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03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今天這個單元要來為大家探討:「如何是菩薩七住不退轉位?」。
今天要繼續運用正法眼來為大家講解:為什麼 佛陀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說,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三賢位的菩薩,同樣入於決定了義實相法門。入的意思就是「現觀」,能夠現觀法界實相,是因為有大乘見道的實質,所以有明觀的心能夠現觀法界實相,受到佛菩薩、善知識的護念與攝受,入於七住不退轉,以這個為必須的條件,漸次修學的轉進才能完成三賢勝解行位。在通達見道內容的過程,累積足夠的福德與智慧資糧作為依持力,超越勝解行位才得以入地修道。因此,以下我們就舉出經中 佛陀開示的六住位心、七住位心,乃至迴向位心所明觀的法,證明大乘的見道中,三賢位的六住位證般若現觀、七住位不退轉的重要性。
首先是六住位心,佛說:【佛子!六、為諸佛所護:所謂八解脫觀聞慧,得內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佛子!六住位正心住的菩薩,為諸佛所護念:能觀的心、所觀的法,也就是所謂大乘法八解脫觀聞慧為前提,獲得內假外假兩種法相都不可得的般若現觀。」佛陀特地提到八解脫觀的聞慧,這個部分絕對不等同於二乘的禪定事修所得的八解脫觀,因為內假外假二相不可得並不是二乘八解脫觀的標的;況且這裡說的是聞慧,只在聽聞的層面上,而不是在禪定事修的層面上,佛陀所闡釋的這個語意,它非常清楚。況且,這一段經文所說的聞慧,就是在說明這個六住位菩薩跟隨已經實證般若、通達真如的善知識,修學熏習 佛陀所開示的般若波羅蜜多,如同《般若經》所說:【非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3)佛陀說菩薩修行般若解脫的時候,作這樣的現觀:「並不是因為空無色法所以說色空,不需要遣除色相而觀色的本體即是空性如來藏,空性如來藏即是色法的實相,受、想、行、識也是同樣道理。」
在修行般若之前就得先親證般若的主體,親證般若主體如來藏之前,必須先聽聞熏習般若的正知正見;所以 佛陀說六住位的菩薩要具有大乘八解脫觀的聞慧,聽聞善知識講解般若所說的:內存五陰法相、五陰所從來的真實法體如來藏與現前的五陰同時同處,如來藏心體猶如虛空,沒有四大聚集的質礙色相,沒有對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領納相,沒有對六塵的取相、了知相,沒有對六塵的造作相,沒有對六塵的了別相。
如來藏能藉緣變現生起色受想行識五陰諸法,而自體沒有五陰的法性,所以稱為「空性」;因此,佛陀特別說明,大乘法般若實相所說的空並不是法滅了空無所有而稱為空,現前五陰法相不須予以遣除,而實相心如來藏的法一向都是空性無所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六住位菩薩修學般若所聽聞的大乘八解脫觀,由於受到佛菩薩、善知識的護念,般若正觀現在前,也就是具有般若聞慧的一念,與空性心如來藏沒有五陰法相的空無所有法相應;在相應的當時,現前能夠正觀而不是思惟想像——現觀空性心如來藏與五陰同時同處的空無所有法相——這就是般若正觀。那依於如是般若正觀,可以獲得內假外假二相都不可得,也就是內存色等五陰法相而正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相行識亦復如是。所現觀的都是如來藏的法,如來藏沒有五陰相,因此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說,菩薩從空性如來藏觀察依五陰自內假立的我不可得,外假立的眾生不可得。
佛陀說六住位菩薩這個般若正觀所觀的法,必定是在諸佛所護的前提之下。「諸佛所護」,一個面向的意思,就是諸佛所說法同一味的般若波羅蜜,六住位菩薩聽聞以後是信受不疑的;第二個面向的意思,就是現前教導六住位菩薩的善知識,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是自己親自實證符合聖教量的自心現量,六住位菩薩是受到善知識教導、指導、護念與攝受的;那第三個面向的意思,六住位菩薩的意識覺知心一念與他的自心如來相應,是認取接受的,並且能夠與所熏習建立的般若正知見互相驗證的。
那這麼明確的:六住位菩薩受到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念,得以大乘見道證般若的道理,為什麼琅琊閣們會不信受,然後退轉之後又誹謗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中的主導者信受印順的六識論思想,立基在小乘從現象界、蘊處界所觀察的無常苦空,以為是佛法的全部;不信受大乘法所說的空性如來藏心是法界實相,就將小乘的這個無常空觀曲解為就是大乘的般若空,主張要斷除我執、法執以後才是大乘見道。就像琅琊閣在2019年10月公開在網路上的文章就這樣子寫著:【我們感知到的現象,確實存在,但是現象裡面,其實沒有任何常住、不變異,刻意1 獨立存在的本質——中論中稱為「自性」。當一個修行人,破除對自我(五蘊組成的身心相續體)以及對法(組成現象的元素)有「自性」——我執和法執——後,現象繼續存在,但是不會像凡夫一般在上面添加各種虛構的概念(戲論)。】(〈正覺法義辨正:《真實如來藏》一書顛倒《中論》的「空性」正理〉,琅琊閣。)那所謂感知到的現象,就是五蘊身心,所以這位寫手很清楚的界定他所能感知與觀察的,就是現象界的五蘊而已。現象界的五蘊「沒有任何常住、不變異、刻意獨立常住的自性」,簡單地說它就是無常、苦、空、無自性。依據現象上這樣我執;那對組成五蘊現象的元素破除有自性的執著呢,說這是破除法執;說這樣就不是凡夫了,就是大乘的見道入初地,就是證得般若智、證空性、證真如、證涅槃實際的聖人。
因為這位寫手接著說:【由此而去除我執、法執後,修行人看到的,是現象中無法通過語言形容的空性。「般若智」指的就是直接體證一切現象上的「空性」的智慧。「空性」一詞等用於其他經論中「法性」、「真如」、「實際」等名詞。】(〈正覺義辨正:《真實如來藏》一書顛倒《中論》的「空性」正理〉,琅琊閣。)這位寫手說:觀察五蘊無常、無自性能夠去除我執與法執,然後修行人看到現象中無法通過語言形容的空性。那這個意思就是在說,修行人要將覺知心去除語言文字,然後不要用語言文字去分別觀察五蘊,這個時候在覺知心中不出現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名詞,然後把這個語言形容詞捨掉了以後的五蘊諸法,呈現出來就是空性。因此,琅琊閣這位寫手就說般若智指的就是覺知心去除語言文字以後,直接體證一切現象去除各種名詞、形容詞了,就是沒有自性的空性,說這個空性就是法性、真如、實際。
這位寫手的論點很清楚地表明,空性、法性、真如、實際不需要歸於空性心如來藏,不需要歸於本來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將現象五蘊諸法的無自性,去除語言文字的形容詞就是空性、法性、真如,他主張這個就是五蘊的實相、證般若了。可是它的本質就是六識論的思想,是小乘部派佛教的思想產物,處處不合佛法的真實理。首先,就是不符合 佛陀在經中所說的六住位菩薩證得般若正觀、入於真實法,因此他的主張是:大乘見道在初地,誹謗說六住位菩薩的般若正觀沒有大乘見道;誹謗經中所說的空性、真如、實際,僅是現象五蘊無自性去除語言、文字、形容詞而已;誹謗 佛陀在方廣唯識諸經說空性心如來藏的真實義。
誹謗不需要證得空性心如來藏就可以破除法執,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琅琊閣寫手所寫的,純粹在現象界的五蘊法感知觀察,而在現象界五蘊諸法觀察、發起解脫智慧對治我執煩惱最澈底的,就是二乘聖者阿羅漢了。然而勝鬘夫人卻說阿羅漢去涅槃界遠,因為未斷無始無明住地煩惱,也就是他沒有親證法界實相涅槃本際、沒有斷所知障,所以勝鬘夫人說阿羅漢去涅槃界遠。涅槃界指的就是如來法身,也就是涅槃本際空性心如來藏;彌勒菩薩在大論中說:惟有諸菩薩、諸佛世尊破除對法界實相所知的障礙,從破除所知障獲得的解脫智,才能入於法無我;也就是要破除所知障以後才能對治法執,破除所知障必須親證法界實相——也就是涅槃本際、如來法身。
而聲聞阿羅漢沒有破除所知障,所以 彌勒菩薩說,僅僅依止於四聖諦的真實內涵在五蘊諸法如實現觀,發起的這個如實解脫智慧它是這樣的:【此諦現觀,聲聞、獨覺能觀唯有諸蘊可得,除諸蘊外我不可得;數習緣生諸行生滅相應慧故,數習異蘊補特伽羅無性見故,發生如是聖諦現觀。】(《瑜伽師地論》卷36)「這苦集滅道四聖諦的如實現觀,聲聞、獨覺的解脫智慧能現觀唯有色等五蘊可得,除了色等五蘊以外,沒有人我可得了;這是因為數次的學習緣生諸行生滅無常所相應的無我智慧的緣故,數次的學習離於五蘊以外沒有異蘊我的見解的緣故,所以發起出生了聖諦現觀。」
二乘聲聞、獨覺數數學習如實的聖諦現觀,都不能斷除法執入於法無我了,而琅寫手卻大妄語地說他不需要破除無始無明所知障,只要在現象界五蘊諸法觀察無常無自性,就可以除我執與法執了。覺知心不生起語言文字去觀察沒有形容詞的五蘊,就是證得空性,這是何等荒謬的戲論;因為 佛陀早在經中說了:【名字是空,空無所有,無所有者非第一義,非第一義即是虛妄凡夫之法。】(《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1)在世俗法以虛妄假名的言說而說有說無,這個本來就是無所有,根本就與第一義無關,佛陀說那是虛妄凡夫之法,結果這琅寫手直接否定 佛陀與妙覺菩薩的開示,說他的意識妄想是經中 佛所說的第一義、般若智、空性法性、真如實際,這就是誹謗 佛陀了。現在我們知道琅琊閣的思想完全違背 佛陀在三轉法輪中的教導,邪見與見取見堅固難壞的緣故,所以如同 佛陀所說:如果被惡因緣所影響、不接受善知識的護念,退轉於般若正觀不能入於七住位,就無惡不造了。
為什麼六住位進入七住位需要諸佛菩薩、善知識的護念呢?因為 佛陀說入於住位的菩薩必須依止菩薩善知識受學菩薩戒,能除一切大惡,包括我見、邪見、常見、斷見、疑見以及貪愛瞋癡等,從無明所產生的七見六著煩惱。那 佛陀在《解深密經》中也說:【若諸菩薩經無量時,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未能制伏;然為彼伏;謂於勝解行地,軟中勝解轉時,是名波羅蜜多。】(《解深密經》卷4)「佛說諸菩薩經無量時劫修行布施、菩薩戒等成就了善法,但是種種無明所產生的煩惱還是一樣現行,不能制伏煩惱而都被煩惱所伏的,就是在勝解行地的菩薩,依持般若空軟品或中品程度的勝解力而轉變,就稱為波羅蜜多。」換句話說,勝解行地三賢位的菩薩見道證般若,但是在煩惱還不能完全制伏的情況下,隨著對般若空的勝解力有軟品或者中品的轉變,因此必須緊跟著善知識聽聞講解 佛陀經中的佛法要旨,繼續修學熏習,以便能夠達到上品勝解力的轉變,這是非常明確的。
所以進入七住位不退轉,指的就是對般若的總相不退轉,這是習種性菩薩將來能夠入於性種性乃至道種性的重要關鍵。佛陀在《華嚴經》中、在《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中都有說到,七住位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所以稱為不退轉住菩薩或者不退住菩薩,與《菩薩瓔珞本業經》說的不退心住,指的同樣都是七住位菩薩。不退轉於所證的般若實相,不繫著於兩邊,所以聽聞到非有佛非無佛、非有法非無法、非有菩薩非無菩薩、非取非不取、非離非不離、非生非不生等等實相含攝現象的般若中道法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而這些法都是因為在佛菩薩、善知識護念之下,大乘見道親證法界實相如來藏,發起般若中道智慧,現觀自身如來藏就是五蘊的實相,有為法不離無為法、無為法含攝有為法,所以能知的這個般若智與所知的實相不二境界,和合無乖地現前觀察就稱為現觀。
那般若實相就是進入佛法核心的門戶,因此七住位菩薩必須接受善知識的持續教導與護念,才能夠於七住位不退轉而繼續修學,才能到達波羅蜜多的上品勝解力。所以,佛陀說七住位菩薩應當學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隨味知義,隨義知味,知非有是有,知有是非有,知非相是相,知相是非相,知非性是性,知性是非性。何以故?欲於一切法方便具足故,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大方廣佛華嚴經》卷8)七住位菩薩應學的十種法:就是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指的就是要學習如何了知實相法的面向,例如《般若經》中常常出現的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等等,皆是法身如來藏獨特具有的屬性;一切眾生界即是一界——也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即是法身;這樣的學習了知就能夠隨味知義、隨義知味,知道真如實際就是說如來藏,除了如來藏以外別無他法可稱為真如實際了;學習了知法身如來藏非有就是五蘊有的本源,五蘊有就是非有如來藏所變現的;沒有見聞覺知性的如來藏法性能現見聞覺知性,而見聞覺知性就是沒有見聞覺知性的如來藏所變化的。這樣的學習了知,就是為了從如來藏所生的一切法為方便,了知如來藏本來無生而能生萬法的真如無我本質,藉著這些學習了知,在善知識座下聽聞決定了義實相法門,就能夠隨聞入觀自心如來藏的勝義境界,由此而能自己一分一分地開解,不需經由他人點悟。
這就是七住位菩薩不退轉於所悟的實相般若以後,必須跟隨善知識學習的內容,那 平實導師帶領著正覺教團,就是如實不虛地遵從 佛陀的開示,護念攝受進入悟後起修的七住位菩薩,講解大乘方廣唯識經典以及《瑜伽師地論》,為的就是幫助七住位的菩薩,能夠從習種性進入性種性乃至道種性,培植福德與智慧資糧,然後成就支持力,以便能夠超越勝解行位。如今琅琊閣退轉者不願意接受善知識的護念攝受而退於七住位,同時不能安住於六住位的正心住,卻大言不慚地造下大妄語以及誹謗三寶惡業,主張不必破除所知障就能夠除法執,不需要證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就能夠證真如空性,就是大乘見道位在入地,誹謗六住位菩薩沒有見道證般若。如今所舉經文處處證明 平實導師所弘傳教導的,完全符合 佛陀的開示,正理不辯自明。
《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七住位心所觀的實相法,我們就在下一個單元為大家繼續說明,今天就到這邊了。
阿彌陀佛!
1.編案:該貼文現在是作「可以」,但主講親教師所引用者乃於2019年10月該文發表時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