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離無明與惡見

第114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應離無明與惡見」的相關法義,這裡「無明」與「惡見」是兩個根本煩惱心所法,對佛法修學的影響很大;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加以正確地瞭解,相信對於未來之修學,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修學者,雖然已經學佛多年,但是在知見上面仍然是有許多問題,乃至其立論也常違背世間邏輯,因此造成修行一直無法成就,乃至進而影響許多眾生,這真的是很可惜的事情。譬如在《勝鬘經講記》第六輯中,平實導師開示:【譬如 世親菩薩寫的《攝大乘論釋》,裡面列舉了七、八個理由作證明,然後作出結論:所以證明有阿賴耶識。……論中明說有阿賴耶識,又舉了很多理由證明實有,所以結論說有阿賴耶識。】(《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201~202。)也就是在《攝大乘論釋》裡面,已經多方面證明有阿賴耶識,但是有作者在寫文章時,卻認為 世親菩薩在論中的結論是沒有阿賴耶識,這真的令我們難以理解,為何這一位作者會對《攝大乘論釋》作出這樣的曲解與推論?譬如在《攝大乘論本》卷1就很清楚地開示:【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即於此中復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也就是眾生都有第八阿賴耶識,祂能攝藏眾生的諸法種子,能夠出生種種法,因此又稱為種子識。因為阿賴耶識的關係,眾生無始來就有種種界性,並且流轉於諸趣之中;而將來要證得的涅槃,也是要以這個第八識作為根本,因此說「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裡面也顯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法義,也就是涅槃的證得,是要以第八識當成根本,如果否定了第八識,那是無法成就三乘菩提之中的任何一種見道了。而且這裡所開示的「一切法等依」,講的正是阿賴耶識是能出生萬法的根源。

因此,如果否定了第八識,等於是否定了萬法的根本因,那會造成無法成就因緣法的修學及現觀,那這就非常可惜了。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9中開示:【於因無知云何?謂起不如理分別,或計無因,或計自在、世性、士夫、中間等不平等因,所有無知。】這裡開示對於有情五陰世間、器世間等生起之因,因為不如理分別,也就是在思惟的過程中參雜了邪見或作錯誤的推論等,而違背正法正理,導致錯誤的結論,包括誤計諸法是無因而生、自然而有,或者認為有情是由自在天、冥諦世性、神我、大梵天王等所出生,這些都是錯誤的計執,不曉得有情都是由自己的根本因如來藏所出生,因此說這類都是屬於「於因無知」。如果「於因無知」,那在佛法修學上就會產生種種的問題,尤其如果是否定第八識根本因,那不只是「於因無知」,而且更落入斷滅見之中,問題可就很大了。而上述所述 世親菩薩的論中,也開示「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是我們所知諸法的根本所依,或者依止,因為祂是有情生命的根源,所以稱為「所知依」;那如果否定了這個「所知依」,就無法正確瞭解諸法而落入邪見之中,這是必然的結果。

事實上,一般錯說法義者,我們相信有許多人應該是不知道自己有錯,所以就繼續在宣揚錯誤的知見,可是應該也有少數是因為自己的利益考量而堅執邪見。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89中的開示:【由貪利養及以恭敬增上力故,或為詰責他所立論,或為免脫他所徵難,起第二取。】此處所開示之「第二取」,指的就是四取中的「見取」,就是執取自己錯誤的見解是最殊勝的,而積極地想要說服別人接受,乃至與人發生諍論,因此說「或為詰責他所立論」。「見取」本身是與染慧相應的,而且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為了「貪利養及以恭敬」,或者「免脫他所徵難」;也就是說,有些人的「見取」是因為貪愛名聞利養的關係,或者怕因為更正錯誤的知見等,而被別人質疑其法義前後不一致,因此繼續堅執自己錯誤的見解,不願意去好好再作思惟整理;也有一些可能是以對自己有利的角度,來曲解經論或斷章取義等等。如果是這樣的原因,那心態上就不是很正確,也會傷害眾生的法身慧命,同時也違背自己當初學佛的初心。修學者理當以修學正法令智慧增上而自利利他為目標,其他的如貪利養及以恭敬等,就不應當列入考量了,這樣才不會違背初衷。上述的幾種原因都可能造成見取的結果,而見取是「取支」四取之一,這也驗證了「愛支」能引生含攝見取的取支的道理,相信有智慧的修學者應當能夠快速遠離見取的。

另外也有一種很特別的現象,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60中的開示:【若作是心:有施、有受,乃至廣說,如是見者,違害於我,我今不應與怨同見;彼由憎恚,起如是見:無施、無受,乃至廣說,名瞋所生邪見業道。】也就是譬如某甲是宣揚正法者,他是在開演正確的布施因果知見,而某甲因故對某乙造成了一些傷害,某乙便因此而生起了瞋恚心,因為這樣的緣故,想要反對、報復或不利於某甲;而某乙就因此而故意接受或主張種種與某甲不一樣的邪見,這種情形真的是很特別,也令人很驚訝,竟然因為瞋恚心而失去理智去接受錯誤的知見,這實在不是學佛者該有的行為。所以從上面所引幾處聖 彌勒菩薩的開示,我們就知道有各種見取或者邪見出生的因緣,因此在末法時期,修學者還得真的要小心善護自己的法身慧命,不可以單純認為別人跟自己的想法或行為是一樣的,因為眾生有無量無邊的差別。上述所說,主要是因為背後個人的考量而引生的見取或者邪見,照理說真正的學佛者,應當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即使不小心犯了,經由別人的提醒,應當也要很快地修正。

另外我們再來看,演說錯誤法義者比較有可能的原因。在百法明門中,有幾個心所法與引生錯誤的知見比較有密切的關係,主要包括無明、惡見、不正知等,雖然他背後不一定有什麼個人考量,但是這些心所法勢力如果很強盛,將會造成修學者極大的問題,因此是大家所務必要留意的。上述所列之「不正知」心所法,本質上同時具有「無明」與「煩惱相應慧」的成分,因此我們就主要說明無明與惡見即可。

首先,我們來看無明心所法,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中開示:【故非明無說名無明,而別有一心所有法,不知真實說名無明。……是故應知,非唯明無說名無明,是名無明障礙殊勝。】也就是說,從一個角度來說,「無明」就是不知道某些法義、道理,譬如對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等,也就是對於過去無知、對於未來無知等等;而上述聖教中開示「無明」也有心所法的部分,所以說「非唯明無說名無明」,因此在百法中就納入了這個重要的「無明心所法」。而大家都知道心所法與心相應,會影響心王,令心王在想要了知真實、覺悟諸法上面產生障礙,所以說造成「無明障礙殊勝」。在同一部經也開示:【復言:「世尊!如何無明障礙廣法?」世尊告曰:「言廣法者,聞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障礙此者即是無明,是故說名障礙廣法。」】(《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也就是「無明」有「無明心所法」的部分,因此無明的障礙性是很廣泛的,包含了整個聞、思、修三慧的成就,從聞法開始,包括思惟與修行,也就是整個修學的過程都可能被無明所遮障,所以說無明能夠「障礙廣法」。而因為「無明心所法」在我們的修學中與意識心皆能相應,同時它又稱為癡心所法,也就是會讓眾生在修學佛法的時候產生迷闇、障礙而難與佛法正理相應。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惡見心所法。惡見的主要內涵就是五利使,而惡見心所實質上是染汙的慧心所,也就是五別境的慧心所被染汙了;而能夠染汙慧心所的惡見,以五利使作為主要代表,所以就另外依據染汙慧心所來施設建立惡見心所法,實質上惡見心所法就是慧心所的一分,屬於染慧。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沒有斷除五利使(也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與戒禁取見這五種的嚴重惡見),那他的慧心所就會被五利使嚴重地染汙,而引生種種錯誤的不如理思惟,進而產生種種錯誤的知見及推論,所以惡見確實是相當可怕的。譬如在《法華經講義》二十一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因此必須探究他們為何聽不懂?原因就是他們先入為主的邪見一直存在著;依他們被假名大師教導而存在著的原有的邪知邪見,想要聽懂法螺的意涵,可就很困難了,……。】(《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一輯,正智出版社,頁328。)也就是因為受到邪教導的關係,而接受了五利使的多分或少分,這就會影響他後續的修學,而使得在理解或思惟法義上面產生了錯誤或偏斜,所以無論在解脫道或佛菩提道來說,要先斷除五利使才能有見道的條件,就是這個原因。因此無論是多分或少分的惡見都應該盡速斷除,不能與之共存,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慧心所得到基本的清淨,因此往後在作法義思惟的時候,就能夠逐漸地如理思惟而令智慧光明逐漸顯現。

接下來,我們可以從這兩個心所法,也就是無明心所法與惡見心所法合在一起來看:一個是具有覆蔽了知真實道理、令心迷闇的功能,一個是有讓我們產生不如理思惟、顛倒推度而與惡見、邪見相應的功能。而這兩個都是心所法,都與意識心相應,所以無論是哪一個,問題都是很大的,何況如果兩個都具足。也就是一方面要瞭解正確法義時,會因為無明心所法現行而有障礙,很難正確理解與領受法義,一方面自己去作法義思惟時,往往會因為惡見心所法而落入不如理地思惟而得到錯誤的結論,因此要跳脫這兩種束縛真的是很不容易。所以有時候會用「無明翳障」與「惡見稠林」來形容,也就是說,在有許多樹木的森林中,眼睛又看不清楚,那要能夠順利地走出來,絕對是非常困難的,一定是跌跌撞撞、遍體鱗傷。因為無明有障礙正確瞭解正法的作用,而惡見就像在心中種進去了很多的錯誤法義,使其在作法義思惟時會產生偏差。因此由上述的探討,我們就可以知道:有些人在接觸及修學錯誤的法義之後,要讓他離開轉而修學正法,或者是讓他停止傳播錯誤的法義,都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因此,菩薩在接引眾生時,也只能量力而為,碰到有些時候無法接引成功,也是無可奈何之事;相對的,在修學錯誤的法義後,能夠轉而修學正法,那就非常不簡單而值得讚歎了。

事實上,修學正法難以成就,有些可能是因為先世業力造成的原因,譬如在《分別善惡報應經》卷1中的開示:【復云何業獲報愚鈍?有十種業。云何十業?一、謂此補特伽羅不信沙門亦不親近,二、不信婆羅門,三、不信師法亦非親近,四、隱法不傳,五、伺師法短,六、遠離正法,七、斷滅善法,八、謗毀賢智,九、習學非法,十、毀謗正見稱揚邪見。】也就是說,先世造業的關係,有一股力量而使得此世對於正法的修學方面是愚鈍的,所以對於修學正法有障礙,不能信受與相應,包括前面我們所探討的各種狀況,確實有許多原因。上述所引聖教中的十種業,由經文字面上的意思,大家應當可以大致瞭解,而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是否定根本因如來藏者,他基本上就會直接違犯後面的五種惡業,包括「遠離正法、斷滅善法、謗毀賢智、習學非法、毀謗正見稱揚邪見」等。所以,由聖教開示引生愚鈍報的因果來看,也可以讓我們知道學佛也是要非常謹慎的。

因此,在知見及修學上要能轉邪為正、克服障礙,真的是很不容易,必須要下定決心,殷重懺悔、補償所犯過失,並且努力尋求善知識來修學正法,放下原有的虛妄名聲、面子等,並祈求三寶護佑攝受;同時也要努力修除性障煩惱、護持正法,這樣才能在三乘菩提方面有見道的機會。而相對的,我們也要知道有人會傳播錯誤的知見或邪見,包括像似正法等,他可能是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因此我們在接觸種種法義時,就不要忘了作法義簡擇。

另外,我們再引一段在《大般涅槃經》卷12中的開示:【何等名為放逸死?若有誹謗大乘方等般若波羅蜜,是名放逸死。】也就是如果誹謗大乘法,那他等於就是斷了法身慧命,因此用「死」來形容。那這主要是他在正法上面退墮、不恭敬、不依教奉行與按次第修學,反而依據邪見而誹謗正法,包括有人告訴他有關他的落處、錯誤之處,以及什麼才是正確的知見,或者拿善知識的著作給他看,而他都不願意閱讀或再作法義上的簡擇確認,因此就喪失了遠離邪見修學正法的機會,因此稱為「放逸」。這也是提醒大家:如果發現自己的法義有可能有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要盡快及慎重仔細地再去檢驗,這樣才能善護自己的法身慧命。

我們再來看一下,今日所談的無明與惡見,其中惡見五利使是屬於見道所斷,而無明或癡是屬於修道所斷,因此斷除惡見五利使是屬於取證三乘菩提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卡,也就是斷除我見的這個意思;而斷我見實際上就是對於自我有正確的認知,知道五陰不是真實我,因為既然是剎那生滅變異的,那五陰中當然沒有一個實體性的我可說。而這背後當然還是要依於八識論的正知見,才有可能在深心中接受不生滅的如來藏是真實我,而五陰是假我。我見斷除後,就能夠經由修行而慢慢斷除修所斷之無明或癡,當無明或癡的勢力漸漸衰減之後,「無癡」這個善心所法的力量,就會逐漸顯現並增強。所以在佛道修學中,正向的聞思修是非常重要,而相對的去除錯誤的知見及積極修除心性上的障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兩邊都同時照顧才可以。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來作幾個簡單的結論:

第一點,對於有情之生命根源這個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心的無知,會造成佛法修學上很大的障礙。

第二點,對於任何的「見取」都應當要留意而加以去除,因為學佛的目的並不是要諍勝,同時也可以避免在法義上有問題而影響自己及他人。

第三點,「無明」與「惡見」這兩個與意識心相應的心所法,會嚴重遮障及影響正確的佛法修學,因此應當加以慎重的對治,尤其兩者都存在的時候,問題更嚴重。

第四點,佛子應該要遠離惡法而護持正法,未來世就可以有與「有智慧或具正智」相應的果報而遠離愚鈍或邪智的果報。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