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地菩薩

第121集
由 正益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子題是「入地菩薩」。前面經文已經說過入地菩薩有哪五種功德,今天我們就要針對入地見道種種的一些法,將這淆訛作一些部分上的釐清。

修學佛法的人,他在信位的時候要待可能要一劫,甚至要待一萬大劫;具足信心以後,他就開始了隨信行的法,然後在隨信的過程中仰信 如來,相信 如來可以帶著他走過這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於是他在初信位的時候,開始了菩薩行。總而言之,這個就稱為三賢位的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修持,這個稱為遠波羅蜜;要等到進入聖位以後才是近,就是靠近——越來越靠近大菩提果;最後是第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大波羅蜜。

見道位本身它函蓋又很廣,我們一般來說,明心就是真正找到了這個心。這樣從仰信、隨信,慢慢的信受,最後找到、發起了智慧,這樣就是明信。這樣的智慧還不足以可以滿足整個三賢位的修持,所以在三賢位的修持,除了開始時候見道以外,還有相見道,因此我們就把前面這個見道稱為真見道。相見道的修學,它非常的漫長,根據菩薩的修持來說,《菩薩瓔珞本業經》有說到︰七住位如果能夠得到善知識來護持、諸佛菩薩護持,他才能夠安住於七住位是不退的。所以證悟只是七住心而已,並不是整個就可以達到聖位菩薩的功德。

在佛經上也有提到說如何能夠繼續來滿足這樣的功德,以《瑜伽師地論》、還有《成唯識論》來說明,就是要滿足三品心。所謂的三品心,它是非安立諦;所謂非安立諦,就是實際上你要親證如來藏的種種的體性。所以明心就是找到這個真實法,來稱作明心,可是找到以後,在相見道位的時候,你還要滿足三品心;然後等到這三品心滿足以後,再特別作加行,這樣對於安立諦的十六品心,或是從止觀上來說有九品心,要全部都能夠通透,然後在佛前發起十無盡願,這樣起了增上意樂以後,就可以入地了,當然這時候是具備無生法忍的初分。那從無生法忍這樣開始,對於初地一直到十地,乃至於等覺、妙覺、一生補處種種,然後到達佛地,這道路應該怎麼走,都已經次第上都非常清楚瞭解,所以這就是入地菩薩所應具備的功德。

一般人對於說「我如何要走上這成佛之道」,他是猶豫的,這是因為信位還沒有滿足,要等到信、進、念、定、慧這五根,他已經有決定性,已經有堪忍,然後才有機會可以在佛道上開始繼續不退他的心志;所以要從一劫乃至一萬大劫的修學,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從無始以來,眾生在生死之海淪墮,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來下定決心,就是因為有很多錯誤的知見,包括在我見上。因為不斷地生死之中,這個意識心雖然是每一世都會間斷,可是祂因為這樣的間斷,祂這個執取是不會斷的;因為俱生我見是來自於第七識,祂就是要存在於三界中,祂總覺得祂才是真正的一個「我」、自己,這樣就會影響到意識。所以意識在這種情況下,祂也會產生俱生我所的一些執取種種,這個雖然是斷續而生起的,就是因為意識每一世都會斷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就因為這第六和第七不斷地執取,所以導致眾生的輪迴。所以,我們第一個要確信︰不論是在解脫道或是佛菩提道,第一個就是要斷除意識心是我、斷除意識心是真我、斷除意識心是永恆的、斷除意識心是常住不滅的。因為這就是我見的來源、身見的來源,因為這一個見解沒辦法斷除,就會導致未來世要淪落生死。

從見道位來說,終於撇開了我見的種種纏縛,然後學佛菩提道的人找到了第八識,這第八識就是如來藏,就是自己的法身。可是有的人會有一種錯誤見解,他就想:「欸,我找到以後就應該是成佛了!」實際上沒有。因為找到的時候,只是一個階位上清楚了自己的第八識,但是第八識所含藏的一切的種子並沒有具足,所以經典有說要一切種智的具足、具備,全部都清楚瞭解了才是成佛。這在三乘菩提之法都是如是說,沒有說二乘法不是如是說,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說一切種子必定有含藏種子的心識。

可是意識心是不可能含藏所有的種子的功能,因為含藏種子的功能的話,意識心祂本身有時候是汙染的,有時候祂會失念;有時候祂會斷滅:有時候隨著捨報,然後因為如來藏的力量,又出生了一個中陰,讓他知道可以去投胎等等;等到中陰身再捨報,然後就有幾次的中陰不斷地出現,最後他就還是要去投胎,至於說業報不好的,他可能直接墮落到三惡道去了;投胎以後,這(上一世的)意識心就不在了。所以意識心祂不可依恃,是說祂不是真實有;所以不是真實有的過程中,我們就知道應當來證取這個真實有的心,這個心就是 如來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又稱為阿賴耶識。因為祂能儲藏種子,所以叫「藏」──一切諸法的種子都包含在第八識的心田之中,祂擁有許許多多的功德。可是第八識祂很特別,祂是一個無為的心體,祂沒有要起念要做什麼,沒有要作意要做什麼,都隨著境界、隨著因、隨著緣、隨著七轉識,然後來變現種種的諸法,乃至於變現七轉識以及滿足七轉識所有的心所法。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樣來看待一切種智的完成,必然是要先親證一個種子識。在《瑜伽師地論》就談到說,這叫種子識,一切種子識就包含一切法,所以一切法都是這種子識所出生的。也就是說,祂不只能夠含藏種子,能夠讓種子作各種的變化種種,而且祂能讓種子變成現法;也就是說,祂有出生諸法的能力,因此這個就叫作「心」;也就是說,從這個階位來說,才知道說第八識才是真心。當行者證悟了這個法,所以我們就叫作它叫明心,就明白了這個心的體性,知道了:我終於找到了祂,我確實跟 如來有同樣的一個心地。這是從因位來說。因為在果位和因位,祂之不同是在於一切的種子有沒有繼續的變異;如來在果位的時候,一切變易生死已盡,所以種子不會再作變異;以第八識自我的功能、自我的體性、自我功德是從未變易,所變易的都是因為七轉識。等到一切眾生都成佛了,每一位眾生都成佛,那時候就知道說這七轉識就是稱為七識,然後轉識成智,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而這功德實際上都是本有的,只是還沒有成佛被限制住了,不能發顯,所以佛法是這樣的不可思議。

由於要修這麼多的法,實際上對於如來藏心體來說,祂是一切都沒有修的,因為如來藏的心體本自含有這種種法。這中間的關鍵就是在於第六識本身不是第八識,第七識也不是第八識,要等到成佛位的時候,六、七、八才能夠完全相通,對於種子才能夠如實、如實完完全全可以非常清楚地睹見;乃至於眼見佛性也是一樣,如來在最後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就夜睹明星(這明星就是金星,在最靠近地球的這明亮的星星),然後 如來就將一切的佛性都了了分明,也就是諸佛世尊所謂的眼見佛性。最後身菩薩眼見佛性和其他的階位的菩薩的眼見佛性,是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再根據說有的人他認為「如果說經典上有提到是不是應當有一個靜慮,或是說叫第四靜慮(就是第四禪),然後才能夠見道或是怎麼樣」來作一個分說。其實這是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裡面所提到的,當時候舍利子他有請示 如來,那一段經文是這麼說的:【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云何方便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1)這段意思是說,如果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這樣的菩薩摩訶薩,應當如何有施行怎樣的方便來住於靜慮(就是禪定)的波羅蜜多呢?然後 世尊就有開示,開示這樣的菩薩摩訶薩眾(「眾」,就代表所有的最後身菩薩都是如此的,不是哪一個最後身菩薩不如此),他就是要依第四靜慮來修學;雖然最後身菩薩他示現是凡夫,就像是 釋迦牟尼佛祂示現為悉達多太子,讓祂看起來跟一般的眾生沒什麼區別,實際上這是示現,示現的時候,會去圓滿這四禪八定的修學,然後在四禪八定的修學裡面,依第四靜慮來滿足親證真如。

對於第四靜慮的話,有的人可能想︰那時候不是沒有呼吸、沒有心跳?對!在等至位的時候是沒有呼吸、心跳,可是菩薩摩訶薩眾,就是最後身菩薩,他們可以退回到等持位,依等持位的功德一樣是在第四靜慮之中,就是第四禪定之中,然後在這情況來親證真如。也就是說,最後身菩薩示現凡夫,他還是要親證真如。這經文怎麼說呢?【謂諸菩薩摩訶薩眾將得無上正等覺時,皆漸次入此四靜慮,……(然後等等等),最後是降伏魔軍成無上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1)所以這一段就很清楚讓我們知道說,並不是一切三賢位的菩薩都需要修學到第四禪定(第四靜慮);而是最後身菩薩,他本來就會圓滿這禪定的修學,所以來顯示這第四靜慮的修學。所以那時候才會去親證真如、示現明心,那這一段又在哪裡呢?【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1)所以這樣就很清楚了:因為最後身菩薩,他到了最後(或是說最初)的時候,他親證這個真如,他是依第四禪定的作意然後來明心的,當然最後再眼見佛性。所以,我們這樣可以知道說,經文寫得非常清楚,這一切的菩薩摩訶薩眾,就是指最後身菩薩,不應當誤會成是所有的——包括三賢位的菩薩,因為它前提是根據舍利弗菩薩(所問)來說明的。

然後我們再看說,關於達摩祖師來到中土,他示現他本身面壁很多年,實際上對他來說,他有可能就是在修學四禪八定。為什麼呢?因為四禪八定本身是三地菩薩應當證修的一個科目,他如果修學好了,他可以在禪定中自娛(自己娛樂),也可以繼續發起四無量心、五神通等等的修學,都可以在其中自己娛樂。所以一般人可能認為這樣達摩祖師他面對這個牆壁,那他應該是很苦啦!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佛法談的是一個自心內境,所以他可以透過這樣修學,因為他也沒有辦法再去作更多的事情。至於教導二祖慧可大師,實際上只要跟慧可大師說:「你要知道有明心這個法。」然後告訴他:「明是明白第八識如來藏!」實際上就夠了。因為根據《楞伽經》,我們可以知道聖位的菩薩,他不用特別人家教導,他只要知道有這件事情,他在清淨的一個房間裡面或等等,他就可以最後把祂找出來;他跟三賢位的證悟明心是截然不同的,因為他過去生已經證悟過(得法眼),所以他可以很快的理解,因此只要稍加來作一點指導就可以了。

同樣地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果菩薩摩訶薩既然是這樣稱為大菩薩,那連明心都沒有,如何稱為真正實義菩薩、乃至稱為大菩薩呢?所以這必然是在說最後身的菩薩。有的人他會認為說「證悟的話應該去證得這真如,真如是純然的無為法」;也就是說,他捨棄了應當有的心地,而不知道真如祂有幾種的意思,其中一個意思是說,祂是心的真實性。這是在《成唯識論》所說的:「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成唯識論》卷2)另外《成唯識論》還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成唯識論》卷10)這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真如就是真實識。真實識是哪一識?就是第八識,不隨生死流轉,然後常住、常在。所以真如是一個法性,所以稱為祂是識性──識的真實性;識或是說這叫心,心的真實性。這裡真實性來說,就代表說找到第八識,當然是明心啦!而且從百法明門來說「四所顯示故」,這前面四種法,這樣九十四個法,才會有這樣無為法的一個顯示;所以六無為是因為前面種種的色、心諸法才得以顯示,並不是它是可以存在於色、心之外而獨存的。所以,我們對於這見道的淆訛應當在這個地方能夠作一個理解。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