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同義 味同味(二)

第087集
由 正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演述的主題,是以 平實導師著作《勝鬘經講記》為藍本,依勝鬘夫人與 世尊的對答內涵,證明法界實相──真實如來藏──是 如來示現降生人間,引領眾生開示悟入佛法的標的。

我們續說上一集引用《金剛經》的四句偈,讓我們看看有修、有實證的真善知識 平實導師在他的《金剛經宗通》著作中,闡釋《金剛經》這四句偈的真實義理,是說要建立在四句偈的前置詞上,那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重點!讓我們先恭讀經文:【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經文意思是說:為什麼為人演說此經的時候,能夠不取種種世間相而可以如如不動?為什麼要在受持此經,為人演說時,不取諸相而且如如不動呢?這是說一切有為之法,都如同夢境,如同幻化;又如同水泡,也如同影像一樣;又如早上的露水,太陽才剛升起來,露水一會兒就消失了;又如同雷雨的時候,短暫出現的閃電,幾個剎那就過去了;應該要像這樣子來觀察,安住於這樣的正觀之中。也就是說,經文中前置詞先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畫龍點睛的核心,強調如來藏如如不動的自性,完全不相應於世間六塵,自然也不取萬相。真正證悟金剛法界,而發起實相般若的菩薩,當他悟了真實心如來藏,祂的本質是無始以來就不取相的心,而且未來也一樣是永遠不取相的心;轉依於這樣的心以後,這位善知識為人演說這個如來藏法的時候,一定也不取相。同時,轉依了「此經」以後,他現前看見所有的有為法,都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電;然而,如來藏因於祂本自恆存、真實常住,永遠顯現真如的法性,卻是真實存在。依於祂而出生萬法,來顯現三界一切的有為法有生有滅、短暫變異;並且經文中最後特地交代,應以這樣的瞭解來作觀察──應作如是觀。

也就是說,真正修證金剛法界而發起實相般若智慧的菩薩,都應該作這樣的觀察;為人說法時,要轉依於不取相的、如如不動的此經──如來藏;為人說法,不應該離開此經而純粹口說一切有為法,都是生生滅滅,終歸於空,那就成為「無因唯緣」論的緣起性空。換言之,世間一切有為法的緣起性空,都要依於此經──如來藏──來說,而使佛法從解脫道、佛菩提道成為有因有緣論的真實佛法,不該成為無因唯緣的外道邪說。我們要強調的是:如果沒有善知識的闡述,我們無法懂得《金剛經》這幾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前置詞的核心意旨。唸過、背過了,都是輕易放過,以為意解為 佛陀要眾生看破放下,因為一切都屬於虛幻、歸於空;那麼佛法的智慧,與一般絕望心死、不得不放下的世俗情緒有何差別呢?所以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有關佛法所說「空」的意旨,確實很難理解。世尊於第二轉法輪,以六百卷般若經從各個層面交叉主說「般若空」的法要。而初轉法輪,主說五陰十八界是因緣所生的有為法,都是生、住、異、滅的,是應該滅盡,也是可以滅盡的,講的正是蘊處界以及所有心所法終歸於空,先鋪陳現象界萬法的短暫有;接著,進入第二轉法輪主說般若空。其實在初轉法輪的經典,已經有記載 世尊以「鹿子母舍」的譬喻,解釋佛法中空的意涵。是說鹿野苑鹿子母舍中,空盡牛馬等諸法之後而說為空,但是這個空之中,其實有不空的,就是比丘眾不空,鹿野苑仍然有比丘眾人住於其內;然而,說那個鹿子母舍空,並不是沒有鹿子母舍,也不是說鹿子母舍的作用不存在,也不是說沒有比丘眾人住於其中。這就是佛法中,最基本「空」的定義,是指空盡三界萬法而實際有真識的自體性存在。

讓我們恭讀一段《中阿含經》的經文:【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穀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眾。】(《中阿含經》卷49)經文中 佛陀接著說:【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若此有餘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中阿含經》卷49)經文中意思是說:「就像這樣子,鹿野苑鹿子母堂中,空盡了象、馬、牛、羊等諸法之後,以這樣的緣故,是我所見到的空;若這些以外還有餘留的,是我見得的真實有。阿難!這才是行於真實空的義理,而不是顛倒錯解空啊!」這意思是說:在所設定的鹿子母堂範圍內,空盡鹿子母堂內所舉說的這些物件之後而說為空,其餘還有剩下的不空,就是比丘眾人,這是 佛陀以譬喻來解說真實有的主旨。

同樣的道理,空盡了 佛陀所施設的蘊處界以及心所法以後,雖說二乘解脫道證空了,但是卻有真實不空的法仍然存在──就是如來藏仍然存在。如此的瞭解,才能稱為運行在真實空的義理之中,而不是顛倒見。所以 佛陀才會說,滅盡蘊處界而無一法存在時,說之為空;但是蘊處界滅盡之後,實有不空的如來藏獨存。因為祂有自己的體性,就說之為真實有、說為不空,所以不是斷滅空無,這就是《金剛經》四句偈重要的前置詞「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依於此如如不動的如來藏金剛體性而觀三界法生滅變異,如同夢幻泡影。佛陀的法是前後呼應,意旨連貫,法同一味。然而,若沒有善知識解說般若真實空的道理,我們還真會落入顛倒見中,所以正確的佛法知見無比重要!

想當初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子,他能指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間至理,卻曾經慨嘆而言:「朝聞道,夕死可矣!」至聖孔子不敢奢求,只要能「聞道」即死而無憾。可是聞道僅僅是佛法中的起步,始於聞,才能成就聞所成慧;再而思,內攝思惟之後,才能獲得思所成慧;然後踩著賢聖的腳步,付諸實行,踏入見道位,繼而發起般若智慧。然而,能夠維繫聞思修證,得以全部貫通,都是依於一個法──如來藏──才能貫通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萬法,三界內沒有任何一法可以離開如來藏而獨存。

有關聞思修的論述,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有更詳細的闡釋,論中有說:【問:聞慧、正見、正智有何差別?答:聞謂聞所成慧,思謂思所成慧;正見正智,謂修所成慧。因名正見,果名正智。】(《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9)論中以問答方式先提問:「所謂的聞慧、正見、正智這些定義有什麼差別?」回答是:「所謂的聞,就是代表經由聽聞佛法而獲得的智慧;接著還要思惟,就是聽聞佛法之後,依著所聽聞的義理思惟而獲得的智慧;所謂的正見以及正智,就是指經由修行之後所成就的智慧。正見可以稱為是因,而正智就是最後的果德。」從論中可以得知佛法修行確實得依照次第進行:先得聽聞善知識的開示,從 佛陀年代就是稱為「聲聞」,從音聲得聞佛法,得知佛法的內容,這屬於聽聞的智慧;接著還得再三思惟所聽聞的內涵,直到熟悉,經過消化,才能稱為思惟之後所產生的智慧,否則只停留在知識聽聞的層面,不能發揮作用力;而稱作正見、正智,是指經由聽聞、思惟的過程而產生的正法智慧,再依照法理的教導,落實於身口意行,隨著所教導的法,如實履踐,法隨法行,依此而產生的智慧稱作修所成慧,方能有修行的真正功德。這也就是說,必須有正見作為播種之因,未來才能產生解脫與無上佛菩提的智慧之果,稱為正智。論中再三強調「正」見、「正」智,就是提醒修行人千萬不可落入邪見歧路,以免將來自食毒果。由此可知,未來是否能夠成就正智的關鍵,得要先獲得正見。

善知識的重要性,佛陀在經典中也再三舉述,我們再恭讀《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經文如是說:【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經文中的意思很容易懂,是說:「佛弟子若希望成就佛菩提的殊勝果德並不難,然而要值遇能夠指導修證的真善知識,是很難遇得到。所有修行殊勝菩提道的菩薩們,請務必注意四種修行的要點:第一、就是要親近善友,第二、得要能聽聞正確的佛法,第三、聽聞正法之後要能如理地思惟法義,第四、要能依照所教導的法理如實修證。十方一切能夠成就聖法的如來世尊,都是依照這四種佛法的修行次第而成就菩提果。」也就是說,要能親近善知識以及善友,是決定有情提升道業的關鍵,因此我們要能廣結善法緣,是保證未來世還能再正確地行菩薩道的資糧。

同時,《雜阿含經》中記載著:有一位犢子外道,分別拜訪大目犍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向他們提出相同的問題。他問說:究竟是什麼緣故,如果有人詢問關於 如來入滅以後是有、還是無,是非有、還是非無,還是非有亦非無的相關問題,其他的沙門、婆羅門修行人都會隨順著來人的問題給予答覆:會說某某人於此捨報以後,會出生到哪兒,或者不出生到哪兒等等;然而,獨獨你們的沙門瞿曇,對人家這樣的提問,都不給予記說呢?於是目犍連尊者、迦旃延尊者都先後答覆犢子外道的提問,回覆說:其他那些沙門、婆羅門,他們全然不懂三界存有的根本因,以及修行解脫是要從瞭解五蘊為基礎;他們不懂色身五蘊的結構內涵,不懂五蘊能夠在三界出生的根本因,對五蘊聚集的緣由,對五蘊的愛味、五蘊的過失,以及眾緣和合的內容完全不知;也不懂如何滅除五蘊,不懂解脫,不懂出離於五蘊的法要;所以全部執取五蘊,落入五蘊的愛味之中,貪著於捨報之後未來的有,或者無,或者非有非無,對解脫之道都是在顛倒的意解之中。

由於不懂根本因的緣故,乃至不懂出離之道,如何還能夠再談滅盡之法呢?連最基本的五蘊有的內容都不知悉,如何還能再談寂滅之理,再談論 如來滅後是有是無,還是非有非無等等?然而,如來世尊對於五蘊生起的根本因如實知曉,通達生死的來龍去脈,通達滅盡之法,這裡面是非常複雜,不能用算術所能計算的。如果 如來給予答覆,所有這些來提問的人,無論如何還是聽不懂,所以 如來都不給予答覆,擱置。今天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點擊數: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