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見佛性的問題辨正

第059集
由 正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我們這一集要針對在琅琊閣網站所寫的一篇叫作〈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中篇)〉的文章來辨正,相關的文章有上中下三篇,另兩篇就由其他老師辨正說明。

琅琊閣這篇文章的主要看法有二:第一、眼見佛性是相對於聞見佛性而說的,眼見是具足親見證知,聞見只是未具足的信解,因此他認為經中所謂的「見」就是知、就是知見的意思。第二、他說《大般涅槃經》所說的肉眼見是指某種智慧層次,並沒有以生理肉眼來見佛性這回事。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推翻正覺可以用父母所生眼來看見佛性的事實。

首先,關於眼見佛性,平實導師在講經或書中有時會提到,尤其在《楞嚴經講記》裡就曾開示了許多相關內容;此外,游正光和黃正倖老師也分別出版了三本有關見性的書,而這幾年也陸續有見性的見道報告出爐,內容還真不少。大家都異口同聲表示確實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來看見佛性,而且也有所見的內涵,這是實證者的現觀境界,不是學術研究或純由想像所能得知的。

那麼,要談眼見佛性,還是得要先談佛性是指什麼?佛性的意涵很廣,而且有各種不同層次,《大般涅槃經》裡就羅列了許多有關佛性的內涵。主要有兩大類,譬如黃正倖老師書中就說:佛性的第一種定義是如來藏具有使人成佛的自性;這部分琅琊閣也同意,也說是「眾生本具的成佛潛能」。至於第二類說法的函蓋面就比較廣,琅琊閣也舉了一部分經文,譬如卷27 佛說:【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後面又說:【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這段經文說佛性是第一義空、是中道,跟 平實導師所開示的佛性內涵,以及同修會中見性者所現觀的內涵完全吻合,沒有絲毫違背之處。平實導師書中曾說:真如、佛性本來是一體兩面,真如,指第八識如來藏,是體,佛性是用,兩者非一非異,如來藏常住,佛性亦復如是,都是真我的不同面向。《大般涅槃經》卷7中也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那麼,除了琅琊閣所舉的經文之外,還有其他沒有列舉的經文,我們就以黃老師書中的舉證來說明。譬如卷35說:【眾生佛性,非內六入,非外六入,內外合故,名為中道,是故如來宣說佛性即是中道。】意思是說,佛性不是內眼入等內六入,也不是外色入等外六入,而是遍於內六入與外六入中,內六入與外六入相合而不即不離,所以說佛性也和如來藏心體一樣名為中道。卷32也說:【說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說眾生佛性非色不離色,乃至非我不離我。】是說,佛性不是六塵中的六入,但也不曾離開六入等法;佛性不是色等五陰,但也不曾離開五陰我而獨自存在。

還有,卷8中說:【眾生佛性則不如是假於文字然後清淨,何以故?性本淨故,雖復處在陰界入中,則不同於陰入界也,是故眾生悉應歸依。諸菩薩等以佛性故,等視眾生無有差別,……。】意思是說,有情眾生的佛性不必藉由文字開示修行以後才變清淨,為什麼呢?因為佛性的體性本來就是清淨性,雖然處在蘊處界中隨眾生流轉生死,但卻不同於蘊處界而依然保持祂的清淨體性,所以一切眾生皆應歸依自己清淨無染的佛性。由於眾生都同樣具有清淨的佛性,所以菩薩等視一切眾生無有差別。

以上這幾段經文所說關於佛性意涵,都是黃老師在見性後可以現觀證實的現量境界,更是可以用生理的肉眼來看見的。可是,由於琅琊閣對佛性無法正確理解,又不願意認同經中所說肉眼可見佛性,因此總要想辦法解套,於是他在文章中自問自答說:【為何會出現「以肉眼見佛性」這樣的描述?這是因為經典中對於智慧的層次,常以「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來形容。】(〈正覺法義辨正: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中篇)〉,琅琊閣。)他的意思是說,肉眼見性只是在形容某種智慧層次的知解,不是肉眼看見什麼。

如果照他這麼說,這肉眼顯然是他所說五眼中智慧層次最低的境界,而他在另一篇文章又說:【《大般涅槃經》……,只論述十地修行,沒有《菩薩瓔珞本業經》的次第性五十二階位論述。】(〈正覺法義辨正: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下篇)〉,琅琊閣。)可是《大般涅槃經》明明又說十住菩薩可眼見佛性,若依他的說法「十住就是十地」,也就是在最高的菩薩階位才能以最低的智慧層次的肉眼來見佛性,因為再上去的階位就是佛位的佛眼了。如果是這樣,那比肉眼智慧層次更高的天眼、慧眼、法眼又該是在什麼階位見佛性呢?十地已經是緊鄰佛地前的最高階位了,這中間顯然已經沒有任何階位可以安立。又為何經中不說是以法眼來見呢?所以這樣的推論顯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還是要回歸經文的原意,在《大般涅槃經》卷8,當迦葉菩薩向 佛陀請問:【佛性如是微細難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時,佛陀是完全認同迦葉菩薩的所問,佛性確實可以用肉眼來見。可是人間的凡夫也有肉眼,為何不能得見?所以顯然不是只靠肉眼就能得見,還要有慧眼才能見。這就像已經開悟明心的菩薩,可以藉由肉眼及悟後所生的慧眼,來看見自己和其他眾生的如來藏一樣。見性的菩薩,同樣也可以藉由生理的肉眼和與智慧相應的慧眼來見,不但可以看見自己的佛性,也可以看見其他眾生的佛性。所以,在卷27當師子吼菩薩再度向 佛請問:【十住菩薩以何等眼不了了見?佛以何眼而了了見?】佛陀開示了很多法之後,最後說:【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不了了?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佛眼見故,故得明了。】這裡 佛說的是以慧眼來見,這段經文,琅琊閣也有舉出,只是他無法融會貫通;可是對我們而言,卻是完全符合而沒有絲毫矛盾之處。

如果琅琊閣認為此處卷27的眼見是「十地」菩薩以五眼中的慧眼來見,那除了會跟他原先所主張的「以肉眼的智慧層次來見」互相矛盾外,還是會有相同的問題:比慧眼層次更低的天眼、肉眼,又應該是在什麼階位來見?是不是也表示他所說的十地之前的階位也或多或少能見?只是智慧層次更差,見得更不分明?如果是這樣,不就違背他自己的主張說十地才能見的說法?另一方面,比慧眼層次更高的法眼也仍然無法安立。所以,照琅琊閣的說法是完全行不通的,進退失據!

琅琊閣的文章還有其他矛盾之處,譬如他在文章第二大段的一開頭說:「眼見」是指具足的親見(證知);結論中也說:【「眼見佛性」則是能親證而知見。「眼見」的意思是,具足、完全、了了的知見。】(〈正覺法義辨正: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中篇)〉,琅琊閣。)既然眼見是指具足的證知、是具足完全了了的知見,那十住或他說的十地菩薩也是眼見,又為何不能了了?因為經文就是這麼說的啊!說十住菩薩也能眼見。照他的邏輯,那應該十住或十地菩薩也沒有眼見,只有佛才能有眼見,因為他這裡說眼見就是完全具足知見。可是這樣不又違背經文十住就能見的說法?可是顯然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說矛盾,所以才會這麼主張。

此外,琅琊閣為了要證成他的主張,說不是以生理肉眼來見,他又推論說:經中講的「見」是「知」、「知見」的意思。也就是要用這個說法來證明他的主張說:【「見」不是指眼睛看到什麼境界,而是指智慧的境界層次,……。】(〈正覺法義辨正: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中篇)〉,琅琊閣。)所以見就是知。然而,佛陀在《大般涅槃經》卷16就有很清楚的一大段開示,說明知與見的不同,佛說:【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知而不見。云何為知?……云何不見?】佛陀解釋了知、見以及知而不見的差別,而且前後講了很多不同的內容。之後又針對佛性開示說:【復有知而不見。云何知而不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是名知而不見。復有知而少見,十住菩薩摩訶薩等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猶如闇夜所見不了。復有亦見亦知,所謂諸佛如來亦見亦知。】顯然這裡 佛說「知」和「見」是不一樣的,而且這一段就是針對佛性來說的,可見琅琊閣的說法違背 佛說。由以上的舉證及說明,可知琅琊閣的這一篇文章,充滿以他自己的想像來對「肉眼見佛性」作種種的推論,這些推論既不如理、也不如法,甚至還直接違背 世尊的開示,可說完全站不住腳。

最後,我們要談一下琅琊閣在他這篇文章開頭的一些內容,他說:平實導師不注重翻譯、對勘等,有他所謂的技術性錯誤。又說:正覺的法義【是一種「佛經大統一」的思維,假設所有的佛教經論,都是同一套理論:證悟一個常住法……。】(〈正覺法義辨正: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中篇)〉,琅琊閣。)有他所謂的觀念性錯誤。我們想要指出的是:並不是說佛法本來是分成各不相關的許多部分,然後 平實導師現在來作統合的事情,不是這樣;佛所說的法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哪有什麼佛經需要統一的問題?反而是原來本就是一個完整整體的佛法,被一些所謂的佛教研究者、被琅琊閣等人分割成許多各不相干的系統;又因為不能融會貫通,因此才會認為正覺的法義是一種「佛經大統一」的思維。

五祖弘忍大師不就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不能證悟這個本心常住法,對學法有何益處?佛所開演的三乘菩提或歸結為一佛乘的成佛之法,所演述的經典都是以實相心如來藏,也就是常住法為中心來闡釋的;因為所有的法都是由這個第八識所生、所顯,沒有任何一法是可以外於這個常住法。如果能以這樣的正確知見來閱讀經典、來修學,就能知道不同的法之間的關聯性、次第性、含攝性,也能瞭解各種法的不同層次範圍及深淺廣狹。更重要的是,有這樣正確的知見才能夠依之而實證,一步步修行成佛。若沒有這樣正確知見,就像琅琊閣等人的思惟,那才是真正的觀念性錯誤。

而他們的思惟,是將 佛所說的法當成一種學術研究的對象,對它作文獻考證、作譯本的對勘等等的事情,完全撇開佛法是可以讓人實證、也是要讓修行人實證的義學部分。以這樣的思惟來看待佛法,當然會跟講求實證的 平實導師所教授的法義內涵格格不入。以這樣錯誤的觀念來作研究、來作推論,得到的結論一定也都是錯的。譬如六識論的學者所作的佛學研究,譬如琅琊閣所作的種種推論,便是將本來一個整體的佛法切割成支離破碎;也使得想要修學佛法的人無法實證,乃至誤導學人誤入歧途,可說是害人又害己;這樣的研究方式才是技術性錯誤。

琅琊閣在文章又說:【《密嚴經》、《楞伽經》、《起信論》都是後期糅雜如來藏與唯識兩個體系的經典。】(〈正覺法義辨正: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中篇)〉,琅琊閣。)所謂「後期糅雜」的說法,其實他的意思是這些經或論都不是 佛或菩薩所說,而是後人拼湊出來的產物。為什麼要這麼主張?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所說與佛菩薩在這些經典所說的內容不相符合,甚至互相顛倒,所以才會有這樣大膽的主張。可是,譬如《楞伽經》卻是中國禪宗從 達摩大師傳下來的印證經典,玄奘菩薩的《成唯識論》裡也曾以此經來證明唯識之理,否定《楞伽經》就等同於否定禪宗所悟,也否定《成唯識論》所說;可怪的是,琅琊閣卻又常引用《成唯識論》來論述佛法,真不知道是什麼邏輯、什麼心態?像這樣不信受佛說、不信受三寶的人,以如此不正確的觀念、方式來讀經、讀論,理所當然地一定會誤解或讀不懂 平實導師所說的法義。

今天就為各位說明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