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入地前必須歷經勝解行位的修證

第002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單元是:〈菩薩入地前必須歷經勝解行位的修證〉。

菩薩六入法門,是每一位菩薩成就佛道之前所必須經歷的「菩薩道」瓔珞功德法門。菩薩所必須具備的瓔珞功德無量無邊,因此所需的無量無邊功德,就要依止決定了義實相的六入法門而修學,才能夠漸次轉進成就。這六入法門必須次第而入,要從習種性入於性種性,再從性種性入於道種性,從道種性入於聖種性,完成聖種性十地的修道以後,才能入於等覺性與妙覺性。佛菩提道最重要的修道次第是在聖種性,也就是入地以後直到十地滿心;但是修道之前,你必須先具備大乘見道所獨有的三賢位真見道與相見道的聞、思、修、證過程,也就是習種性、性種性與道種性三個明觀法門,才能入於見道通達的初地聖種性位。《菩薩瓔珞本業經》稱這三入法門中的菩薩為三賢菩薩,也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菩薩;彌勒菩薩在大論中稱這三賢菩薩為勝解行位菩薩。世親菩薩在解釋《攝大乘論》的時候他特別說明,勝解行位的菩薩必須相續不斷地多聞熏習大乘法,並且往世多劫已經值遇奉事無量無邊諸佛出現在世間,對於大乘法決定了義實相法門,已經得到一向決定勝解了,不會被惡友所動搖、破壞。那在這個過程中,善於積集十信等諸多善根,稱為善備福德與智慧的菩薩,這是勝解行位菩薩入地以前必須修學的福德與智慧資糧。而這些在勝解行位修集的福德與智慧資糧,是漸次修集才能圓滿的,最重要的因由來自於善友力、作意力與依持力;善友、善知識為首,才有因緣在佛菩薩座下熏習真實的大乘了義實相法門;以這個因力為前提,才能得到大乘法的一向決定勝解,依止這個勝解而修菩薩六度正行;由於修集菩薩六度正行的緣故,才能累積修集種種善根。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與見解,才能產生作意力尋求真實善知識,聽聞、熏習大乘了義實相法門,願意入於菩薩瓔珞六入功德法門,樂意向菩薩求受菩薩戒、修習菩薩六度正行。

勝解行位的菩薩依於善友力以及如理的作意力,所修、所學、所集的善根與福德智慧資糧才能成為入地的依持力。因此,入於習種性住位的勝解行賢位菩薩,必須認知到:要能夠在勝解行三賢位中不違犯大妄語業、不造作毀謗三寶斷善根的惡業、不被惡友邪見所動搖;必須要遵循受持善知識依據 佛陀所制定而傳授的菩薩戒,如實修學與布薩。以免像所有琅琊閣信位不具足的退分菩薩,輕易的大妄語並毀謗三寶,說大乘開悟不是證阿賴耶識,主張大乘開悟是在入地;那等於否認了勝解行位所必須要具備的福德與智慧資糧,排除了勝解行位所必修的菩薩六度正行,認為說不需要依止佛菩薩、善知識,就能夠獲得對大乘的一向決定勝解,這是對大乘菩薩六入明觀法門非常嚴重的毀謗行為。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說,如果毀破十重戒,就失去了從信位入於住位的功德了,乃至三賢、十地一切都會失去,所以要非常謹慎看待菩薩戒十戒的規範。另外,佛說習種性乃至妙覺性等六種性,無不入於六種明觀決定了義實相法門;也就是說,十住位習種性乃至等覺、妙覺中的菩薩,雖然覺知心破除無明與所證了義實相智慧的層面有所差別,但是所證入、所現觀的是決定性的了義實相,入的意思就是現觀,要能夠現前觀察實相法的前提,必須要先證入實相法體。十住位習種性、十行位性種性、十迴向位道種性等勝解行位的三賢菩薩,與十地聖種性菩薩所入、所現觀的實相法必定是同一個,佛陀才會用「決定了義」這樣的形容詞說明。

由於證入實相以後,所斷除、所解脫的所知障與煩惱障內涵,有其層次性的差別,因此對於實相能夠明觀的內涵,那就有深淺廣狹的差別了。而如果勝解行位的菩薩沒有開悟證入實相,佛陀就不會說習種性屬於六種明觀法門之一。佛在《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說:「為此正心住菩薩,入於真實法門故。」(《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1)佛說六住位的正心住菩薩,能證入、能現觀真實法門。真實法門就是了義實相法門,也就是般若實相,因為在現象上,你證入現觀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那是二乘的解脫法門,所證、所現觀的法都僅限於蘊處界,沒有涉及蘊處界的實相,也就是沒有涉及法界實相,屬於佛法的方便門;因此二乘人沒有菩薩的稱號,沒有修學以及實證菩薩法必修的真實法門,這個真實法門只有一個,就是般若實相。

世親菩薩解釋無著菩薩所說的《攝大乘論》時,他說到:【或有即於勝解行地名能悟入,由但聽聞一切諸法唯有識性,深生信解故名能入,於見道中如是悟入,今當顯示。】(《攝大乘論釋》卷6)世親菩薩說,或有即於勝解行地的住位菩薩,能夠悟入大乘法殊勝的所知相體,由於追隨善知識學習聽聞一切諸法的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性,唯有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識性所生、所顯,對這樣的大乘法相深入聞思修、信受不疑而理解,並且最後能夠悟入,大乘見道中親證阿賴耶識的所在而開悟現觀阿賴耶識的大乘人無我真如相。特別說:今當顯示這個事實。為什麼大乘法的見道就是悟入阿賴耶識的大乘人無我真如相呢?因為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性這三自性,都是阿賴耶識的識性所生、所顯,依他起性是由阿賴耶識藉緣所幻化而有的,遍計執性即是普遍計度執著依他起諸法以及阿賴耶識為自我,圓成實性即是阿賴耶識能圓滿成就諸法的識性,這種識性就是人無我、法無我的真如性。所以,世親菩薩說大乘法在修道之前,必須先親證能生諸法的因——阿賴耶識,對於這個諸法之因要先如實的決定勝解,才能夠於緣起不落入兩邊的第一義中道得到善巧,之後對於眾緣所生諸法的法無我相才能夠得到善巧。

這樣的論述,猶如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所說的:【非不證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未達遍計所執性空,不如實知依他有故。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成唯識論》卷8)玄奘菩薩說,並非不證入、不現見這個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性,而說能夠見諸法依著眾緣之力從阿賴耶識現起的無生自性;如果不能通達遍計所執性空無所有,就不能如實了知一切法皆是從阿賴耶識藉緣幻化,假名安立而有自性與差別。見道時證入現觀阿賴耶識心體真實不虛、不分別六塵諸法的真實與如如,發起根本無分別智;也就是證真如心體的無人我、無分別以後,以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所證得的後得智中,才能明瞭通達阿賴耶識藉他緣之力所現起諸法猶如幻影、陽焰等事。

那以上你看,玄奘菩薩、世親菩薩與 佛陀所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勝解行位的六住位菩薩,得要悟入真實法、證悟能生能變化諸法的因,也就是諸法實相,才能對大乘法相有決定性的勝解,對真實法才不會產生增益執或者損減執,造成大妄語或者毀謗三寶的重罪。就像琅琊閣認為開悟不需要證得阿賴耶識,只要觀察色受想行識五蘊無自性,就能夠除我執、除法執,那覺知心不生起語言文字了,觀察無自性的五蘊,那就是證得勝義空性。這樣的思想,就是把佛法的真理李代桃僵了,因為勝義的圓成實性,是所有的分別戲論都到達不了的,哪裡能夠用世俗無自性這種空無之法,成為圓成實的自性呢?因為勝義的意思,就是超越世俗、不落在世俗,不是空無,有祂的真與實的法性才能說為勝義。另外,圓成實性是歸屬於阿賴耶識的識性,離開了阿賴耶識哪裡會有圓成實性可得呢?所以說,菩薩必須確實在六住位悟入真實法,才能對大乘法有決定性的勝解。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這裡面特別說明六住位證入般若現觀的重要性。佛說:【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佛陀說:「諸善男子!如果經歷一劫、二劫乃至十劫,值遇善知識修學對三寶的恭敬尊重與供養諸行而成就十信的善根,成就十信的善根,你才得以入於十住位中修學,這樣的菩薩從初住位布施波羅蜜,次第地修學到第六住位,在第六住位中隨著善知識的教導,聽聞修學菩薩六度的第六度般若波羅蜜,般若實相正觀現在前,同時值遇諸佛菩薩、善知識護念攝受的緣故,從第六住位出到第七住位,住於般若現觀的智慧而不退轉。在這個七住不退轉位以前的菩薩,如果退於般若的求證就稱為退分菩薩。佛子!如果不退於般若求證的菩薩,進入第六度般若波羅蜜中,聽聞善知識如法如實的講解與修學,對於般若實相無有三界一切有性的空相、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般若實相畢竟無生等大乘法相信受不疑,必定能夠悟入決定勝解的般若現觀。佛子!如果不能值遇真實善知識,歷經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信位的菩薩就會退失於菩提心的。」

大家看 佛陀的這一段開示,就是在教誡信位入住位的菩薩,必須緊緊跟隨著能夠教導真實大乘法,傳授習種性、性種性與道種性、乃至聖種性等決定了義實相明觀法門的善知識,否則不能入於第六住位修學般若;如果沒有求證般若的企圖心,也會成為大乘法中的退分菩薩。開悟證得般若現觀要入於第七住不退轉位,還得要諸佛菩薩、善知識的護念與攝受,佛陀舉出過往有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三位,曾經在第六住位證般若,值遇了惡友、惡因緣而入不了七住位,退入凡夫不善的惡法中,習種性菩薩都當不了,結果作大邪見無惡不造。如今的琅琊閣們,曾經在第六住證般若,卻值遇惡友以及印順六識論的惡因緣,不能入於七住不退轉位,以大邪見毀謗三寶而無惡不造;這就是對於 佛陀的教誡不能引以為鑑,在相同情境下犯同樣的錯誤,可見他們對 佛陀的信真的不具足,而公然地違背 佛陀在《菩薩瓔珞本業經》的開示教導。

琅寫手在2020年11月的網路貼文中說:1.經文從未說「正觀現在前」是禪宗開悟或是大乘見道。2.第二段的「正觀現在前」其實是「相似第一義諦觀」,不是初地見道的「真中道第一義諦觀」。……從第一住到第六住都可以【正觀現在前】,不是進入第七住才【正觀現在前】。(〈《正覺法義辨正》:蕭平實如何發明「沒有善知識攝受開悟之後會退轉」這個說法?〉,琅琊閣。)大家理性的來看琅琊閣寫的東西,自稱在信位還不具足的人,竟然可以斷言 佛陀說的六入決定了義實相明觀法門的修學次第,應該如何、不是如何;批判實證大乘法有般若解脫通達真如,有資格傳授菩薩戒、傳授三賢位乃至聖位實相明觀法門的菩薩,說他教導的不符經論。這位菩薩善知識,就是 平實導師,所講解、所傳授的,都是依據 佛陀所說的聖言量以及實證佛法的自心現量,同於 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玄奘菩薩論中所闡釋的大乘法要。

現在我們來檢驗一下,琅琊閣這些說詞到底在何處誹謗了佛菩薩。前面我們引用過的經文,佛陀很清楚地說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指的就是習種性六住位入於真實法中的般若現觀,但是還在凡夫位沒有任何佛法實證的琅琊閣,僅僅為了反叛他們的善知識 平實導師,竟連 佛陀也一起反叛了。他們的處境是不接受 平實導師善知識的教導,卻糊塗到忘了自己僅是研究佛法的文字,沒有實證、是不懂佛法的,佛陀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說,如果不值遇佛法中真修實證的善知識講解佛法,要從信位入於住位是不可能的,更何況要在住位中入於決定了義實相明觀法門呢?佛陀說的經文都可以被他們扭曲成「第一住到第六住都可以有般若正觀」;同時顯露出他們真的不清楚六住位的修學與所證的內涵,不清楚獲得般若正觀現在前的階位是六住位滿心,卻說不是進入第七住才般若正觀現在前。然後拿自己創造的說法指責 平實導師,不就等於也指責 佛陀嗎?

追究琅琊閣為什麼會違犯這麼嚴重的過失,都是因為完全信受學術研究在文獻的學問,等於盲人去找盲人指導如何走路摸索認識道路一樣;在佛法中完全沒有真實見解,所以讀不懂 佛陀經常在經中所舉的例子說到啊:「你就算聚集了一百位眼盲者在一起,也是看不見的!」看不見的人,指責有眼能見的人說「你看不見」,那是不是很好笑?這也就是說,在佛法中必須是真正見道者才有正法眼目,沒有大乘見道的實證、也沒有解脫道實證的人,就等於是沒有正法眼的人;在佛法中沒有正法眼的琅琊閣,對著佛法中的正法眼目明眼人 平實導師說三道四,不也是在鬧笑話嗎?那麼這個道理雖然呈現了殘酷的一面,卻是犯過失者需要深思的。

琅琊閣他們主張大乘見道是在入地,因此自作主張地說:六住位的般若正觀現在前,僅是相似第一義諦觀,所以不是大乘見道,得要到初地有了真中道第一義諦觀才是見道;認為正覺的菩薩都不讀經,任憑 平實導師預設立場,附會經論的説法,偷換概念、嫁接概念來操作編故事。世俗話說:飯可亂吃,話不能亂講的;更何況偷換佛法概念,把五蘊無常、苦、空、無我的緣起性空偷換成真如空性,把五蘊的無自性偷換成阿賴耶識真如自體的三無性,並且嫁接六識論概念的,不正是他們自己嗎?

平實導師弘傳大乘法的次第與內涵,完全符合 佛陀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也符合 佛陀在三轉法輪所說諸經的本質,以及 彌勒菩薩、無著、世親、玄奘等菩薩所論述的大乘法要。在佛法中,你要指責別人的落處,也得要自己在佛法中有最基礎的見道正法眼;他們自稱沒有見道,僅是在信位而已,卻舉了經文的某三段,不顧及前後經文的意思,就斷定 平實導師說錯了。那麼接下來的單元,我們就來探討 佛陀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三賢位三十心所觀的法門中,如果沒有大乘見道的話,為何能夠對大乘法獲得決定勝解、為何是決定了義的實相法門。另外,禪宗開悟沒有般若正觀現在前嗎?不是大乘見道嗎?敬請在接續的單元中見分曉。

今天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