾人當中有一個小女生,因為個子太小,幾乎沒有人看得到她,但是她也來參加祈雨禱告會;就在這個時候,牧師注意到小女孩所帶來的東西,激動地在台上指著她說:「那位小妹妹很讓我感動!」於是大家順著他的手指方向看過去。牧師接著說:「我們今天來禱告祈求上帝降雨,可是整個會堂當中只有她一個人今天帶著雨傘。」大家仔細一看,果然她座位旁掛了一把紅色的小雨傘,而且她還穿著紅色的小雨鞋;這小女孩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我們對諸佛菩薩是不是一樣有這樣的信心?

琅琊閣們對這小女孩的行為,可能一樣嘲笑為迷信。這個故事雖然可能是虛構的,但是提出這個故事是要說明:當我們有信心的時候,我們所展現出來的行為會是與「信」的內涵相應的。小女孩相信上帝,既然參加祈雨禱告會,就展現出對上帝的信心;這個信心,就像是一個小嬰兒對父母絕對的信任一般。一個對三寶有清淨信的人,他對三寶的行為就會像是嬰兒對父母的信任一般。平實導師對佛菩薩的清淨信,就像是那個帶著雨傘的小女孩對上帝的信心一般真誠。因此,平實導師認為只要是誠心誠意來請示佛菩薩,佛菩薩一定會慈悲護念而有所回應的。

「信」這個法,當名詞用的時候是誠實不欺,當動詞用的時候是聽從、不疑、敬仰以及崇奉的意思。修學佛法必須以「信」作為第一步,可是學術研究者為了所謂的立場公正,常常認為信是迷信,是神教思想才需要信。像是釋印順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一書卷5當中說:【「信」(śraddhā),在「佛法」——根本佛法中,是沒有重要性的。因為傳統的,神的教說,才要求人對他的信仰。釋尊從自覺而得解脫,應機說法,是誘發、引導,使聽者也能有所覺悟,得到解脫,這是證知而不是信仰。所以佛說修持的聖道,如八正道,七菩提分,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斷,都沒有信的地位;一向是以「戒、定、慧」為道體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1989年10月六版,頁302。)釋印順認為 佛陀在世的時候的根本佛教,「信」這個法根本不重要,神教的教說才需要信仰。他說解脫道的修行,是「證知而不是信仰」,因此他說「所以佛說修持的聖道,如八正道,七菩提分,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斷,都沒有信的地位」。

印順與琅琊閣們對佛法沒有「信」,因此在佛法當中沒有誠實的心性,也不敬仰三寶;這樣的心性,就會斷章取義、張冠李戴。明明《阿含經》當中許多的地方都在講三十七道品,要修行解脫道不能離開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以及八正道。印順說「佛說修持的聖道」時,故意不提三十七道品,故意落掉五根、五力,然後說「信」這個法根本不重要;因為,他根本不信三寶。而五根、五力裡面就有信根跟信力,有信根才能產生信力。

在《雜阿含經》卷7當中 佛說:【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為斷無常火故,當修信力。斷何等無常故,當修信力?謂斷色無常故,當修信力,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信力。】佛說頭髮或是衣服燒起來,還可以暫時忘記,無常熾盛這把火卻是要把它給斷盡;為了斷無常火的緣故,應當修信力。斷哪些無常呢?也就是想要斷五陰無常,應當修信力。可見「信」這個法,是從進入佛法大海之中就是必須具備的。喜歡學術研究的釋印順與琅琊閣們,自認為公正、公平的研究佛法文獻,可知道這就是對三寶缺乏信心的一個心行表現嗎?

菩薩五十二個階位,想要進入十住、十行以及十迴向這三賢位之中,也是必須先修十信位。十信位當中學習十善業道,還有對三寶的清淨信,修習的時間從一大劫到一萬大劫不等。十信位滿足,對三寶有清淨信的人,就能夠懂得具足清淨信的行相,就不會懷疑佛菩薩的功德力;而對以「擲筊」方式來請示諸佛菩薩的方便作法,也不敢隨意批評為迷信。像是釋印順以及琅琊閣們,因為信位不滿足、心中充滿著疑惑,因此懷疑三寶,也敢於竄改經文、搬弄是非;不相信真的有佛菩薩存在,更是懷疑三乘菩提的根本如來藏,也不相信真的有實證的人。因為這些種種的懷疑不信,只能說他們是尚未進入佛門當中的人。

最後在此,希望聽聞這一集視頻的菩薩們,能夠對三寶常生清淨信,捨離邪見,心地清淨。

阿彌陀佛!


點擊數: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