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6集
由 正莉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製作的「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系列節目。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談的主題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
「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祂是修證三乘菩提的根本,因為如果把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拿掉了,不相信有第八識如來藏,那麼就沒有佛法可說、可修、可證了。這意思是說,修學佛法必須以如來藏的自性與清淨性,作為修證三乘菩提的依止,這是 佛來人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法教,是函蓋三乘菩提的成佛之道。因為即使是二乘人,如果想要修證聲聞菩提或緣覺菩提,也就是想要有所實證解脫道的初果乃至四果,不能否定如來藏的存在。如果把如來藏從二乘菩提中拿掉,不依止如來藏來修學,那麼一定會於內有恐怖,同樣的於外也會有恐怖。這樣一來,就不願意否定名色五蘊,也就無法斷我見,更無法進一步斷我執了。
那什麼是於內有恐怖呢?是說他害怕斷我見以後會落入斷滅空。雖然聽聞 佛說每個人都是內有如來藏常住不滅,如來藏是真實法,可是如來藏到底是否真的存在?由於沒有親證而不知道。所以,當他要滅掉自己時,對如來藏到底是否真的存在,沒有把握;因此,不敢把五陰自己否定,不敢斷我見,因為恐怕斷我見以後會落入斷滅空。所以,他會跟常見外道一樣,去認取意識心作為常住法,這樣便成為無法斷我見的凡夫了。那麼話說回來,如何才是於內無恐怖呢?就是相信 佛說的「內有如來藏常住不壞」,對於 佛所說的這個「內有如來藏常住不壞」,心中完全信受,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如果他心裡想說:「我目前雖然不能證得,可我絕對相信佛說的,每個人身中都有如來藏常住不壞,所以當我滅盡名色五蘊入無餘涅槃後,不是斷滅空。」這樣他覺得很安隱,因此願意把蘊處界滅盡,所以斷除我見以後,接著斷除我執,成為四果阿羅漢。
那什麼是於外有恐怖呢?這是說,由於不相信 佛說有入胎識如來藏;因此,他害怕滅盡名色五蘊後,入無餘涅槃,成為斷滅空。因為都是在外法蘊處界上面用心,他的執著性很強,所以堅持意識覺知心自我常住不壞。雖然 佛說:「把自己全部的五蘊都否定、都滅盡後,仍然還有如來藏常住不壞。」可是,由於對自己的執著性很強,對 佛的聖教還沒有具足信心,不願意否定外法五蘊;因此,認定五蘊全部或局部(特別是認定識陰六識中的意識覺知心)是常住不壞法,所以斷不了我見,這樣成為於外有恐怖的凡夫。以上所講意思是說,想要修證二乘菩提,一定要相信 佛的聖教,佛說:每個人身中都有入胎識如來藏常住不壞。
各位菩薩!大乘法的核心是什麼呢?大乘法的核心正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也就是說,三乘菩提的根本核心,就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正因為有如來藏,三乘菩提才能成立,如果否定如來藏而說三乘菩提,那麼便成為戲論了。換句話說,三乘菩提的根本與核心,就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佛在初轉法輪四阿含諸經的法義中,講的是八識論的正理;到了第二轉法輪與第三轉法輪,進一步再把八識論正理演述得更為深廣勝妙;這樣三轉法輪,都是以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為核心來演述三乘菩提。譬如三法印,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就必須依如來藏才能印定。如果外於如來藏,那麼三法印就會失去檢查所證解脫境界真假的功能;因為解脫道的最後實證,是無餘涅槃境界,也就是依滅盡五蘊十八界以後,只剩下如來藏獨自存在的無境界的境界而施設。所以,如果離開如來藏,就沒有無餘涅槃可證而成為斷滅空。
小乘阿含解脫道有三法印來印定,大乘般若與唯識也有第一義實相印來印定,同樣都是本於同一個根源——第八識如來藏。也就是說,佛來人間三轉法輪,所謂「初轉法輪阿含解脫,第二轉法輪般若中觀,以及第三轉法輪方廣唯識種智」,都是同一個根源,都是以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為核心而貫串起來的。所以,佛在《法華經》裡面說:諸佛世尊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是為了要讓眾生證得生命的本源——如來藏,這樣才能夠了生與脫死,乃至將來能夠成佛。
在《華嚴經》裡面也講得非常清楚,佛法所講的內涵就是「一真法界」。這個一真法界,顧名思義就是在講唯一真實的實相法界——如來藏。這意思是說,必須依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來講一切法才講得通。所以,古德雖然前面一句話說「方便有多門」,後面緊接著又說了「歸元無二路」。也就是說,雖然有許多方便的法門,可是所匯歸的卻沒有第二條路,只有一條路,哪一條路呢?就是證悟實相法界——「微妙甚深無上法」的這一條路,也就是 維摩詰菩薩所說的「入不二法門」。證悟這個唯一不二的實相心如來藏,才有辦法真正契入甚深無上法,也就是進入這個無上法之門,才有辦法現觀祂的微妙甚深。因為如果沒有證悟實相心如來藏,那麼就不能進入無上法的殿堂,那又如何能現觀祂的微妙甚深呢?又如何依止於祂而地地增上進修呢?因此,種種的方便法門,如果捨離實相心如來藏,而以六識論來講的話,已經違背了 佛的聖教而成為戲論了。
因為佛法是以八識論為大前提來說的,也就是說三乘菩提的核心,是第八識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所以,如果想要修學佛法、修學成佛之道,那麼就要依照《華嚴經》卷44所說的:【自念以聞此,甚深微妙法,當成一切智,人天大導師。】這意思是說,如果想要修學成佛之道,則必須「自念以聞此」,也就是從見聞這個「微妙甚深無上法」開始。換句話說,當菩薩您遇見了真善知識,並且聞熏這個無上法的正知見以後,因緣成熟時便得以證悟,也就是可以證悟無上法的法體——如來藏。證悟以後,轉依如來藏的清淨體性,並且跟隨真善知識繼續進修而地地增上,這樣最後才能成就究竟佛道,成為四智圓明、福慧兩足尊的「人、天大導師」。
這在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告訴我們,學佛要從哪裡開始?就是《華嚴經》所說的「自念以聞此,甚深微妙法」,也就是從聽聞如來藏妙法開始。這意思是說,佛菩提道是以證悟甚深微妙法的法體──如來藏,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然後依止祂的清淨體性,接著再悟後起修,這樣才能如實了知:如來所說「甚深微妙法」的究竟義。所以,七住位菩薩悟後起修,所發起的別相智,乃至進入初地以後,修學道種智所發起的智慧;這些所發起的般若智慧,全部都是從哪裡出生的?都是從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中出生。可是如來藏本身有沒有智慧可說呢?沒有!就像《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個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祂是「無智亦無得」。所以,《般若經》中說如來藏乃是無分別心,祂不去分別這些智慧。那是因為意識心證悟了無分別心如來藏之後,能夠了知無分別心如來藏裡面所含藏的種種殊勝法而產生了智慧,這個智慧叫作「根本無分別智」。所以「根本無分別智」是屬於意識心所得,不是如來藏所得。如來藏本身是「無智亦無得」,是因為意識心證悟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如理作意觀察如來藏裡面所含藏一切種子的功能體性,漸漸產生的所有一切智慧。這個智慧是依如來藏而獲得,所以如來藏又稱為無上法,這個無上法如來藏,祂是佛母——是出生般若之母。
各位菩薩!世尊示現初成佛時,一開始是宣說《華嚴經》,具足演述成佛之道中五十二個階位的次第與內涵。在《華嚴經》中的最後一會〈入法界品〉裡面,佛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作為實際例子來作說明,說明以一個凡夫身,歷經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的修行,最後可以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總共有七類種性,這是修學佛道的正行,我們底下大略地作個解說:
第一類就是「凡夫性的十信位」:這是說,在凡夫性的十信位這個位階時,是要修除十信位的異生凡夫性。可是想要圓滿十信位的功德,有的菩薩從初始發心開始,一直修到十信位圓滿,有的是要一劫,有的甚至要一萬大劫來修,才能圓滿具足十信位的所有功德。而在十信位中,要能夠跨越異生凡夫性的標的內涵,又是什麼呢?就是十信位滿足的時候,是深信因果,至少初步的深信因果;並且信受八識論,不會落入外道的斷滅論中,不會落入六識論的外道斷滅論裡面。也就是說,會是信受八識論的,因為八識論才是諸佛如來所說的正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此外,十信位開始要對三寶起信,開始修五根的信根,乃至發起信力,完全信受佛、法、僧三寶,乃至成就「四不壞信」;也就是說,不僅歸依於佛、法、僧三寶,也要歸依佛所制定的戒法。如果有人說:「我在學佛呀!」乃至說:「我想明心開悟呀!」可是卻不歸依三寶,不歸依最基本的三歸依戒,乃至不受持五戒的話,那表示說,他十信位的異生凡夫性還具足存在,還無法跨越十信位的凡夫性,還無法進入到真正的菩薩道上面來修行。也就是說,還不能進入到初住位的外門修菩薩行,仍然停留在十信位的異生凡夫性的位階。那什麼是異生性呢?就是三惡道的體性,也就是如來藏中仍然含藏著邪見種子,仍然含藏著可能墮落三惡道的種子。這是成佛之道的第一個階段「凡夫性的十信位」。
接著,成佛之道的第二個階段是「習種性的十住位」:習種性的十住位又叫作「十發趣」,就是開始要趣向佛菩提道的意思。習種性的十住位,總共有十個位階,就是初住位到十住位,這十個位階,以初住位到六住位來說,這是在外門廣修六度萬行。到了六住位,是要熏習般若中觀的正知見以及熏修四加行,也就是在六住位即將滿心的時候,要修四加行,要能夠斷我見,並且開始參禪。
「習種性的十住位」為什麼叫作習種性呢?第一、是說他的習氣還很重,這是第一個習,所以叫作習種性。第二、是說他還得要熏習很多很多的法,在這個位階裡面,他還得要努力熏習佛法第一義諦正知見、佛道修行的次第與內涵、參禪知見等等,要能夠聽聞信解乃至勝解,這是第二個習,所以叫作習種性。也就是說,在於圓滿具足初住位主修布施,二住位主修持戒,乃至到了六住位進入加行位,熏習般若中觀並且修四加行,在斷三縛結、斷我見以後,這樣有定、有慧、有福德的條件下來參禪。終於有一天因緣成熟了,一念相應慧,般若正觀現前,能夠明心證真如而不退轉,進入到七住位,開始於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從七住位以後一直到初地的入地心,都叫作見道位。換句話說,七住位開始內門廣修六度萬行,這是跟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之間的一個分界點、分水嶺。所以說在佛道上,明心證真如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然而想要明心證真如,菩薩您來正覺學正法,因為正覺有法可以教導您如何明心證真如。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