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開悟明心即是觸證真如心

第005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今天這個單元要為大家解說的是:〈禪宗開悟明心即是觸證真如心〉。

在上一個單元,舉了 佛陀在大乘經中的開示,證明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就是真如心體、就是中道第一義諦心。佛陀告訴我們,真如如實住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而真如自體非有為非無為,沒有生滅、來去、垢淨、增減等這些兩邊的法。因此,阿賴耶識如來藏就是般若理體,就是法界實相,一切有情五蘊的實相。

而 無著菩薩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中也特別論述了真如的意涵,他說:「真如為什麼稱為真如啊?是因為祂的如如自性不會有任何變異。真如為什麼稱為無我性?因為真如遠離了人我與法我的了別與領受的緣故。真如為什麼稱為空性?因為一切雜染法都不能到、不能產生任何作用的緣故。真如為什麼稱為無相?因為本來無生遠離一切相的緣故。」無著菩薩說真如為何是真如、真如無我、真如空性、真如無相,指的都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所具有的殊勝法性。菩薩所論述的必定是遵循 佛陀的教導,實證了發起智慧以後,依據自心現量現觀而說,絕對不會違背 佛陀的聖教量。世親菩薩所造的《唯識三十頌》也說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這諸法中最殊勝的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真實不虛永不變異的真如,無論在凡、在聖、在一切位,「常如」無我,「空性」無相的緣故,這就是唯第八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性才能成就諸法的真實殊勝義理。這就是說,真如是阿賴耶識能圓滿成就一切法真實不虛的識性,這個「真如性」常如其性永不變異,所以阿賴耶識自體就是真如心體。

琅琊閣寫手因為受到六識論邪見影響的緣故,不認同開悟就是證得阿賴耶識的所在、發起般若實相無分別智,也不認同禪宗的開悟明心就是觸證第八識真如心體;但是,琅琊閣不認同,禪宗的開悟就真的不是觸證阿賴耶識真如心體嗎?禪宗祖師留存下來的諸多語錄,經常可以看到有祖師說到「研窮至理、以悟為則」,或者說「學道無他術、以悟為則」;也就是說,開悟是禪宗門下學人尋師求法最重要的原則啦!

那麼到底悟個什麼是真正的開悟呢?我們先來看看宋朝時期臨濟宗的傳人 圜悟克勤禪師是怎麼說的:【鄆國大王請。上堂,僧問:如何是第一句?師云:豈容聲相從君見?……又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蓋此清淨本元,離去離來離聲離色,若以真實正見契寂如如,雖二六時中不思不量無作無為,至於動靜語默覺夢之間,無不皆是本地風光本來面目。】(《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5)「有一天,宋徽宗的第三太子鄆國大王宴請克勤禪師。師上堂,有一位僧人上前請問:『如何是讓學人直接契入自己家風的第一句?』師答覆他:『哪裡能夠從尊貴的自心君王見到這些聲音相的?』……那師又說:『如果有人要了知三世一切佛的真實性,應當觀察十八法界諸法本是自心如來妙真如性,一切唯是自心如來所幻化變造的緣故。這個清淨的諸法本元,離過去、離未來,離一切音聲、語言文字與六塵色法,如果以這樣的真實正見契入本來寂靜如如不動的清淨心,雖然在二六時中,住於定中不思量無所作為,乃至於在行住坐臥、有言說無言說、清醒或者睡眠作夢,所有的日常之間,無非都是本地風光、本來面目。』」

禪師所說的本地風光、本來面目,指的就是自心如來藏的真實如如內涵,自心如來藏就是五蘊這個表相法的本來面目,因為 克勤禪師同樣引用《華嚴經》中所說的,一切法的清淨本元,就是能夠造作五蘊十八界的第八識如來藏心;並且說到這個心是本來清淨的心,沒有過去與未來,當然沒有三世的生滅差別可說;同時說到這個清淨心離聲離色,也就是離六塵的見聞覺知,就是這個第八識心的如如性。

琅琊閣們!那 克勤禪師可是歷史上有名的真悟禪師,通達禪宗三關,他老人家所說的語錄乃至《碧嚴錄》,可不是隨便一個剛悟的七住位菩薩就能讀懂的;他老人家答覆僧人所問的「如何是第一句」,就是在說如何直接契入這個真實如如的清淨心第八識如來藏,那就是禪宗所有一切真悟祖師所悟的標的;並且說要具備真實正見才能夠契入,而且表示說如果沒有真實正見,那麼連作夢,你都是夢不到的。琅琊閣們!你可不要隨便地誹謗 克勤禪師,如果為了反對正覺,主張說禪宗的開悟不是證阿賴耶識、主張阿賴耶識能分別六塵沒有離這個見聞覺知,那就是在誹謗 克勤禪師了,也誹謗了 佛陀以及《華嚴經》;那對於已經造作的謗三寶惡業要盡快對眾至誠懺悔,日日懺悔直到見好相,才能滅除這個地獄業。

琅琊閣們可能會抗議說:克勤禪師哪有說開悟是證阿賴耶識?好!那我們接著就再請 克勤禪師為我們開示:【古人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若證佛地,以八識轉為四智,教家謂之改名不改體。……到第八識,亦謂之阿賴耶識,亦謂之含藏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8)「古人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果修證到佛地,以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意識轉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轉平等性智、第八識無垢識轉大圓鏡智,教門說為改名,但是不改變其心體。……第八識也稱為阿賴耶識,也稱為含藏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的緣故。」

克勤禪師說:八識,到佛地只是改名不改體;也就是說,佛地的第八識稱為無垢識,轉識成為大圓鏡智,僅是改名沒有改變心體,與因地稱為阿賴耶識是同一個心體。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又稱為含藏識,因為含藏一切善惡種子,雖然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稱為阿賴耶識,但是第八識心體到了佛地還是同一個。而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也就是《華嚴經》中所說的:「一切眾生法界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所造作的。」因此 克勤禪師開悟所證的就是本來自性清淨的阿賴耶識心體。三界中沒有哪一類有情不是由其自心如來藏阿賴耶識所變生幻化,三界所有一切法,沒有哪一法不是在第八識所生的十八界法中來來去去;因此,第八識阿賴識心體就是法界實相,就是眾生的本來面目,第八識心體的法相就是本地風光。

一切生滅有為法,不能離開本來不生的第八識真如心體,所以 克勤禪師又說了:【於一現一切而普該,於一切現一而無剎不遍,同古同今契物契我。正體一如、非生非滅,……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夫如是則生未嘗生,滅未嘗滅,去未嘗去,來未嘗來,都盧是箇如來藏體真如正性。】(《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4)「於一現一切法遍一切法而具有共同性,於一切現此一共同性無剎不遍,這個法古時今時皆相同、與物相合、與我相合。正法心體只有一相就是如如、非因緣所生、非可滅之法,生滅去來的五蘊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樣的法界實相,就是生卻未曾有生、滅未曾有滅,去也未曾有去、來也未曾有來,因為一切法都是這個如來藏心體的真如正性。」

克勤禪師說「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即是《楞嚴經》中 佛陀所說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因為陰界入諸法的生滅來去,都是如來藏心體藉眾緣變生幻化所顯示的現象,沒有任何一法是外於如來藏而有生滅來去可得。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心體,陰界入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心體所變生幻化,所以說「於一現一切、於一切現一」;真如既然是如來藏心體的識性,這個如來藏識又遍於陰界入一切法,從實相來看一切法,你才可以說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所以陰界入一切法「生未曾有生、滅未曾有滅」,這才是般若實相的真實義。

琅琊閣的寫手反對禪宗開悟就是證阿賴耶識,主張第八識與七轉識互為因緣才能存在,萬法唯識的「識」,指的是八個識,不是第八識自己獨立變出萬法;這樣的主張不就是在反對 克勤禪師嗎?反對 克勤禪師不就是在反對 佛陀所說的《華嚴經》、《楞嚴經》、《楞伽經》等大乘經典嗎?琅琊閣們的主張完全不能符合 克勤禪師所說的,必須是如來藏遍一切所生之法,所以一切生滅來去諸法歸於如來藏以後,你才可說「生未嘗生、滅未嘗滅」,也必須找到了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心體以後,你才能在一切法中證如來藏的真如性。琅琊閣的寫手卻堅持:真如不單純歸屬於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否定阿賴耶識心體的不生不滅性,說不需要找到阿賴耶識就可以從五陰等生滅法中證真如;這樣的主張,等於就是自創般若實相、自創真如。會有這麼嚴重的邪見與見取見,檢討起來就是棄捨了真善知識,不肯依止真善知識 平實導師修學菩薩三賢位的勝解行明觀法門,所以輕易地就違犯了菩薩戒十重罪,這才是所有琅琊閣朋黨下墮的真正原因。

因此,要當菩薩,首先必須尋求善知識受菩薩戒而不違犯重戒;要當真實義菩薩,必須遵照菩薩戒的規範勤學大乘法正知見,以期能夠如實了知一切法的真實相貌,也就是要早日滿足十信,信受 佛陀在經中所說的中道第一義諦的法要,進入十住位來悟入自心如來藏。如果聽聞善知識教導般若實相中道義理,不信受、不理解、不隨順,不能入於真實法中,那就不能成為真實菩薩了。

因此,信位菩薩要入於住位中,最重要的善緣與推力就是善知識,《華嚴經》中有很大的篇幅在闡述善知識的功德與重要性。說善知識能夠養育守護菩薩的善根,不會去造作一切三惡道相應的惡業;說善知識是大師,能教化菩薩使得如實遵循菩薩戒的規範而來修學、對治調柔心性;說善知識是導師,能教化引導菩薩到達本來清淨解脫的實相波羅蜜多法道。這樣的善知識對信位入於住位的菩薩,以及從住位要歷經行位、迴向位,乃至超越勝解行三賢位要入於初地,是累積福慧依持力與作意力所不可或缺的善友力。也就是說,菩薩必須值遇這樣的善知識,你才能在佛菩提道上受到養育守護、調柔心性、實證本來清淨解脫的實相般若。但是,獲得無為聖智真實證量的善知識,能成為大師導師,他必定早已解脫於生死、名聞利養、眷屬等我與我所的繫縛了,並且往往在家居多;就像《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諸多善知識是在家菩薩,信位還沒有具足、乃至於說住位尚未實證般若的菩薩,很容易在著相的框架下就輕忽在家相的這個菩薩了。

所以,當這個善財童子拜見過在家的良醫菩薩後,他遵循這個良醫菩薩的推薦去拜見另一位在家的解脫長者菩薩,當他歷經十二年的遊行到了解脫長者所居住的國度,在那個國度四周普遍的推問尋求,好不容易才遇見了解脫長者菩薩;善財童子他五體投地禮拜以後,念著:【我得善利,見善知識。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6)這意思就是說:「我善財童子得以見到善知識,真是獲得廣大的善利啊。因為善知識不會出現在世間大搞名聞利養的啊!所以要尋找到善知識的處所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容易找到善知識,那你就難以值遇會面;你不能值遇會面,你就難以見到而認識這位善知識;不能會面認識,你就難以親近奉事供養善知識;你不能親近奉事供養,你就沒有因緣與善知識共住來求法學習;不能共住求法學習,也就難以得到善知識在法上的真正意旨;那你不能得到善知識在法上的真正意旨,你就無法獲得善知識的隨順教誡。」

那善財童子歷經十二年的時間參訪解脫長者,到了解脫長者所居住的國度,還得四處的推問尋求;這表示什麼呢?表示 佛陀住世時期,示現在家身的這個解脫長者菩薩,如果不是經由良醫菩薩的推薦,他是沒有任何名聲在外的。那求法者想要聽聞到、甚至於尋找到而值遇這樣的善知識,是非常不容易的,除非你自己已經累積修集了諸多的善根,信根深厚、心性柔和、不著於表相,你才有因緣進一步認識乃至共住親近求法,得到善知識所傳授的正法意旨,你才能夠得到大乘佛法所不可或缺的什麼呢?智慧資糧啊!那你有了智慧資糧,你才能成就視聽靈敏的這種領悟力,以這種聰慧的領悟能力來瞭解明白:何者是善說的法義,何者是惡說的法義;那這樣你才有辦法獲得善知識在佛法真實義傳授的隨順法教,也必須隨順於善知識的教授,你才能在佛法中獲得真正的菩薩果。

琅琊閣們能夠值遇善知識 平實導師,認識親近求法,雖然他們參加精進禪三共住,但是由於善知識他太老婆了——老婆心切所給予的幫助,讓他們太容易開悟了——但是他們卻不能得到善知識在佛法中的真實意旨;因為信根不具足、邪見沒有斷除的緣故,對於善知識的教授教誡他們不能隨順,導致善根不能增長而敗壞掉,退轉於般若的實證而無惡不造。他們這些這樣的一個現象,這個部分完全驗證了 彌勒菩薩在大論中所說的:【由三因緣,正修行者精勤發趣空無有果。何等為三?一、由諸根未積集故。二、由教授不隨順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瑜伽師地論》卷29)彌勒菩薩說:「由於三個因緣,在佛法中正修行的學人,你就算精進勤奮的發心往正修行的方向前去,也會撲個空無法獲得清淨的解脫果。哪三個因緣呢?第一個就是信根為首的善根沒有累積修集的緣故,第二個就是善知識的教授不能隨順依教奉行,第三個就是攝心的定力非常微劣的緣故。」

彌勒菩薩所說的這三個項目,所有琅琊閣們,無論是版主、閣主、寫手、匿名或者具名寫文章與留言的,全都具足這三個不能得到佛法解脫果的因緣。平實導師所傳授的無相憶佛拜佛——動中功夫的鍛鍊,就是要讓學人有足以攝心、觀行、參禪的等持力;而要鍛鍊動中功夫獲得基本的未到地定等持力,你得要降伏貪欲蓋、瞋恚蓋、疑蓋、睡眠蓋與掉悔蓋等五蓋,你必須要有真正降伏五蓋的過程,才能鍛鍊出動中功夫的等持力。琅琊閣們不樂意憶佛拜佛,當然沒有落實降伏五蓋的功課,所以等持力非常微劣,這也是對於善知識的這種教授不隨順的部分。最嚴重的項目就是第一項,對三寶的信根沒有累積修集。他們所推崇的是不歸依三寶、不受菩薩戒的學術研究學者,把學術研究的文獻學當作最高的遵循依據,不認同大乘法中諸多唯識經典是 佛陀所說的無上法寶,這就是沒有積集善根的具體現象。

所以,善財童子與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是:法與善知識都沒有問題,問題完全出在於學人自己信根不能積集,善知識的教授不能隨順,心散亂導致攝心的等持力微弱,不能得到佛法的果德,甚至於退轉而無惡不造。學人要在這裡引以為鑑,早日讓自己累積修集對三寶的善根、隨順善知識的教授教誡、鍛鍊強盛的等持力,於佛法中正修行,終能得果而不退轉。

那我們今天這個單元,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