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71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這個單元,我們要來談談佛法當中有密意嗎?密意是不是「法毘奈耶」?
琅琊閣在2020年5月27日〈戒律篇(1):「法毘奈耶」與開悟密意有關?〉這篇文章當中他說:【法毘奈耶(dharma-vinaya)一詞從來都沒有蕭導師自創的「洩漏正法密意的戒」這層意涵。「法毘奈耶」是佛陀教法的總稱,指的是佛陀的教授與教誡,分別稱為法(達磨dharma)與律(毘奈耶vinaya),「法毘奈耶」是「法」與「律」兩個名詞的並舉。其實用常識思維,就知道佛法裡面根本不存在蕭導師界定的「法毘奈耶」禁令。如果佛陀有制定這種有關洩露密意的「法毘奈耶」,洩露密意的後果又如此嚴重,應該每部經論,尤其是律典,都強調這條戒的內容,詳細解說,保護所有學法的人。所有祖師大德,也應該有告誡、說明、和論述。】琅琊閣其實對「法毘奈耶」的認知錯誤。「法毘奈耶」確實是 佛的教授與教誡,佛的交代就是 佛的教授與教誡,佛確實有交代不可以洩漏密意,祖師們也確實都身體力行不違背 佛的交代。琅琊閣不懂得對 佛的交代慎重其事,因此認為密意不是「法毘奈耶」。
對於法毘奈耶與洩漏密意的關係,平實導師說過:洩漏密意是違犯「法毘奈耶」;法毘奈耶是 佛所交代的事情,這些事情雖然在戒律當中沒有規定,但是只要是 佛所交代不可以作的事情,就千萬不要去作。琅琊閣在文章當中舉出許多的經論,證明「法毘奈耶」是 佛的教授與教誡;既然如此,佛所交代的事情,就是 佛的教授與教誡,當然攝屬於「法毘奈耶」。平實導師在說明法毘奈耶的時候,舉出伊羅缽龍王的一個案例,在《佛本行集經》卷38當中 世尊開示說:有一個伊羅缽龍王,這伊羅缽龍王牠以前所受的是第一義戒,但是因為牠違反了 佛所交代的話,所以就輕罪變成重罪。
經中說有一次 佛陀在說法,伊羅缽龍王看見 佛在說法,牠來到 佛的面前,瞻仰 佛陀的尊顏。因為瞻仰 佛陀的尊顏,這個時候牠一下悲、一下喜,悲喜交加,淚如雨下;於是 世尊就問伊羅缽龍王說:「你是大龍王,你為什麼看著我一下笑、一下又悲傷,這樣子淚如雨下呢?」這伊羅缽龍王就跟 佛陀說:「佛陀!我往昔曾經在迦葉佛的座下出家修行,而且是勤修梵行。有一次我看到有一根藥草,叫伊羅,我用手摘了那個草,拿著那個藥草到迦葉佛的面前問佛說:『世尊!如果有比丘摘這個草,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那個時候迦葉佛就告訴我說:『比丘!你應當要知道,如果有人是故意起心摘斷這個草,這個人以後會墮入牢固地獄。』」伊羅缽龍王繼續說:「佛陀!我那個時候聽到迦葉佛開示這樣的法,心中非常地不信,而且也不會覺得迦葉佛所講的這個伊羅草有什麼奇特之處。所以,因為我不相信迦葉佛所說的話,也不相信佛所說的教誨,心裡又想著:『只是一根伊羅草而已,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果報?』我自己省思當時:第一、我造了這樣的罪;第二、造了這樣的罪,我並沒有懺悔;第三、我因為世尊的教誨,而又不能捨下這樣的邪見;所以命終之後,就墮生到畜生道的長壽龍當中,名字就變成伊羅缽。」
「在成為龍身以後,我又回到迦葉佛的身邊,我問迦葉佛說:『我什麼時候能夠脫離這個惡龍的身體,恢復人身啊?』」這個時候迦葉佛說:「大龍啊!你呢,要經過若干年、若干百年、若干千年,乃至若干千萬億年以後,那時候有一尊佛出世,那尊佛叫作釋迦牟尼佛,祂會告訴你什麼時候恢復人身。」也就是,迦葉佛當時都不直接告訴龍王什麼時候會恢復人身,而是告訴牠這一個龍身要經過百千萬億年以後遇到了 釋迦牟尼佛,才能夠知道什麼時候恢復人身。所以伊羅缽龍王就對 釋迦世尊說:「我在那個時候就在想,我就是因為對於迦葉佛所說的法不信,所以受到了龍身;今天我遇到了世尊的法,我一定會盡心地受持戒律。世尊!我這樣的一個罪過,其實心中非常地呵責:我不應該因為微小的事情就不相信迦葉佛所說的話。希望佛陀您能告訴我,我什麼時候才能夠脫離這一個龍身,什麼時候才可以恢復人身呢?」釋迦世尊就告訴伊羅缽龍王說:「大龍王!從現在一直到未來若干千億年以後,有彌勒佛出世,等彌勒佛出世,你才能夠成就人身。在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隨著彌勒佛出家修行梵行,而且能夠得盡諸苦、實證解脫。」釋迦世尊告訴伊羅缽龍王,必須要到 彌勒尊佛出世的時候,才能夠成就人身、實證解脫。
這伊羅缽龍王在另一部經《福蓋正行所集經》當中形容說:龍王的身體積集各種的惡相,身軀非常長、非常大,粗澀乾裂;由於先前所造惡業的緣故,有七個頭,每一個頭上都有伊羅樹,由於伊羅樹的緣故,只要一動搖就非常地痛苦,膿血交流,極甚臭穢,而且全身無數蛆蟲所叮咬。這伊羅缽龍王就像是活在牢固地獄般的痛苦。
我們來看這一件事情:伊羅缽龍王摘的這伊羅草,只是一根藥草,不是什麼重戒,而且這樣的一個戒法也和性罪無關;但是牠最重要的是毀犯了佛語、不信受佛語。摘一根藥草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違犯了 佛陀所交代的話就是大事;也就是摘草本身,本來不是一件大事,重點是對於 佛陀的話不信受,所以成為一件嚴重的事。違背了 佛所說的話,那是非常不得了的事,因此輕罪作重,而且投生到畜生道去,而且是長壽的龍王。他在 迦葉佛的座下,那個時候的修行也是很好的,而且般若證量也是很好,佛陀說他所受的是第一義的戒;但是,只是因為犯了一個自以為不重要、不當一回事的事情,又不信受 佛所說的話,他就是以這種心態墮入了畜生道;所以輕罪作重,這是非常典型的一個範例。平實導師以伊羅缽龍王這個例子勸誡我們:佛說不可以作的事情就千萬不要去作,佛所交代的話就是「法毘奈耶」;不要因為小小的戒律、小小的事情不去遵守,自己以為沒有關係!要於微小的罪見大怖畏。
接著,來談談佛法當中有沒有密意?密意可不可以洩漏?密意簡單地說就是言外之意;既然稱為密意,就是不應該隨意地宣說。佛法當中最簡單的密意,像是禪宗有許多的公案,從 佛陀的「拈花微笑」到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佛跟這些禪師們是想要傳達什麼意旨?在 佛果圜悟禪師的《碧巖錄》裡面記載一則公案:雲門禪師每天早上呼叫遠侍者,遠侍者回答:「喏!」雲門問說:「是什麼?」就這樣一呼一應,如此十八年。直到某一天遠侍者方才開悟。雲門說:「我從今以後不再呼叫你了!」請問:遠侍者是悟個什麼?為什麼雲門禪師不乾脆十八年前就明講,還要這樣裝神弄鬼十八年?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因為「開悟的內容就是密意」。
接著,又為什麼「密意」不能夠明講?其實密意沒什麼特別,密意不能夠明講,是為了保護因緣還沒到的眾生。像是洞山良价禪師的師父是雲巖曇晟,雲巖曇晟沒什麼口才,也沒有方便善巧來幫助徒弟開悟;可是洞山良价禪師終其一生都很恭敬他的師父。雲巖曇晟過世之後,洞山良价每年到了忌日,都會辦一席豐盛的供品供養雲巖曇晟。弟子們問說:「奇怪!我們都沒有聽師公在世的時候講過什麼法,師公對師父您也沒有什麼開示,您為什麼這麼恭敬他?」洞山良价禪師回答說:「我不重先師道德佛法,只重他不為我說破。」雲巖曇晟不為洞山良价說破什麼?當然就是正法的密意。正法之中就是必須如此地隱覆密意。
在《妙法蓮華經》卷2〈譬喻品〉當中 佛說:【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如來告訴舍利弗說:「當你面對憍慢、懈怠以及其他在五蘊當中誤計有我的人,就不要為他們宣說這一部經典;因為若是凡夫再加上識見淺薄的人,他們很深厚地執著於人間的五欲,縱使聽聞你為他詳細說明此經以後也是無法理解的,所以你不要為他們說這一部經。如果有人聽聞你解說了這一部經典而毀謗此經,那麼他就會斷滅了世間一切人的佛菩提種姓;或者有人聽聞了之後,皺起眉頭撇著嘴而在心中懷抱著疑惑,你應當聽我說明這個人未來世所受的果報。」可見對於因緣尚未成熟的人,佛有交代莫說此經。因為,這些人除了自己不信此經以外,還會毀謗此經,障礙佛法的廣傳。
對於「此經」是什麼意思?很多人就直接地說此經就是指這一部經嘛!可是在許多的大乘經典當中都會提到「此經」最為無上、最為尊貴。例如,《大寶積經》當中說:【種智兩足尊,演此廣大法,於為菩薩說,此經最無上。】(《大寶積經》卷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當中說:「離此經典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必無是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27)《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當中說:「若復有人受持此經四句偈等,速能圓滿無上菩提。」(《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大法鼓經》當中說:【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非有餘說。】(《大法鼓經》卷下)《大般涅槃經》中則說:「善男子!是故此經攝一切法。」(《大般涅槃經》卷38)如此,每一部經都說這一部經是最為無上,那麼菩薩們修習大乘佛法應該以哪一部經作為依止?其實經文中提出這一部經,那應該是指這一部經的真正意涵,而不是單單指這一部經這麼簡單。譬如在《少室六門》當中,達摩祖師說:【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此經者,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達摩祖師所說的經,並不是特定指哪一部經,而是指許多的大乘經典。達摩祖師說此經就是心、就是法,在無有智慧的人面前不要說「此經」,因為他們不會相信這個心、也不能理解正法。
在《妙法蓮華經》卷4〈法師品〉當中 佛開示說:【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佛說:「一切的菩薩還有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證內涵,都是屬於此經所含攝;由此經開啟了方便之門,顯示出了諸法的真實相貌。這個《法華》經藏非常的深固幽遠,一般人是無法到達的,今天佛為了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既然此經是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是 佛為了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的,顯然此經的內涵非常地珍貴。佛前面又說:因緣尚未成熟的人,不可以跟他們說此經;此經的內涵對這些人就是密意。密意不可以告訴因緣尚未成熟的人,這就是 佛的教授與教誡,因此 平實導師遵從 佛的旨意,謹慎地保護密意。達摩祖師也說,對沒有智慧的人不要說此經,也就是不可以說大乘的心法,因為對這些無智的人而言,「此經」就是密意,是不可以告訴他們的。如此,平實導師說大乘菩薩開悟密意攝屬法毘奈耶,有何過失呢?
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第一卷當中,佛說:【眾生悉有如來藏,三寶於是現世間,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經中 佛說:「每一個眾生都有如來藏,依於這個如來藏才有佛法僧三寶出現在世間;因此一切的有情眾生才能夠進入佛智之中,這個如來藏在一切的有情眾生之中的本質是清淨無有任何的差異。」也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因為從如來藏這個心來說的。這個如來藏,也就是 達摩祖師所說的此經。
而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最後一卷,卷10當中 佛說:【舍利弗!此經則是不退菩提實相法印。以是當知,若諸菩薩隨順此經,當知是人得不退轉無上菩提。若諸菩薩隨順此經,當知則是隨順一切佛法。】經中 佛告訴舍利弗:「此經是不退菩提實相法印。因為應該要知道,若是諸菩薩能夠隨順而且修學此經如來藏,這個人可以不退轉於成佛的無上菩提;若是菩薩隨順此經如來藏,應該知道這就是隨順於一切的佛法。」達摩祖師已經明確地說明「此經」就是大乘心法。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當中,又以如來藏來貫串了三寶、貫串了六度,最後說隨順此經如來藏就是隨順一切的佛法。因此,大乘的心法就是如來藏,就是大乘經典當中所說的此經;這「此經」是不可以向懈怠、驕慢,我見深重、五欲深重,因緣未到的人來說,因為這就是密意。佛在經中已經交代,因為祂含攝在法毘奈耶當中;達摩祖師也在論當中有所交代,各禪宗祖師也身體力行,保護密意。佛以及祖師們的用心,為何琅琊閣視而不見呢?
由於琅琊閣不能尊重法主 平實導師,刻意違背 導師再三的叮嚀,其實這也是違背 佛陀的教授與教誡,重蹈覆轍伊羅缽龍王的過失,這種行為真是教人捏一把冷汗。
這一集就為各位菩薩說明,佛法當中有密意嗎?密意是不是「法毘奈耶」?到這邊。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