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亂意眾生錯會空性與空相

第096集
由 正禮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次《勝鬘經講記》我們剛好介紹到「空亂意眾生」這個階段,那這個經文我們來重新唸一遍,讓我們知道「空亂意眾生」在經文裡面的位置。【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何以故?於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剎那不住;不種眾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世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世尊!如來藏者,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如來藏者,墮身見眾生、顛倒眾生、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空亂意眾生」指的就是說,對於「空」這個法,他產生錯亂的理解,就叫作「空亂意眾生」。

「空」在佛教裡面,它是一個很大的題目,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空很難令人理解,在佛法裡面有非常多談到「空」的內涵。那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佛法中,事實上有所謂的兩類法:一類法就叫作生滅法,另外一類法就是不生不滅法,法界中就是這兩類法;這兩類法剛好有它獨特的名稱,一個叫作「空相」的法,一個叫作「空性」的法。所以這個空相跟空性,其實它就會有所謂的共相的問題,這共相就叫「空」。所以有時候這個「空」,到底指的是空相呢?還是指的是空性呢?那就要由經文的前、後文,或者是說實證者他所想要表達的那個內涵,來確定它的意涵。那我們說不管是空相或是空性,其實它代表的就是法界中的兩類法,這兩類法其實就是所謂的總相智。

我們可以知道在《阿含經》裡面就有提到所謂的總相智,而這總相智有兩類法。我們來看看《阿含經》裡面,對這個部分由舍利弗的敘述可以來看出來:【舍利弗白佛言:「我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總相法我則能知。如來為我說法,轉高轉妙,說黑、白法,緣、無緣法,照、無照法。如來所說,轉高轉妙,我聞法已,知一一法,於法究竟,信如來、至真、等正覺,信如來法善可分別,信如來眾苦滅成就,諸善法中,此為最上。世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所有沙門、婆羅門無有能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長阿含經》卷12)舍利弗在這段經文裡面,他就有提到有所謂的總相智的問題,這總相法呢,它就有所謂的黑法、白法,緣、無緣法,照、無照法。

我們說這個黑法就是世間法,它是生滅變動的,這個就叫作黑法。也許我們世間人認為說,我們行善啊!這應該是好的法吧!應該屬於善法吧!可是在佛法裡面,認為說即使生天的善法,其實那都是由這個意識境界所進行的,所以最後這個意識境界,能夠有生天的善法,它同樣能夠有造惡的惡法;所以整個來看,其實跟意識相關的這些法,它都稱為黑法。那「緣」的法也是一樣啊!因為它是因緣所生,所以它可以因緣所生生善、因緣所生生惡。「照」,我們可以有了知境界,這叫作「照」的法,所以它可以了知善的境界、了知惡的境界,這叫作「照」法,所以這是屬於一類法。

另外,還有一類法叫作白法、無緣法跟無照法。什麼叫白法呢?祂是清白、清淨、無染的,而且是無始劫祂都不染著的。因為這個法,祂是法界的實相,祂是眾生的本體,然後這個法祂是不生不滅法;這個不生不滅法祂是如如不動的,所以祂對於眾生在三界裡面的這些法,祂是不了知的,所以說這個法祂就稱為白法。那祂也是無緣法,表示說祂不是因緣所生法,因為祂是在法界中本來存在的一個法。而且祂也是無照法,說明這個法祂是沒有境界的,祂不會像我們的眾生心,可以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或是有一種知覺,祂都沒有這個東西,所以說祂叫作無照法——對於境界祂不去照了。所以法界中就有這兩類法:一類就叫作生滅的,它是黑法,它是因緣法,它是照了境界的法,這個也叫作空相;因為它可以照了境界,所以它就是有相貌的,眾生是可以了知它的相貌。那另外一類法就是不生不滅法,祂是白法、無緣法、無照法;因為祂沒有境界相可以讓眾生去認識祂,所以我們就特別說不以祂這個相來說祂,而用性來說祂,所以就稱為空性。

那如果有一個人因為修學佛法之後,他能夠瞭解所有的生滅法的總相,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已經了知了空相的法,他就可以證得一種獨特的三昧,那就叫空三昧。因為所有的生滅法最後都會滅盡,變成空無,所以能夠了知一切法它的所有的範圍,能夠正確了知「之後它必然終歸滅盡」。因為這樣子他證得了一個叫作空三昧,證得空三昧就獲得聲聞見道的初果。如果是證得所謂的不生不滅法,那這個時候他就可以知道什麼叫作不生不滅的、能夠如如不動的,祂能夠永遠清淨,不是因緣法,祂也不了別境界的這樣的法。這個法在《阿含經》裡面把祂稱為叫作金剛三昧;為什麼稱為金剛三昧呢?因為這個法,祂是沒有任何的方法可以把祂破壞掉的,所以那個叫金剛三昧。

在大乘法中,有時候所謂的《金剛經》所說的,也在講這個不生不滅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涅槃、本際等等等等,祂有很多的名稱。可是在《阿含經》裡面,特別把證得法界的根源、眾生的本體的這個不生不滅法,把那樣的智慧稱為金剛三昧。而且這個金剛三昧跟空三昧兩個有相當多的關係,我們來看看《阿含經》裡面怎麼樣來介紹金剛三昧的:【爾時,等壽、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剛三昧。當於一時,等壽比丘在閑靜之處,入金剛三昧。時,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見此比丘坐禪,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今日以取無常。」是時,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諸草木,積比丘身上,以火燒已,而捨之去。】(《增壹阿含經》卷45)這是在說明:賢劫的時候,在 釋迦牟尼佛之前有一尊佛,叫作 拘留孫如來,祂有兩個大弟子,一個叫作等壽,一個叫大智。因為他們等壽跟大智兩個比丘,都是證得金剛三昧了。可是有一次,這個等壽比丘進入了金剛三昧(在山林中進入了金剛三昧),當時旁邊有一些牧牛的人、牧羊人,或是去那邊撿些柴火要來燒的人,就看到這個比丘怎麼坐在那邊都沒有動靜,他們就認為「這個比丘已經捨壽了、往生了」。他們就撿了一些木柴,就把他火化了(把他荼毘了),然後他們看到火燒起來,他們就離開了。

那我們看後面的結果如何?【是時,等壽比丘即從三昧起,正衣服,便退而去。是時,比丘即以其日,著衣持缽,入村乞食。時,諸取薪草人見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謂言:「此比丘昨日以取命終,我等以火焚燒,今日復還活,今當立字,字曰還活。」】(《增壹阿含經》卷45)就是說,這些人把柴啊、草啊,把它堆在等壽比丘身上,放火燒了之後,他們就離開了。可是這個火並沒有真正傷害到這個等壽比丘,所以這個等壽比丘他離開了這個金剛三昧之後,把衣服整理整理他就離開了,他也不覺得有什麼異樣,然後他還去村莊裡面乞食。結果當時去拿這些木柴、草的堆在等壽比丘(身上)的取薪草人,就說:「這個人不是昨天已經死掉了嗎?而且我們還堆些柴火把他燒了,怎麼他現在又活過來了!」他們覺得非常驚訝,就把他取一個特別的名稱,就叫作「還活」。

那接下來 佛陀還說明這個「金剛三昧」的功德。我們看經文:【若有比丘得金剛三昧者,火所不燒,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為他所中傷。如是,比丘!金剛三昧威德如是。今舍利弗得此三昧,舍利弗比丘多遊二處:空三昧、金剛三昧。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金剛三昧。如是,比丘!當作是學。】(《增壹阿含經》卷45)釋迦牟尼佛把賢劫 拘留孫如來當時的兩個比丘都證得金剛三昧的這個事情,還有遭遇到被火焚燒結果安然無恙的這樣的事蹟跟大家說;然後說這個金剛三昧是火所不燒的、水所不漂的,也不是任何人可以傷害的。而且特別說舍利弗他也證得這個金剛三昧,而且說啊,舍利弗經常在他的內心中遊於兩個處所:一個叫作空三昧,一個叫作金剛三昧。所以顯然空三昧跟金剛三昧,它是兩個不同的智慧的。

空三昧就是我們剛剛前面說的,它是屬於蘊處界,它是屬於生滅的一類法;這個部分能夠知道它整體的範圍,看出這個總相,知道它最後都會變成空無,所以這個叫作空三昧。那這個金剛三昧就有別於空三昧,祂是一個不生不滅的法,祂是沒有任何法可以破壞祂的——所以這個等壽比丘入了金剛三昧,火照樣不能燒祂。所以說,這個金剛三昧所指的,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的本體——第八識阿賴耶識。因為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經過生生死死來到現在,祂還是成為我們的這個本體,成為我們的法身;所以顯然這個法,祂是猶如金剛,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以破壞祂的。所以因為這樣子,如果有人證得這個法,就稱為說他證得了「金剛三昧」。

那這個金剛三昧跟空三昧,其實它是有一些關係的;也就是說,要把一切法都能夠瞭解它的範圍之後把它滅盡,就可以看出原來還有一個金剛三昧在。所以我們在佛法裡面有說四聖諦:苦、集、滅、道。這個苦集滅道裡面的滅諦,其實它不是說把所有的法滅掉之後就沒有東西了;如果把所有的一切法滅掉之後沒有任何東西剩餘的話,那叫作斷滅,那個不能稱為滅諦。滅諦所說,是它有一個真實法,這個真實法是因為把所有的法都把它滅掉之後,還有一個法存在,所以祂是一個真實理。不是說因為它是「滅」諦,把所有的法滅了之後什麼都沒有,那這樣子就不是真正的道理。所以滅諦說的是有一個真實的法,這個真實的法,如果你把祂看清楚的時候,是要把一切法滅盡的;所以說這個滅諦,就是要以滅盡一切法的眼光來理解說:滅盡一切法之後,還有一個生命的本體,這樣才叫作滅諦。

所以,顯然空三昧是作為證得金剛三昧之前的一種智慧;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要能夠證得金剛三昧,一定要先有空三昧的智慧。因為他要能夠把所有的一切法,什麼叫一切法呢?就是我們的蘊處界、我們的身心當作是一個整體;然後當它滅盡——就是一個人死亡之後(滅盡了身心之後)——還有另外一個法,另外那個法如果能夠實證到,那就獲得「金剛三昧」。

所以,顯然空三昧跟金剛三昧它們彼此之間是有互相連帶的關係;也就是說,空三昧是看到我們的身心皆可滅盡,可是還有另外一個法祂存在,那個法能夠證得祂,就叫作金剛三昧。可是如果沒有金剛三昧這個觀念的人,他說:「我把蘊處界都滅了(把身心都滅了),人死了就沒有了。」那這樣的話,他也不會有空三昧。空三昧是因為有一個法祂存在,使得蘊處界滅了之後,在未來世在流轉的時候還能夠再出生。所以他這些蘊處界能夠再出生,是因為他有一個金剛三昧裡面的金剛的這個心,祂能夠出生一切法,所以空三昧跟金剛三昧,它有彼此的相關。由於有生滅的法跟不生滅的法和合成所有眾生的這個生命,所以眾生才有輪迴可言。所以一個完整的生命,它一定是有所謂的空三昧跟金剛三昧和合起來的;而且這兩個智慧合起來,才能夠正確地看到一個完整的生命。所以,空三昧跟金剛三昧就有這樣子彼此相關的關係。

那我們看看這個在《勝鬘經》裡面,在前面的部分應該已經有老師來說明滅諦的道理,那我們看一下這個經文再來互相呼應一下:【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譬如生盲不見眾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識所緣,亦非二乘智慧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我們看勝鬘夫人就說滅諦這個道理,它不是一切眾生的心識能夠去緣它的,因為無法想像怎麼會人死了之後,還有一個法存在?很難理解。那祂也不是阿羅漢或是辟支佛他們的智慧境界所能理解的,因為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把自己滅了、入了無餘涅槃,可是其實他是自己消失掉了;那他自己把自己滅掉,捨壽之後是什麼,他也不知道。所以顯然這個滅諦,不是一切的凡夫眾生或者是二乘的聖者所能理解的。

所以,勝鬘夫人就特別在這個《勝鬘經》裡面強調滅諦它是不思議的——就是不是一切的眾生他內心裡面可以想像得到的,他一定要經過大乘法的熏習,然後還有一些禪法的鍛鍊,他才有機會經由空三昧的證得之後,再證得金剛三昧。這樣才能夠確實瞭解滅諦到底真正所要說的內涵是什麼,而這個部分就是金剛三昧的智慧所要實證的部分。那關於金剛三昧祂的其他的部分跟常見、跟斷見的關係,我們在後面再來跟各位介紹所謂的證得金剛三昧之後所引發的智慧的內容。

我們就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點擊數: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