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轉位(三)

第022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螢幕前的觀眾朋友們:阿彌陀佛!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節目:「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

上一次我們說到在正覺講堂各種班級的課程中,都不斷地強調要實證二乘與大乘的見道位,它的前提是必須有相對應的定力、慧力,以及最不容易成就的福德;福德也包括了性障、五蓋障的薄弱。在定力方面起碼的條件,要完成初禪離開欲界,至少也得是初禪的近分——也就是未到地定,也就是已經過了欲界,但尚未到色界的程度。【唯依諸靜慮及初靜慮近分未至定,能入聖諦現觀。】(《瑜伽師地論》卷69)【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為聖所愛戒。】(《瑜伽師地論》卷53)以上在《瑜伽師地論》裡面所說的,是三乘見道最基本的條件之一,也就是行者的心已經與離欲界相應,在這其中會順序地經歷了欲界地居天與空居天相對應的定力與定境的實證,然後才有機會發起初禪或住於未到地定。但這些內容通常是親教師與學員在小參室的指導內容,不在上課內容中討論。

我們來講兩個最近的例子。有一位學員來正覺上課十年了,雖然年紀大了,但一直用心地憶佛、拜佛,一年多以前便來與親教師小參,報告他忽然發起的狀況,心中帶有驚訝。親教師告訴他:「那是一個定境,應該繼續用功,不應該在這件事上執著,但這是好事不是壞事。所謂的定,必須要是隨意地入、住、出才能算,否則應該當作是過去種子的顯現。」此後他繼續用功,定力越來越深細與穩定,又來小參,報告他開車回家的時候,進入了定境——一邊開車一邊住在定境中;為了害怕它消失,也為了享受它、體會它,硬是在高速公路上多開了三個小時的車子才回家。老師還是告訴他:「這是什麼什麼的定境,應該要繼續努力,有也好、無也罷,不要在目前這個境界上停留——不要為了路邊的一朵花就停下來了——要繼續向上邁進;然後把定力當作一個基礎條件,去觀行平日上課時所說到的蘊、處、界,這才是有力量的觀行,才是修行重要的事。因為這樣才有機會出生未來的斷結與證果,否則沒有定力的觀行,只是落入胡思亂想。」這位師兄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但平日累積的世間福德很大,做人實在而低調,不喜歡顯擺,定力加福德、慧力,綜合起來的進步,讓他能夠發起、並且漸漸地安住於上界的境界。

另一位師姊,她是一位基層的工作者,她來小參報告最近忽然生起的狀況如此如此。親教師告訴她:「這是滑入了定境,不需驚恐,繼續用功向上,要用更深細的定力來觀行五蘊,以求能夠斷除我見,才是佛弟子的正路。」最後順便問問她:「如果現在要往生了,讓你選擇,你會選擇繼續再來人間,還是去到那個定境的世界?」她回答:「回來人間。」「為什麼呢?」「因為可以繼續學佛。」親教師又問:「那如果沒有佛法可以學習,沒有正法福田可種了?」她說:「那當然是要去到那個世界啊!」

以上所說的,是平日正覺小參室中常遇到的情況,是想要求見道的佛弟子,可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而已。代表的是在禪定的心學上,由人間的心行,上升到地居天、再到空居天;背後也代表了這個修行人的福德,能夠由人間一路向上到欲界諸天。但即使是證得了未到定,仍然不能叫發起禪定,因為離不開欲界,不只是因為修定的心學尚有不足,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福德的條件上,自己尚且不具足色界天人的福德的緣故。所以在禪淨班的課程中,我有時會問同學們:如果現在佛菩薩現身告訴我們,下一秒我即將要往生了,在不作特別地迴向下,大家是否有把握能夠確認依著自己的業,必定能夠往生於天界呢?乃至必定往生於西方呢?如果往生西方,自己會是哪一種品位呢?是否能夠上品往生呢?如果根本不能夠自己為自己確認至少是上品往生,乃至根本無法確認自己必定生西,那麼還沒有初分念佛三昧的滿足,又怎麼可能會成為斷我見、實證如來藏的見道人呢?

也就是說,要斷我見實證須陀洹果的佛弟子,他必須是在戒、定、慧三學上,都已經有了對應的、該有的成就後,才有可能斷除我見成就菩薩的六住位,未來才有可能實證自身真如阿賴耶識。這些是在禪淨班中最基礎的知見,但也最容易被人所忽略,它是三乘真見道必要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英文的essential prerequisite(也就是前提);前提如果有缺損,則後面的二乘見道斷三結,以及大乘的真見道位,都不能實證了。在正覺講堂的各級班級,包括了增上班的課程中,這些內容都是一再地被強調,幾乎成為老生常談了,平實導師常常強調:如果不能夠真正地斷除我見,就算知道了如來藏的密意,進了增上班,這個人還是有可能會退失;如果不能證到未到地定的定力,這個人他無法以定力來護持他所曉得的見道內容,則他早晚還得退失。

一般人在佛法中的修證,總是有時進、有時退,所以我們早晚課誦的迴向,我們都會唱到要迴向自己能夠得到「不退菩薩為伴侶」;但是到底要到什麼地步才能說為不退轉位?若依解脫道,必須是三果阿那含以上,因為阿那含叫作不來,意思是他不會再重蹈所走過的路,他有初禪以上的定力護持,已厭離了欲界法的出生,配合上聖諦的現觀成就,此生結束後就會像一隻射出去的箭,只會向前,不會再後退了。所以,三果人有七種或者說九種的差別,但每一種三果人都是直接地向上直到涅槃,終究不會再退回到原來的地方,所以叫作不退轉。【依止靜慮律儀,入諦現觀得不還果,爾時一切惡戒種子皆悉永害。】(《瑜伽師地論》卷53)

在佛菩提道中,必須是七住位真見道,一直修行到入地完成了見道位,開始進入修道位的初地菩薩,才是不退轉菩薩,因此地上菩薩可以被稱為菩薩摩訶薩。有時 世尊在經中也會將進入真見道位,證得如來藏的菩薩,也稱為菩薩摩訶薩;這是因為真見道位的菩薩已經能夠現見一分的諸法真實智,他所親證的真如阿賴耶識,與地上菩薩所見、與佛地所證真如,經上說「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反過來說,若是尚未進入不退轉位的佛弟子,則他所修證的果位若進若退,那就無足為奇了!彌勒菩薩說到:【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瑜伽師地論》卷53)因此,如果不能夠依止未至定而證得初果,那能往惡趣、惡戒的種子就不能夠永害無餘了,則這個人的修證就有可能成為退分。嚴格來說,這個人不算是真正的初果人,就算初果所證的內容他全部都了知,他仍然不是初果人,最多也只能算是向初果,或者叫作初果向,雖然他也可以位列四雙八輩,但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初果人。這還是指他未退轉於初果所證的斷三結的內容,如果他已經又迴入了我見,則他不是四雙八輩了,又回到之前的凡夫位。在琅群中有幾位,曾經在禪三過關的同修,現在就處在以上的情形。

回來大乘的果證也是如此,平實導師在《禪——悟前與悟後》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寫明了大乘見道的歧路,其中解悟的情況:【因為世智聰辯、閱讀思惟而得的悟,十之八九會落在識神之中。而以了義法的知見的思惟當作是開悟,這個只能稱為知見,而不能稱為見地。】【一個解悟的人,照樣能夠說各種深妙的經論,只是他遇到了各種境界的時候,他就沒有辦法乾淨俐落地通透。如果他來解釋祖師的公案,那就會錯誤百出,這一種解悟,稱為相似般若,不是真實的般若。它能夠斷身見,而不能夠斷我見。它沒有證悟者的功德受用。】【因為是解悟的關係,所以覺明不現前,所以雖然斷了身見,但是他的解脫功德受用很小。】

在琅琊閣中以真實姓名發表的作者文章,之所以會吸引網路群眾去閱讀,是因為這幾位師兄的身分曾經是正覺的「開悟者」,大家會想著說:「他們不是正覺印證過關的開悟者嗎?甚至還有已經擔任正覺助教義工的人啊,他們不是正覺同修會中的證悟者嗎?」而這幾名具名者也在文章中明白地表示:自己雖然被印證明心,但自己覺得並沒有得到開悟見道的實質與受用,所以要公開懺悔,並且認為正覺的印證是不對的。如此一來,就更能吸引大眾的眼球與關注了。

這其中的原因說起來也很簡單,我們透過他們所寫的文章內容,再加上他們與好友的對話,或者是他們的家人所提供的諸多事實,來確認他們並不具備前面所說的真見道所應具有的前提條件;甚至他們不認同禪淨班親教師所耳提面命的這些前提條件,把親教師的交代當成是耳邊風;尤其糟糕的是:他們也沒有在禪三後進入增上班期間,努力去補足這些前提條件。例如,有一位發文者曾說:「去禪三只是想要知道正覺的開悟內容是什麼?」另一位則對他的好友抱怨說:「為什麼我開悟了卻還在賣玉蘭花?」還有一位說:「禪三的過程讓我驚訝!」(也就是禪三對他來說,只剩下一時的驚訝了。)若是真實完成七住位,有經驗的過來人聽到這些話語,就知道這些人在禪三時得到了善知識的幫助,自己所悟者實在是不足的。如同用催生針打出來的早產兒,一定得要待在無菌保溫箱餵養很長一段時間,如此早產出來的孩子得要花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才能夠保得住健康與生命;但是只要這些孩子能在保溫箱中妥善地過度與成長,未來一樣也是正常的孩子。

也就是對他們來說,「開悟」這件事情變成了一個猜謎遊戲,好像元宵節的燈謎,本來猜不出答案,禪三的時候 平實導師把答案告訴他,他就認為自己開悟了。他不相信七住位真見道的成就得依於前提條件的完成,他不相信解悟與證悟有所不同,他甚至不相信 導師在禪三的時候對他的叮嚀與交代。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