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27集
由 正益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要講的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兩種現觀」,這也是主要是在針對琅琊閣的文章,因為他質疑大乘所說法的這個「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不應該是同一個。好,不應該同一個,他就認為善知識說錯了,可是實際上他是在質疑 世尊說錯了,因為這每一部經所說的就是這麼說,而且都是「世尊說」。那他為什麼要質疑 世尊呢?因為他本來就不相信大乘法是 世尊說的,所以他對於誹謗 世尊所說,他是絕對不會感覺到任何羞慚;他連羞慚都不會了,怎麼還會感覺到恐懼呢?他對於將來即將所受的果報,他想那是你們恐嚇我的。所以他不是在否定善知識,他是否定 如來啊!他只要對於他假設安立的立場有所違背的時候,他就站出來、跳出來否定。
所以,《華嚴經》怎麼說: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對他來說他根本不信。為什麼?因為我們跟他說,這個心就是如來藏心啊!真如是心啊!這道理是古聖先賢有說過了,可是完全他不信。他說真如就是這個法性,然後真如的法性如何、如何。可是這樣講都沒有道理啊!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真如既然是識之實性,這個《成唯識論》這麼寫,那你為什麼要依《成唯識論》來說這個法呢?而且窺基大師怎麼說?他知道有這樣愚癡、這樣含糊不清的人,所以他就直接說「真如是心」,他沒有讓大家再有任何迴轉的餘地,因為「心」才能夠出生萬法嘛。所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就說:「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然後琅琊閣先生不斷地把它作切割,這裡切、那裡切,反正切得他很高興,因為他想反正我把它切成都是理論,都是一個各種不同體系,那你要親證哪一個?你總不能夠樣樣都親證。那當然啊!誰會這樣都親證,因為只有一個真如啊!貪也是貪真如、瞋也是瞋真如、癡也是癡真如;不貪也是不貪真如、不瞋也是不瞋真如、不癡也是不癡真如,眾生真如就是這一個啊!乃至於成佛的真如還是這一個,祂沒有變啊!所以親證就是親證這個啊!不然一次要親證阿賴耶識,再來親證如來藏,再來親證真如,還是要倒過來?
唉!所以愚癡的、反正無明在籠罩的人呢,會不斷地籠罩自己,而且透過言語來籠罩他人,讓他人可以不要接受佛法的熏陶;這樣的話,在法界中的道理他講不通以外,他受的果報都很嚴重。因為眾生他本來有機會,非常有可能可以受到這樣佛法熏陶,就相信了這個佛法,他即使對於第一義諦不太懂,他也知道不會誹謗啊!可是今天有人在旁邊裝腔作勢,他就趕快站出來:「對啊!我也認為是這樣,你說的有道理!」結果不可愛的異熟果報就出現了。他本來這一輩子好好聽人家講念佛往生啊,雖然他也不太清楚往生要作什麼,可是這世界好苦啊,他就不想要待嘛!然後念一念就念出信心來了,然後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將來一定成佛啊!然後他又沒做什麼壞事,只要花開了以後,十小劫一定入地啊!這是說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即使是極樂世界一天等於這邊一大劫,可是在那邊的十小劫的時間,就算是相對來說,還是比一大阿僧祇劫短之又短啊!當然大心菩薩在此世界,不斷地出生入死捍衛如來藏正法,當然會更為殊勝。
好,不過這又後話了,那我們今天要回到這兩個現觀來說。到底兩個現觀是什麼?這有一部經叫《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這一部經是 如來所說,然後是 玄奘菩薩所翻譯的,這部經就直接說了:要有兩種現觀,這樣才叫作入見道,是要有這兩種道理。這兩種現觀是什麼?一個是頓現觀,一個是漸現觀;頓叫作頓悟,然後漸就是漸次。這個道理是無可質疑的,總不會中文這個「漸次」——慢慢來、然後慢慢的,然後翻譯的時候說:不對、不對,你就要瞬間成就;這樣的人是不懂中文的。我們可以知道既然要兩種現觀的話,那這兩種現觀有什麼差別?第一種,你要屬於自內證,實際上自內證這個法就是真如;這個自內證法還必須要是非安立諦、非安立智,就是說祂不是世間這個安立所成的法,而是本在之法,所以叫「非安立」。不用透過種種的施設假立,這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這就是見道啊!這時候只能夠緣這個真如的總相,所以要緣總相。那別相什麼時候緣?就是漸現觀的時候去緣的,所以可以緣這個時候的行相、別相。那所以之前所親證這個聖智啊,就是聖人才能夠達到的智慧,屬於勝義諦所能夠達到這樣的智慧;到了這一個「漸現觀」所要達到的智慧是什麼?是後得智,當然裡面還有初業智,就是說從這個初業開始,就可以知道許許多多的法,知道要能夠謹慎身行,一切諸法造作,如來藏都會一五一十地、鉅細靡遺地把所有的心所以及相應的異熟的種子,那讓我們作變異、然後又好好存下來,最後不管過多少劫,所作終不亡。我們所造的業都會成就啊,成就它的果報,這樣的初業智——最初的這個業行,種種這樣的智慧——會不斷地生起。所以這就可以知道這樣的現觀,兩種現觀是不一樣的。
我們來看一下經文:【復言:「世尊!入見道時,於此四諦為頓現觀?為漸現觀?」】(《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這是在說關於四聖諦的這個法,到底是「頓現觀」?還是「漸現觀」?就是頓悟、還是漸修所成的這個現觀。這時候:【世尊告曰:「有別道理名頓現觀,有別道理名漸現觀。何別道理名頓現觀?謂自內證真諦聖智,於真智境非安立義,總相緣故,名頓現觀。」】(《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所以要有兩個道理,一個就是方才所說的「頓現觀」,所以你要頓悟;所以中國禪宗本來就是頓悟啊,這沒有問題,可是頓悟不是入地啊!因為你還沒有具備入見道所應當具備的見道一切的內涵,所以你還要「漸現觀」。
所以悟後要繼續起修,禪宗也是這麼說,而且《楞嚴經》也這麼說,就是說理則頓悟,事則漸修,文字可能有一點差異,不過道理確實是如此;而且這個漸修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都要依七真如來起修,所以要能夠滿足七真如,是要滿足《解深密經》所說的七真如才能夠入地的。不是自己說:「我證悟了,我就入地了。」沒有這回事!因為異生性它的寬廣是非常非常的長,它是橫跨第一大阿僧祇劫的,然後包括十信位;只有過完第一大阿僧祇劫以後,入聖位的時候,這異生性才解除。有時候異生性又稱為凡夫性,就是翻譯上的不同。因此有了異生性就有退轉的可能,所以才會說至少要能夠安住在七住不退,至少那時候可以得到一個信念,就是佛法僧三寶是真實的,不是世間上所說的是如何、如何、如何,但這是一定真實有的。所以這時候所親證的真如、然後出生這個智慧,這就是「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的話,再由此能夠不斷地去觀察這個三自性、觀察這八個識,不是要透過語言文字或是透過經典然後才能夠體驗觀察。證悟者呢,證悟的人有時候,當然師父因為有弘法大任,所以讓許許多多的菩薩都知悉密意,可是知悉密意以後就應當珍惜,然後不斷地從日常生活中去觀行。如果今天一個人,他說什麼他的六七八識都沒有辦法分別觀察,那他的證悟一定是有所不足,到時候要被人動轉都有可能,因為都有它的道理。只是說不能夠接受,也不願意好好觀行種種的人,他退轉實在是太容易了,因為他對於善知識是懷疑的;而且最恐怖的是,他對於「如來」本身是懷疑的,他不相信「如來」是常住的,他總是在想有真實、有永恆的這樣的法,是有過失的、有缺漏的,會不會跟外道見的常見是一樣的,然後是不是外道的第一因,所以這些人就會恐懼。
這些凡夫的恐懼,實際上是來自一個點,其實他們是偏向於斷滅見。可是他們不會承認他們是斷滅見,但是他們特別恐懼這種真實法,那無論再跟他說這真實法不是世間的這個六識論的那種真實,因為六識論是虛妄的,你可以都知道啊!如果你認為意識心是真實的,可是意識心不斷生滅,誰要這種一直生滅的心來當作真實?誰要這種心?每一世又不認得自己,而且隨著業報流轉,一下子動物、一下子人,一下男人、一下女人,一下天人、一下阿修羅,這樣的心,你需要祂嗎?而且他一世才擁有,下一世呢,有時候下一世就不記得了,一世就斷滅;即使下一世又記得這一世的身行、心行種種,可是那也是另外的意識心啊!那誰要這種意識心呢?不斷生滅、不久住,要依靠因緣起、不能常住,不是永恆之法來當作是我。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沒有任何需要去追求了啊!那你只要繼續當凡夫就好了,不是嗎?
那我們繼續看這個經文。所以緣於總相以後,這就是頓現觀,世尊又說:【何別道理名漸現觀?謂初業智及後得智,觀察自相及因果相,由作行相、別相緣故,名漸現觀。】(《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所以漸現觀,就是剛才可以得到他對於因果就非常注意,他不斷去作這種的觀察,所以即使是集諦的這種邪行真如,他也去觀察啊,我怎麼會這麼多貪瞋癡種種啊!然後由這樣來滿足應當所修學,所以他可以生起這「後得智」。然後可以從這樣來知道,自己應當不去犯這些惡業種種,他對於因果相也能夠自知,乃至於說能夠將這些別相的所緣,都不斷地滿足見道所應當見的部分,這就是他「漸現觀」的內容。
所以,諸位如果是看了以後,你就知道:對啊!相見道就要滿足這些不是嗎?既然是這樣,那怎麼可能真見道一下子滿足,然後相見道就跟著一下子就滿足,那甚至說這個刹那間就滿足,然後我一悟就能夠入地。最滑稽的是,竟然有一個說法是:相見道或是這樣用心來算,所以三品心才三心、十六心才十六,所以不管說是非安立諦或安立諦來說,這一下子就過去了;可是這不是數字遊戲,第一大阿僧祇劫也才三十心啊!三十心要過一大阿僧祇劫,那為什麼十六和三就要當完全數字上理解,馬上就剎那可以過,乃至說多少剎那可以過。這都是不如實的妄想!因為對於佛法不理解,所以才會有這樣錯誤的認知。
那 世尊又要為我們開示,因為有一位比丘他又問:【世尊!若有如是四聖諦者,何緣世尊復說二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就是說:「世尊!那如果這樣四聖諦的話呢,為什麼還有世俗諦和勝義諦?」這意思是什麼?因為有人聽到說四聖諦,他就想「那是二乘法啊!那所以說,這地方所說的是二乘法,所以不是你說的大乘法」。那因此這地方就會特別來解釋,勝義諦不是二乘法,所以要作這個說明,也就是說,自內證的法是真如,這跟二乘法的這個親證不同。【世尊告曰:「即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諦。若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勝義諦。」】(《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也就是說,你對於諸法安立這些法來說,然後你可以得到這樣其中的智慧,這樣的話叫作世俗諦。可是如果是自內證的法,是至少是用慧眼所觀的,這個法就不同了,因為實際上它是屬於佛法最殊勝的義理。就是說一切都要回到這第一義,第一義就是如來藏義,如來藏義就是真如義,就是法勝義;有了這個法,所以才有涅槃、才有世間,不然連二乘法都無法安立,更別說有二乘種性的修學者。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就是真實法,真實法這樣的勝義諦是存在的,是要真實來現觀的,而且這現觀要兩種,第一個是頓悟,那一個是頓悟之後必須要緣於真如的別相繼續來修學;這和《成唯識論》所說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相見道是別於總相來安立的。
透過這樣 世尊的開示,我們就應該知道不應該輕信一種人,他隨便說:「反正我不管你,我一次頓悟我就要一下子到入地去!」這樣的人是被 世尊所訶斥的。世尊說的兩種現觀,他連作夢都沒有夢見過,他連這部經典是從來都不知道,他連 玄奘大師翻譯出這部經典,來指責他、來訶斥他、來教育他、來訓勉他,他都不知道,他還是這樣繼續地愚癡來說:「我說的就是對的,我說《成唯識論》就是這樣的。」他難道以為善知識翻譯之下,並沒有完全理解這經文嗎?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相見道要特別說「後得智」,玄奘菩薩為什麼要說這些事情,為什麼要別於總相來特別說明相見道種種。這就告訴我們說:應當相信 如來、相信三寶、相信善知識,不應當隨便來誹謗大乘法。
好,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