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73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這個單元,我們要來談談琅琊閣發表一系列的「我見與無我觀」。
琅琊閣曾經發表七篇的〈我見與無我觀〉,這七篇的〈我見與無我觀〉大量引用經論的內容,除了《阿含經》以外,並提出三大阿毘達磨系統:所謂以《清淨道論》為代表的南傳佛教上座部;以世親菩薩的《俱舍論》作為代表的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以及以《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成唯識論》等作為代表的瑜伽行派。然而,琅琊閣在他第一篇一開始便說:【佛教是什麼?它要教導我們什麼,達到什麼境界?應修習怎樣的法門以及如何修習?這些問題恐怕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清,甚至即使是長篇大論,在許多層面,也會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其間甚至到水火不容的地步。】這種說法很有問題,這是因為完全不懂佛法的說法,因為這是認為佛法就是一種思想的演化。
佛教的法門以及修習,為什麼會有水火不相容?這種觀點跟釋印順所說的一樣。釋印順在《空之探究》書中他說:【佛法本以緣起為宗,而『般若』等大乘佛法,卻以真如、法界等為本;在解行上,形成嚴重的對立。】(《空之探究》,正聞出版社,1989年5月四版,頁247。)【以生滅無常觀為相似般若,不生滅(不壞)觀為真般若,雖可說對某些部派說,但在文字上,顯然是不滿傳統的『阿含經』。『阿含』與『般若』等大乘經的對立,應該說是佛法的不幸!】(《空之探究》,正聞出版社,1989年5月四版,頁150。)正確的佛教的法門何曾有水火不相容?初轉法輪的阿含諸經與二轉法輪的般若經何曾有對立?佛法當中若是有對立或是水火不容,佛弟子們如何修證呢?思想會有對立,一個實證的成佛過程不可能有對立的情形產生。佛難道會在二轉法輪講般若的時候,回過頭否定初轉法輪所講的《阿含經》,然後在第三轉法輪的時候又回過頭否定第二轉法輪所講的《般若經》嗎?琅琊閣會說佛教法門以及如何修習「會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其間甚至到水火不容的地步」,這種說法就是「大乘非佛說」的主張;因為這種主張認為大乘經典是後代的學者所撰寫,是思想的演化,所以會有衝突、會有矛盾。
琅琊閣在七篇〈我見與無我觀〉當中,節錄了許多的文獻學的研究,但是仍然是屬於思想研究,無關於實證。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對斷我見的基本知見錯誤。例如,琅琊閣有篇〈必須信受有第八識才能證聲聞初果?〉這篇文章說:「蕭導師認定知道或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是斷我見證初果的先決條件。……筆者……,有位知友(馮宣居士)提出……,斷我見證初果,當然與是否知道或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無關。」(〈正覺法義辨正:必須信受有第八識才能證聲聞初果?〉,琅琊閣。)琅琊閣的意思是說,斷我見當中無我的觀行,沒有必要先確定有一個第八識真實不壞,只要確認蘊處界一切有為法的虛妄無常就可以了。
平實導師一向主張:聲聞人相信佛語開示,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於內無恐懼;也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所以於外無恐懼;在捨壽之後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在三界當中出現。當然這個聲聞人,從一開始的證初果之前(也就是向預流果,在斷我見之前的時候),就是必須接受有一個第八識真實不壞,這個第八識獨存的境界就是無餘涅槃。為什麼這麼說?其實從聖教的記載以及實證的道理,都是可以得到證明的。在《阿含經》以及《大智度論》當中都記載有一位長爪梵志,這位長爪梵志是舍利弗的舅舅,他自視甚高,他論義摧伏當時一切的外道論師。當他知道舍利弗跟 佛陀出家以後,心中生起了憍慢,因此就去找 佛論義。長爪梵志見了 佛,問訊完以後,心中先思惟要如何來跟 佛辯論;他心裡先想:「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是中何者是諸法實相?何者是第一義?何者性?何者相?不顛倒?」(《大智度論》卷1)他認為一切的論述是可以被摧破的,一切的議論是可以被毀壞的,一切的堅執是可以被轉變的,萬法之中有什麼是真實的相貌?什麼是最為究竟的真實道理呢?什麼是諸法的本質?什麼是諸法的相貌?什麼才是真正的道理?
《大智度論》當中說:長爪梵志「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中,欲盡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實可以入心者」。(《大智度論》卷1)長爪梵志就這樣子思惟許久,就像是在深深的大海當中想要窮盡涯底,可是思索尋求許久以後無法得到有一個法確實可以會心的。這個時候的長爪梵志,是已經確認蘊處界都是不真實的,都是虛妄無常的,可是他沒有確定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諸法實相。長爪梵志心裡思惟完以後就直接跟 佛說:「我一切法不受。」因為他窮盡涯底找不到一法可以會心。長爪梵志這個時候的知見,就像是琅琊閣認為斷我見只要確認蘊處界虛妄無常,不需要知道或者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恆存不壞;這也是釋印順「一切法空、一切法緣起性空」的主張。
佛就問長爪梵志說:「你一切法不受,這個見解你接不接受?」這個時候長爪梵志像是一匹好馬,看見鞭影馬上警覺,接著就回到正道;長爪梵志就是這樣,得到 佛的一句話,像是鞭影入心,馬上放下慢心,慚愧低頭。然後這樣思惟著:「佛讓我落入了兩頭皆輸之中,若是我說『這個見解我接受』,這個負處明顯,很多人會知道,因為大家會想說:『怎麼自己明明說一切法不受,現在卻接受這個見解?』這就是現前說妄語,這個負處太明顯了,會有許多人知道。第二個負處比較微細,我想接受它,因為不會有太多人知道。」長爪梵志這麼想了以後,回答 佛說:「『我一切法不受』這個見解也不接受。」佛就告訴長爪梵志說:「『你不受一切法』這個見解也不接受,那麼就無所受,這跟眾生沒有什麼差別,你何必自己高傲生憍慢呢?」就這樣,長爪梵志不能夠回答,自己知道論義輸了,因此對 佛的一切智生起恭敬心、生起了信心。他自己思惟說:「我墮入了負處,世尊不彰顯我輸了,不談是非,也不以為意。佛心柔順容忍,是第一清淨;在佛面前一切的邪說消滅,可以得到廣大甚深的法,是可以恭敬的處所,佛的心第一清淨。」佛說法斷了長爪梵志的邪見的緣故,長爪梵志就在坐處得到了遠塵離垢,在諸法當中得到法眼清淨,也就是證得了初果須陀洹。而在旁邊的舍利弗,卻是證得了阿羅漢果。
琅琊閣所主張「不須先確認有一個第八識真實不壞,只要肯定蘊處界一切的有為法虛妄就可以證得須陀洹果」,這個邏輯就像是長爪梵志剛剛開始的主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不得一法實可以入心」一樣。長爪梵志主張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沒有一個法是真實的,這個主張是個悖論,因為這個主張的內涵回過頭否定了自己;因此這個主張也是虛妄不真實,這在邏輯上是犯了自我指涉的誤謬。長爪梵志在還沒有見到 佛之前,他的主張就是世間一切都是假法,而且不需要一個出世間的諸法實相作為依止,世間的一切法就能夠存在;這個說法也是琅琊閣有一篇〈「假必依實」是一種「我見」〉的主張。長爪梵志在他的邪見被 佛給破斥以後,知道一切法的出生與存在是必須有一個真實的諸法實相作為依止,這就是「假必依實」的道理。長爪梵志就是依於這個道理才能夠證得法眼清淨,證得初果須陀洹;否則,為何長爪梵志還沒有見 佛以前,無法證得法眼清淨?
而歐美有虛無主義的哲學家,他們認為世界、生命的存在沒有任何的客觀意義,也沒有任何的目的,也沒有什麼是可以理解的真相;這些極力否定世間以及生命價值的人,為什麼他們無法證得法眼清淨?從長爪梵志這件事情可以知道:佛法當中證須陀洹果,是必須承認而且深信有一個諸法實相是真實的,是一切法的依止,否則就會如長爪梵志的主張,是自相矛盾的;自相矛盾的主張,無法讓一個修行人內心得到安止,當然更不可能證得初果。《阿含經》當中記載長爪梵志這件事情,表示 佛在初轉法輪的時候已經破斥「一切法空」的主張;在《大智度論》當中〈序品 第1〉,解釋緣起的真實道理當中就記載長爪梵志這件事情,表示 龍樹菩薩的中觀也不是一切法空,而是有一個真實法是諸法實相。
另外在幾部經當中則有提到:要證初果須陀洹必須能夠如實地現觀四聖諦。例如《雜阿含經》卷15當中 佛開示說:【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從經文當中可以知道,佛開示說:要斷盡三縛結,證得須陀洹果,一定要知道四聖諦,也就是知道苦、集、滅、道四聖諦;而且是要確實的了知——對四聖諦確實如實的現觀。
其中所謂的滅諦,在《瑜伽師地論》卷68當中 彌勒菩薩說:【問:何等法滅故名滅諦耶?答:略有二種:一、煩惱滅故,二、依滅故。煩惱滅故得有餘依滅諦,依滅故得無餘依滅諦。】彌勒菩薩自問說:「什麼法滅的緣故稱為滅諦?」彌勒菩薩自己回答說:「大略來說有兩種,第一、是一切的煩惱滅的緣故,第二、是所依滅的緣故。一切的煩惱滅的緣故,證得有餘依滅諦,也就是有餘依涅槃;所依的蘊處界全部滅盡的緣故,證得無餘依滅諦,也就是無餘涅槃。」彌勒菩薩繼續說:【此諦云何先無後有?又無生相無滅相,是常相,滅諦亦爾,是故名常。】也就是這個滅諦是剛開始沒有的、後來而有的,因為是滅除煩惱以後所證得,所以說是先無後有。又說有一個法是從來無生,將來也無滅,是不生不滅的;滅諦是因為這個無生無滅的法,所以說為常。這個常法,就是 龍樹菩薩所說的諸法實相,是涅槃的本際,也就是 平實導師所說如來藏獨存的境界。
從以上的經文可以知道,聲聞人要斷除三縛結證得須陀洹果,必須如實地了知、如實地現觀四聖諦;而四聖諦當中的滅諦並不是一切法空,而是依於煩惱的斷除以及所依的斷除,剩下一個真實常住法而建立的。
琅琊閣在七篇的〈我見與無我觀〉當中說道:【小乘的修行以觀五蘊無常、苦、無我為主,緊扣著四聖諦的原理,一心一意厭離世間,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斷除所有煩惱證「有餘涅槃」,死後入「無餘涅槃」。】(〈我見與無我觀〉(2),琅琊閣。)琅琊閣嘴巴說小乘的修行緊扣著四聖諦的原理,然而卻不知「要如實地了知與現觀四聖諦的道理,以及證得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都是在有一個真實常住法作為所依的基礎上才能夠完成」的。所以,琅琊閣七篇的〈我見與無我觀〉當中縱然引用了許多經論作為說明,但是主張「斷我見證初果與是否知道或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無關」,如此就是不可能斷我見,不可能證無我觀,這是斷滅見外道的思想。
我們再引用《大般若經》的說明,來證明真正的佛法從菩薩初發心證得初果,然後一直到成就佛道,這個包含三乘菩提的成佛之道,都是依於一個無有三界一切法體性的諸法實相如來藏才能夠成立的。也就是「如來藏」這個法是貫串三乘菩提的,而不是像琅琊閣說:佛教法門以及如何修習「會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其間甚至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或者如釋印順所說:佛法「在解行上,形成嚴重的對立」,或是「《阿含》與《般若》等大乘經有所對立」。
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6〈漸次品〉當中 佛開示說:【諸菩薩摩訶薩初發心位,或從佛聞,或復從於多供養佛、菩薩、獨覺及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賢聖所聞,謂證諸法無性為性究竟圓滿方名為佛,漸證諸法無性為性名為菩薩,乃至預流深信諸法無性為性名賢善士,故一切法及諸有情無不皆以無性為性,法及有情乃至無有如毛端量自性可得。】從《大般若經》這段經文可以知道,有一個「無性為性」的法,這個法貫穿三乘菩提,從初果預流果、二果一來、三果不還、四果阿羅漢,緣覺道的獨覺到菩薩,一直到究竟成佛,都是圍繞著這個無性為性的法在修行。經中 佛說「乃至預流深信諸法無性為性名賢善士」,這裡 佛說「乃至預流深信諸法無性為性」,是說從初果預流果一直到四果以上,任何的佛法當中的修行人,都是必須深信諸法是以無性為性的。證得這個無性為性的法究竟圓滿的時候,才能夠成就佛果,菩薩們是漸漸證得這個無性為性的法的內涵;因為一切的有情以及三界一切的法,本身是沒有絲毫的自性可言,全部都是以這個無三界一切法的體性作為自性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26當中 佛又告訴善現須菩提說:【一切法皆以真如為自性、廣說乃至不思議界為自性,由是因緣,諸菩薩摩訶薩應知一切法皆無性為性。】一切法及諸有情無不皆以無性為性,這個無性為性的法就是真如,就是不可思議界,這個不可思議界就是如來藏。所以《楞嚴經》卷6當中 文殊菩薩說:「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因為如來藏這個法兼具世間與出世間法;因為具足世出世間法的緣故,讓凡夫眾生與二乘聖人都不能思議。
琅琊閣說:「筆者有位知友(馮宣居士)提出斷我見證初果與是否知道或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無關。」琅琊閣寧可相信馮宣居士的說法,認為「斷我見證初果與是否知道或信受第八識恆存不壞無關」,卻不信受 平實導師的教導,也不信受《大智度論》、《阿含經》、《大般若經》、《楞嚴經》等等經典的記載;也不願意如實的現觀,只在經論上不斷的作研究,這不就是永嘉禪師所說的「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嗎?(《永嘉證道歌》)縱使琅琊閣七篇的〈我見與無我觀〉大量引用經論的內容,除了《阿含經》以外,並提出三大阿毘達磨系統;當基本知見錯誤的時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後仍然只是學術研究,只是一種思想的探究,只是相似佛法,跟實證實修沒有任何的關係。
最後,希望聽到這一集視頻的菩薩們,都能夠具有正知正見,法眼能夠清淨,慧眼光明,菩提道上地地增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