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即是法身如來藏

第004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今天這個單元要為大家解說的是「阿賴耶識即是法身如來藏」。

勝解行位的菩薩指的就是入於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修學的菩薩,也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的菩薩。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包括三賢位在內的菩薩都要入於決定了義實相法門,隨著次第轉進而有明觀的差別性。上一個單元我們舉出了六住位心所明觀的實相內涵,受到佛菩薩、善知識護念入於七住位,於所證的般若實相不退轉,還要再學習般若心體如來藏的各種法相,能在一切法中具足方便,如實了知自心如來藏的真如無我。而七住位的心所觀的法是這樣的:【七、廣正法:所謂六和敬;三業同戒、同見、同行、同入,此法和,畢竟空故,住不退位故。】(《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七住位心所觀的法,就是如何增廣正法;增廣正法必須由同在僧團的菩薩遵循六種和敬法才能達成。

首先是「同戒」,指的就是身語意三業於所受的菩薩戒不破不斷,同一所修、同所了知、同修梵行,這是戒和敬法。第二種是「同見」,指的是見到超越生死的智慧,趣向實證出離生死之道,對於聖智出離三界的法相本質如實證知以後,同一所作、同所了知、同修梵行,這是見和敬法。第三種是「三業同行」,指的是身業行慈和事、語業出慈和語、意業起慈和意,使身語意三業同行和敬法而柔和共住。第四種是「同入」,指的是同入法利,修學佛法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知一切法唯是自心如來藏所變現的,能現見自心如來藏人無我、法無我,本來無相、真實如如、無有分別;藉由善知識的教導實證自心如來藏,而同入佛法本來自性清淨解脫的無上法利;藉由對大乘三寶與菩薩戒的信受、尊重與恭敬,立基於四不壞信而調柔心性入於佛法的最大法利中,現觀自心如來藏與所變生的五蘊諸法和合而無有乖逆與紛爭,因為實相法界含攝現象法界,實相法界沒有三界有、現象法界沒有自體性假名而有、畢竟空的緣故。那七住位菩薩歷經親證真實法、發起實相般若智慧,受到佛菩薩、善知識的護念,住於不退轉於般若實相的勝解行位的緣故,所以能夠增廣正法。

七住位菩薩如果沒有實證真實法而不退轉於實相般若,那根據什麼、依憑什麼而得以增廣畢竟空的正法呢?這是值得深思的議題。另外,佛陀為何說七住位菩薩要遵循六種和敬法才能增廣正法呢?首先遵循的就是「戒和敬法」,必須具有四不壞信才能實施戒和敬法,否則對十重罪中的大妄語罪以及誹謗三寶,會因為如何才是法的實證產生諸多的不同看法而鬥諍;就像琅琊閣的寫手,不信受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不認同參禪找到阿賴耶識的所在、發起般若實相智慧就是開悟,不認同六住位菩薩證般若、受到佛菩薩、善知識的護念,入於七住位不退轉於般若總相智。所以就不能遵循戒和敬法,大膽地誹謗三寶,並且大妄語地說只要在五蘊的無常苦空去除我執,不需要破所知障就能夠去除法執,就是開悟進入初地;所造作的都是毀戒、壞戒的行為,身口意三業完全不調柔,失去了佛法的無上法利,澈底地毀壞六和敬法、損減正法、退於信位中無惡不造了。

佛陀特地在《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七住位的不退轉住為基礎,轉進到十行位中,以般若無生智照一切法無生、入第一義諦中行;於第一義中道智為自性佛覺寶,一切法雖無生,隨順眾緣動與則用為自性法法寶;再轉進十迴向位,以中道第一義諦般若的自在慧化一切眾生,才能通達大乘見道超越勝解行位進入初地。而琅琊閣讀這部經,不能如理如法思惟:大乘佛法見道勝解進而通達的次第的這種必須性,僅是為了反對 平實導師弘傳教導的,在六住位開悟證般若正觀、七住位不退轉於般若總相智,對於這個次第應有的勝解不能安忍;他們就只針對 佛陀所說十迴向心所觀的法,以其信位凡夫的思想,就片面地主張正覺的開悟是錯的。

我們就來看這一段經文:【十、以自在慧,化一切眾生,所謂中道第一義諦般若:處中而觀,達一切法而無二;其觀慧,轉轉入聖地,故名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佛陀說十迴向心所觀的法:「以自在慧度化一切眾生,這個自在慧就是中道第一義諦般若慧;處於中道不落兩邊而觀察,通達一切法皆是自心如來藏所變現,其真如性無二無別;以這樣現觀的智慧,轉轉進入初地,所以稱為相似第一義諦觀,而不是覺知心已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的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那琅琊閣寫手因為退轉了,澈底不懂大乘見道的內容,所以僅能抓取經文中的「相似第一義諦觀」與真中道第一義諦觀的文字差別,就狂妄地誹謗經文中所說的六住位菩薩修學般若,正觀現在前僅是相似第一義諦觀,不是大乘開悟見道;得要是入初地的真中道第一義諦觀才是大乘見道,這是源自於他們嚴重的邪見所導致的誤解以後,僅僅為了反對所造作的誹謗三寶大惡業。因為十行位菩薩的第一義中道智,是立基於七住位不退轉於般若實相智而增長的;十迴向位菩薩的中道第一義諦般若智轉轉入聖地,是立基於十行位的第一義中道智而轉進的;勝解行位三賢菩薩都是因為實證了第一義諦心——第八識如來藏,所以才能生起實相般若中道第一義諦智;其中的差別,是緣於轉依以後所轉變與伏除的煩惱層次所顯現的,那必須到了十迴向位滿心入初地,到達所證的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佛說那才是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世親菩薩在《攝大乘論釋》中說到:【勝解行者,未證真如,但依勝解勤修諸行,此經第一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攝大乘論釋》卷7)所說的勝解行位三賢菩薩未證真如,指的就是開悟證真如心體所發起的真如智尚未與真如平等平等,而不是沒有證真如心體;否則 世親菩薩不會在論中說,勝解行位菩薩於大乘見道悟入所知相體阿賴耶識,那還須經歷一大阿僧祇劫三賢位修行圓滿才能入地,這個部分我們在第二個單元已經詳細說明了。世親菩薩所說的,與 無著菩薩、玄奘菩薩、彌勒菩薩以及 佛陀在經中所說,乃至與 平實導師弘法所說的大乘見道修道次第完全相符合。

佛陀也在《解深密經》中說,勝解行位的菩薩還未能制伏煩惱、而被煩惱所伏,是因為勝解行地所證的第一義諦般若智,僅能產生軟品乃至中品的轉依改變,卻仍然是波羅蜜多的功德。最重要的,真如必須來自於真如心體,必須實證「真如心體」,你才能現觀「真如性」嘛!不可如琅琊閣寫手倒果為因說啊:要先證真如,才能現觀阿賴耶識。他們又不承認阿賴耶識就是真心如來藏,那琅寫手所說的真如肯定不是佛菩薩在經論中所說的真如,那就與佛法的實證無關,這是非常明確的!

以下,我們就舉經論證明,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就是具足中道的第一義諦心、就是真如心體。《勝鬘經》說:【死、生者,此二法是如來藏,世間言說故有死有生。死者謂根壞,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死生這兩法,是因為如來藏而有,依五蘊才有的這個世間言說,依五蘊的有無說有生有死。死指的是五根壞滅,生是指新的五根現起,不是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雖能生有為的五蘊諸法而自體離有為相,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也就是說,如來藏藉緣變化現起的五根在(緣)散壞的時候壞滅了,以這個現象而說死;而如來藏相續不斷的藉眾緣變化新的五根而現起,以這個現象而說生,但是如來藏自體不生不死,所以說如來藏就是眾生五蘊的實相。

《佛說不增不減經》中說到:【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非凡夫、二乘所能思議的甚深的義理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眾生法界,眾生法界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具有一切法功能的法身。因為眾生的五蘊都是由其自心如來藏所變化現起的,三界六道有情每一類別的眾生都是一樣,所以說眾生界即是如來藏;如來藏無形無色猶如虛空,含藏五蘊、十八界、有漏無漏一切法,所以如來藏就是法身。這個法身如來藏是諸法生起的根本,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的解脫法、世出世間的成佛之法,都是要依於如來藏才能現起運行乃至成就;而如來藏能生萬法,自體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所以說是甚深的第一義真實道理。

《小品般若經》中又說了:【「須菩提!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何處行?」「世尊!於第一義中行。」】(《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世尊問須菩提:『假如菩薩觀行、修行般若波羅蜜,是在何處觀行啊?』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是在第一義中觀行。』」也就是菩薩觀行般若波羅蜜,在實證自心如來藏的所在以後,觀行自心如來藏就是五蘊的實相,五蘊法都是如來藏直接或者間接變化現起的,五蘊沒有真實自體與自性,全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五蘊十八界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越如來藏而單獨存在,五蘊僅是如來藏所變生的影像,所以如來藏就是第一義。

如來藏既是五蘊的實相,那如來藏不生不滅就是本來解脫的彼岸啊!五蘊影像雖然有來有去,但本質歸屬於如來藏,從第一義實相觀行,就是非有來非有去、非有生非有滅,這就是般若波羅蜜了。因此說菩薩觀行般若波羅蜜,必定是在實證如來藏的所在以後才能現觀如來藏的第一義真實道理。琅琊閣寫手寫了那麼多的文章誹謗正法,錯解般若的程度,如同我們在第一個單元所說的非常嚴重,全都不離現象界五蘊法,僅是在意識境界著墨,涉及不到法身如來藏第一義諦;所以,縱然引用諸多的經論,全都是他們意識境界所恣意揣測的,所寫的也僅是言論不及第一義的戲論罷了!

接著《大乘入楞伽經》中 佛說了:【眾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見皆無相,愚夫妄分別。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大乘入楞伽經》卷6)眾生心由於無明貪愛而由如來藏現起,有能取六塵諸法的見聞覺知相,以及所取六塵諸法的差別相;從如來藏隨緣現起的法相來看都是無相的,愚癡的凡夫虛妄分別而有能取的見聞覺知我與所取的我所。這顯示了能生眾生心的阿賴耶識就是殊勝的、不生不滅的真實如來藏識,阿賴耶識變化現起眾生的七識心,藉著所生的五根接觸外五塵而變現內六塵,但是阿賴耶識自體離於見聞覺知的能取性,並且不取六塵諸法,那麼這個真實性與離能取所取的如如性,佛陀說這就是真如。這一段經文,佛陀的開示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阿賴耶識就是真實不虛的如來藏,阿賴耶識離於見聞覺知不了別六塵,這是祂的如如性,真如是阿賴耶識心體的屬性;如果要證真如與現觀真如,那你必須先實證離見聞覺知不了別六塵的阿賴耶識所在啊!勝解而不退轉以後,你才能現觀祂所屬的真如。

琅琊閣寫手主張要先證真如,之後才能現觀阿賴耶識,完全是倒果為因、因中說果的大妄語業,以及誹謗三寶的極重惡業;但是很容易被法眼與慧眼所勘破的。我們再來看《華嚴經》怎麼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自心如來猶如工畫師,能夠畫出所有三界六道各種類別有情五蘊世間,一切有情的五蘊都是從其本自獨有的自心如來所變生,沒有任何一法不是由自心如來所造作。……如果有人想要了知,三世一切佛的真實性,應當觀察十八法界等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切唯是自心如來所幻化變造的緣故。」

《華嚴經》說五蘊十八界都是從心所造,如同 佛陀在《楞嚴經》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如來藏是心,而一切有情皆是八個心識;含攝意識的識蘊六個心,那是屬於五蘊中的法;那第七識意根末那識呢,在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就永滅不起了,因此這個能造作現起有情五蘊的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佛陀在《楞伽經》中說阿賴耶識就是殊勝的如來藏,而阿賴耶識心體離於能取、所取,具有真如性,這個真如心就是三世諸佛的真實性。因此,菩薩悟入真實法,所指的就是悟入如來藏阿賴耶識,現觀阿賴耶識心體真實與如如而發起真如智,從軟品、中品轉依修學直到上品轉依改變;通達真如以後,使得真如智能與真如平等平等,也就是 佛陀所說的入地的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從以上所舉經中 佛陀的開示與教導,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能夠出生五蘊的心是三世一切佛的真實性,三世一切佛——包括尚未成佛的聲聞、緣覺、菩薩與六道有情凡夫;能造作五蘊十八界的是心,這個心必定本來無生,本來無生即是不可滅之法,表達的就是真實的意涵了!那離於能取、所取的就是如如,所以真如性歸屬於心。具有真如性的心就是第一義諦的心,所以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就是真如心體,阿賴耶識就是具足中道的第一義諦心。

琅琊閣寫手張志成說:【如果是「亦有為亦無為」或「非有為非無為」,這是一種邏輯矛盾的說法,沒有一種法是「亦有為亦無為」或「非有為非無為」的。】[〈《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三):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是《成唯識論》所破斥的「我見」與「法執」〉,琅琊閣。]那張志成認為邏輯矛盾的說法,卻是我們佛法中道第一義諦心本自無生卻能生萬法的殊勝法性;如果僅是在意識層面千思萬想、鑽研揣測,永遠不能知、不能見、不能會佛法的中道本質。張志成因為退轉於善知識幫助他開悟所證的如來藏阿賴耶識,所以僅能從意識所及的狹小、極狹小世俗層面,運用他的邪見揣測中道,在不能得解之餘,就這樣大膽地誹謗佛法。

他說沒有一種法是亦有為亦無為,或者非有為非無為;那真的沒有嗎?因為張志成是沒有正法眼目之人,見不到佛法的核心般若中道實相,以下的經文可以證明這件事情:【真如者,名為不異;不異者,名為如實住一切有為、無為法。文殊師利!真如者,彼處非有為、非無為、無二法,若非有為、非無為、無二法者,是真如。】(《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2)佛陀說:「真如稱為不異,是因為如實地住於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中。真如自體非有為非無為,因為真如沒有這兩種法。如果是非有為、非無為、無一切兩邊的法者,才是真如。」這一段經文,張志成是不是同樣要說邏輯矛盾呢?是不是同樣要說沒有一種法是非有為非無為呢?而真如體就是第八識心阿賴耶識如來藏,佛說真如住於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不就是亦有為亦無為嗎?然而真如心自體卻非有為非無為。張志成他不信受 佛陀所說的法,寫文章公然誹謗 佛陀所說的真如心體阿賴耶識,這樣沒有正法眼目的人,所思所想、所寫的文章,都是不可信的。只有一條路可以讓他到達,就是懸崖,也就是地獄道。正信的佛弟子應當謹慎再謹慎,沒有眼目的人不能自救,更何況能救他人呢?

我們今天這個單元,就先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