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14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系列視頻弘法節目。
在前一集節目中,我們以〈依法不依人的真義〉為題旨,探討得到一個結論,就是琅琊閣們如果不是根本未曾親證現觀第八識如來藏,僅憑從像《成唯識論》等經論中找來的隻字片語,就想像如來藏的恆常性;或者就是在 平實導師慈悲方便引導之下,雖然從認知上理解阿賴耶識的「性、相」,卻因身上中了學術界六識論毒素,因此對於阿賴耶識確實存在的真如性,始終疑根未斷,以致根本未進一步驗證阿賴耶識的「體」,乃至親見阿賴耶識的「用」;當然就只能玩文字遊戲,去想像一個永遠說不清楚的阿賴耶識「恆轉相續」。他們全憑意識虛妄想像的阿賴耶識,最終難以說服自己信受,不免走回否定八識正理的六識論邪路;然後藉著捏造種種不實的事相來誣衊誹謗 平實導師,用以否定 導師所弘傳的如來藏大乘正法,說是「依法不依人」,實質上卻是具足的「依人不依法」。
而就在我們於2021年2月23日在〈照世明燈〉部落格上,貼出對同年月18日匿名留言者的回應文後,當天下午又有琅琊閣部眾再以匿名提出一連串的質疑。我們這一系列視頻弘法節目,既是為了辨正琅琊閣們的謬論,更為護念眾多有心修學正確清淨佛法的學人免被誤導,不妨就延續上一集的說明,一併回覆其中的一些質難與疑問。
這位琅琊閣部眾首先質問:「蕭導師曾說過明心開悟是一念相應慧,若經過導師明說密意(送?),是否有一念相應慧的公(功)德受用?」(〈照世明燈〉部落格匿名留言,2021年2月23日。)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得首先說明什麼是「一念相應慧」,這句話有二個心所法——「念」和「慧」,都是五位百法中的五別境心所法。先來說「念」,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說:【云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成唯識論》卷5)意思是說:念心所必須是對於現前的境界一再領受,讓心分明記取不忘才能現起;所謂惺惺不昧,歷歷分明,念茲在茲,不暫忘失。
五別境心所法和意識全部相應,但是它有一定的運行順序就是:欲、勝解、念、定、慧。就以留言者所提的「明心開悟」一事來說,對於明心開悟的境界要有念——能夠分明記取而不混淆、不忘失之前,意識心除了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法外,還必須先通過且具足「欲」和「勝解」二個心所法。就是學人首先必須對於「明心開悟」——親證法界實相第八識如來藏一事,心中有希求、有欲望,有一個想要親證如來藏的作意,這就是「欲」。然後對於善知識慈悲引導,經過推論、思惟而加以理解及現觀的如來藏阿賴耶識的「性、相」,要有勝解。勝解就是殊勝的理解,換句話說,能夠對於所曾經歷過的境界憶念不忘,一定是自己親自經歷之後,對那個過程有了勝解,之後才能夠記住;如果不是親自經歷而是聽來的,之後為人轉述時就常常會顛三倒四;假使是親自經歷的就不會遺忘,不遺忘就能回想起來,而且能夠說清楚,才說有「念」。簡單說,有勝解時就會記住;如果沒有勝解,只能用死背記住每一句話的每一個字;但是人腦記憶有限,用背的常常會忘記,也記不了多少,然後常常會背錯;如果有勝解就不必死背,自然就能記住,就能知道那是什麼道理,這時就有了念心所。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還強調:【猶豫境,勝解全無;非審決心,亦無勝解。】(《成唯識論》卷5)古德解釋時也說:【若半疑半信,若存若亡,名猶豫境,決無勝解;若雖印持,而無一刀兩段審決之心,亦無勝解。】(《百法明門論纂》)這意思就是說:雖然經過善知識慈悲引導,得以思惟、理解第八識阿賴耶的「性、相」,但是學人心中如果半信半疑,就是有所猶豫,那是絕對生不起勝解的。乃至縱使能現觀阿賴耶識如來藏的「性、相」,如果心中仍然不能詳細審查決斷而確定八識的正理,不能夠一刀兩段斬除六識論邪見,也還是沒有勝解;沒有勝解,對第八識如來藏就無法生起念心所,後面的定與慧心所更是無緣,又如何冀望能有「一念相應慧」?
對於親自現觀的如來藏阿賴耶識的「性、相」,意識心有勝解,能分明記取不遺忘了,但是要進而生起相應於般若實相的智慧,中間必須有定心所生起,就是要有一個心得決定的過程。因為有了念心所時,並不是就能夠心得決定;有時他聽懂了,思惟後也瞭解那個意思,所以記住了,可是心中也許覺得:「這好像跟我以前看過、聽過,學術界大師們所說的都不一樣,這能信嗎?我還是得研究研究再確認。」因為心中六識論的毒素並未完全清除,只是善知識慈悲引導,讓他能理解、現觀如來藏阿賴耶識性、相,檢查推論的過程覺得也沒有矛盾;於是在善知識詢問下就接受了,然而只是暫時接受,不是真正的接受。這時就不可能心得決定,沒有心得決定就表示他心中沒有這個定心所。所以,他會偏來偏去,一下想想那些所謂「大師」們講的六識論,他覺得好像有道理,因為「自己能體會的就是五陰、六識,而蕭導師引導現觀的如來藏阿賴耶識似乎也不離意識境界,不離五陰」;等一下又想想「蕭老師講的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與五陰、六識及第七識間的和合運作關係,推論起來好像也有道理」,又相信了!他就這樣偏來偏去。可是一個是大乘非佛說的六識論,一個是以大乘法含攝二乘法的八識論,到底哪一個正確?他心中不得決定,這表示他沒有「定心所」。
而之所以能理解、現觀第八識如來藏的「性、相」了,卻沒有定心所,正是因為我們在前一集節目中強調的「沒有轉依」——沒有轉變原來得自六識論邪見對法界萬法的認知;沒有完全依止於這時理解、現觀的真實又如如的真如心如來藏,接受祂才是真正法界實相、萬法的根源。追究原因,都是因為對 導師及 導師引導而認知的真心如來藏不具清淨信;特別是沒有動中定力——未到地定——的功夫,無法進一步驗證如來藏的「體」,乃至親見如來藏的「用」;最後轉依不成功,雖然被印證為「明心開悟」者,見地卻是停滯於「推論、思惟、理解」的意識境界,自我否定而退轉,尚屬難免,更何況要能夠生起般若實相智慧!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如果心中半信半疑,有所猶豫,不能審決,是不會有勝解的;到了這個定心所,信更加重要,必須伴隨著能安忍——就是深心要接受、安住於這個實相的境界,否則心中雜亂躁動難以止息,肯定無法得定。正如《法華經》中的聖教「忍辱心決定」(《妙法蓮華經》卷5),簡單說,因忍法生起了,就能夠心得決定。至於般若實相智慧生起的前提,更必須要對於所理解、現觀的實相心如來藏,能忍、能接受,然後心得決定,無懷疑、無猶豫。這也就是大乘四加行中說的「見道應修證法智和類智,而法智生起之前一定要有法智忍,類智生起以前也一定要有類智忍」道理所在。像《成唯識論》說:【云何為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成唯識論》卷5)所以說,「因定生慧,慧從定發」,定與慧猶如車子的兩輪,或者是鳥的雙翼,是缺一不可的。
通過前面我們對於五別境心所法中這個五別境的運行過程的探討之後,留言者所說:「蕭導師曾說過明心開悟是一念相應慧,若經過導師明說密意,是否有一念相應慧的功德受用?」這個問題就不難回答。因為縱使經由 導師明說密意引導,而能認知乃至現觀第八識如來藏的「性、相」,如果理解和現觀的過程心中有勝解,分明記取不忘失,進而心得決定,就能安忍、能接受,轉依成功,則大乘佛菩提道不可思議解脫的般若實相智慧油然而生;且隨著進一步驗證如來藏的「體」及親見如來藏的「用」,智慧功德及解脫受用又一分一分深廣;但最初都是由明心開悟的一念相應慧,而能親自驗證萬法唯第八阿賴耶識所生所顯的殊勝真義,入於大乘見道位。
然而,在這整個過程中,對於 平實導師及 導師所說所證的開悟明心標的——如來藏,以及由如來藏出生、顯現世間、出世間和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八識論正理,必須「深生勝解,深生淨信」(《瑜伽師地論》卷29),這卻是不能打折扣的前提條件。反之,我們由留言者提出的這一個問題也可以判斷,他如果不是完全憑空想像明心開悟者對於法界實相的認知與現觀,就是雖經 導師明說密意而知解如來藏的「性、相」,卻始終心中猶豫,根本沒有勝解;或者不能安忍信受,未能心得決定,自然無法生起般若實相智慧,才會有這樣的一問。
說到這裡,相信諸位觀眾已經能夠明白:一念相應慧的功德受用,完全都是因為學人自己轉依跟隨 平實導師修學而自己參究親證,或經 導師引導而理解及現觀的阿賴耶識如來藏,心無猶豫、不懷疑,改變了原來對於法界萬法實相的認知,因而自然生起的功德受用;完全是自己改變了自己的內相分,而不是被動地被 平實導師改變,當然沒有會不會違背佛語的問題。其實這種自己改變自己內相分的情形,在世間法學習與經歷的過程中,本來就會一直不斷地發生,否則世間知見無以增長,人生經驗也無法累積。在佛法二乘解脫道四聖諦、十二因緣出世間法的修學也是如此,更何況是大乘佛菩提世出世間不可思議解脫法道的修學,難道不是在聞、思、修、證、得的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的內相分,才能不斷地往上升進?這個道理是極為淺顯易懂的,顯然留言者不信、不知、不真解內相分,甚或故意找碴,才會提出「蕭導師明說密意,改變被印證者的內相分,是否違背佛陀教誨」的質問。
至於在禪三共修期間,被 平實導師印證明心開悟的學人,必定是親自驗證,或者經 導師引導而能理解及現觀如來藏阿賴耶識的「性、相」,並且真心信受而能通過監香老師諸多面向的考驗,自己證明阿賴耶識確實是萬法根源,且到最後能承擔、願意轉依的人,才會被 導師印證為明心開悟。末學就曾在一次擔任禪三監香時,碰過已經通過各項考驗無誤的同修,卻因他覺得經過引導而現觀的如來藏太不可思議了,心裡覺得太震撼,自認為一時還無法承擔,因而主動請求等解三回去後再思惟整理、多多體驗,希望等到下次再參加禪三,然後才被 導師印證開悟。像這樣的同修,對於所現觀、乃至驗證的第八識如來藏已完全信受、心中坦然承擔,也能如實轉依,稱為開悟明心,當然名實相符,絲毫沒有大妄語的問題。反之,如果始終猶豫、心中存疑,僅憑世智辯聰通過禪三考驗,實際上並未真心接受,卻向 平實導師及監香老師應允可以承擔、能夠轉依,然後有名無實地以明心開悟者自居,當然就是已經違犯大妄語戒,根本、方便、成已具足,成就波羅夷斷頭罪,除非他能夠如法懺悔,方能免除種種罪業。
最後,末學還要再說明一次:修證佛法都是要修忍的。於人事上要修生忍,就是忍辱行,要對眾生有瞋不報、有惡不報;於法上更要修忍,因為如來藏的「性、相」很難使人接受,而其「體、用」也很難令人相信那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才說證道即是無生忍、無生法忍,這已證明要在眾生得生忍,要在法上也生忍,都是很困難的事。如果知道般若密意之後而不能生忍,不能接受所悟的就是如來藏,而認定是七轉識的體、性、相、用,縱使禪三時因善知識攝受,但只要一遇逆境考驗就立即退轉,於法不能忍;於法不能生忍的人,就會捏造假事實誣謗善知識,犯下謗法、謗賢聖的大惡業。這類事情古來一直都有,而且連續不斷;直到末法最後五十二年時,除了往世證悟的菩薩們跟隨 月光菩薩者外,沒有人能夠忍,證明已經無法再度人了,於是 月光菩薩領著大眾入山獨居,當全部人都捨壽後,正法便告滅亡。而琅琊閣們現在的表現,只是那最後五十二年中不能忍於法的人之一,只是提前現行了。良藥的確苦口,而忠告之言總是難以入耳,不知琅琊閣諸君們聽得進耳否?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