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依的祕密(二)

第072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佛法浩瀚無邊,許多修學佛法者窮其一生不得其門而入;三藏十二部經隱晦難知,縱使皓首窮經依舊無法正確入理,所以久修佛法的老參們,往往深感茫然無所趣入。《勝鬘經》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經典之一,但是義理同樣的也是深邃難解,古來鮮少有人能正確清楚分明地闡述其中的道理,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主要是依 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的內容為藍本來和大家分享。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有個特色,就是義理完全正確,又可以深入淺出地讓大家深刻瞭解佛法大意,建立正確知見,幫助大家實證佛法,次第入道,免於久修佛法而一生唐捐其功的遺憾。

上一集我們談到四依中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由於二乘菩提解脫道所證所知的都是在現象界中,都是在世俗法中,從來不涉及法界實相,不知名色與萬法的本源,所以就算滿證成為阿羅漢以後仍然無法成佛,所以是不了義法;而菩薩所修學的大乘佛菩提道能夠實證法界實相的祕密——如來藏心,生起般若智慧,所以才是了義法。

有一些哲學教授在研究佛學,看到 平實導師書裡面說:「阿羅漢來到我們面前,也沒有開口餘地。」他們心中真的氣壞了!可是在2006年,他們有人開口說要寫書評破 平實導師,如今好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連一篇短文都還沒有發表出來?其他的大師們,至今有哪一個人敢寫文章出來毀罵?我們為什麼能夠如此?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我們卻不必學項羽那樣自刎,反而是越挫越勇,原因就在於這是了義法。因為這是了義法,連阿羅漢都沒有開口的餘地了,何況一般凡夫!這就是了義法的威德。但是我們在說法評論當中,其實沒有任何傲慢、瞧不起人的意思,純粹在說明菩薩修學大乘佛菩提道所證所知法界實相的祕密——如來藏心的威德力,在顯示大乘佛菩提道的莊嚴殊勝所在。假使這不是了義法,我們絕對沒有辦法如此。

換句話說,菩薩的了義法是依什麼而說是了義法?菩薩的了義是因為他所證的是法界實相的祕密——如來藏心,而如來藏的體性就是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祂能生萬法,但是出生萬法而且配合著萬法在運作的當下,祂自己卻是涅槃,這才是了義法。這個了義,顯然是依如來藏而建立的,既然是依如來藏而建立的,而如來藏是常樂我淨的法,請問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不是依常樂我淨而建立?還是依祂。所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背後的真正祕密,其實是依如來藏的常樂我淨而建立,凡是否定第八識如來藏法的修學者,儘管自認自己已經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其實仍是違背了 佛陀所說「四依」的判斷準則,應以自己所證所知是否合乎第八識如來藏法的體性來作判定才是。

我們再來談談「依義不依語」好了。讀經典或者是讀菩薩的論、註,最重要的是依義不依語。然而依語不依義,正好是自古以來廣大佛教徒們的落處,他們總是把經論中的文字表義,當作是真實義,因此所理解的解脫道或佛菩提道就都誤會了。誤會之後而為眾生說法,眾生就跟著他依語而不依義。可笑的是,那些依語不依義的人,卻要求依義不依語的菩薩要隨順他們的說法,辯解他們才是依義不依語。可是現在的學佛人都很可憐,因為當代大師們連了義、不了義都弄不清楚,一向都依語而不依義,誤會經中所說的真實義。也許諸位不太相信,那我們來舉個例子好了!有位大師,一般人看到她的信眾有幾百萬人,當然認為是大師了。可是她並不是佛法中的大師,她只是表相大師。她怎麼解釋世俗諦跟第一義諦呢?她在書中這麼寫:在家人用財物供養出家人,讓出家人可以生活無虞,這樣供養出家人,就是世俗諦。出家人修學佛法、證得佛法以後,用佛法回報給在家人,這叫作第一義諦。她在書中的大意是如此說的。我們不得不感嘆說現在真是末法時期,連大師都不懂世俗諦、第一義諦。

在大乘法中,不論是第二轉法輪的般若,第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都是依究竟佛地時無垢識的常樂我淨來施設的。而佛地無垢識的四種常樂我淨是究竟佛法的所依。凡是究竟佛法一定要依這四法,以這四個法為依,才能談到依義不依語。而佛地常樂我淨的部分功德,其實是在因地就已經存在了,也就是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本來性、清淨性、涅槃性、自性性,是在因地就已經存在的。由於第八識的本來性所以是常住法,才會有菩薩明心時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才能夠有將來佛地無垢識的究竟常樂我淨。可是因地的第八識,雖然還不是佛地的常樂我淨,卻在因地中就已經顯示祂的圓成實的真如法性,可是這個真如法性卻是法界實相中的大祕密。

為何這個真如法性是法界實相的大祕密呢?平實導師在《楞嚴經講記》第八輯中說:【自古以來佛弟子修學佛法最大的盲點,就是不知道般若應該如何實證——不知道成佛之道應該如何見道,並且把禪宗的開悟當作是與經教中的佛法無關的修證。有很多人修學大乘佛法,知道應該證悟般若;可是般若的實證是以什麼作為檢驗的標準呢?三百年來,一直都沒有人知道;而真正證悟的人也沒有出來弘法講清楚,是因為環境因素而無法出世弘法講清楚;所以有很多人開始走上經論研究的路子,誤以為只要理解經論中的意思,就是開悟了。然而知道與實證是有很大的距離的,因為所謂的知道,都是從文字表面來理解,是透過語言上的閱讀與思惟所得到的認知,並不是實證,這樣的認知一定有許多地方是誤解經論的。我們正覺同修會的重要任務,就是告訴佛教界:般若的實證是以證真如為標準,證真如則是由親證如來藏而達到;只有親證如來藏了,才能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性;能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性時,就擁有法界實相的智慧。】(《楞嚴經講記》第八輯,正智出版社,頁105。)

正因為證悟如來藏的真如法性極為困難,是法界的最大祕密,所以古今中外,無論是宗教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甚至是科學家,雖然都在探索宇宙萬物,乃至各式各樣的生命物種究竟從何而來,然而宗教家翻遍經論百思不得其解,哲學家邏輯辯證始終找不到源頭,心理學家探索心理的層次最多只到潛意識的一小部分,科學家埋首研究分析各種物質依舊找不到出路。譬如,一神教一直要尋找永恆的上帝,但上帝在哪裡?在各人身心之中呀!就是出生名色、出生三界有情的第八識心呀!這才是真正的造物主,但一神教徒們卻都找不到上帝。哲學家也一直提出來質問:「上帝在哪裡?」有誰能夠找到上帝而讓我同樣能找到上帝,我找到以後也能幫別人一樣找到他,這樣才是真的。如果只有你能找到,別人找不到,那就不是真的。問題來了:當大家都找不到時,連最信仰上帝的全球所有主教都找不到,哲學家就下了一個定義:人造上帝說。然而上帝是誰?其實就是大家的如來藏,祂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祂才是真正的造物主,這是法界實相中的大祕密。

又例如婆羅門說:「我們婆羅門種姓都是大梵天所生,從大梵天之口化生,所以種姓尊貴。」有一天 佛陀就向那位婆羅門提出質疑:「你有沒有父母?」「有。」「那你怎麼從大梵天口中化生?」婆羅門可就不敢答話了。可是 佛陀常常說:「一切眾生都是如來所生。」哪個如來?自心如來。沒有人能質疑 佛陀這個說法。婆羅門教都說是大梵天所生,他們心中想像的大梵天其實就是如來藏。所以這是法界實相中的祕密,這個祕密都是依常樂我淨的如來藏說的。

這個法界實相中的最大祕密,也是最久遠而且盡未來際都不可能被改變的祕密,當然不能夠輕易就明明白白寫出來,太輕易明白寫出來,反而讓根器因緣不足的眾生不信、誹謗,所以 佛陀才再三叮囑要隱覆密意而說:以種種語言文字的表相寫在裡面,讓開悟明心已證實相般若智慧的人能讀懂,沒有開悟明心的人讀不懂。所以,依義不依語講的就是常樂我淨的如來藏;而這個常樂我淨的道理,卻是絕大多數的學佛人都不懂的。可是一般還沒有破參的人說:「佛經我讀過很多遍了,明明就沒有看到哪個地方明講如來藏。」這就像雲林老人告訴 平實導師說:「《大藏經》我讀過六遍了,我就欠一個悟。」真的就只是欠一個悟。在還沒有破參之前是讀不懂的,就以為佛經講的太隱晦了,沒辦法讀。可是你去請問一切真正已悟的人(悟錯的人不算數),當你請問那些真正已悟的人,他們都會認為 佛陀已在好多部經典中明講了。

不但在大乘法中如此,四阿含中阿羅漢聽聞了 佛陀所說的大乘經以後結集起來,裡面也是有一些明講的地方,只是結集的阿羅漢們自己不懂,所以仍然是阿羅漢而不是菩薩。他們把大乘經典中明講的「本識」結集出來以後,自己卻仍然無法成為菩薩,所以捨壽後就入無餘涅槃去了。所以阿含中明講的部分,阿羅漢們自己也不懂。當你找到如來藏而讀懂了,才真的瞭解什麼叫作「依義不依語」,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依義不依語是依常樂我淨的第八識來施設的。這時終於懂了!所以由此證明,依義不依語是依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常樂我淨來施設的。依義不依語,難道只有大乘法中才有嗎?不!四阿含中也一樣;所以 佛要為三乘初業不愚於法的初學者說依義不依語。因為即使是四阿含的聲聞道,也是同樣要依本識的常樂我淨,來說阿含、來說聲聞緣覺的解脫道。如果是愚於法的聲聞解脫道修學者,為他講依義不依語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他不懂,不懂的結果就會否定了無餘涅槃的本際而說一切法緣起性空,成為外門勤修解脫道的人。

同樣的,又如依智不依識。對於依智不依識的道理,即使是佛門大師也是誤解重重。例如有位法師說:「『依智不依識』。智是什麼?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遇到這些境界多想想,不可以盲從;盲從就是依識不依智,你的智慧沒有了,你感情用事,你怎麼不迷?」這位大師其實不懂什麼是智?什麼是識?如果佛法有這麼粗淺表面就好了,那每個人只要不感情用事,依理智而不盲從,就可以不迷了;既然不迷,就代表有智慧不感情用事,就有智慧了。說了半天其實都還落在識情分別想像中而沒有正確佛法智慧。

對於智是什麼?識是什麼?我們應該先弄清楚。凡是三界中所能分別認識的都叫作識,依於意識所能知解的法而安住其心,就是依止於識的境界。阿羅漢所知道的都是現前法:五蘊的每一蘊、六入的每一入、十二處的每一處、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現前可以觀察到的法。可是法界的實相如來藏在哪裡呢?他們觀察不到。所以從大乘法來看,阿羅漢、辟支佛的所知,仍然是依識不依智。從凡夫的立場來看阿羅漢、辟支佛,往往說他們是依智不依識;因為他們所斷我見、所斷我執的智慧境界,不是凡夫所能觀察得到。可是當阿羅漢回頭來看菩薩,兩位菩薩大庭廣眾說話很大聲,講得很快樂,都是在講法界中的實相,可是阿羅漢們都聽不懂,所以正是依識而不依智,才會聽不懂。

古時中國也有這樣的禪師,兩位禪師講話很大聲,可是旁人都無所聞。「無所聞」並不是聽不到聲音,而是聽不懂。這難道只有古時候才有嗎?不,我們同修會裡就常常是這樣。某甲幫某乙背負了行囊,某乙就向某甲道謝說:「謝謝你,我正好病得沒力氣,讓你為我辛苦。」某甲回說:「又不是我背的,都是祂背的。」某乙說:「對呀!是祂背的,不是你背的,但是還是要感謝你。」結果某甲說:「所謂感謝,即非感謝,是名感謝。」旁邊的人聽了迷迷糊糊的,都不知道在講什麼,兩個人講得很大聲好快樂,因為法樂無窮,可是旁邊的人震耳欲聾都無所聞,不就是這樣嗎?

為什麼能夠這樣?因為菩薩是依智,阿羅漢在菩薩面前卻只能說是依識了。因為阿羅漢所證的都是三界中法,菩薩所證的是三界外法,將來入了無餘涅槃的那個法就是三界外法。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依識或依智,其實還是依如來藏來施設的。是依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依如來藏將來成佛以後的常樂我淨來施設。菩薩依智不依識,阿羅漢依識不依智,所以阿羅漢在菩薩面前沒有開口說話的餘地,不是因為阿羅漢在長菩薩的威風、在滅自己志氣,而是因為他在菩薩面前想要開口時都是膽顫心驚的,因為一句話講出來,不曉得菩薩會怎麼斥責他;而菩薩為他說的,他卻聽不懂。所以依智不依識,就於此分野。

至於「依法不依人」的道理又是什麼呢?時間關係,我們下一集再說。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