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同義 味同味 (四)

第089集
由 正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演述的主題,是以 平實導師著作《勝鬘經講記》為藍本,依勝鬘夫人與 世尊的對答內涵,證明法界實相——真實如來藏——是 如來示現降生人間,引領佛子們開示悟入佛法的標的。

我們接續上一集所說,菩薩們弘傳正法都是依於 世尊法教,以如來藏為宗旨、為建立、為依持;龍樹菩薩所說,諸法非無因而生,而是以無生體性的如來藏作為萬法的根本因,依此無生之法而直接、間接、輾轉出生、建立萬法。龍樹菩薩此說,同於佛世時代的勝鬘夫人所說「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由此可以證明:後世的菩薩們弘傳正法,也都是依於真識如來藏為宗旨,傳承法味也是義同義、句同句,內容依於 佛陀的第一義諦教導,絕不能變異、創新。

正法持續由菩薩們弘傳到第五世紀,無著菩薩闡釋「空」的意涵,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中,雖然距離佛世將近千年,而般若滋味絲毫沒有損減,讓我們恭讀論中如是說:【何等空相?謂若於是處此非有,由此理正觀為空;若於是處餘是有,由此理如實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實知者不顛倒義。】(《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3)論中解釋:「什麼是空的法相呢?意思就是說,如果在此限定的處所內,沒有所指定的這些物件,依於這樣的理解,正確觀察為空的意涵;而如果在該處所內,還有其餘的法是存在的,依於這樣的理解,如實知道這是『有』的意涵;這樣,就是稱作善能進入瞭解空的體性。稱作如實知者,就是代表不顛倒錯解空的義理。」

無著菩薩解說般若空的義理,完全相同於 世尊於《阿含經》、《楞伽經》所譬喻的「鹿子母舍」一般。經文說,沒有象馬牛在鹿子母舍,是說這些指定的法,不存在於某個處所,並不代表該處所沒有其他的法存在,或者說一切法全部都不存在,變成一切法空無。譬如,佛說五陰、十八界都是因緣所生法,緣散則滅,終歸於空,並不代表五陰、十八界、六入所在的處所,沒有實相不壞之法性——如來藏識——存在。

接著,無著菩薩於論中繼續作更明確地解說,論中說:【於何處誰非有?於蘊、界、處,常恒凝住不變壞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3)論中 無著菩薩提問繼續解說:「那在何處所是沒有誰呢?是說在五蘊、十八界、十二處這些處所,是沒有恆常、堅固、常住而不改變、不壞滅的法,也沒有真實的我以及我所等這些法。由於這個道理,而說蘊處界都是空。」這也就是說,無著菩薩依著 如來世尊的法教,解說「空」的意涵,是說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處所,是沒有恆常、堅固、常住而不變壞的法,這些蘊處界的法都是無常變異、生生滅滅的,這裡面沒有真實的我以及我所。因為五蘊、十八界是 如來世尊特意為佛子們施設的架構,是為了引導佛子能悟入無名相法。讓弟子們在聽聞善知識的教導之後,可以從自身現觀五蘊確實是因緣所生法,時時變異。

接著,無著菩薩於論中又提問:【於何處誰餘有?即此處無我性。此我無性,無我有性,是謂空性。】(《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3)論中繼續提問:「那在何處還剩餘有誰呢?就是在這個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的處所,剩餘一個無我性的法。這個沒有五蘊我體性的法,沒有我,卻擁有祂自己的體性,就是所謂的空性。」也就是說,在蘊處界存在的同時、同處,有一個無我的真實體性存在,這個法方便稱作無我,沒有世間五蘊我的體性;這個無我,卻擁有祂真實的自性,所以是有性,也就稱作為空性,並不是空無。我們可以確認:無著菩薩先明確地舉說五蘊、十八界、十二處這些處所,是沒有恆常、不改變、不壞滅的真實我存在,所以稱蘊處界為空。接著,無著菩薩還提問:那蘊處界還有誰存在呢?還是有,還剩餘一個無我性的法存在。無著菩薩慈悲,特意再仔細地解說:這是個無我法,祂沒有五蘊我的體性,可是卻擁有祂自己的體性,是真實存在的。

那我們先看五蘊我的體性為何呢?五蘊是說,有五個法聚集而成為世間認知的我。這個五蘊「我」是由色法開始的,是以如來藏為因,依過去世身、口、意行所造作的染淨業種為緣,加上父母為緣、四大地水火風為緣,所以生起我們的色身。有了色身以後,才有六根、六識,譬如受用飲食,接觸食物酸甜苦辣滋味相,還得有咀嚼的身口行為,加上想陰的覺知以及受陰的領納,飲食之法是緣於許多輾轉積聚、互相觀待之法而成就。飲食之法如是,若細加分別,一切見聞覺知的六識心功德也是如此,都沒有獨自、真實不壞的法性。這些種種法出生以後,法相不斷變異,逐漸歸於壞滅,相不常住;所以說,一切五蘊法性都是空相。這就已經告訴我們:我們大眾以為真實不壞的「我」,其實是假我,是由藏識因以及種種緣假合形成;所以不是常住不壞的真我,終歸於壞滅,所以是空相。

佛陀將大眾所認知這個身心所組成的「我」,拆解成五蘊、十八界,特意讓我們瞭解其無常性及因緣所起,不能獨自一法存在,不是實體法,最後緣散也終歸壞滅,所以體性是空,稱為緣起性空,這就是第一轉法輪的主說。而緣起性空能夠如實成立,是要建立於一個能夠出生萬法,真實存在的根本因,那就是 佛陀第二轉法輪主說的般若空法,所謂的空性。

無著菩薩於論中緊接著解說,在五蘊假我存在的同時、同處,還存在著一個沒有五蘊我體性的法——沒有五蘊我的能取、所取、心法、心所法,全都沒有;然而祂真實存在,具有自己的自性,祂的了知範圍是六塵以外的一切法,而且範圍非常廣。這個無我性的法,不像五蘊法的緣起性空會壞滅、變異,所以方便稱為空性。無著菩薩在論中,次第列舉空相、空、空性的意涵,所說意旨也完全契合 如來世尊解說般若空的法要──義同義、味同味。

同時真識如來藏的自性,祂的本質就是真實與如如。因為真實與如如這兩者,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運轉在三界時所顯示出來的自性,所以祂永不改變的真實與如如的法性,就代表祂永遠不會在三界六塵境界中起心動念。「如」的意思具有兩個意涵:其一、是不依他法而存在,本來自己已在,名為自在;由於自在的緣故,能於一切三界境界中永遠自如、永遠恆存,所以名為如。其二、是由於自身是本住法的緣故,必定是全面函蓋三界一切諸法者,所以在因果律、在出生三界世間、出生各類五陰世間、出生五陰有情的心所法……等功能方面,無始以來本自具足,不待他法來出生。由於這樣的緣故,任何境界都能離於一切境界受,離於一切心想,離於感知層面的受,因此而於三界六道中都無所受,是故永遠如如不動其心而稱之為如。如果沒有此識的絕對公平功能性存在,就不會有未來的果報,那一切佛子修行也不能成就佛道,因為蘊處界只能存在一世的緣故,如果沒有真識心永恆、真實、堅固、永不間斷的自性,佛子修行也不可能成就佛道。

我們再恭讀一段相關的經文,如來世尊在王舍城為弟子眾開示,說現在要講解因緣法以及緣生法。《雜阿含經》經文如是說:【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經》卷12)經文是說:「什麼稱作是因緣法呢?就是說有此法的緣故而有其他法,就是說此法緣於無明而有行,緣於行而有識,乃至如此如此而有純粹最大苦的聚集。」這是 佛陀開示萬法出生的根本因的經文,稱作因緣法。經文中所稱的「此」,就是指此如來藏法,依於此根本因而有藉緣出生的其他種種法。

經文中 佛陀接著再開示,那何謂緣生法呢?【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雜阿含經》卷12)經文中提問:「如何是緣生法呢?是說無明、行。假使有佛陀出世或者佛陀未出世,這個法是常住的,這個法住於諸法功能差別中,那些眾多如來對此法,是自己所覺知出來的,由此而成為正等正覺,然後為別人演說,打開此法而示現此法,並且明顯地發揚出來說明,是說此法緣於無明而有行,乃至此法緣於生而有老死。」這段經文中 佛陀解說,無論是否有 如來世尊降生人間來開演此法,「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是說這個法還是存在,是常住法,這個法是住於諸法的功能差別之中,也就是證明此法常住,與一切法同時、同處運行。一切如來對此法是自己所覺知出來的,由此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然後為別人演譯解說,打開眾生對此法的暗昧,並使此法明顯而發揚出來;是因於有此法的真實存在,然後緣於無明的緣故,而有眾生種種造作之行,所以產生三界有,乃至於不停地流轉生死。這是說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極大的苦聚集能夠持續不斷,都是依於此法——真識如來藏。

佛陀繼續解說此法的本質,經文如是說:【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雜阿含經》卷12)雜阿含經文的意思是說:「這些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十二因緣等諸法的存在,其實是基於有此法常住、此法是空、此法是如、此法本來如是,此法永遠不離真如,此法不異於真如的緣故,像這樣子的詳審、真實地觀察,心中都不顛倒。是要以這樣的理解,隨順於此法之後,才有種種法的緣起現象,這樣子來說就是緣生法。」本經文清楚開示,十二因緣等等法能夠出生的根本因,必須是依於一個常住法,祂的自性是空、是如、是本來如是,此法永遠不離開真如,此法不異於真如,要像這樣子如法理所教導的詳審、真實地觀察,心中都不起顛倒見。要像這樣子隨順於此法,才能夠說有後來的緣起現象,出生十二因緣種種法,這才是 佛陀所說的緣生法。

如來世尊很明確地闡釋,依於此法的根本因,爾後才會有五蘊諸法的生起,有心法、心所法的生滅現象與功德。後世菩薩弘法理當遵循 如來世尊開示的意旨,所說法要也是句同句,義同義,法同一味;修行才能生起擇法的智慧,踏著賢聖的足跡免入歧途。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點擊數: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