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道在七住位

第026集
由 正益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我們還是圍繞著這琅琊閣來說佛法真實義,這個單元是「見道在七住位」,牽涉到琅琊閣他對於佛法的一個整體質疑,他不認為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不認為阿賴耶識就是真如,所以他打一個問號,強烈抨擊師父 平實導師說的不是佛法。這是他在〈佛系問答〉一篇文章中所顯示的質疑,可以算是一個整體的質疑。

所以我們必須要在這個地方繼續來說「大乘見道就是在七住位」。為什麼呢?《菩薩瓔珞本業經》已經說了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的時候,這個正觀到底是什麼正觀?這個正觀般若波羅蜜在說的是真如,真如就是實相,所以涅槃和世間都是在說這個實相。所以有涅槃和世間,在《中論》說這是沒有差別的;世間與涅槃也是沒有差別的,為什麼?因為世間的實相、涅槃的實相都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如。如果不願意接受這個法的人,就證明說他還沒有大乘的信受,他沒有辦法信受大乘法,實際上他十信位是無法滿足的,更別說可以出生五力,不可能!因為他在前面的五根——信、進、念、定、慧——他的信就不具足,所以他沒有辦法精進,因為他會覺得你們講的都是在亂講。這樣的人也會排斥八識論,因為他不知道從《阿含經》一開始就已經說了與名色七識俱的「識」——有一個識——這個識就是法界根本因。

所以從阿含部開始就說有八識,只是說那時候沒有使用八識這個名相而已。有六識,然後六識還有一個意根,所以就「七」啦!既然和這個名色在一起的還有個識,那就是八個啦!所以本來就是八識。佛法中說一切有情最多只有八識,所以《成唯識論》也是說八識。因此,我們來看待《菩薩瓔珞本業經》說的這個「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當然就是親證真如;如果不是親證真如,那到底是親證般若裡面的什麼?難道是般若的虛相嗎?然後世間人很喜歡講那些無自性,可是如果是無自性,《般若經》是怎麼說?《大般若經》說「自性真實」,所以不是沒有一個自性,是有很清楚的自性。「圓成實性」這樣真實的這種自性,也不是要到後來的經論才會說明的。所以,既然有真實的這個自性,如何說真如沒有真實的自性?如何說他所親證的般若是無自性?所以這樣的人是不解佛法的。

你要先找到這個真如,然後知道這真如本身不執取祂的自性。為什麼?因為真如祂不會去特別再反觀祂自己的自性如何、如何、如何,因為祂一樣是無作法,祂一樣是無為法,可是祂無為法卻能夠將祂所含藏的種子來一一生滅流注出來——就是流注生滅;有流注生、流注滅,所以世間就會看到這些流注所出來、所成就的一切法的法相。所以事情不會很困難啊!但是在凡夫的恐懼當中,就會覺得這很恐怖啊!會出生諸法的一定是有問題,因為出生諸法一定就是第一因。可是從阿含部的時候,就已經說明了諸法實際上從十二緣起支來說,都是不自作、不他作、不自他作(不自他作就是不共作);不自作這意思就是說不會由這樣來出生;就是說每一個法祂不會自生、不會他生、不會自他和合而生,也就是說,和合的緣起是沒有辦法來出生任何一個法。

所以 龍樹菩薩在《中論》的時候也說出來,就是無論你用比較廣的方式來說因緣法,或是比較少的(就是略)來說這因緣法,那裡面沒有一個果法啊!因為每一支、每一支到底誰生了下一支?沒有啊!不論你要用多少支,因為因緣法可以說到很多很多,不只有十二支,可是就不是;因為諸法不是可以出生其他諸法的「因」,而只能作緣。所以阿含部說,識不能夠離開自他而作,也就是說,要有自他之法為緣——這就是「依他起」,眾生在這個世間就是不斷的有「遍計執性」,這樣的兩個自性,還是不能夠出生諸法,所以要有如來藏的「圓成實性」——這就是「真如」——離於能取、所取。所以 如來說:「我說為真如。」阿賴耶識就是真如,不管這些人怎麼去誹謗,還是真如。

那我們要說的是,《菩薩瓔珞本業經》是如何被誹謗的。因為釋印順當初他不喜歡大乘佛法可以到了厭惡痛絕的一個地步,所以他就說大乘的菩薩階位他是懷疑的。可是他又這樣寫的話(直接這樣寫)就太露骨了,所以他就用了一個方式,他就去找幾部經來說;其中一個,他就選擇了其中一部經,他選擇了《菩薩瓔珞本業經》。可是他批評的方式是分開來的,因為其他的經典有可能那時候一些時代的緣故,然後變成疑偽類,因為疑偽就是懷疑是後人偽造的。實際上這些都不是,完全是當初因為中國南北分裂,然後所造成的一些關於經典的名稱有所差異種種;那重要的是《菩薩瓔珞本業經》這部經是缺少譯者,也就是說只有經文還有經題,但是到底是誰翻譯的?欸!沒有出來,那所以叫缺譯,應該就叫失譯。好,那這個失譯跟疑偽是不一樣的,疑偽是懷疑這個是有偽造的可能。好,結果這位琅琊閣先生,他看的時候也看不清楚,就直接把這個失去譯者(因為找不到譯者,遺失譯者)然後把它變成是疑偽類,這一來一去就相差很多了。

那歷史的真相是什麼?隋朝統一天下以後呢,有釋法經等人,他們就找出這翻譯者是誰,他們就把這個補上去,所以現在《大藏經》都很清楚知道《菩薩瓔珞本業經》翻譯者是誰。那這事情本來就已經結案了,可是釋印順他心思不好,他就在這裡刻意來找文章。末學想他應該是以為一般人,從來不是很認真在作這種考證的工作,所以他就直接來指責。可是一般人即使再不聰明,你去看目前《大藏經》也知道譯者是誰啊!難道釋印順真的以為他說了算嗎?好,那不能分別釋印順所說的琅琊閣他怎麼想也就算了,竟然還會抄錯,把遺失譯者變成疑偽類,那只能說他實在是大亂特亂,他因此還直接懷疑這是偽造的。實際上我們已經知道不是偽造,它確實是從西方印度所傳過來的,至少是西域裡面所傳過來的大乘法;西域又經過印度所傳過來的,這不是中國人自己可以編造;中國人誰編造過大乘經典、誰編造過大乘經論?所以,這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指控。

然而他就根據了他這樣淺學的考證能力,然後說了一句話,他說什麼?他說:「所以為什麼印度沒有這部的經典。」他的理由是什麼?「如果印度有這部經典,那真見道這麼重要,以前的論師應該會說明。」可是他實在是完全不知道歷史的人,真見道的名相是 玄奘菩薩所安立的,因為要讓弟子們以及後代學人能夠順利的入地,所以要把見道中間這分出來。因為從《瑜伽師地論》就有人提出了這個問:「到底是屬於頓還是漸?」或應該是說:「是一次就完成呢,還是要慢慢才完成?」彌勒菩薩就已經有解釋。所以,在佛法中真見道和相見道,確實是到中國以後由 玄奘大師依聖位菩薩的證量來把這個說清楚,這也是符合了次第的現觀。怎麼說呢?因為在次第現觀中有現觀智諦現觀,還有現觀邊智諦現觀。實際上現觀邊智諦現觀是不能夠逾越在現觀智諦現觀之前,因為它有個次第,這次第是不同的、是有先後的;證悟只是得到現觀智諦現觀,而不是就可以滿足現觀智諦現觀,更別說如何滿足現觀邊智諦現觀。這個在《瑜伽師地論》還有《成唯識論》都已經說得很清楚,所以真見道是沒辦法一次滿足相見道的。

可是我們再說回來《菩薩瓔珞本業經》這裡,因此這個道理就很明顯了,再怎麼說,以前的論師他們還沒有接觸到「真見道」、「相見道」的名相,如何來主張真見道是如何、如何?所以這完全沒有道理,這樣的指控只能顯現他對於佛法整個瞭解意願是不高的。而且所謂的「正觀現在前」這句話特別的涵義是要攝受他們這些人,「現在前」當然叫「現觀」啊!正觀現在前不是現觀,難道是非現觀嗎?就是我是用想的。可是像琅琊閣這樣的人,可以直接說正觀現在前不是現觀——就是你眼前看到的不是現觀,那請問到底是什麼?你眼前看到的不是現觀,難道是他觀、是別人在觀?你那時候眼睛是怎樣?所以只能說佛法不是十信位沒有滿足的人可以隨意來評論的。

所謂中道的這個觀行——真正的中道第一義觀,它是要滿足兩種真如的親證,這個對於真見道來說確實是沒有,本來就沒有。因為真見道還要經過相見道的修學滿足才能夠入地,入地才能夠滿足法空真如的親證。生空真如的親證,雖然在真見道的時候可以觸證,可是法空真如畢竟沒有。所以才會說有二無我,二無我的親證就是人無我跟法無我,你得到無生忍並不代表說你可以就直接取證無生法忍啊!這是不一樣,除非您是聖位菩薩再來。那在佛經裡面有時候在說,確實是會有用無生忍來取代無生法忍,這個是說有時候翻譯上或是經論解說的時候有一些不同,但是次第上這是無可質疑的。所以《菩薩瓔珞本業經》本來就沒有問題,刻意要說它有問題,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去讀這部經,他用意在哪裡呢?

應當知道說,在地前不論是哪一個位次,經過了實證以後,從七住位、八住位一直到第十迴向位都還是相似啊!就在第一義諦的現觀裡面確實只能說相似,因為沒有辦法現觀一切諸法都是自己如來藏所生、所現,這樣就是還沒有證入到法無我,只有對於自身蘊處界這個法可以親證人無我。當然相見道位的時候有非安立諦、還有安立諦的時候不斷地來修學,尤其非安立諦的三品心更不是這個琅琊閣所說的沒有什麼功能,因為他認為相見道只是語言文字上來學習模仿真見道,因此他永遠只有一種現觀,他的一種現觀底下就造成他錯誤,所以他沒有辦法符合 彌勒菩薩所說的、所回答的。對於相見道所應當完成的非安立諦三品心,實際上是要從七真如,《解深密經》裡面不斷地將這七真如所函蓋的一切真如的行相、別相種種的來作瞭解,乃至於最後還有安立諦十六心的修學;安立諦十六心的修學,就是要從當初七真如所證的四聖諦的這個真如所得的智慧來作觀行、來得到這個法住智——就是諸法為什麼是安立,為什麼是這樣啊!來得證阿羅漢果。所以佛法真的是甚深極甚深,所以應當相信《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這個佛法的真見道就在七住位」。

那為什麼要去懷疑《菩薩瓔珞本業經》,然後誹謗這部經典?只因為自己不柔順,沒有辦法於佛法裡面生柔順忍。可是要知道這誹謗的業是多重嗎?是不斷地會在十方世界的苦痛地獄裡面流轉,這樣何苦來哉?為了挺一位十信不滿足的凡夫,替他強出頭,散播他的邪見,讓自己得到不可愛果,這樣值得嗎?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