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歷史中從來不曾出現大乘勝義僧團嗎?

第070集
由 正褀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這個單元,我們要來談談琅琊閣對大乘勝義菩薩僧團的錯誤認知,並且說明什麼是大乘勝義菩薩僧團。

琅琊閣在他2020年5月28日〈戒律篇(2):佛教曾經出現大乘勝義僧團?〉這篇文章中說:【佛教歷史記載中從來不曾出現大乘聖義僧團。佛陀在世時,只有一個出家僧團體。佛陀滅度,僧團分裂,出現不同部派。僧團的分裂,考證歷史主要是因為對戒律的解讀不一致。這種因為看法不一導致離開僧團或另組僧團,不屬於五逆罪之一的「破和合僧」。】上述琅琊閣對大乘勝義僧團的看法,有幾點我們必須要來澄清的,因為 佛陀在世的時候的僧團雖然是以聲聞僧為主、作為表相,但是本質上就是一個大乘勝義僧團。

首先,什麼是「大乘勝義僧」?在 玄奘菩薩翻譯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當中 佛說:【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在《地藏十輪經》中說勝義僧有七種,從預流果(也就是初果)到四果阿羅漢、獨覺、菩薩,然後是佛世尊;這七類在三乘菩提的聖果上是有所實證的,都是勝義僧。即使是在家相,不受出家別解脫戒,也不參加羯磨布薩結夏安居,只要有聖果位都是勝義僧。

中土地區佛法的弘傳,以大乘佛教為主;大乘佛教是以人菩薩行為主、天菩薩行為輔的佛教,因此大乘佛教中將僧寶分為凡夫僧與勝義僧。凡夫僧是一切出家剃髮、身披僧服的三乘比丘、比丘尼,還沒有見道的都是凡夫僧。勝義僧則是一切在大乘法當中見道不退的人,不論他的身分是出家相或是在家相,也不論他的身分是人身、天身、傍生身,都稱為勝義僧;勝義僧又可以稱為菩薩僧,因為是依著菩薩藏法而見道的緣故。由勝義僧所組成的僧團,就是勝義僧團,建立一個勝義僧團是 平實導師一生的理想,因為 平實導師曾經幾次說過,當正覺寺蓋好的時候,裡面的僧團會以現在家相菩薩僧為主,現聲聞相的出家眾會比較少。

琅琊閣說:「佛教歷史記載中從來不曾出現大乘勝義僧團。佛陀在世時,只有一個出家僧團體。」顯然琅琊閣認為 佛陀在世的時候的僧團不是大乘勝義僧團,而只是聲聞出家身相的僧團。其實,勝義僧團是從三乘菩提的聖果位上來看,出家僧團則是從身相上來看,實在是不應該以身相來衡量聖果位;這種說法,如果不是大乘非佛說的主張,就純粹只是為了批評,是完全不瞭解大乘菩薩道的精神。主張大乘非 佛說或是大乘非 佛親口所說的人,認為 佛在世的時候,是為根本佛教,這個時候只說聲聞解脫道,也就是只說《阿含經》。他們認為大乘佛法興起的動力是「佛涅槃以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他們認為大乘佛法是後世學者所創作,是思想的演變,佛在世的時候根本沒有講大乘佛法;所以,琅琊閣才會說「佛教歷史記載中從來不曾出現大乘勝義僧團」,而且「佛陀在世時,只有一個出家僧團體」。

然而,跳脫思想的研究,從佛法真正的精神來探討「出家」以及「僧」的道理,在真正的義理上,「出家僧」就是勝義僧。在初轉法輪的《阿含經》中,如《別譯雜阿含經》卷8當中 佛陀開示說:【所謂僧者,如來弟子,得無漏法,能為世間作良福田。何等名為良福田耶?有向須陀洹,有得須陀洹已,有向斯陀含,有得斯陀含,有向阿那含,有得阿那含,有向阿羅漢,有得阿羅漢。】經中 佛陀開示這個僧的定義比較寬鬆,是證得無漏法的如來弟子們,有初果向、證初果,有二果向、證二果,有三果向、證三果,有向阿羅漢位、證阿羅漢果的佛弟子們,也就是四向四果都是僧。在《增壹阿含經》卷49當中 佛也開示說:【所謂僧者,四雙八輩,此名如來聖眾,可尊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四雙八輩就是四向四果,這是如來聖眾,是值得尊貴的,是世間無上的福田。從《阿含經》中可以發現,佛提到僧的時候,還是以聖果位的趣向以及實證作為標準。

佛教到了第二、第三轉法輪大乘佛法的時候,對出家的定義則是菩薩發大菩提心時就是出家。所以《維摩詰所說經》當中 維摩詰菩薩說:【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在《大莊嚴法門經》中 文殊菩薩也說:【菩薩出家者,非以自身剃髮名為出家。何以故?若能發大精進為除一切眾生煩惱,是名菩薩出家,非以自身披著染衣名為出家。勤斷眾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非以自持戒行名為出家。……勤行精進為令眾生滿足一切佛法故,名為出家。】(《大莊嚴法門經》卷2)維摩詰菩薩與 文殊菩薩都是現在家相的菩薩,他們以發菩提心、願意廣度眾生作為大乘法當中出家的標準。從三轉法輪的經教中,從證悟以及發心的本質上來看,在大乘法當中可以說大乘勝義僧就是出家僧。

佛陀在世的時候的僧團,至少有 佛陀,還有 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還有一千兩百多位的大阿羅漢,當然還有許多證阿那含果、斯陀含果以及須陀洹果的弟子們;這個僧團可是具足《地藏十輪經》當中七種勝義僧的內涵,這個僧團就是大乘勝義僧團。到了 佛陀即將入滅前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為一千兩百位阿羅漢以及許多的有學、無學作授記,授記他們將來得成佛道;這個時候,更是不折不扣的大乘勝義僧團,怎麼可以說「佛教歷史記載中從來不曾出現大乘勝義僧團」呢?

另外,琅琊閣在他的批評當中指責正覺同修會:【以「大乘勝義僧團不可分裂」為理由,禁止所有學員出外說法、弘法,佛教歷史上從未曾有,屬於「非律說律」。】其實在《阿含經》當中,有多次的記載說阿羅漢們與外道論義之後,回來還向 佛報告論義的內容跟過程,然後請問 佛「這麼說法是不是如法,有沒有誹謗 世尊」;經過 佛的肯定之後,歡喜奉行。例如,《雜阿含經》卷5聖教記載:【時,阿㝹羅度知諸外道去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於一面住,以諸外道所問,向佛廣說,白佛言:「世尊!彼如是問,我如是答,為順諸法說耶?得無謗世尊耶?為順法耶?為違法耶?無令他來難詰,墮呵責處耶?」】這類的經文,多次出現在《阿含經》當中,請問者也多是大阿羅漢;可見即使證量如阿羅漢,在跟外道論法以後還是得跟 佛陀報告,以確定說法是否正確。可見佛弟子們對於法主(也就是 佛陀)的尊重;依照這個精神,正覺同修會當中的同修們能否出外說法、弘法,是否應該尊重法主 平實導師?

同修會當中說法的職權在親教師,親教師由法主 平實導師所派任,親教師說法的內容必須符合三乘菩提,說法的地點必須清淨如法,說法的對象也必須是正信的佛弟子,不會是想在經論當中尋求過失的外道;這是為了保護佛法,這是 佛的交代。既然是 佛的交代,這就不是「非律說律」。再者,同修會限制學員出外說法、弘法的規定,是說在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在外面的道場說法,這個理由並非是「大乘勝義僧團不可分裂」,而是擅自說法成立道場的時候是否要別羯磨?在律典當中和合僧是指共同羯磨、共同說戒的僧眾。若是擅自出外說法、弘法的時候,依戒律必須羯磨布薩時,是否犯了別羯磨?是否犯了破和合僧?在律典當中記載 佛在世的時候,佛陀傳喚提婆達多以及六群比丘某一日必須布薩羯磨,結果提婆達多以及六群比丘另行自行別布薩羯磨,因此成為共破和合僧。也就是在 佛陀沒有同意的情形下,自行別布薩羯磨就是破和合僧,因為這就是律典的規定,這就是 佛的規定。因此,禁止擅自對外說法、弘法的規定,是在保護說法者跟聽法者免於違犯破和合僧的五逆罪,而造成大乘勝義僧團的一個分裂。修學佛法的佛弟子們,對於戒律應該嚴格地來遵守,更何況是很可能違犯嚴重五逆罪的時候,難道不應該戒慎恐懼嗎?

任何人若是願意跟隨 平實導師來學法,則是應該遵從同修會的規定。若是要待在同修會當中,未有證量、未得授權,所說的法又是不如法,卻是要對外說法、要對外弘法,這實在是沒有道理。在律典當中記載提婆達多為了破和合僧的緣故,很努力地使用各種的善巧方便來破僧事;在各各 佛所制定的戒律上,沒有制定的戒律就自己制定,佛已經制定的戒律便開緣;在 佛所說的各種經典,刻意提出跟 佛不同的解釋,連一字一句都要全面地否定 佛的教授跟教誡。琅琊閣們有些人離開了同修會,有些人還潛伏在暗處,然後在網路上以一字一句刻意扭曲以及誤導的方式,要全面否定 平實導師的教導,這種處心積慮地想要瓦解同修會的行為,不就是當年提婆達多破和合僧的各種方法嗎?

琅琊閣應該是發現自己違犯了五逆罪的破和合僧,因此想要為自己開脫說:【佛陀滅度,僧團分裂,出現不同部派。僧團的分裂,考證歷史主要是因為對戒律的解讀不一致。這種因為看法不一導致離開僧團或是另組僧團,不屬於五逆罪之一的「破和合僧」。】其實,從提婆達多的案例來看,沒有法主的同意擅自進行別布薩羯磨,就是破和合僧。如果在法上或是事相上有不同的看法,自行離開僧團,自己獨自修行,這當然不是破和合僧。可是若是自行成立團體,譬如琅琊閣這個團體,然後刻意提出跟同修會不同的解釋,連一字一句都要全面的否定,然後在網路上嘲笑諷刺;琅琊閣們目前想要瓦解同修會的行為,其實就是破和合僧。

琅琊閣在文中又批評說:【小乘佛教分裂出部派和不同出家團體,大乘佛教一樣有不同派系分支,歷史上一直如此,不論印度佛教還是中國佛教,從未有任何大乘菩薩高舉自己是開悟聖者,組織全球唯一聖義菩薩僧團,要求其他佛教組織接受自己的統領。即使是玄奘大師的唐朝,名聲在外,受國君支援,也不會要求當時的各大派系歸順,也不曾要求自己的弟子不可獨立弘法。】(〈戒律篇(2):佛教曾經出現大乘勝義僧團?〉,琅琊閣。)上面這段批評,其實是大乘非佛說的思想。大乘非佛說的學術研究者認為佛教是從根本佛教、原始佛教的小乘佛教,演變成為部派佛教,最後再演變成為大乘佛教。

然而上述的說法,只是學者依於相當缺乏的資料所推論的結果,在《文殊師利問經》卷2則是記載說:【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緣覺、諸佛悉從般若波羅蜜出。】也就是部派佛教的上座部與大眾部這根本二部,是從大乘佛教分支出來的;三乘菩提都是依於大乘佛法而能夠建立。對於經典這種說法,琅琊閣一定主張:這缺乏考古與文獻的證據來支持;但是從實證的佛法上來看,這樣才是符合佛教的義理。因為 佛陀在世的時候,已經將大乘佛法全部宣演開示完成,部派佛教是從大乘佛法當中分裂出去的,依於般若波羅蜜各個部派佛教才能夠成立的。因此,三乘菩提也都是從大乘佛法的般若波羅蜜出生,也是依於大乘佛法當中的般若波羅蜜才能夠建立的。

琅琊閣這次對正覺同修會的批判,可以視為「大乘非佛說思想」的反撲。從琅琊閣認為佛法是思想演化的主張,然後將大乘佛法分為般若中觀系、唯識體系、純粹如來藏系、心性如來藏系,而且強調「不同的理論架構是不能混為一談」的;這些主張是認為成佛之道當中,是沒有一個實證的標的,也沒有依於這個實證的標的所衍生的修道次第,大乘佛法就只是思想的演化,這些觀點是完全否定 佛陀時代是大乘勝義僧團的存在。

平實導師弘法三十餘年以來,只有對於大乘非佛說的思想主張以及修學無上瑜伽雙身法的喇嘛教主動提出法義辨正。因為 平實導師生平的志願,就是要復興中國佛教,並促使藏傳佛教早日揚棄喇嘛教,回歸三乘菩提。琅琊閣曾為同修會的一分子,受 平實導師的照顧,未能體恤 平實導師的發心,卻是認為同修會想要統領其他佛教組織,想要各大派系歸順;這種一統江湖的想法,應該是只有武俠小說當中才會有。其實正覺同修會從來不曾要求其他的佛教團體接受自己的統領,也不會要求各大派系歸順,也無從要求其他組織的接受;因為,一個斷我見的基本觀念——也就是五陰是虛妄的一個法,就這麼簡單的觀念,也從來沒有任何其他的道場支持過,更何況是如來藏妙法,會有什麼樣的道場能夠接受呢?

琅琊閣能夠忍受大乘非佛說的思想主張,能夠忍受喇嘛教披著佛教的外衣、骨子裡卻是無上瑜伽雙身修法的本質;對於辛苦弘揚如來藏法的同修會卻是仇大怨深,這個中間的原因實在是值得玩味。由上面所敘述琅琊閣不懂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又執著於大乘非佛說的學術思想,因此說琅琊閣所有的論述都只是相似佛法,不能夠利益任何的人。

這一集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大乘勝義菩薩僧團的精神到這邊。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