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同義 味同味(三)

第088集
由 正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演述的主題,是以 平實導師著作《勝鬘經講記》為藍本,依勝鬘夫人與 世尊的對答,證明法界實相——真實如來藏——是 如來示現降生人間,引領眾生開示悟入佛法的標的。

我們接續上一集所說,大目犍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都先後答覆犢子外道的提問,回答說其他那些婆羅門修行人,他們完全不懂三界存有的根本因,以及修行解脫是要從瞭解五蘊為基礎。然而,如來世尊對五蘊生起的根本因如實知曉,瞭解五蘊聚集的原理、五蘊的愛味、五蘊所招致的過失;以及要如何解脫於三界,瞭解取滅、出離的法要,完全通達;對五蘊全然不執著,懂得捨離、究竟寂滅之理;這些法理的意涵非常深遠廣闊,是無法用世間的數字盤算得知。由於這樣的緣故,如果有人來問,如來入滅之後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等等問題,這些提問內容與五蘊解脫的義理無關,所以 如來擱置,全都不給予答覆。至於那些沙門、婆羅門等,他們原本就不通法理,所說都與修行解脫無關,都是落在世間生死法之中,隨著來人所問,他們勉強隨意給予答覆罷了。

犢子外道聽完大目犍連尊者以及大迦旃延尊者的答覆之後,又再去拜訪 如來世尊,還是提出相同的問題。他問 世尊說:「究竟是什麼緣故啊!如果有人詢問關於如來入滅以後是有、還是無,是非有、還是非無,還是非有亦非無的相關問題,其他修行的沙門、婆羅門等都會隨順著來人的提問給予答覆,會記說:『某某人於此捨報以後會出生在哪兒,或者不出生到哪兒等等。』然而沙門瞿曇對這樣的提問,為何都不給予記說?不肯隨順來人的提問給予回覆呢?」如來世尊對犢子外道說:「其他那些沙門、婆羅門,他們不懂三界存有的根本因,以及修行解脫是要從瞭解五蘊為基礎;他們不懂五蘊內涵,不懂五蘊出生的根本因,對五蘊的聚集、愛味、過失、滅除,以及眾緣和合的內容無所知;所以沙門、婆羅門執取五蘊,落入五蘊的愛味之中,貪著於捨報後未來的有或者無,或者非有非無。」

「然而,如來對五蘊生起的根本因如實知曉,瞭解五蘊聚集的原理,對於五蘊滅除、五蘊的愛味、五蘊的過患、五蘊的出離都如實知的緣故,對五蘊全然不執取;對於入滅之後是有或者無,或者非有非無之理如實知。有關究竟寂滅的這些法理意涵非常深廣,需要瞭解的內容無量無數,由於這樣的緣故,如果有人來單單問說『如來入滅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等等這些表相上的提問內容,與五蘊解脫的義理無關,所以如來擱置,全都不給予答覆。」

當犢子外道聽完 世尊的回覆內容之後,非常驚訝,當場忍不住讚歎而說:【是故,瞿曇!真為奇特,大師、弟子義同義、句同句、味同味,同第一義。】(《雜阿含經》卷34)經文中犢子外道忍不住讚歎 世尊說:「就是這樣子的緣故啊!瞿曇!真是稀奇又獨特的事啊!如來所說的義理,與祂所教導的弟子們所說的義理全然相同;如來所使用的句子,也與弟子們完全相同,其中的法味意涵也都完全相同,而且都是解說相同的最根本第一義理。」這就是說,犢子外道前後拜訪了目犍連尊者、迦旃延尊者以及 如來世尊,於不同時段向三個人詢問同一個問題,結果獲得的答案,是 佛陀與弟子們所說完全相同的法理、相同的句子、相同的法味意涵,全都是指向第一義的要旨,開示解脫的法要。讓犢子外道詫異,讚歎佛法宗旨——依於第一義為根本因——法同一味!犢子外道並向 世尊稟白:像這樣的教導方式以及法教內容,過去從來沒有,也未曾聽人說過。法句義理互相契合又通順明達,讚歎 如來法教及弟子眾如實受教。

從犢子外道的案例,我們不難推究兩件事實:第一、當時的異門外道修行人,所認知的解脫內容都是各說各話,以自己的神通證境誤解涅槃,也依之誤導弟子眾;第二、由於不是真實義,是思惟臆測所得,所以念想會隨時改變,徒眾們也跟著一知半解,眾說紛紜。由於這樣的背景因素,造成犢子外道的行為,明明是同樣的問題,前後拜訪目犍連尊者、迦旃延尊者,還再跑去問 如來;證明犢子外道疑很重,無法獲得最究竟的解答,拜訪不同道場處處問,都是得到不同的答案。然而,他卻在佛門中發現大師與弟子們的答案前後吻合,讓犢子外道驚訝,即時讚歎 世尊!

從這段經文可以瞭解:如來的真實法教是法同一味,可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佛子們所學所說,義理只有一味──根本因如來藏為所依。這是二千五百年前隨學 世尊弟子眾的行誼,有了正知見,還得有法隨法行的過程。那如何是法隨法行呢?這是指弟子眾不止於聽聞熏習而已,還得依著所聽聞的內容付諸實行。《瑜伽師地論》中如是說:【謂不唯聽聞以為究竟,如其所說即如是行故。】(《瑜伽師地論》卷81)論中意思是說,所謂的「法隨法行」,是指不僅僅止於聽聞當作是究竟,還要如所聽聞的內容,照著去實行的緣故。也就是說,依著所聽得的法要內容,如實不顛倒照著去做,才是法隨法行。

之前敘述目犍連尊者、迦旃延尊者,他們謹記著 世尊的法教,能夠詳實回覆犢子外道的提問,內容與 世尊所說全然無異,沒有誤解佛意,沒有轉述錯誤,也沒有擅自增添或刪減法義內容,證明尊者們都經歷過「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付諸實行而能有「修所成慧」,傳承 世尊的法味。同時在菩薩根本論中,還更詳實解說菩薩們的法隨法行,在實修過程大略包含五項要點:首先對於 佛陀所教導的法要,依著趣法、次法全部照做,要能正思惟、正修行,依教誡而行。比方說,內心想要當菩薩,如何起步呢?最開始得要對三寶有清淨信,心中懷著喜樂,同時也要嘗試瞭解三寶的真實功德,增益信心,還要繼續深入理解佛菩薩的威德內涵,這都屬於趨向佛法的部分,讓內心的清淨信能夠具足;修行菩薩還要能信受因果,對佛法的真實義所依之如來藏,也能夠先成就清淨信,心生愛樂喜樂;同時不能離開聖教的教導,也要能安忍於法,這都屬於趨向菩薩行道的前方便。

接著要依照 佛陀法要正思惟、正修行,若有所學要能依理觀察,凡有法義思惟,是依於真實義而非依於文字表相;同時,要能經常如此的殷重加行,再三作意令心堅固;還要記得想要作菩薩,要能保住人身,守護身口意的業行,得要不顛倒地隨順 佛陀的教誡付諸實行。針對 世尊制定某些法規,限制弟子們身口意不可造作,我們就得要遠離,不要違犯;同樣的,如果 佛世尊開示應該要作的身口意行,或者有開緣的次法善巧,弟子們也得記住,以無顛倒的方式如說而行。比方說,五戒十善、菩薩戒等,有禁制不可造作,也有不可不作、也有開緣,佛陀都是為了守護眾生此世與未來世的道業而制定。由於菩薩道三大阿僧祇劫世世行道,為了讓福德智慧究竟圓滿,所有經歷的過程方法,可以說都屬於「次法」。

菩薩們依著聖教法隨法行,能依止於福德的緣故,雖然長時流轉生死,不至於被極端痛苦所損惱,還能時時攝受眾生,為大眾造作有意義的此世、未來世的福利;依止於佛法智慧的緣故,精進熏習內明、工巧明……等五明,熟稔世間、出世間的智慧,攝受的福祉都是正福而非邪福,並依此福起作無量的善巧事業利益大眾,成滿當初渴求佛法的心願,乃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同時菩薩們於生死中,一世一世熏習般若空而能得勝解,才有能力成熟佛法以及廣攝有情。由於能夠如實了知生死,對貪瞋癡等一切煩惱雜染能夠深心棄捨;菩薩若不能棄捨種種煩惱,便會帶著雜染之心,領受一世一世的生死,有著雜染之心持續受生,便不能成熟佛法及利樂有情,無法利己,也不能利他。

如果菩薩不能如實了知生死,對生死以無常、苦、空、無我等的心態觀待,就會深心厭離生死,想要快速地入涅槃;如果入涅槃,就無法成就一切佛法及成熟有情。再說,菩薩由於修習「真實空」的勝解,不會愛樂涅槃,不願像二乘人速證涅槃,如此就能圓滿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說,佛法的轉折、增上,得隨學於賢聖獲得正見,法隨法行而成就。

同樣的道理,後世佛子遵循三寶教示,傳承法脈,也是依止於真實如來藏為建立。正法傳承到了西元二世紀,龍樹菩薩的《中論》所留下「四不生」的句子,也是依於如來藏之理,破斥外道的各種謬論。《中論》如是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卷1)論中的意思是說,世間的種種法,不是自己就能出生自己,也不是從別的法出生自己,也不是自、他眾緣所共同出生,也更不是沒有根本因就能出生的,所以得知這個根本因就是本自無生的法。這是在說一切法的出生,必得有一個根本因作基礎,再有眾緣,才能出生現象界種種萬法。如果說,法是自己出生自己,那就變成一個法有兩個體性:一個是被生,另一個是能生,變成無因無緣的出生;同時,又會產生不斷的變生而無窮無盡的弊端。

那問題是,如果說一個法是從「無」而自己出生,再說為會有一個出生自己的在裡面。想一想,既然本無,「無」就是沒有,沒有卻憑空冒出一個自己,再出生自己,這與我們眼前所見的現象界不符──沒有播種、沒有種子因,是不會有果實可以收穫的。如果說,無因而有萬物者,那萬物就應該是本然恆常存在,不會有生滅、變異的現象,可是與眼前所見事實都不相符。再說,「無」有自己這個個體,也就沒有他可言,因為他是依自己相對而建立說有一個他;沒有自,也沒有他,也就沒有共生可以說了。龍樹菩薩綜合以上的分析,他歸結說:諸法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更不是共生,所以諸法不是無因而生,而是以無生體性的如來藏作為萬法的根本因,依此無生之法而直接、間接、輾轉出生,建立萬法。

龍樹菩薩所說內容,同時也契符 如來所說的法要,都是有依於一個根本因如來藏直接、間接、輾轉出生萬法;可以證明:也是義同義、味同味,大師與弟子、後世的弟子眾,都是成為同樣的所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點擊數: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