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3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依如來藏而說真空妙有」的相關法義,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對於「空」與「有」的不同解釋,如果無法正確掌握其義理就會造成在修學上之知見產生混淆,因此今天我們就來對這個問題略作探討,希望對於大家在「空」與「有」的理解上有一些幫助。
首先,我們要瞭解在經教或一般善知識的著作中,「空」與「有」的使用是有廣泛不同的意思,因此必須要仔細閱讀前後文,才能確定其所代表的意思;尤其是在經教中,因為大多是使用文言文的關係,雖然是代表不同的意思,但有可能是用同一個字來代表。我們先來看「空」所代表的意思,它可能被用來代表底下幾個意思之一:包括「空相、空性、空界、虛空、空無」等不同的意涵。在一般使用上,「空相」是說因緣所出生的法,必定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因此沒有不變異的真實體相,故說「空相」。譬如,大家所熟知的蘊處界法都是一直在變異的,故可以用「空相」來形容或代表;即使是在生住異滅中有一個「住」相,但是其實也是剎那生滅變異的,只是看起來改變不明顯,因此就稱為「住」,所以在菩薩的論中稱為「生已相似相續名住」(《成唯識論》卷2)。而一般「空性」是用來指稱如來藏心這個真實法,因為祂沒有生滅性蘊處界法的體性,而且空無形色,但是如來藏有真實不壞的體性,所以稱為「空性」。接下來,「空界」指的是六界「地、水、火、風、空、識」中的「空界」,用來指稱色身中的空間,譬如血管、腸道等,如果「空界」出問題,則將影響有情的生命,譬如血管阻塞則將危及生命。而「虛空」指的是「色邊色」,色法旁邊沒有物質存在,稱為「虛空」,虛空是因為色法而顯現,所以也攝屬於色法,故稱為色邊色。最後,「空無」指的是沒有、或不存在的意思。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有」的意思,一般「有」通常用來指稱有為生滅法。譬如「三界有」、「二十五有」、「蘊處界有」等,是屬於被出生之法,所以有生滅變異的現象;或者在十二因緣之中,第十支稱為「有支」,也就是因為無明造作諸善、惡業行,經由愛支、取支的滋潤後,便使得引生後有異熟果報的勢力成熟,因此稱為「有支」。還有一種分類方式稱為「七有」,包括五趣有、業有與中有,這種分類方式在強調「業有」能夠引生「五趣有」之果報受用,而在入胎之前則需要經過「中有」之過程,因此可以讓眾生很容易瞭解五趣輪迴之原因。另外在《瑜伽師地論》卷100中,也開示有這樣的分類方式:【謂若略說有三種有:一者實有。二者假有。三者勝義有。】其中第一個「實有」,指的是有特定體性的法,譬如色受想行識等,這些法之間能夠用名稱加以識別,而不會產生混淆,並且有其普遍性存在。第二個「假有」,指的是施設建立之法,或者在諸法聚集上面而假立之法等等,譬如心不相應行法,是因為分位差別而施設建立之法;又譬如在五蘊上面建立有情、眾生等,屬於「聚集假有」。第三個「勝義有」,是指離諸戲論、離諸分別的真實法,可以稱為「真如、實際」等,因此這是真正的真實有。因此,由上面概要說明,大家就可以知道:無論是「空」或「有」都有很廣泛的意涵,因此我們對於文字的解讀要非常小心,否則真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乃至若因為誤解而誹謗善知識,那就非常冤枉了。
另外一個大家要留意的是,文章作者他對於法義的理解是否有誤,如果誤解了法義也會造成法義的錯誤傳達。譬如六識論者所標榜的「一切法空」,意思是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所以沒有真實不壞的體性;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沒錯,但實質上六識論者是在否定如來藏這個非因緣所生之「不生滅的本住法、自在法」為前提下所說的,因此造成他們所說的一切因緣所生法也不可能存在,因為沒有「根本因」如來藏、沒有如來藏所蘊藏的種子「因緣」,則不可能有他們所說的一切法出生。因此經教中雖然也開示「一切法空」,但卻是在八識論的前提下所作的開示,也就是如來藏依種種因緣所直接或間接出生的一切法,都是生滅變異的、無常的,沒有真實不變的體性,因此說是「空」;或者也可以說如來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可以攝歸如來藏這個「空性」。所以說,雖然表面上文字是一模一樣,但是所傳達的道理卻是有極大的差異。
因此從這裡諸位觀眾就可以深切瞭解修學佛法時,要追隨善知識的重要性了。譬如在《勝鬘經講記》第六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然而般若諸經是他們所講的一切法空而應該稱為空宗嗎?專門弘揚般若的龍樹菩薩,他的《中論、十二門論》等等,所講的也是一切法空嗎?其實不然,龍樹還是以如來藏來說空有不二,來說非空亦非有、非斷亦非常;】(《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79。)也就是有些大師因為自己的知見錯誤,而誤以為經論中所開示的跟他認為的是一樣的,而不知自己其實是落入斷滅見之中,連帶地冤枉其他人,以為是跟他一樣的,並且落入文字而流傳四方。
另外有關「一切法空」裡面的「一切」,這裡順便要提到的是在《瑜伽師地論》卷89中的開示:【復次當知略有二種一切:一、少分一切,二、一切一切。如說一切皆無常者,當知此依少分一切,唯一切行非無為故。言一切法皆無我者,當知此依一切一切。】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看到在文字上是使用「一切」,它所代表的可能是包含某些種類的「少分一切」,而不是完整含攝所有種類的「一切一切」。因此上述《瑜伽師地論》中所開示的「一切法皆無我」,就可以含攝一切種類,因為不只有為生滅法是無我性的,包括不生滅法如來藏不反觀自我、不執著自我,也是無我性的。而六識論者所說的「一切法空」,頂多只是「少分一切」,也就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性的,但是因為他們否定了如來藏,因此造成其所說的「一切法空」落入斷滅見,而變成本質上是完全錯誤。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大家常聽聞的「空宗」與「有宗」。有人把弘傳 龍樹菩薩系的論著者稱為「空宗」,把弘揚 無著菩薩系的論著者稱為「有宗」;認為前者的主旨是一切法緣起性空之「一切法空」,故稱為「空宗」,而認為後者是承認有不空的實在,因此稱為「有宗」,乃至因此而產生了「空有之諍」或者「中觀與唯識之諍」。事實上,會產生「空有之諍」,這是因為對於 佛世尊所傳的教法與菩薩的論著產生了誤解,因為三乘菩提皆是 佛世尊以能夠出生萬法的如來藏為核心而開演出來的,如來藏心如前所述可以稱為「空性」,是真正的「畢竟空」;同時如來藏及其出生之七轉識,這八識心王具足三種能變,能夠出生萬法,而七轉識可以攝歸如來藏心,故如來藏心又可以稱為「有性」。因此,佛法是以同時具足「空性」與「有性」的如來藏為核心而開演出來的,容有基於應機或時節因緣之不同,而從不同角度或層次開演,但都不會有矛盾或不相容,更何況互相諍論。
因此產生諍論者,有可能是幾種狀況:第一種是自己對於不同的法義理解錯誤,因此無法貫通,而誤認為佛法之間是有矛盾的;第二種狀況是他所引用的資料有誤,自己沒有好好去作抉擇、去作探究,就接受了別人的意見,而衍生出錯誤的說法;還有一種可能是自己沒有依教奉行,因此不能實證,而將正確的法義以自己的看法來曲解,實際上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法義有錯誤。譬如在《勝鬘經講記》第六輯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因為真正的空宗與有宗都是不分空有的,是合而為一的空中生妙有,是一切虛妄法中無妨有真實不空的第八識存在,作為一切虛妄法及涅槃的所依,這才是真正的空宗與有宗。】(《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77~178。)也就是說,佛法都是以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為核心而開演,因此佛法之間不可能互相矛盾而引起諍論。而實際上我們要修學的是完整的佛法,因此不應當去分宗分派而互相諍論,這樣就更會造成自己所學的不足及偏頗,無法貫通整個佛法,乃至產生誤解而互相攻擊,這實際上對於自己的法身慧命是非常危險的。
而我們要知道如來藏才是真正的「畢竟空」,因為如來藏實相心不墮入現象界有中,而且不緣六塵境界,不與一切煩惱相應,也是畢竟寂靜、空寂的;而雖然「畢竟空」,但畢竟空寂不礙緣起有,依其「有性」而能藉緣出生萬法,所以實際上「空性」與「有性」是不能被分割的,因此真空妙有、空有不二,方是真正之佛法。所以 龍樹菩薩之《中論》、《百論》所破斥的只是錯誤執著者之遍計所執,並非否定實相心如來藏;同時也是依於實相心如來藏才能建立「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卷1)的宗旨。而 無著菩薩所傳之唯識法義,也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當然也是基於實相心如來藏而開演的,只是因為是屬於三轉法輪一切種智的深妙義理,因此得以深入諸法、剖析萬相,但並非執著任何三界有之法為實有不壞。因此,二者之法義絕對是「不相違妨」的。
所以會產生諍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錯解法義而產生的,因此大多是未悟者之間的無謂爭執、落入見取見之中,與菩薩無關;因為菩薩的主要目標是在利樂眾生,雖然為了救護眾生也會宣揚正理、破邪顯正,但是不會因為見取見或執著名聞利養而與他人諍論或一味地諍勝。所以在《雜阿含經》卷2中開示:【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也就是佛菩薩只是如實地演說正法來利樂眾生,背後並沒有其他的企圖或利益考量,因此不會與眾生發生諍論。
而如果否定了空性心如來藏心體、否定了畢竟空的這個心體,那也就不可能有如來藏能夠出生萬法的「有性」。「真空妙有」都不存在了,哪裡還有「空有之諍」存在?沒有了如來藏存在,哪還有蘊處界、乃至哪裡還有「一切法空」可說呢?譬如 平實導師在《佛藏經講義》第三輯中的開示:【「實相無不相」意思就是說:凡是實相就能出生諸法,一切法相是由實相所生而歸於實相,所以實相無不相……。】(《佛藏經講義》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84。)所以無論談「空性、有性、真空妙有、涅槃、一切法空、三界有」等等,都不能離開實相心如來藏。因此學人首先要確認有根本心如來藏,就可以大致瞭解「真空妙有」,而在聖教中形容真如心是所有一切法中最殊勝的,可見得其重要性所在。所以一定要先信受有此如來藏心,才不會落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也才不會錯解佛法而說有「空有之諍」或「中觀與唯識之諍」。
接下來,我們引 龍樹菩薩所造的《大智度論》卷79中的開示:【除般若,雖有十二部經,盡皆忘失,其過尚少;若失般若一句,其過太多!何以故?是深般若法藏是十方三世諸佛母,能令人疾至佛道。】也就是《般若經》中所開示的「般若」智慧,是須要依靠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乃能發起,離開親證如來藏就不可能有般若智慧可說。因為 龍樹菩薩的論著也是以如來藏來說空有不二,開演八不中道等,因此 龍樹菩薩開示甚深的般若是「十方三世諸佛母,能令人疾至佛道」,甚至強調「若失般若一句,其過太多」,因為般若智慧是菩薩入內門修學的鑰匙。所以 龍樹菩薩絕非是認同無因論之一切法空者,這是我們大家所要知道的;因此有些六識論者曲解及攀附 龍樹菩薩論著的法義,認為與他們所誤解的法義是一樣的,這真的是冤枉了 龍樹菩薩,因為 龍樹菩薩絕非斷滅見者。
而事實上,在 玄奘菩薩的年代,古天竺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譬如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4中的記載:【法師……以為聖人立教,各隨一意,不相違妨,惑者不能會通,謂為乖反,此乃失在傳人,豈關於法也。……法師又以《中》、《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光不能善悟,見《論》稱:「一切無所得」,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亦皆須遣,……法師為和會二宗言不相違背,乃著《會宗論》三千頌。】也就是當時師子光論師看到《中論》、《百論》中有「一切無所得」的語句,就誤會一切法空,而認為唯識法義中的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也應當遣除;而當時 玄奘法師就向師子光論師說明,《中論》、《百論》只是在破斥一般人所執著的遍計所執性而已,其實《中論》、《百論》與《瑜伽師地論》等所說的法義並沒有互相違背,都是以如來藏為核心所造的論,法義並沒有錯誤,問題是出現在後來的修學者自己的誤解。玄奘菩薩也因為這個緣故而造了《會宗論》三千頌,可惜的是此論並沒有傳到中土。而事實上《中論》所論述的內容,基本上是屬於二轉法輪的法義,師子光論師竟用來破屬於解說無上無容第三轉法輪一切種智的《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完全顛倒;更何況他根本是誤解了《中論》與《百論》的真義。
今天我們花比較多的時間在談論有關「空」、「有」等名相的問題,這讓我們可以較深入瞭解對經教中之文字、名相等能夠作正確解讀的重要性;而有些時候,對於經教之開示有錯誤理解的原因,是因為對於名相或文字本身之解讀錯誤;而有時候是因為對於佛法架構或法住法位有錯誤的知見,而衍生對於經教中之名相或文字之解讀錯誤。因此除了佛法架構要確認清楚之外,對於佛法名相之正確瞭解也是很重要的。在百法之心不相應行法中,便有三個法與此有關,也就是「名身」、「句身」及「文身」。所以說,我們要瞭解這名、句、文身,只是用來傳達意思的工具,或者用來代表某些法,所以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就要很小心,因為名、句、文身是屬於假施設法,不是名、句、文身所指涉之法的本身,因此要真正能夠體驗該法,就要透過現量了,也就是真修實證在修學中是極為重要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來作幾個簡單的結論:
第一點,在閱讀經教或善知識著作時,對書中所使用之文字及名相,要非常留意及作正確的抉擇,需要依前後文來作判斷其真實義。
第二點,佛世尊所傳的法是完整的,菩薩應當作完整的修學,才能貫通法義而自利利他。
第三點,歷來的「空有之諍」或「中觀與唯識之諍」都是不需要的,因為正確的中觀與唯識之法義並沒有違背,認為二者有違背者,皆屬誤解法義之人。
第四點,依實相心如來藏才能說真空妙有,離開如來藏則無真空妙有可說。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