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的本際

第084集
由 正超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勝鬘經講記》這部書的導讀,這部講記是為了幫助大眾能瞭解並實證佛法大意的真實內容,期望透過本節目的探討,讓各位菩薩能在佛法的修證上得以建立起實證的方向。

前一集已經有提到 佛在三次轉法輪中,都已說到法界實相心第八識真心如來藏,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階位使用不同的名稱而已。譬如 佛在初轉法輪阿含期時,以一個涅槃的本際來隱說法界實相心,而在第二及第三轉法輪,則用「隱密相」及「顯了相」直接明說法界實相的存在及內容。佛在初轉法輪阿含時經常開示:蘊處界等法不是常住法,而是虛妄會生滅的法;二乘人只要現前觀察這些法都是虛妄法,並將這些虛妄法如實觀行而心得決定消滅掉,就能夠成就阿羅漢的證境,於捨壽時就能入無餘涅槃,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自住的境界。既然阿羅漢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在捨壽後入無餘涅槃,就一定不像外道修行人所入的斷滅空一樣!如果是斷滅空,當時人間就已經有斷見外道,主張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無自性空,根本就不需要人天至尊的 佛陀辛苦來到人間化度有情眾生。可是 世尊還是來到人間廣度眾生,顯然阿羅漢入涅槃並不是斷滅空,一定還有一個眾苦所依止的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所以阿羅漢才會「因內無恐怖、因外無恐怖」而入無餘涅槃。

也因為這樣的緣故,世尊才會在《雜阿含經》卷10中開示:【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在經中 佛已經很清楚地為大眾開示:「眾生於沒有開始的生死之中,為無明所遮蓋,為貪愛的結使所繫縛,因此在漫漫長夜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都不知道有一個眾苦所依的本際存在。」這個眾苦所依止的本際,其實就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本際。因為聲聞人不需要證得這個本際,他只要去斷除蘊處界的貪愛,就能夠入無餘涅槃,處於本際極寂靜的境界中;因為這樣的緣故,聲聞人相信 世尊的開示,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知道還有一個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所以才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捨壽後從此在三界中消失了。

聲聞既是如此,緣覺亦復如是,緣覺人觀察十因緣知道有一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也就是蘊處界都是以這個「識」為根本,而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出生。所以緣覺知道有個識的存在,祂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入胎識,與聲聞人一樣,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因此在捨壽後於三界中消失了。顯然聲聞與緣覺都知道有個本際存在,只是無法證得。既然二乘人都沒有證得無餘涅槃的本際,世尊就不會很詳細地解說這個本際到底有什麼樣的內涵。所以說,世尊在初轉法輪阿含時,隱說無餘涅槃的本際。

到了第二轉法輪般若時,世尊觀察阿羅漢們心量漸漸增長,進而迴小向大,因此證悟的因緣漸漸成熟,於是開始講解般若諸經,譬如《金剛經》、《心經》等經。講生滅不已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攝歸不生不滅的無住心、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等心;所以,蘊處界及諸法也就不生不滅了,這是以「隱密相」來說明一切法歸攝於第八識如來藏。並且幫阿羅漢們悟得此心、證悟般若,使得阿羅漢不僅成為真實義菩薩,而且發起了般若智慧,其智慧遠遠超過阿羅漢所證的十智。由此可知,世尊於第二轉法輪明說法界實相,只是這個法界實相,改名為無住心、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等心。

到了第三轉法輪方等時,世尊開示唯識增上慧學,說這個法界實相有種種不同的名稱,譬如心、阿陀那識、所知依、種子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等,其實都是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修行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稱而已,讓菩薩們能夠修學無生法忍的道種智,在斷盡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及無始無明上煩惱種子隨眠之後,最後得以成就一切種智的究竟佛。由此可知,世尊於三轉法輪已經明說法界實相的種種體性,所以才會在唯識經典中,開示這個法界實相有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

從上面說明可知,二乘人僅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可是還有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所知障尚未斷除;雖然沒有實證法界實相,卻不妨礙二乘人入無餘涅槃。然而菩薩如果僅斷除了煩惱現行,他還是無法成就佛道,所以必須依照 世尊的開示,於第二、第三個無量數劫去斷除煩惱習氣及所知障。所謂的習氣就是慣性、本能。如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27的開示:【「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

也就是說,習氣就是煩惱殘留的氣習,是經過多時的熏習以後所產生的慣性,好像是煩惱,其實不是煩惱。而所謂的所知障,名為過恆河沙修所斷煩惱,又名為上煩惱;也就是對法界實相一無所知,因而障礙自己成佛之道。它所含攝的範圍非常廣,包括了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等等的上煩惱。這些上煩惱從無始劫以來與眾生不相應,也不會障礙二乘人入無餘涅槃,直到菩薩開始參究到底什麼是法界實相時,才開始會相應;並於親證法界實相的時候,才打破所知障極小的一部分,才會知道所知障所函蓋的部分是無量無邊,而且非常廣泛,並且還要窮盡將近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才能夠斷除。顯然所知障所含攝的範圍,非常廣大、非常微細,不是二乘人僅能斷除的煩惱現行所能比擬了。既然二乘人尚且不知、不斷所知障,更何況一般的凡夫眾生所能知、所能斷呢?

因此,在三轉法輪各自的經論中,所說的「本際」指的就是涅槃、如來藏、第八識。就如初轉法輪的《中阿含經》卷10〈本際經〉裡面的經文:「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這裡講的本際,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指的就是最初點、原始點、前際。那在二轉法輪的經論裡面,龍樹菩薩的《中論》卷2〈觀本際品〉有一首四句偈,他說:【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從這一句偈語的表面上來講,這個本際在眾生生死輪迴當中,你要去找祂的一個最初的前際,是沒有辦法找到的,是不可以去思惟而能夠找到答案的。

而第三轉法輪,我們引用了《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勝鬘夫人承 佛威力而蒙 佛允許,在這個〈自性清淨章〉裡面有這樣的經句:【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眾生無量劫以來的生死是依有如來藏才有,因為有如來藏的緣故,要推求祂的最初的前際,是了不可知的;真正要講本際的真實義,那一定要依於如來藏來建立。而這個「本際不可知」,嚴格講也只是對於凡夫及二乘愚人而說的,不是從利智勝義菩薩來說本際不可知;因為二乘人所求,只是要滅盡蘊處界生滅法而證入無餘涅槃,他不需要證得成佛所需要證得的一切種智。二乘人既然不需要證得這一個阿賴耶識,佛當然就不需要為他們講這一個如來藏第八識本心本際;因為說了徒增讓他們心智迷悶而已,同時讓他們心生顛倒,不要說斷我執啊,連要斷我見、斷身見都困難。因為,所說的所謂的於內於外,他都將有所迷惑,甚至會有所恐怖,如此就無法取證涅槃。

但對於一心想要成就佛道的菩薩而言,就必須要求悟如來藏。因為如來藏的常住,正是三界中萬法生起的根本因;若沒有如來藏——本識——的常住,就不可能有五陰名色的出生及存在。在《增壹阿含經》卷29中 世尊說:【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六界之法?比丘當知:六界之人,稟父母精氣而生;云何為六?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謂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稟此精氣而生六入,云何為六?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謂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識身,云何為六?若依眼識,則有眼識身;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謂比丘:此名六識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識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設於彼壽終來生此間,聰明高才;於現身上,盡於結使,得至涅槃。」】

在這一段經文中,世尊告示大眾說:「那個為何被命名為六界的法?比丘們應當要知道:由六界所組成的人類,是稟承父母的精氣而出生的,若沒有父母的精氣作為助緣,是無法把六界聚集在一起而具足人身的。如何是人們身中具足的六界法呢?那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這就是説比丘們,人們身中都有這六界。人身都是稟承父母的精氣,識界才能夠聚合四大,並且祂所製造的色身中,能夠留存空界而產生了人身,有了人身才能有六入。是哪六入呢?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這就是我所説的:有此六入的原因,是由父母的精氣為緣才能夠有。由於依止六入的緣故,便有六識的功能現行運作;如何是六識身呢?假使是依於眼根、色塵而生起的眼識來見色的種種功能,就是眼識身;同理,依止其餘的五根、五塵而生起五識功能,就是五識身,這就是我説的六識身。如果比丘能理解六界、六入、六識的話,他就能夠度過六欲天的境界而在色界中重新受生;假使後來在初禪天中壽終而重新來生到人間,一定是聰明高才的人;並且在重新出生於人間的這一世現前身中的修行上,就能夠滅盡一切結使,可以到達無餘涅槃。」

由這一段 佛陀的開示,我們可以確實證明:人固然是稟承父母的精氣而出生,但是必須要有識的入胎,這個識就是第八識——入胎識;然後在母胎中,由這個入胎識的界(這個界就是功能差別,又名種子;識界的意思就是入胎識的功能差別),祂能夠攝取母體血液中的地水火風四大,以及留下身中應有的空間,其中包括:食道空、胸腔空、腸胃空、血管空等等,必須由這個「入胎識」攝取其餘五界而具足六界法,才能夠具足人身名色而出生,然後才會有六入的見性、聞性、覺性、知性等等識陰界自性的出生與運作。所以,真實常住法、本住法的「入胎識」就是涅槃的本際,才是出生萬法的心,是一切緣起法的根源。而見聞覺知的六識心,是在「入胎識」入胎以後,攝取四大及留存空界等五法而出生的五色根,然後才能從入胎識中藉五色根生起;所以六識心是入胎識進入母胎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夠生起的識,當然就不可能是入胎識——識界了。

由四阿含中的這些隱說、略說,已經實證確實有第八識的存在,這就是《阿含經》中存有「本住法」的密意,也是阿含中早已存在的教法,不是後代菩薩們新創的學說。而在這一段佛語中也證實:當眾生六入、六識存在的時候,同時有六界在人身中,這也證明六識不是六界法;當然識陰六識,一定不是這一段經文中所講的識界。所以人人身中都有六界中的識界,絕對不是指十八界中所含攝的六識界,因為剛入胎時識界存在的時候,六識連影子都還沒有呢!所以入胎識這個識界,才是阿含解脫正理的基石:這一個識界是在六識及意根層次之上另一個識——入胎識。依此本住法入胎識常住不滅,來說六識身及意根、色身的虛妄性,說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

而在四阿含中被 佛陀稱為識界的入胎識,正是常住法、本住法、涅槃的本際,才能在每一世死後不斷地重新入胎而有無窮無盡的生死;才能在識陰六識存在的時候,祂也在身中同時存在,成為組成人身五陰的要素。也由於祂的常住性、本住性,才能成就二乘聖人所證的無餘涅槃,才能使二乘聖人所入的無餘涅槃可以真實不壞的解脫。正因為祂是涅槃的本際,使二乘涅槃不墮斷滅境界中;所以阿含的正理是「存有」的解脫道,而這個實有法並非五蘊所攝的任何一法,而是本識如來藏,因為祂才是真正涅槃的本際。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