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28集
由 正益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要講的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那我們一樣還是再回到這個大乘法的根本義,因為琅琊閣在〈佛系問答〉裡面質疑「真如、阿賴耶識、如來藏到底是不是同一個」?這是他一篇文章的一個主題,他因此來挑戰大乘的真實義;這樣子,所以我們就根據他這篇文章,當然他文章的全名不是這樣子,不過他實際上對這個主題是從來沒有放過的。那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是說呢,這個我們要說的是「入地僅須初禪」,這個單元要說的是入地其中的一個禪定的條件是初禪,這個和琅琊閣所主張的是不同的,因為他提出的觀點,他說:「入地必須要四禪。」可是實際上本來就不需要四禪的。然後,他引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591卷裡面的說法,可是這個說法實際上是有前提的,那我們待會再說。
我們現在要說,到底這個靜慮波羅蜜跟菩薩在見道的時候有什麼樣特別的不同?會不會有一些狀況?那實際上第一種情況,是真見道的時候(就開悟的時候)是沒有具備初禪、乃至於初禪以上的定力是不需要的,但也可以有會更好;但是至少要有初禪前的未到地定。這是根據 彌勒菩薩在卷69所說的,我們來看一下論文:【唯依諸靜慮及初靜慮近分未至定,能入聖諦現觀。】(《瑜伽師地論》卷69)就是說你要進入這個聖諦現觀(就是真如的這個現觀——這樣就是入見道),至少要能夠在初禪前——因為初禪前未到地定要能夠滿足——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初禪前未到地定,那就沒有了;連這個都沒有,就沒有了。那琅琊閣我們所知道的是:他對於修定力的法門沒有興趣。所以他當然沒有辦法具備未到地定,別說是初禪前的未到地定,就連欲界的未到地定他也沒有啊!那一切的未到地定,他就是聽若罔聞,他不相信聖教所說的這個提示。
那至於說,這未到地定是不是屬於靜慮成就,透過 彌勒菩薩所說,這兩者是分開的。所以 師父會說「實際上不須要禪定」,意思代表說,你不須要禪定成就,因為禪定成就是從這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樣開始算,那因此確實你不須要根本禪定成就,也就是說,你的定力只要有初禪前的未到地定就可以了;這是第一種關於真見道的時候。那關於第二種,就是要入地的時候,必須要具足什麼?我們看 彌勒菩薩怎麼說呢:【又諸菩薩發是心已,超過菩薩凡異生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成佛真子。】(《瑜伽師地論》卷47)也就是說,這時候要證得菩薩的正性離生。什麼是菩薩正性離生?為何要特別說菩薩?因為大乘法的正性離生,是不同於二乘法聲聞的正性離生,聲聞法的正性離生看他的種性(聲聞種性或緣覺種性)的深厚各有不同。也就是說,怎樣才能夠避免自己不再墮入異生?那從這個法來說,必須要離開欲界生只有一件很清楚可以知道的,就是證得初禪,證得初禪就不會再來欲界了。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他不須要證得初禪或是怎樣,可是實際上這地方他要有初禪的能力,他才能夠證得阿羅漢果。因為這時候的正性離生,是連俱生的這些部分都有所剷除了;當然是沒有辦法完全,因為俱生有一部分是要到入地以後,才能夠完全處理的。譬如說俱生我見,意識的一分俱生我見,是到四地菩薩位才能夠處理完畢。那我們回到這點來說,這時候菩薩因為他入地的時候必須要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他那時候的離異生性是一定具備了初禪的證量。因為聲聞、緣覺的三果就已經是梵行已立,梵行已立的話,檢驗一個外在的標準就是他有初禪。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到底入地的時候是什麼?就是要有初禪;最少你要有慧解脫的證量,所以要有初禪,所以這時候不能只是未到地定而已。而且為什麼會入地?那是因為兩種見道滿足,兩種見道滿足就是代表說,真見道和相見道都已經完全能夠通達,所以菩薩這時候是善於通達法界,那因此就入地。
那第三種是什麼?第三種就是最後身菩薩成佛的時候,這時候必須要依第四禪入,然後來示現正性離生。那我們來看看經文怎麼說?彌勒菩薩在卷69:【如熏修邊際第四靜慮以為依止,引發無諍及與願智。】這意思是說,你要引發如來這個無諍的智慧以及廣大願力的智慧必須要靠第四靜慮。然後下一句:【當知如來所有一切不共佛法妙智亦爾。】也是要靠第四靜慮,你要成就如來的一切不共聲聞、菩薩這些諸法,則唯有如來究竟證得圓滿清淨;這些的智慧必須要靠第四靜慮,所以這是第三種情況。
那如果對這三種情況都不知道的人,今天他要說靜慮波羅蜜到底是跟菩薩有什麼關係,那他怎麼說都不會說清楚。那對於佛地的時候要特別作一個說明:如果 如來祂當初不是示現第四禪,然後在世間證悟的時候,就會有愚癡的人會想:「喔!我有第四禪啊!那如來那時候有第四禪嗎?祂會不會只有其他的禪定而已;然後我如果是有第四禪,那以後我也來開悟的話是不是會怎麼樣。」這樣的人他就可能對 如來心存懷疑,乃至於說造下不好的身口意業,以為他的禪定殊勝,然後比 如來最後身菩薩還要殊勝;所以,他對於 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產生懷疑,這樣就不好了!所以 如來為攝受、憐愍一切的有情眾生,就以「最勝」來入這個正性離生。所謂正性離生就是要示現說:從凡夫看起來,完全像凡夫的這樣的太子——悉達多太子——結果就成就了最後的聖者,而且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大聖者。
所以我們再來看說,有人質疑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1到底前提是什麼?【爾時,具壽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云何方便安住靜慮波羅蜜多?」】這意思是說,這一卷要談的所有的問題全部都在說:到底最後身菩薩他要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前,他必須要怎麼方便安住於靜慮波羅蜜?就是﹝一般以為的﹞禪定波羅蜜,是不是有一些應該要遵守的法?為什麼要說「方便」?因為 如來可以於世間作種種的示現,乃至最後身菩薩已經功德不可思議;可是依世間,你要證悟或整整要示現明心見性成佛,這些都有一些的攝受眾生的方便;乃至於說證入菩薩正性離生,也是有所方便。那 世尊就說囉,世尊在這一段裡面說了:「從初禪、二禪、三禪這樣次第入。」那完全是 世尊的方便,因為 世尊已經不用次第禪觀,已經隨時可以從這一禪直接到另外一禪種種;可是為了攝受眾生,還是用次第禪觀的方式,所以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樣次第入。
然後又說:【引發五神通,降伏魔軍成無上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1)也就是說,這樣作的目的,是要引發 如來不可思議的神通;在 如來成佛前要降伏魔軍、降伏魔王,然後才成為無上覺。根據這個經論、經典,我們可以知道,如來要放光或是作佛事,來讓魔宮知道祂即將成佛。所以在那種情況下,或是說要讓他知道世界上有快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薩出現,所以一定要來攝受這個魔王;所以波旬在魔宮中就受到擾亂,其實不應該說受到擾亂,應該說受到攝受,所以他的魔宮就震動;所以引發波旬一定要來世間看個究竟,再怎樣他都沒有辦法安忍。然後再破了這個魔軍、魔王,然後可以彰顯 如來的威神之力,這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降伏魔軍,成無上覺」。
那我們再看這一卷的關於這地方的結論之一。卷591又說:【又,舍利子!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這意思是說,一切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最後身菩薩摩訶薩,就是依第四禪的這個功德力,然後來示現證入、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所以這一證悟,不僅是示現證悟真如,而且示現把異生性全部捨掉。也就是說,就類似前面所說的至少是入地,而不是一般來說的真見道而已。但是,當然這是示現給眾生來看,在三千大千世界的這麼多的道場,如來就示現了這時候的證悟,是直接一次就可以捨棄一切的異生性;這樣讓我們知道說,在每一個國度裡面的太子——悉達多太子——他都一次證悟就是證成了聖位,乃至最後成無上覺。
【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引發金剛喻定,永盡諸漏證如來智,是故當知第四靜慮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有大恩德,能令菩薩摩訶薩眾最初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最後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1)也就是說,最後也是依第四靜慮,然後起金剛喻定,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證悟示現成佛,不是一悟然後親會真如明心以後就直接成佛,不行!那時候的成所作智還沒有現起,這時候還須要眼見佛性,所以眼見佛性要等到東方最亮的一顆星(就是一顆行星它的光明)第一分光明照射,這時候眼見佛性,最後才來成就圓滿四智圓明——一切種智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有最初和最後,所以這最初不是說三賢位的最初,因為三賢位的最初證悟,那時候只要未到地定。
當知 彌勒菩薩一定遵循 如來所說,不可能 彌勒菩薩要成佛前,還特別主張與諸佛所說不同。那既然是 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佛)說,只要未到地定——初禪前未到地定——就是初禪前的未到地定;當然有二禪、三禪、四禪乃至於四禪,當然是更好。但是不應當誹謗 彌勒菩薩,也不應當誹謗 如來,不應當誹謗經典,按照自己的預設立場隨意地假說。然後來說自己連初禪都沒辦法證到,然後甚至還說到第四禪;甚至還告訴學人,他開的班叫無生法忍什麼班;這樣怎麼可能呢?一生對於修學定力一點興趣都沒有,完全不知道佛法的這種真實義、如來藏沒有辦法信受,一到了有因緣的時候就想要破壞;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在智慧和定力都需要的這個佛菩提道前進呢?所以,跟隨者應當想清楚,何必拿自己未來的一切來開玩笑!就算是你不聰明也沒有關係,還是應當捨離,只要一個人老老實實修行就好了,然後能夠好好懺悔;最後許許多多的法,那會有諸佛菩薩、大菩薩來告訴你原委的。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