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法空是空相與空性的共相

第099集
由 正禮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節講到空三昧,那很多人對於空三昧都落入想像,落入想像就成為空亂意眾生。換言之,「空」這個義理,它是兩種空,有所謂的「空性」跟「空相」:空相因為是一般眾生可認識的這個範圍,因為它有法相,所以稱為空相;也就是生滅法,也就是蘊處界的五陰十八界等等、十二因緣這些法。可是,另外有一個法,祂是我們生命的本源,祂是不生不滅法,可是祂的法相極難觀察,不是一般眾生能夠觀察得到,所以我們一般說祂是無形無相的;因為祂是無形無相,所以我們說祂是空性。

那有人就誤會說,這個空三昧就是在我們的行住衣食之間去體驗無我、無我所,然後體驗那個貪婪要如何用空義的道理把它去除掉,認為那樣子就是空——這個所謂的空三昧。其實不然,我們來看看這位法師他就有對於這個空三昧的一種見解,我們來看:「空三昧是由觀無常義,不起染著,心得清淨解脫——心厭有漏雜染,而傾向於離染的清淨解脫。這空定的境界並不很高,近於平常所謂「看得破」,只是心不外馳而求清淨解脫而已。……空等三三昧是不夠的,必須要體證到法法歸滅,不可得,才能我慢畢竟斷,得真正的知見清淨。」(《性空學探源》,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84〜85。)也就是說,這位法師認為在行住衣食之間去觀察那個空三昧,他所獲得的只是一種無常觀,而且這樣的無常觀是傾向於離染的這種清淨解脫;而且他說這個境界並不是很高,就是很近於平常一般人所說的「看得破」。那既然它只是跟一般人平常所說的「看得破」差不多,那當然這樣子的空三昧根本毫無作用啊!他認為說「這樣子的三三昧 (空等三三昧) 是不夠的,還必須要體證到法法歸滅,不可得,這樣才可能畢竟斷」。

其實他這樣的說法也都是很有問題,因為他沒有講到什麼樣的法的範圍。因為總相智是要知道法的範圍才是關鍵,而不是說我觀察一個法,那個法就把它觀滅。那個法把它觀滅,這樣子是沒有用,因為他只是重複觀察身邊的那些東西,他不知道所謂可滅的法的範圍到底有多廣,邊界在哪裡,他無所知;因為無所知,就沒有辦法把所有生滅、所有可滅的法全部把它滅盡。所以空三昧的關鍵,在於能夠知道生滅法的範圍,而這個範圍一定要完整,不可以遺漏,也不可以落入想像,這樣子才能夠產生總相智的功德。所以,空三昧不是要觀法法都是歸滅了這樣的體驗,重點要知道法可滅的範圍到底有多少,應該包含所有它的法性是生滅的,全部要函蓋進去,這樣子才能夠產生空三昧的智慧出來,才產生解脫的功德。

我們來看看在《阿含經》裡面就提到「空三昧」,這裡面提到的空三昧的功德,跟那位法師說的它只是平常的「看得開」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看經文:【舍利弗!當知我昔未成佛道,坐樹王下,便作是念:「此眾生類為不剋獲何法,流轉生死不得解脫?」時,我復作是念:「無有空三昧者,便流浪生死,不得至竟解脫。有此空三昧,但眾生未剋,使眾生起想著之念,以起世間之想,便受生死之分。」】(《增壹阿含經》卷41)佛陀在《阿含經》裡面就說,說祂還沒有成佛道的時候,祂就想說:「眾生是少了什麼事情,少了什麼樣的智慧,才流轉生死的呢?」那個時候祂就想:「是因為沒有獲得『空三昧』的關係啊!便流轉生死。」因為有空三昧這個法,可是眾生如果沒有去獲得,他就起了想著之念,那就會起世間的想,想念世間的種種事情啊!可能想眷屬,想名聞利養,所有世間的事情全部都會產生一種執著;這樣子他就怎樣?流轉生死去了。所以,顯然空三昧是為了解決生死流轉的問題的。

好,那我們看看《阿含經》接著怎麼說:【若得是空三昧,亦無所願,便得無願三昧;以得無願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無想念時,彼行者復有無想三昧可得娛樂。此眾生類皆由不得三三昧故,流浪生死。】(《增壹阿含經》卷41)這段經文在介紹說:獲得空三昧之後,他會獲得無願三昧;獲得無願三昧之後,還會獲得無想三昧。所以顯然三三昧裡面的「空」三昧,能夠引發「無願、無想」其他兩個三昧;可是不能反過來,不能說我先有無願或先有無想,能夠獲得空三昧,沒有這個道理,一定是有這個「空三昧」在前。因為空三昧就是要知道所有的生滅法的全部範圍,如果不得全部範圍,而去想說那個東西我不要,那個東西我不要想,沒有辦法獲得真正的解脫功德的,也不能產生解脫於生死的功德。所以要能夠獲得空三昧的總相智之後,再根據空三昧的內容,一個一個去把這些生死流轉的法,一個一個把它滅掉,這樣子能夠產生解脫的功德。

所以,顯然空三昧為什麼它重要呢?因為它確定一切法的範圍,確認所有蘊處界、十二因緣的法到底有多廣,要把所有可滅的法全部都確認出來。那我們來看看《阿含經》接著又怎麼說:【觀察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我爾時,以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觀視道樹,目未曾眴。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於諸三昧最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也。是故,舍利弗!當求方便,辦空三昧。如是,舍利弗!當作是學。】(《增壹阿含經》卷41)換言之,經文說要「觀察諸法已」,表示要把諸法的範圍全部看進去,然後觀察得到沒有任何的遺漏。所以,空三昧它也有另外的角度來說,就叫作一切法是空的;所以一切法空也是空三昧的別稱,可是這個一切法空它別有意義,我們在後面馬上說。

那這裡說「觀察諸法已,便得空三昧」,表示空三昧的獲得是要觀察諸法之後,表示要把所有的諸法都能夠函蓋進去,這樣才可能獲得空三昧。如果沒有觀察諸法,然後完成,他不可能獲得空三昧的。所以顯然空三昧在說的,是那個一切法的範圍是什麼 (諸法的範圍是什麼) ;能夠知道諸法的範圍,才有可能獲得空三昧這樣的智慧。而且這裡說,已得空三昧就能夠使得這個證得空三昧的人,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顯然這裡說的空三昧,它的意涵是表彰:一個菩薩他能夠證得般若波羅蜜空相相應的這個智慧,它引發出成就成佛之性。所以顯然它也是在表彰:一個菩薩證得般若波羅蜜空相相應的時候,其實他是有證得所謂的空性的——有證得不生不滅法——所以最後能夠成佛。如果他只是純粹證得小乘的空三昧,那他只是停止流轉生死而已,他還不一定能夠成佛。所以這裡說的空三昧,其實是表彰的一種叫作「一切法空」的智慧,所以才能夠最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成佛的智慧。

然後,佛陀說祂得到空三昧之後,在七天七夜裡面眼睛都沒有眨過。為什麼?因為祂知道這個空三昧在所有三昧裡面,它是最殊勝的,它是第一三昧;而且所有三昧裡面的王,也是空三昧。所以,我們綜合《阿含經》裡面 佛陀在說明祂證得空三昧的時候,能夠知道眾生就是缺乏了空三昧,所以流轉生死——表示證得空三昧才能夠不流轉生死,而且證得空三昧之後,能夠成就無上佛道。這個時候所謂的空三昧,不再只是聲聞的那個空三昧,它表彰的叫作一切法空的智慧啊!

那我們來看看這一切法空的智慧說的是什麼呢?其實這一切法空說的是:所謂的「空相」跟「空性」兩個法它的共相。我們來看看在《過去現在因果經》裡面,佛陀就有一個祂因地的時候,如何證得一切法空的這個意涵:【爾時如來既授記已,猶見善慧,作仙人髻,披鹿皮衣;如來欲令捨此服儀,即便化地,以為淤泥。善慧見佛應從此行而地濁濕,心自念言:「云何乃令千輻輪足蹈此而過?」即脫皮衣,以用布地,不足掩泥,仍又解髮,亦以覆之。如來即便踐之而度,因記之曰:「汝後得佛當於五濁惡世,度諸天人,不以為難,必如我也。」于時善慧,聞斯記已,歡欣踊躍,喜不自勝;即時便解一切法空,得無生忍,身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以偈讚佛:「今見世間導,令我開慧眼;為說清淨法,去離一切著。今遇天人尊,令我得無生;願將來獲果,亦如兩足尊。」】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1)

我們這裡可以看到這個善慧仙人,其實就是 釋迦牟尼佛祂的因地。祂在因地的時候有見到 佛陀,那 佛陀看到這個善慧仙人,他有那個因緣可以證悟了,所以祂就把這個土地化現成淤泥。這善慧仙人的善根發起,他就把他的鹿皮衣布在這個泥地上面,讓 佛陀能夠走過去;可是鹿皮衣鋪上去,泥地還是沒辦法掩蓋啊,所以他把他的長髮也鋪地了,來讓 佛陀走過去。這個時候,佛陀當時就來授記善慧仙人說:「將來你會成佛,而且你將來成佛之後,你也會跟我一樣,像今天這樣子可以度脫很多人,福慧兩足尊。」當時這個善慧仙人就非常高興,然後當時就解得一切法空、得無生忍。

如果有人讀到這個地方,認為說一切法空,不就是把一切法空無掉嗎?那怎麼會叫作得無生忍呢?無生忍的意思就是要證得有一個法祂是「本來無生」的;可是本來無生的法,怎麼會是用一切法空來詮釋呢?這兩個東西怎麼會一致呢?其實這就涉及到「一切法空」它是「空相」的一個表彰,可是它同時也是「空性」的一個表彰;然後這兩個空——空相跟空性,它們兩個有一個共相,這個共相就稱為一切法空。所以在《般若經》裡面經常講一切法空,可是一切法空不是只有蘊處界的一切法空,它還涉及空性心,涉及我們生命的本體,它其實也是一切法空。

我們來說明為什麼空相跟空性,它都是一切法空作為共相呢?因為一切的生滅法,它就叫一切法,這一切法最後都會空無,它會滅盡的,所以它稱為一切法空。所以很多人能夠理解一切法空指的就是五陰、十八界、蘊處界所有因緣法,最後都會變為空無,他只理解一切法空是這個層次。可是一切法空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它所指的就是金剛三昧的那個心體。為什麼這個心體也稱為一切法空呢?因為這個心體祂是不生不滅法,在這個心體上沒有任何的一切法——沒有任何的生滅法。我們以前曾經講過三三昧,講過跟一實相印的關係,我們就有說到空性它就像是個容器,這個容器裝滿了五陰,五陰就是生滅法,五陰就是諸法、就是一切法;當我們要看到這個容器的時候,我們就要把所有的蘊處界把它滅盡,這叫滅諦;滅盡之後我們就看到心體了,看到這個容器了。所以這個容器,如果我們要看清楚它的本體——這個容器的本體——就是把五蘊都滅掉的一個現象,那叫滅諦。也就是說這個心體,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個心體上沒有任何的一切法,所有的諸法在這個心體上統統要滅盡;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個心體也稱為一切法空。因為這個心體根本沒有一切法,因為祂的本體不是一切法,所以在這個心體上沒有辦法有任何的生滅法可以附著的。

所以,生滅跟不生滅兩個是可以同時存在的,而且是生滅的一切法必須依於不生不滅的空性的這個真實法才能存在。而這兩個法有一個共相,這個共相就叫作「一切法空」;因為所有的生滅法統統最後會滅盡,稱為一切法空。然後在這個心體—這個不生不滅的心體,所有的生滅的一切法沒有辦法在這個心體上面存在;因為這個心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法,所以這個心體也是一切法空。因為這個心體是一切法空,蘊處界的一切法也是一切法空,所以它有一個共相,這個共相就叫作一切法空。

所以善慧仙人,就是 釋迦牟尼佛的菩薩道的以前的前身。當菩薩的時候,祂解得一切法空的時候,祂同時獲得兩種總相智:一個就是空相的總相智,就是空三昧;祂也同時獲得了空性的總相智,就是金剛三昧。這兩個——「空三昧」跟「金剛三昧」——它有一個共相,也可以稱為空三昧。為什麼?因為空三昧就叫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空就成為空相跟空性的共相,這兩個法的共相就稱為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空可以表彰蘊處界諸法最後都可以滅盡的這個道理,那就叫滅諦;一切法空也表彰諸法滅盡之後還有一個心體,這個心體上也是一切法滅盡的,所以這個心體也是一切法空,所以滅諦也可以稱為一切法空,所以一切法空就成為空相跟空性兩類法的共相。

所以,為什麼會說須菩提他樂行空三昧,而且這個空三昧是跟般若波羅蜜空相相應?因為這個空三昧一切法空,同時成為空性、空相它們兩類法的共相。所以空三昧有時候也可以表彰菩薩的智慧,因為菩薩同時也證得空三昧,同時也證得那個心體。所以一切法空既可以說屬於生滅法的自相,也可以稱為是這個真實心祂的一種自相,可是兩個合起來有一切法空的共相,所以一切法空成為兩類法的共相。所以我們理解了一切法空是兩類法的共相,我們去閱讀經典、閱讀論典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大乘法它的函蓋的範圍是廣闊的,是包含了「空三昧」跟「金剛三昧」。

好,那今天我們就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