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閣所建立錯誤的「真如」定義(一)

第076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琅琊閣所建立錯誤的『真如』定義」第一集。

有人在琅琊閣中建立〈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的這麼一個論題,實際上,我們也會方便使用「唯識學」三個字,然而說唯識學,並不是純粹只在作學問而已,但若只是這樣子來看待「唯識學」三個字,一定會與佛法的修證有著天地之隔的;因為「唯識」是從親證萬法所依的「識」出發,而進一步分證「萬法唯識」。如今就緣於這樣的因緣,來跟大家談一談這一位論主所說的「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讓一些人可以因此而有機會得以改正了錯誤的知見,那麼這也算是這一位論主的功德一件啊!

「真如」此詞有兩個意涵:一者指的是真如心,二者指的是真如性。前者指的「真如心」的,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463之中提到:【諸菩薩摩訶薩於此真如修學圓滿,便能證得一切智智,既已證得一切智智故名如來;以是因緣,當知菩薩摩訶薩眾即是如來,以一切法、一切有情皆以真如為定量故。】諸菩薩摩訶薩所以最後能於此真如的所有內涵修學圓滿,而證得了一切智智,名為如來;正是因為一切法、一切有情不會超出「真如心」的範圍,因為皆是從其所直接、間接、輾轉出生的緣故,而說以「真如為定量」故。其次指的是「真如性」者,如《成唯識論》卷第10之中提到了:【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成唯識論」四字,簡而言之說的是「成就諸法者,唯是此『識』之論述」。所以在卷第10之中提到,「真如性」也就是這個識的實性,這個識指的就是萬法所依的第八識、如來藏……,祂有種種的異名;若不是祂有「真實如如之性」,不會有萬法從祂而出生。

而 佛於開示十因緣的時候,其中說到「名色緣識」之識,即是無餘依涅槃之實際,又名本際、如、真如、我、如來藏;祂又有其他的異名,就好像般若諸經之中所說到的「實際」,也就是非心心、無心相心、不念心、無住心等等;而於第三轉法輪唯識諸經之中,則施設說即是阿賴耶識、菴摩羅識、異熟識、無垢識、如來藏、真如,乃至是流轉真如、實相真如、唯識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正行真如、清淨真如等種種的名相,這都是指稱第八識之體。所以,「真如」不應當只是佛法之中要研究的一個名相,而更應該是學人要親證的法,不管祂指的是「真如心」,還是「真如性」。然而,若是有人不肯接受這個事理,只把「真如」這個名相拿來作學問的研究,或者是藉此在大眾之中自我炫耀,亦或者是自以為是而故意錯解、錯說佛法中的義理;前者,保持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妨可以說是有世間智慧的人;其次,若不逾越分寸,雖有過失仍可以攝受;只是,末後者就可能因為謗佛法僧,捨報之後去處堪虞呀!那只能期待在久遠的未來世,才有可能被善知識攝受的因緣。

那麼這一位論主這麼說:【「真如」是梵語bhūtatathatā或tathatā之譯名。此詞在阿含佛法中甚少出現,即使出現,意思也與大乘經論中的「真如」有別。】(〈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琅琊閣。)然而,有時候對於了義之法其內涵的記載,阿含諸經所出現者,雖然只是集結了名相,其意涵與大乘經論中的真如,其實並無有異。譬如說,在《雜阿含經》卷第20之中的第550經中提到了:【尊者摩訶迦旃延語諸比丘:「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六法出苦處昇於勝處,說一乘道淨諸眾生,離諸惱苦,憂悲悉滅,得真如法。何等為六?……。」】又或者如《雜阿含經》卷21之中的第563經提到了:【尊者阿難語離車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三種離熾然清淨超出道,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越苦惱,得真如法。何等為三?……。」】

這一位論主引用其中的一小段經文,然後這麼說:【《雜阿含經》卷21:「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越苦惱,得真如法。」】 (〈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琅琊閣。)那麼他就把這個所出處的地方摘錄下來。接著他又說:【《雜阿含經》有幾處出現類似的語句,其中「真如」的意思,據今人勘巴厘文本,是「為得真理,為證涅槃」之義。】(〈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琅琊閣。)這一位論主所說的:「其中『真如』的意思,據今人勘巴厘文,是『為得真理,為證涅槃』之義。」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心裡面其實很想問一個問題,那就是說,你為什麼要說:「據今人勘巴厘文本,是『為得真理、為證涅槃』之義?」那麼,是不是那一些勘巴厘文本的今人主張,就與你的主張是相同呢?還是說你有另外的主張?或者是你自己(對)真如的定義並無主張?又或者是那一些勘巴厘文本的今人其所「親證的真如」,與你所親證的真如正是相同呢?那麼,這當然會顯示出很多不同的狀況呀!但是這個部分,我們不談先要放下來,留給讀者們自行去思惟、判斷。

回過頭來說,前面所舉的《雜阿含經》之中的經文,所說的「何等為六」以及「何等為三」的內容,大家可以自行去查閱經典。然而在經文之中,兩位尊者的開示,其前提分明都是「以一乘道淨眾生」;當然這「一乘道淨眾生」的法,一定是從 世尊而聽聞的,這也與 佛在《法華經》中所說的「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的意趣是相同的。那就要請問:既然是「一乘道淨眾生」的前提,那麼此中所說的「真如」,難道會有不同的意旨嗎?當然不會嘛!因為諸佛世尊為學人所施設而開示悟入的,都是要使有緣的眾生得以親證這個自心如來,而雖然其有種種的異名如前所說;這個自心如來本來就是「離諸惱苦,憂悲悉滅」的,然而眾生從無始以來,一直與種種的憂悲惱苦相隨的,所以為了要證得這個自心如來,就得要先有方便施設,才能夠「離諸惱苦,憂悲悉滅」而「得真如法」。這本就是諸佛世尊為諸學人而說的法其真正的本懷,即便是大慈大悲的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示現成佛,雖然方便以三乘菩提教化接引眾生,而在一開始宣說解脫道的種種方便之中,也是一直都不離「以一乘道淨眾生」;故而所宣說的「真如」之法,三時之中所說的一定是前後一味的,怎麼可以如同這一位琅琊閣的論主所說的:「真如」此詞在阿含佛法中的意思,與大乘經論中的「真如」有別呢?

那麼,單單舉示這一位琅琊閣論主前面所說的這一段文字,就可以判斷其整篇之中所建立的「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一定是誤會啊!或者甚至是否定 世尊所說的法,其實本來就已經沒有必要再繼續讀下去了;但是為了讓有緣的學人不至於被誤導的緣故,還得要繼續舉示其中之所說而辨正之。

這一位琅琊閣的論主又說:【「真如」的廣義狹義定義牽涉幾個概念:五位百法、大乘見道所證的「無分別智」、所緣緣、三自性、世俗諦與勝義諦、安立諦與非安立諦、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琅琊閣。)這其實是本末倒置啊!所以者何?學人應以親證「真如」為標的,不應當只是把真如當成佛法中的某一個概念,更不是只限於作佛法名相的研究;只作佛法名相的研究者,其結果就會像某一位法師一樣,被他的師父所指責,因故而把佛法切割得支離破碎,佛法便成只是「佛法名相」的研究,而其間的關聯就變成無法推循了。然而,佛法是以「真如」為中心,因為親證了真如以後,逐漸可以明白一一法之所建立的因緣,也知道一一法互相之間的關係;但這一些都是以真如為中心,才能夠施設、建立。正是因為如此,諸佛即以其究竟證「真如」所得的智慧,為諸學人廣為施設名言方便,學人依之而修學,才得以在佛菩提道的過程中快速前進,而使得佛菩提道的修證,能於三大阿僧祇劫之後成就。

而這一些方便的施設,正是《佛藏經》卷上之中,舍利弗尊者讚歎 世尊「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的稀有之事。所以「五位百法、無分別智、四緣、三自性、世俗諦與勝義諦、安立諦與非安立諦、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等,其施設、建立正是緣於「真如」法為中心,而不是一一法各有其個別的概念;這樣子,才能夠使菩薩在真見道之後,能藉以而成就更深細的觀察——為什麼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得以於悟後起修,能夠快速地轉依。所以,菩薩們也緣於諸佛的教導,在造論而作種種方便施設之時,一樣也是以真如為中心而施設、建立;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要以證「真如」為首要,而不是以「佛學討論」為滿足。若不是如此,其結果必然會反而如同剛才所講的,那一位被他師父所指責的法師一樣,把佛法切割得支離破碎,而成就了謗法、謗佛的惡業之因。

這一位論主建立了「真如的廣義意涵」,接著又這麼說:【「真如」的廣義的意涵,簡單來說就是真理,細分可以拆解成兩個層面:1.一切真實的事與理,亦即事實、真相、真理。2.聖者各種高下不同之淨智(無漏智、無分別智)所證知、體驗、受用、展現的境界,因為部分或全部遠離顛倒、並且具真實性,所以都稱為真如。凡夫被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遮蔽,所以不能證知一切法的真相。當開始斷除部分的二障,就能證知一部分的真相(真如);二障全部斷除,即能證知所有真相(真如),即佛地真如。】(〈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琅琊閣。)

這一位論主試著想把「真如」這個名詞作一個定義,然而因為真如這個緣於世間法而施設的名詞,正是 世尊「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的方便施設;祂的背後一定是有一個真實法,作為施設的依止,這個真實法就是萬法所依的第八識,其種種異名如前所說。所以,否定萬法所依的實相法,也就是否定了第八識的前提之下,「真如」就只會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名詞;乃至是與佛法之中的「順決擇分」,也是背道而行的,因為一定是會不如理作意而為依止的緣故。就如同這一位琅琊閣的論主,建立了「真如的廣義意涵」,接著又進一步把其真如的廣義意涵拆解成兩個層面;到底這一位論主其「所建立的佛法」是否如理呢?時間的關係,今天就只能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