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見(一)

第061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邊見」。

本集的節目,我們要來探討「邊見」這個題目,邊見是含攝於六根本煩惱中的一個心所法,也就是在惡見之中。所謂的惡見,就是不正見——不正確的見解,也稱為邪見——不正、偏斜錯誤的見解。因為它會導致眾生產生錯誤偏斜的見解,所以惡見又叫作邪見。惡見有另外一個名稱叫作「五利使」,它的內涵是包含了薩迦耶見(也就是我見),還有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個不正確的邪見,是見道時所斷的煩惱。也就是說,當你證得如來藏時,我見、邊見等五利使這五個惡見,就會跟著見道而斷除,所以叫作五利使——是容易被斷除的煩惱。六根本煩惱中的另外五個煩惱是貪、瞋、癡、慢、疑,這五個煩惱又稱為「五鈍使」,也就是它的體性很鈍,是不容易被斷除的煩惱,所以不是見道所能斷的煩惱,而是修道所斷的煩惱,並不是菩薩在明心證悟時可以斷除的。這五種修道所斷的煩惱和惡見等五個見道所斷的煩惱,合稱六根本煩惱。

這樣的開場直述,各位觀眾是不是比較能夠知道「邊見」這個法在佛法中的定位是在哪裡?什麼是邊見呢?邊見是由我見而產生,因自我的不如理作意而產生異想分別,這個異想分別就是與正理不同的想法,與經中真義不同的想法而作出來的不同分別。意思是說,修行人由於未能親證法界實相的空性如來藏,所以往往自以為是已經入了中道;而實際上卻仍然是不離斷見與常見,不離有與無、不離一與異兩邊。譬如,應成派中觀師自認為已經實證了中道,而實際上卻是雙具斷見與常見的,這就是邊見的具體事例。因為未親證空性如來藏,沒有般若智慧,所以他們就誤認意識不起一念——無念的時候——認為此時的狀態不著一切法,離有、無兩邊,所以將之當作是般若中觀。

其實不是這個樣子,因為應成派中觀乃是六識論的邪見者,他們否定佛所說第八識如來藏及第七識意根的存在,妄認意識不起一念的時候就是中道實相;其實這個境界是意識心的變化相,本質還是意識心,乃是生滅法,是屬於識陰的境界。因為眾生不知道識陰是無常的,所以也不知道識陰所了別的境界相也是無常的;這是對識陰的內容不如實知的關係,所以往往把識陰中的某些境界,特別是意識心無念的變相境界——也就是一念不生、離念靈知以及禪定等至位等——以意識為本體的境界,錯認當作不是識陰、不是意識境界,誤當作是實相心。正因為不知道識陰本身是無常的,就誤以為識陰自己進入某一種情況狀態下,就可以成為恆常不變的心;因此,我見就斷不了,一直想要保持離念時的意識,或是六識常住而且功能不壞的狀態,所以我見與我執就無法斷除,死後就不得不繼續來受生在三界當中,導致不斷地流轉生死。

因為他們否定第八識如來藏,認為一切法空、一切法緣起性空,同時又因為否定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就墮入無邊與斷邊。又知道自己無法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而將之否定後,六識心又不是常住法,在這五個無心位皆會斷滅,會因此而落入斷見當中,因此恐被譏斥是斷滅論者,所以就私自來建立一個意識細心以及意識極細心,想要自圓其說;但是,反而又回頭落入有生有滅的意識境界當中——妄認意識為一切法之所依,說意識是常住不滅的真實心——因此又回墮於有邊、常邊的常見之中。應成派中觀師宗喀巴、達賴,還有現代的印順及其追隨者,皆雙墮在有、無二邊見當中。

無念,在《六祖壇經》中有這麼一段開示:【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惠能大師稱此不染著之心為無念,不是百物不思,沒有「念生、念滅」之念絕,能稱之為無念。這個無念心就是真如心,就是本住真心,也是阿賴耶識,此識妙用遍一切處而不著一切處。如來藏在唯識經教中,皆說八識心王當中見一切法而不染著的心,一定是第八阿賴耶識;一切法由阿賴耶識所生,阿賴耶識雖出生十八界等一切諸法,在十八界及萬法當中卻不起貪厭之心行,清淨無染。學佛者若悟得本心,證解阿賴耶識,只要將本心所含藏的七識心染汙種子清除清淨,就能夠來去自由、通用無滯,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如果像宗喀巴、達賴、印順等人,堅執沒有「念生、念滅」的無念心,堅執完全不分別一切法的無念、無分別、無語言妄念才是真心,而沒有「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的功能德用,那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訶責的「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所以真心不是「念絕」完全無分別、無念之心,而是不在六塵中起虛妄分別、不生貪染心念而已;善能離於六塵境而了別諸法相,就是《維摩結經》所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

在《勝鬘經》中這樣說邊見:【邊見者,凡夫於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於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故,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此妄想見,於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勝鬘菩薩說:「凡夫在五陰『色受想行識』這上面去領受,認為自我是真實存在的,以種種的虛妄想來執著自己;或是誤以為五陰壞滅以後就是斷滅空,而這種執著都是因為對五陰錯誤的認知所導致的,因此就出生了兩種見解,各落於一邊,這叫作邊見;邊見的意思是說落到斷、常兩邊:一邊是常見,另外一邊則是斷見。當學佛人從五陰的每一陰去作詳細的觀察,觀察之後看見五陰有種種的行(也就是運作),並且在身口意行中看見每一陰都是會斷滅的無常性,都不可能延續到後世去,而對於有一個真實心一直存在相續不斷,不能理解這一個真理事實,這就是斷見,這不是正見。有的人則認為涅槃是常住不變的,誤以為五陰中的識陰或是意識就是涅槃心,但不知道意識境界每一剎那都在變化,誤以為意識心及意識所住境界是恆常不壞的,對於意識所住的境界全部是剎那變異的事實不能理解,因此誤認為意識是常,這就是常見,這也不是正見。由於都是妄想所見的緣故,而作出了斷見或常見的說法與見解。由於都是虛妄想所見的緣故,這一些由虛妄想產生的見解,是因為對於實相心如來藏非斷非常的正理,有著過多的甚解,或是有著愚昧無明而無法理解實相心的正理,因此就作出種種不同的見解以及錯誤的分別,所以就有了斷見或者常見的出現。」

凡夫的心識所能識別、了別的都是落於兩邊,不離兩邊,落於斷、常兩邊。在佛法的修證過程中,最大也是最可怕的問題就是我見所生的邊見,我見所生的「邊見」,它總是落到兩邊去,不在中道正法之中;落到兩邊的意思是說:如果不是落在常見的法裡面去,就是相反地落到斷見的法裡面。有一種外道主張說:「從生老病死的過程中,可以很容易觀察到眾生會死亡,色身是會壞掉的;可是能覺能知的我、能見聞嗅嚐覺知的我,這個心、這個了知的心是不會壞滅的,死只是色身死了,這一個見聞覺知的我會再去投胎轉世,重新再出生為人。」他們認為這一個見聞覺知的心是常而不壞的,也就是以為「我能知、我能覺、我能想,能夠作主的這一個我」是不壞的、是恆常不滅的心;常見的人以為人死了,只是身體死了,來世換個身體再來就像搬個家一樣,下一世的見聞覺知心還是會繼續存在。

但是這一個見聞覺知心,與上一世的見聞覺知心是不相同的。人在死亡後,能了知的見聞覺知心,其實也是跟著斷滅了,下一世的見聞覺知心,是依於下一世的意根、五根以及法塵為緣而出生,與上一世的見聞覺知心是完全不相同的。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其實是另外還有一個真實心存在,以此為因才能再出生見聞覺知;因為他們誤會不知,而將能知能覺的生滅心當作永不生滅的心,我們稱這一種認知見解為「常見」。他們會執著這樣的心是常而不斷,所以就變成了常見,所以在佛教中稱這種人是「常見外道」,落在常這一邊。

可是也有另外一類人,他們評論常見者說:「你們講『常見』,說這一個見聞嗅嚐覺知的靈知心是恆常不壞的,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每天觀察的結果,到晚上睡覺、睡著無夢的時候祂就不見了,怎麼可以說祂是常呢?當你被打一劑麻藥、或是被一棍打昏的時候,祂也不見了;當你死亡進入正死位的時候,祂也不見了。」就如同唯物論的人主張說: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就像是刀子與鋒利的關係,鋒利的物性是藉由刀子而存在,刀子壞了,鋒利就不存在了。所以就誤以為色身壞了、死了,人的見聞覺知心也就壞了、沒了,這就叫作斷見。因此這種人堅執沒有來生,這種人的見解固然勝過常見外道一籌,但他也有盲點,他就是找來找去,始終找不到這一個見聞覺知心壞了以後,還有什麼是存在不滅的、可以去到未來世的?他找不到,然後就說「由此可證明人死了以後,是沒有未來世的」,這就是「斷滅見」。

既然死了沒有未來世,當然就不可能有過去世,因為這一世既不能去到未來世,當然過去世也不能來到今世,所以人完全是由物質的關係——由於父母生我,所以有我,色身壞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就是斷見,結果又落到斷的一邊去了。所以,世間人不是落到「常見」,就是落到「斷見」,各落一邊。佛法是中道,它不落於斷見或是落於常見的邊見之中。都攝屬在五利使當中,就是所謂的根本煩惱中的惡見之中。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課程只能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