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恩、三寶、勝義僧(三)

第108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

前面兩集我們依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提到了有四種恩,又依於從四種恩一直講到了三寶,也引用了這樣子的《優婆塞戒經》而講說了歸依佛——所謂的三寶當中的佛寶,才是真實的歸依三寶。因為三寶當中的法寶乃至僧寶都是依於最後身菩薩,依於這一個所謂的修道位,尚未成為最後身菩薩之前,歸依於這樣子的兩種「後身菩薩」乃至「修道菩薩」,而來建立所謂的,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當中的後面兩項所謂的「法寶」與「僧寶」。

延續上一單元,我們這一邊再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面,世尊為我們講說的佛寶,而來解說三寶恩當中的這樣子的法寶。我們看一下經文:【善男子!於法寶中有其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無漏,能破無明煩惱業障。】(《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佛在這裡說了,這裡的法寶不外乎佛,乃至佛教導諸菩薩,乃至諸菩薩設諸方便不違佛所教導而來教導這樣子的下位菩薩所應修行的三乘菩提這些教法,特別是大乘的修行法門,這裡總結為「教、理、行、果」。

那何謂「教法」呢?《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了「聲名句文名為教法」,換句話說,這些依於六塵而顯現的這樣的諸多可以相應於六識,而可以讓這個聽聞之人而來依於這樣子的音聲、名句而能夠聽聞,聽聞之後能夠思惟,思惟之後而能夠修行、而能夠證果。這些種種的善知識親口所說,您親耳所聞,乃至佛與諸大菩薩所流傳下來的這些經論,您因閱讀之後,一樣是聽聞思惟而能夠修行,所謂的成就聞、思、修慧;當然這樣的聞、思、修慧,是相應於我們之前所謂的「三歸、五戒、四種修」裡面這樣的「四種修」。而要有真實修行之前,千萬也別忘了要有三歸、要有五戒,因為不歸依佛、不歸依法、不歸依僧,沒有所謂的三歸(以此三歸)而來依於有六隨念當中的「念佛、念法、念僧」,而再來的「念戒」。所謂的佛、法、僧、施、戒、天(或是有時候說不是念天而說是念修),修學這樣的六隨念都必須以一佛寶為主要之所依;依於這樣的一佛寶,才有後面所謂的聲名、句文而成為三乘菩提的教法。因為一切菩薩所說,必定不可能違於諸佛所說,也不可能越於諸佛所說還有更為深妙之三乘菩提可論。

那經文又繼續講「有無諸法名為理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這裡法寶所謂的「教、理、行、果」這四種法寶,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這裡說到了「有無諸法」,換句話說,就是叫「有法」,或是叫作「無法」,這樣的兩種法稱為「理法」。這裡我們要引用《瑜伽師地論》來作一個簡單的對應,方便菩薩們能夠有一個資料可以作為正思惟的參考依據,在《瑜伽師地論》卷45說到了:【問:何故唯立三三摩地,無過無增?】就是有人問而論師寫下來了,或者是說 彌勒菩薩這樣子回答了:【答: 法有二種,謂有、非有。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為非有。】這裡《瑜伽師地論》卷45的論文,剛好相對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這裡在講到三寶當中的法寶,所謂的「教、理、行、果」四種法寶當中的「理法」。依《瑜伽師地論》這裡完全可以互相參照的經文,我們就知道法分為兩種:有為、無為,叫作「名之為有」,就是「有法」。這個有法,如果以三自性法來作一個對照,有為法其實就是生滅法,無為法指的就是圓成實性心這一法。可是請菩薩們千萬記得,這裡的有為、無為的「無為」,千萬不要把它如同一些謗法的惡知識而來說:依於《百法明門論》這樣子的一百法當中,(第)八識心王也是攝屬於六無為法之外。換句話說,八識心王裡面的第八識(凡夫的阿賴耶識),祂其實不是無為法,因為祂不是四所顯示故的六種無為法——所謂的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這六種無為法不含攝這個阿賴耶識。可是這百法當中無為法只有六個(一百減六——九十四),八識心王當中的第八識,祂不是無為法,所以阿賴耶識是有為法,阿賴耶識是生滅法,所以正覺講堂 平實導師所說有誤,這樣子的愚癡謗法,嚴格來講只是自己對於這個《大乘百法明門論》完全沒有理解。

回歸相對於這個《瑜伽師地論》,我們剛說到了這個「無為法」指的是非一切生滅法造作、有作有為而才出生之法。這個無為法指的就是「無為自在」——本來自己就存在,不依於蘊處界任何其餘的生滅法、有為法而出生祂。這裡的「無為」,絕對不是《百法明門論》所謂的五位百法最後一位的「四所顯示故」(都說四所顯示故了)。我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我們說五位百法明門,我們說「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我們說「四所顯示故」,這個「四所顯示故」的「真如無為、虛空無為」種種的無為,它是顯示之法。所以 平實導師在《燈影》當中,舉說了離開花體沒有美麗可言,或是說離開刀體沒有銳利可言;可是卻有一班愚癡人:我去花店買花,我只要買花的美麗,我不想付更多的錢把這朵花帶回家;我去刀具店,我只想買這一個刀的銳利拿回家去切,可是我不想花太多錢去買這一把刀這個刀體。這種愚癡人才會愚癡地誹謗說:「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裡面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祂不是『六無為』裡面的一法,所以祂是『有為法』,所謂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有為法必定是因緣和合之法,是緣起之法、是生滅之法,所以阿賴耶識就是生滅法,阿賴耶識是可滅之法。」

而正覺講堂以這樣子的阿賴耶識和與所謂的諸多經論,譬如說《華嚴經》,譬如說《楞伽經》,這樣子的以所謂的《成唯識論》所依的六經、十一論裡面的諸經而來講說阿賴耶識,難道竟然也是錯了嗎?《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這些誹謗阿賴耶識,不瞭解所謂的《百法明門論》當中的八識心王這個第八識祂主要指的是:你、我現下還是凡夫,而現行在三界當中出生這個蘊處界法,總這個五蘊,總這個十八界,總這個十二處,這一切生滅有為法剎那生、剎那滅,這一些波浪法都從藏識海所出生;這一些藏識海所出生的這些波浪法,不可能在這個蘊處界波浪當中找到祂出生的原因。所以,在《百法明門論》當中這個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在心王這一法當中提到第八識,嚴格講祂是偏向於現行第八識而言:是偏向於第八識雖然有受熏、有持種、有根身器,可是不偏向於受熏、持種。因為受熏、持種絕對不是三界當中任何生滅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沒有任何一法能夠受熏、能夠持種。而只是偏向於受熏、持種、根身器當中的這樣子的五根身,也當然要包括這個;講「有根身」可能會更理想,講有根身這樣子會把意根含括進去。乃至包括兩種世間,剛剛的「五蘊世間」,還有所謂的「器世間」,能夠出生這兩種世間,能夠出生這一些生滅有為的蘊處界一切法,能夠出生這個三自性法當中的依他起性法,乃至所謂的遍計執性法;能夠出生這樣的法,祂是圓成實性心,是真實存在的心體。

一些謗法凡夫們不可以錯誤地依於《百法明門論》而誹謗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是有為」,因為最簡單的,我們只要依於所謂的「算數行相」,還有所謂的這一個「稱量行相」,《瑜伽師地論》裡面 彌勒菩薩教導我們該如何正思惟的兩個入門的第一個「算數行相」:五蘊只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各自不可能有第十三處,乃至不可能有第十九界,也不可能有第七入;生滅法的範疇,你從蘊處界乃至就所謂的陰入界而來說,都是只到此為止,所謂的「盡所有性」。雖然「盡所有性」也不是只單獨講這樣的「算數行相」的,也「到其邊際而沒有辦法超越過去」,所謂的類似十二因緣裡面的「齊識而返」,五蘊也是齊五而返,沒有第六蘊這樣子的算數行相。

如果你要誹謗阿賴耶識是生滅法,那請問阿賴耶識是五蘊當中的哪一蘊?阿賴耶識是六入當中的哪一入?阿賴耶識是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總為十八界當中的哪一界?再反過來講,蘊處界不管是哪一蘊、哪一處、哪一界,有沒有任何一法能夠受熏、能夠持種?這些相關的,我們在以前就依於來解說「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阿羅漢不是佛」。我們依此而來解說四阿含所說的絕對不是成佛之道,反過來而證明說:「既然阿羅漢不是佛,阿含所說也只是小乘法,當然大乘佛經才是真正成佛之道所依,而大乘畢竟是佛說。」依這樣子的道理,我們曾經來講說大乘與小乘的區別。

那回到這裡,我們還是要來提醒所有能夠有正思惟能力的菩薩,千萬不要被這一些愚癡誹謗不生不滅法——不在蘊處界卻能夠出生蘊處界的這個阿賴耶識,說祂是如夢幻泡影,說祂是有為法。而不了知說這樣子的第八識的現行,祂的無漏有為法的運作,乃至祂出生了第七識,乃至出生了後面的種種的六種識,乃至相應的心所有法;乃至所謂的依心王、依心所有法而出現的二所現影故的這樣色法。乃至依這樣子的有「八識心王」,有八識心王相應的「心所有法」,還有依這樣心王、心所而出生的「影像假法、影像色法」,所謂的二所現影故的「色法」;而依於這樣的色法才又出生的「心不相應行」,所謂的時間、空間、方位、數目、次第。依於這樣的心王、心所有法,二所現影故的假影像法,乃至更等而下之的,必須依前面的心王、心所才出生的心不相應行的這一些遍計執性最相應的這一些時間法、空間法、文身、名身、句身法,不離這樣子的文身、名身、句身、時間、空間,乃至這樣後天依於「顯境名言」而施設的「表義名言」種種的人間的語言,不管是中文、梵文、藏文、英文,依這樣子才最後成立的所謂「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 三位差別故」,而最後才出生的「真如無為」。

我們之前影片曾經說過,譬如說這四方形虛空說它是真如無為,三角形虛空說它是想受滅無為,乃至菱形虛空說它是其他的、譬如說擇滅或是非擇滅無為;這些無為法都是假法,因為它還列在「三位差別故」心不相應行這一些人為施設建立的數目次第法之後。而把這樣子等而下之又下之,而最後方便建立這樣子的無為法(《百法明門論》第五位的無為法),而來說這個阿賴耶識不是真如無為,阿賴耶識不是虛空無為,所以阿賴耶識依於《百法明門論》,祂應該是有為法、是生滅法。這樣的誹謗真是非常的要不得。

好,回來法寶當中「有、無諸法,名為理法」。後面經文說到了:「戒定慧行名為行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而依於戒定慧這樣的三種行,譬如說地上菩薩依「增上戒」、「增上心」,乃至「增上慧」第六度般若(般若度)相應的種種的地上菩薩相應的這一些道種智;增上心、增上戒、增上慧,而從初地而到十地,這才叫作是法寶當中的「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所謂的「教、理、行、果」的「行法」。當然這裡的戒定慧行這些行法,必須依於諸佛如來,乃至菩薩依於佛所教導而所留下來的教法。乃至於教法當中深思其理,對於「有、無諸法」能夠依於《瑜伽師地論》卷45,我們所說的「有為、無為,名之為有」,乃至了知後面所說的:什麼叫作「非有之法」?也就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這裡面所說的有、無諸法裡面的「無法」,就是非有之法。換句話說,非有之法依於《瑜伽師地論》卷45把它定義成我及我所,這些是遍計執法,是從來不曾真實存在的法。理法、行法之後,依這樣的戒定慧行而能夠修行三乘菩提,特別是大乘菩提,而能夠證得有為果以及無為果,這才叫作法寶當中最後一項的「果法」。

佛又說了:【如是四種名為法寶,引導眾生出生死海到於彼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這裡剩下一點時間,我們就把《瑜伽師地論》卷45後面所說的這樣子的「有、無諸法」,相關於這一個「三三摩地」的論文作一個簡單的解釋,順便把它跟這個三寶「佛寶、法寶、僧寶」當中的 佛為我們演說的所謂的歸依於最後身菩薩才是「法寶」,來作這一集的一個總結。在《瑜伽師地論》卷45裡面後面說到的:【於有為中,有無願故,可厭逆故,當知依此建立無願三摩地。】換句話說,這裡《瑜伽師地論》論文所說的,有人問到:為什麼只立了三三摩地——「空、無相、無願」?為什麼沒有第四種呢?沒有「過」呢?也沒有增加,沒有第四種、第五種呢?彌勒菩薩是依於一切諸法就只有三自性法,包括有為、無為法,有為法特別是指無為法這個自在法這一個阿賴耶識——圓成實性心、圓成實性法——所出生的依他起性。這裡的有為特別是指祂的無漏有為性,是純清淨性,因為有時候「依他起」,我們在某一些的場合、某一些的論文也會說「有漏的依他起就是遍計執」,這個是要稍微作一點區分。

「我及我所,名為非有」,這裡我們剛說過了,這裡指的特別是指三自性當中,特別是相應於煩惱障、人我執這樣子的一個非有之法、遍計執性法。「於有為中,有無願故」,換句話說,於這一個阿賴耶識所出生的依他起法,這個蘊處界法,還不提到生滅相相應的這樣遍計執性法喔!「有為法當中,有無願故」,換句話說,菩薩於這些蘊處界法他無所願求。無所願求這裡指的意思是說,於這些有為法的運作當中,他依於所謂的圓成實性心是不生不滅法,圓成實性是不生不滅,由於這個圓成實性心所出生的蘊處界,方便稱它為「依他起性法」,是相應於依他起性,我們是要說它是生滅法;而眾生凡夫卻在這個無漏有為的生滅法上面,在依他起性法「蘊處界」法上面,他馬上就在這一個生滅法上面建立了「人、我、眾生、壽者相」所謂的「生滅相」的執著,這裡的生滅相指的當然就是遍計執性、遍計執相;依這樣的三自性相對應於不生不滅法、生滅法、生滅相,我們回來這裡的論文就應該知道:這裡所謂的「於有為中,有無願故」,這裡的無願,不是說菩薩要如同定性聲聞人,要於蘊處界的出生無所求、無所願,希望要滅掉蘊處界,不是這個道理!如果是這樣的話,菩薩就變成定性聲聞人,要滅掉蘊處界,要讓這些一切有為法、生滅法永滅無餘,所謂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是這個道理!這個「於有為中,有無願故」,是指於這樣子有為依他起性法——蘊處界法,非善非惡的無漏有為法的現行運作當中,他不會在這一個依他起性的生滅法上面起於相應於煩惱障與所知障的著相的一個俗願;乃至未成佛之前所有的願都是俗願,都不是真實願。於這樣的依他起性法,他無所願求令於生滅法上起生滅相故,因為這樣的於生滅法上起生滅相,起煩惱、所知二障的現行的著相,是可厭逆故,所以依此而建立「無願三摩地」。

後面又說到了:【於無為中,願涅槃故,正樂攝故,當知依此建立無相三摩地。】(《瑜伽師地論》卷45)我們這裡的無為法,雖然也可以含攝《大乘百法明門論》後面所說的「真如無為、虛空無為」,可是實際上還是依於這個七轉識,特別是意識、意根,相應於祂所證,然後「四所顯示故」的真正的這樣子的無為心或是無為法性;在無為心中知道這個無為法性的如如性,而能夠心願住於真正是諸佛如來所住的無住處涅槃,而非二乘所相應的有餘、無餘涅槃,這才是相應於真正的所謂三摩地當中的「無相三摩地」。

【於非有事,菩薩不願亦無無願,然於非有菩薩如實見為非有,依此見故當知建立空三摩地。】(《瑜伽師地論》卷45)換句話說,三三摩地當中的空、無相、無願的空三摩地,那是依於「遍計執性法」,本來就從來都不是真實存在,都只是主要依於這一些「文身、名身、句身」,如同虛空當中的雲煙塵霧而建立的這一些虛妄法,它如同月有二影,它是假相存在。這些法義的部分,我們只能等待下一次單元,我們再來繼續聊下去。

祝願各位菩薩們:修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