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見道的前提(下)

第024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螢幕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各位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節目:「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

在上一集的節目最後,我們為各位引出了《瑜伽師地論》當中的一段經文,經文所說的是證入了須陀洹前,也就是在二乘初果見道之前,所應該完成的煖、頂、忍、世第一法,也就是四加行位的內容。彌勒菩薩在這邊所開示的內容,分分寸寸講的都是一樣一樣行者刻骨銘心現觀成就之法,如果是自己走過的路,就一定不會錯誤;如果是自己家中的東西,就一定可以分明地講說,而不是從字面上來解釋這麼簡單。所以在禪淨班的課程中,末學一定會為學員簡單地說明,同時也會告訴同學,這裡面每一樣的東西都是現觀成就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證得了聲聞初果,那麼我們進小參室來談一談,你所經歷的初果前的四加行位,用自己的經驗來說說裡面是怎麼回事?如果是自己走過來完成的路,聽到別人敘述同一條路的時候,就一定可以知道對方的真偽以及現在的落處。

成就了須陀洹之後,是否就可以進修菩薩的七住呢?這個問題在小參室中,我有時也會請那一些自認為開悟的同學依照自身的經驗回答,也可以從中瞭解到學生現在的程度。這兩者之間的距離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不容易,對有些人而言,直如天地懸隔;就算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也有可能因為灰心到極點,不能安忍而退轉於大乘道,退回去修解脫道成阿羅漢就好啦!【舍利弗於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言:「眼無所任,何以索之?若須我身及財物者,當以相與!」答言:「不須汝身及以財物,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者,以眼見與!」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於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棄地,又以腳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而棄,又以腳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脫生死。」思惟是已,於菩薩道退,迴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大智度論》卷12)

接下來,完成了菩薩六住,也就是二乘的須陀洹斷除我見之後,有因緣、有福德,能進修七住位大乘的真見道:【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成唯識論》卷9)

以上所說的是大乘真見道位前會經歷的四加行位,如果自認為自己是大乘真見道菩薩,那麼一定已經親身經歷了大乘見道位前的這四個加行位,則必定能以自身的經歷體驗,說出箇中的道理。例如四加行、四尋思的修習當中,是怎麼樣完成了如實智的現觀,它是有過程的,不是憑空就會出生的;這些現觀的部分就要與親教師小參,在小參室裡面,我們才談這些事。只知道有水龍頭的琅群們,他並不瞭解水龍頭的背後這些布管、接電的過程。導師常常會叮嚀少數準備要進入增上班的弟子,要默默地學習,不要去和別人胡說亂現,否則人家一問你就倒囉!因為自己先天不足,後天要比別人更努力才行,導師的期待是日後補足了仍然是一把好手;雖然對琅群這些人的期待落空了,但增上班退失個百分之一或者更多,本來也就是在預料中的事情。也就是說,二乘見道位前的四加行與大乘真見道位前的四加行,是兩個階段。行者如果是大乘的真見道菩薩,這兩者都是這一位行者親身所走過的路,則必定能夠互相印證無虞;一位大乘真見道的菩薩,不可能會弄不清楚兩者有何相同?有何相異?就好像一個普通的人不可能會不認識從小帶大自己的父親與母親是一樣的。

在正覺講堂中,這些都是見道前必須要完成的前提條件。所以各位可以看看琅文之中,這些人是否具備這些部分呢?不但是沒有,而且對他們來說這些現觀成就是聞所未聞的,所以否定這一切就是最快的方法,把這些統統推成是初地以後才能實證——說第七識是初地以後才能現觀,第八識是初地以後才能現觀,真如是初地以後才能實證;卻忘記了大部分增上班的同修都正在享用著自家的自來水,而自己卻說水龍頭是流不出水的,何其怪哉啊!

我們再退一萬步吧,來說說進正覺講堂後的第一件功課,禪淨班第一天,從開始就學習憶佛、拜佛、禮敬諸佛,於佛菩薩的一心虔恭之中,自然而然成就了憶佛的定力,乃至於成就了念佛三昧;在禮佛之中自然具足了未到地定的定力。那麼這些人是否完成了呢?並沒有!在這幾位文章當中,顯示不出任何未到地定的成就,也顯示不出欲界定的成就,那些對一個真實證得的人,他必定是有一定的表徵,他騙不了人的。而他們的家人也都一致地表示,這些人很少拜佛,沒有拜佛的習慣,沒有成就憶佛定,甚至連欲界定也無法完成,所以心多灼燒熱惱;反而是看到家人在拜佛的時候,常常不以為然,對於家人有時於佛前擲杯請示的事情,更是輕蔑而斥之為迷信!這代表了他們不相信佛菩薩始終都在眼前,更不相信經中所說諸佛的心與一切法相應。

但這些都還是其次,重點是這些人於佛菩薩無有恭敬心,表面上認為自己是佛弟子,但他們的內心根本不相信現在有佛住世、不相信佛處處都在;所以作不到一心憶佛,也不認為住於一心憶佛是佛弟子親近於佛是最快樂的事情。他們沒有能力以現前的身心自知必定生西,念佛三昧當然不可能成就;然而,這些卻是想要求大乘見道的菩薩們,所應該具備有的前提條件,其中念佛三昧的成就,更是眼見佛性的必要前提,離開此者則無眼見佛性的可能啊!他們不相信在佛菩提道上任何一丁點的成就,都是來自於 世尊的加持,卻歸於說都是自己的努力而成就的。

各位可以想一想,這一類人連自己的心都管不住,心亂到無法一心念佛的人,卻來批評開悟又見性還過牢關的善知識,來批評禪宗三關的內容,阿誰能信呢?各位還記得普賢十大願王的第一個願嗎?一者禮敬諸佛。如果一個自稱佛弟子,卻連靜下心來憶念於佛菩薩都作不到,那代表在他的內心之中,意根的習氣之中,並不覺得禮敬諸佛這件事很重要,所以把佛菩薩排在那些妄念之後了。當知這位菩薩連自心安住的能力都沒有,普賢十大行的第一行已經無能為力了,其他的修行事目就可以不用再往下談了;所以,善知識雖然盡力幫忙了,他的水龍頭卻依舊流不出半點水,這也就無足為奇啦!

綜合以上所說,我們可以整理出來:琅群的人對於佛法修行之中,禪淨班最初的一心念佛,以及結尾的二種見道前的四加行位都無法完成;見道的前提條件無論是由淺至深都作不到,所以乾脆就毀謗念佛三昧、毀謗三乘見道,將本來極寬廣的大乘見道位,把它說成只有在初地菩薩。那麼,如果依照琅琊閣的邪見,則禪宗裡面的祖師絕大部分都沒有成就大乘真見道囉?因為絕大部分的禪門祖師都還沒有入初地啊!連六祖慧能大師也不是大乘的見道者囉?也因為否定了禪宗的開悟就是大乘的真見道,所以連帶地也毀謗了禪宗的眼見佛性。到這裡,我們可以下一個關鍵的結論了,因為琅群們沒有完成菩薩的六住乃至於初住所應完成的戒定慧三學,所以只能夠去學習世間凡夫用意識心的推量計度,去推論出他們以為菩薩修證的位階。因此琅群不得不越走越偏,把一切都推給說「那就是般若空,禪宗的人證的只是般若空觀」。那就要請問囉:有哪一個人是一出生就有般若空觀呢?如果是靠後天的學習才有的般若智,則有生法必有滅,那樣的般若智在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接下來,我們談談十住位的眼見佛性。很久以前還在中信局的時候,平實導師就說過: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條件必須是眼見佛性,若只有明心的人,那得看他的情況而定。許多年後自己能現前觀見,明心只偏一邊,必得待見性完成,大乘的真見道位才能雙邊具足;好像是一個人若只有一隻眼睛也可以正常地活著,但總是不如兩隻眼睛具足,必須是具有兩隻眼睛的人,才能夠知道一個眼睛的人他所欠缺的部分,才能夠現前觀見兩眼並用的妙處。真實見性之後能夠了知為什麼說見性的前提條件是念佛三昧,或者說念佛三昧的具足就是眼見佛性,與十住見性的菩薩相較之下,七住位的明心菩薩有念佛無三昧;十住菩薩呢,有念佛有三昧。

明心開悟已經是一般人所難以理解無法想像的事情,眼見佛性更是超出思議,連明心的人也無法思議,但最好也不要去思議。自古以來能真實見性的佛弟子很少,真實眼見佛性的人在禪門裡面少之又少,所以知音難覓。琅群完全無法思議,在經典中也幾乎找不到依據,於是就毀謗:「哎呀!沒有眼見佛性的事情啦!」或者把它說成:「那是十地菩薩的境界啦!」但許多的經典之中,可以說是大部分的大乘經典之中,像是《法華經》、《楞嚴經》裡面,都明白地敘述了明心與見性、見性者所見的世界,因為那是佛眼所如實觀見者,見性之人以自己所見去印證 佛所說,一分不差。

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