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2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正思惟所有諸法」的相關法義,因為能夠正確地思惟諸法,在佛法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因為各種因緣的關係,能夠正確抉擇法義便成為學人善護法身慧命的重要關鍵。
一開始我們來看:在大家所熟知的五濁之中,有一個稱為「見濁」,主要就是說五濁惡世中有許多眾生是會與錯誤的知見相應的,尤其以我見等五利使為主。譬如在《菩薩地持經》卷7中的開示:【若於今世,法壞法沒,像法漸起,邪法轉生,是名見濁。】也就是在像似正法興起之後,就會造成正法的壞滅沒失,這個時候眾生所接觸到的大多是像似正法,因此普遍地令眾生會落入惡見、邪見之中,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之下就稱為見濁。所謂像似正法,就是說他的法義相似於正法,但卻又不是正法,同時使用的名相大多與正法相似,但卻有他們自己的解釋,因此表面上會令眾生很難分辨;就像世間法中的仿冒品一樣,如果仿冒品大量流通,就會使得正牌逐漸滅沒而無法生存。譬如有一些人也在說眾生都有一個「本心」,但是他們的本心與如來藏正法所說的不生不滅之如來藏本心,本質上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所謂的「本心」,是從眾生共有的一個「大的本心」中所分出來的,那這樣的「本心」就變成是生滅法;而因為都稱為「本心」,造成眾生很難分辨出來。或者雖然都稱為「斷我見」,但是他們所斷的內涵卻與 世尊所開示的不一樣。而能夠真正分辨正法與像似正法的真善知識數量又很少,因此在眾口鑠金的狀況下,少數人也很難獨撐大局;而一般眾生對於法義沒有很深入地去探究,因此就很難自己去抉擇正確的法義。
尤其是在現代科技發達,資料媒體流通迅速廣泛,因此像似正法的傳播猶如排山倒海般幾乎掩蓋了正法的弘傳。另外一股力量是來自一些把佛法單純當成學問研究者,因為研究之取材內涵不合適的關係,產生錯誤的結論而影響大眾。譬如,平實導師在《勝鬘經講記》第六輯中的開示:【佛學研究、佛教史研究的作學問者,……不會針對法義很平順而沒有爭執的那些年代來考證,因為那些年代所弘揚的法都沒有諍論,根本不會有諍論文字留下來,……他們所研究的都是有諍論的年代中發生的各種諍論,而那些年代的諍論都是凡夫之間的諍論,……都與證悟的賢聖們無關;……像這樣研究出來的佛教史與佛學弘傳的過程事相會正確嗎?】(《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80~181。)也就是說,因為有些研究者取材上的內涵與正法不吻合,這將造成研究或考證結論上的錯誤,這主要是因為在諍論的年代雖然遺留下來很多文獻,但是當初留下的這些文獻,卻是記錄這些在佛法上面沒有親證之人的諍論,因此造成大量原始的文獻就不吻合正法正理;所以,如果拿這些材料作研究,其成果便無法吻合法界實相與能夠觀察到的現象界。而因為學術界在世間法有崇高的地位,因此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廣大深遠的。又譬如在《勝鬘經講記》第六輯中,平實導師舉的例子:【《吐蕃僧諍記》中所研究陳述的兩個主角,……這兩個僧人之間諍來諍去,其實根本就不應該諍,因為兩個人同樣都是以意識為主:你證得的也是意識,我證得的也是意識。然後兩個人來互諍高下說:你的不對,我的對。】(《勝鬘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82。)也就是諍論的兩方皆非證悟者,只是因為辯論技巧不同而有勝負之分,並非在法義上有所不同,因此蓮花戒與摩訶衍之間的辯論,並不能代表當時正法弘傳的史實,因為二者所證皆是意識心而非如來藏。
而如果偏離了 如來所傳的正法,在修證上便無法成就,在《中阿含經》卷35中開示:【算數目揵連復更問曰:「……沙門瞿曇現在導師,或有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復不得耶?」……世尊告曰:「……我為導師,為諸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有不得。」】也就是算數目揵連請示 世尊:「為什麼弟子同樣是在世尊的座下受教導,有些弟子可以成就,而有些卻不能成就?」世尊就開示說:「如果弟子能夠依教奉行,就能夠成就,如果是違背或誤解世尊的教示,當然就不能成就。」也就是說,有些修學者錯解法義,譬如否定如來藏而認為「滅諦」是滅盡一切法,因此本質上就成為斷滅空的邪見,造成二乘菩提之修證無法成就,因為把「滅諦」弄錯了,目標錯誤,那就會造成其修學方法無效或錯誤。這就是在末法時期,許多修學者無法實證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在這裡也顯現了 佛世尊所開示至教量的重要之處,至教量絕對是佛法修學者所不可以有任何偏離的,因為它是智慧已經圓滿的一切智者所開示之法,修學者一定不可以自作聰明自創佛法或違背 佛說。
從上面的幾點分析,大家就可以知道:在現今資訊流通廣泛迅速的時代,修學者接觸邪見的機率非常高,因此知道如何簡擇法義便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瑜伽師地論》卷25中,對於如何思惟整理聽聞到的正確法義,有這樣的開示:【云何思正法?……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如是思惟復有二種:一者、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二者、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也就是對於我們所聽聞到的正法,要好好去作思惟整理,就可以把許多法義連貫起來,並且在心中建立正確及完整的佛法架構及法住法位,如此則一遇到有邪見或者像似正法,便可以很容易識別出來;因為這些邪見或像似正法,與自己心中所建立的正確知見與架構違背及無法相容。
以上聖 彌勒菩薩的開示中,其中有一個稱為「算數行相」,也就是 如來所施設建立的種種法,是有分類便有相對應的數量。譬如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因為這些分類讓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對於無量無邊的諸法,作一個概要性的掌握,而藉由瞭解這些法的自相共相,我們就可以很快速對於無量無邊的有為法作一個全面概要性的瞭解,而不是一個一個單獨地去瞭解諸法;如果是這樣,而諸法無量無邊,那到底要學到何時才能完成?所以,學佛一定要依照佛菩薩依無量無邊的智慧及方便善巧所施設的諸法之架構、分類及方法來修學,才能事半功倍。譬如把有為法分作五類成為五蘊,那五蘊的共相就是生滅性或者無我性;自相就是「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與識陰如幻」,所以用這樣的方式我們就可以迅速瞭解有為法的一個概要,而避免沒有頭緒、沒有系統性的學習方式。而到這裡仍然可以再細分下去,譬如色蘊有十一種,受蘊有三受、五受,乃至識蘊有六識等等,可以作更細膩的瞭解。所以從上面的分析,大家就可以瞭解,為何 佛世尊對我們的恩德是無量無邊的。
接下來,既然已經分類好,而 如來的智慧已經究竟圓滿,就代表祂不會有遺漏或作多餘虛妄的施設建立,這就是「盡所有性」的道理。譬如把諸法的功能差別分作十八種,因此稱為十八界,如果有人否定意根,那就是否定了十八界中的「意界」,那就變成十七界了,如此一來很明顯在數量上就不一致。所以信受六識論者,對於聖 彌勒菩薩這裡所開示的「算數行相」法義,顯然要特別留意,如此就可以迅速遠離邪見的過失。又譬如六識論者的知見,在百法中至少缺少了「意根與如來藏」這兩個法,因此以「算數行相」來檢驗時,從百法的角度來看,仍然無法通過檢驗;相對的,如果有人施設了「第十九界」,就變成是虛妄而多餘的施設,有「增益執」的過失,同時也將衍生出許多的錯誤出來。
而第二個「稱量行相」,講的就是要以各種角度及道理來思惟諸法。譬如可以用「生起觀待」這個道理、角度來瞭解,只要是有為法,都是需要觀待其他因緣才能生起,包括住、異、滅也都須要有因緣才能成就。譬如說意識的出生,至少需要意根與法塵為緣,因此說意識是生滅變異之法;如果有人認為此世的意識能夠到未來世,認為意識是不生滅的生命本體,那顯然就違背了「生起觀待」這個道理。又譬如「證成道理」,也就是說以三量──至教量、現量、比量──來證明與驗證種種法義,這也是佛法裡面非常嚴謹的法義驗證方式。因此上述聖 彌勒菩薩論中所開示之「算數行相與稱量行相」,讓我們可以用不同角度來建立完整的法義架構及嚴謹的思惟諸法,並且可以簡擇種種的邪見,讓我們的智慧更加增上、法義更加深入,相對的也可以更容易簡擇出更微細的邪見出來。
接下來,我們再來探討在《瑜伽師地論》卷21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開示,顯示出要修學正法真的是不容易的,要滿足種種條件才能成就:【問:若住種姓補特伽羅有涅槃法,此住種姓有涅槃法補特伽羅,何因緣故有涅槃法,而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答:四因緣故,不般涅槃。何等為四?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其中第一個「生無暇」,簡單地說就是出生在沒有正法的地方,因此他就沒有機會修學正確的佛法。如果已經出生在有正法的地方,但是因為他放逸於五欲境界,那就不會想要修學正法,所以說「富貴學道難」,這個現象在現代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眾生接觸的五欲境界真的是五花八門,加上網路、手機的普遍化,因此問題更加的嚴重。而有些人是因為信受種種外道邪見或作錯誤法義思惟的關係,產生了「邪解行」,那當然就沒辦法修學正法;即使有善知識想要為他解說正法,因為有邪見先入為主的關係,他也無法聽受,這就真的非常可惜了,這也就是今天這個節目所要探討的重點。因此,有因緣接觸正法及已經發心修學者,應當要信受正法,並且能夠簡擇種種惡見而遠離之。最後第四個就是有些人可能沒有前面所說的三個問題,但是有第四種,就是「有障過」,包括嚴重的煩惱、業障等障礙,因此在修學過程中有種種的問題障礙他,造成在修學上要往前推進,就顯得比較困難,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克服障礙,這也是常見到的現象。而這段論文,最前面有開示此人是「住種姓補特伽羅」,也就是說,他的根器是要與修學的法相應的,否則也很難成就,因此如果諸位是菩薩種性,已經在精進修學正法、行菩薩道,並且逐漸出生智慧而引生力量了,那您就要知道自己是多麼的難得與珍貴,因此一定要把握時機,化長劫入短劫而超劫精進。
我們再回到前面所引之《中阿含經》卷35,這裡也有一段需要漸次修學的重要開示:【算數目揵連則便問曰:「……瞿曇!我等學算數,以算數存命,亦漸次第至成就訖。若有弟子,……始教一一數,二、二、三、三、十、百、千、萬,次第至上。……漸次第至成訖。沙門瞿曇!此法、律中,云何漸次第作至成就訖?」世尊告曰:「……若有正說漸次第作,乃至成訖。目揵連!我法、律中謂正說。」】也就是算數目揵連等是以教人算數維生,但是他們教人算數是有次第性的,由小的數目開始而至大的數目,這樣弟子才能順利學會,也就是需要以「漸次第作」的方式及過程。那這位算數目揵連就請示 世尊:「在佛法的修學中是否也是一樣的道理,是有漸次第的?」世尊就對他開示說:「佛法修學也是有次第性的,師父需要依照正確的法義及次第教導弟子,弟子也要依之按部就班地修學才能成就。」這也是我們在修學佛法時要有的正確觀念。譬如菩薩道中的五十二位階,每一個位階都有相對應的修學內容及現觀,不可以用跳躍式地修學,那速度反而變慢乃至走入岔路;也有企圖想要直接成就究竟位,或者宣說可以由師父加持而讓弟子直接成就,弟子不需要自己努力聞、思、修,猶如武俠小說可以直接由師父把內力輸給徒弟一般,這些在佛法修學中都是不可能成就的虛妄想。因此,如果能夠建立正確的修學知見,就不容易被欺騙籠罩而浪費生命,乃至斷送了多世的法身慧命。
有關於法義的正確思惟及法義簡擇,我們可以再瞭解一個重要的法義,在《成唯識論》卷6中開示:【瑜伽論說六煩惱中見世俗有,即慧分故;餘是實有,別有性故。】也就是六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六個煩惱心所法之中,除了惡見心所法是攝屬於別境慧心所的一分,是方便建立的之外,其餘五個煩惱心所法都是有自己的體性。也就是說,惡見心所法本質上是慧心所的一分,是染汙慧,也就是「了別慧」受到了染汙,因此要讓智慧能夠快速提升,便是要先去處理這個惡見心所法,將錯誤的知見去除,透過觀行而能心得決定。而常見的錯誤知見雖然很多,但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五利使,因此斷除五利使才有可能使得染汙慧得到基本的對治,因此能顯現正慧而去除主要的染慧,這個就是能夠斷我見的基本條件,也就是他的慧心所不再與五利使相應了。
我們再稍微說明一下有關「見濁」的相關法義。在聖教中有關「見濁」之開示,通常是會跟惡見五利使、修集邪見、破壞正法、像似正法、非法說法、法說非法的內容有關,也就是在提醒我們:身處五濁這樣的時節或環境,就會有在聖教中所開示有關「見濁」之各種現象存在,而且是很普遍的。因此這一方面意味著要接觸純正的佛法並不容易,相對地接觸邪見是很容易的;而另一方面,即使接觸到了正法,也可能因為正法與多數人修學的法不同,容易受到他人之影響,而信心動搖無法領受,這是我們要非常留意的,因此需要逐漸建立自己抉擇法義的能力與習慣。而多一些人能夠與正法相應,對於正法之弘傳也就會多一分力量,而同時也能夠為延長正法住世之時間盡一分心力,這些都是菩薩們應當要作的事。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再來作幾個簡單的結論:
第一點,在眾生與見濁相應的末法時期,充斥著各種像似正法與邪見,這是大家要有的基本認知;也就是傳法者雖然表面上是在弘揚佛法,但是我們仍然要去留意其正確性,才能善護自己的法身慧命。
第二點,佛學研究或佛教史研究,雖然在世間法上有崇高的地位,但是有可能因為取材的內容不合適,而使結論產生問題。
第三點,雖然是同樣在修學佛法,但是有一些因緣會造成修學無法成就,這裡面就包括了「邪解行」在內,這也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
第四點,學人如果能夠建立法義思惟簡擇的基本能力,就能夠保護自己,包括應用「算數行相」與「稱量行相」來思惟整理法義與簡擇種種邪見。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