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50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勝鬘經講記》的導讀課程。
上一次的課程中,我們說到四聖諦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法,而是經由善知識的教導,我們才能夠懂得;未來入了無餘涅槃,四聖諦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四聖諦叫作「安立諦」。可是佛菩提道的修行,在大乘菩提的部分,除了要修學四聖諦法成就解脫果之外,並且更重要的,必須要能夠現觀自己的真如;真如的運作,出生了我們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出生了山河大地等等;現前觀見了,這個真如是眾生無始以來本來就具有的自家寶藏,祂從來不曾出生過,也就不會消失,這個真如才是真實的究竟之法。不論這個眾生自己知不知道自己有真如本心,真如始終都是存在的,祂貫穿於三世,也貫穿了三乘菩提。不管是外道還是佛弟子,不管是聲聞或是菩薩,不論成佛與否,這個真如都是一貫地本然常住,祂不是由人為後天所安立出來的法,所以真如叫作「非安立諦」。
修學解脫道的聲聞人,純粹是依止著四聖諦的安立諦,來滅盡五蘊、十二處而入無餘依涅槃;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們,除了具足了解脫道的修證,還得圓滿佛菩提道上的五十二個位階的實證。也就是修學解脫道的聲聞人,依止著四聖諦安立諦而修到了阿羅漢;但是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則要同時依止於安立諦四聖諦、與非安立諦真如而修行。
世親菩薩在他的著作《佛性論》中,如此地演說了這個道理:【阿羅漢約安立諦觀,能破諸煩惱;此無明住地,非安立諦觀所能破故,猶在羅漢相續中。……如來菩提非安立諦觀,是名如來菩提。因此道故,能滅此惑故,名無明住地。】(《佛性論》巻4)世親菩薩說:「阿羅漢依止於安立諦四聖諦的觀行,能夠斷除一念無明的煩惱;而無始無明住地,則不是安立諦所能斷除者,因此在阿羅漢位時,無始無明住地仍然在相續之中。……如來的菩提分乃是依於真如、非安立諦觀,這才是如來菩提。因為轉依真如非安立諦,才能夠滅除無始無明住地的煩惱。」
所以,就成佛的佛菩提道來看,轉依非安立諦的真如如來藏是最核心的教法,其實也是唯一究竟的修行道。至於解脫道的阿羅漢果,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部分,如同 世尊在《法華經》中說「二乘的無餘依涅槃只是方便假有的化城」;又譬如無著菩薩在《顯揚聖教論》裡面說到:【問:「現觀智諦現觀以何為體?」答:「以緣非安立諦聖慧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問:「現觀邊智諦現觀以何為體?」答:「以緣安立諦聖慧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顯揚聖教論》巻17)有人問:「大菩提智的現觀是依何者為本體?」無著菩薩回答:「是緣於真如心非安立諦為體,乃至緣於真如心俱行的菩提分法為體。」又有人問:「邊緣的菩提智(也就是大菩提智的邊緣,依於大菩提智而出生的邊緣智)依何者為本體?」答:「依緣於四聖諦安立諦的智慧為體,或是依於安立諦而俱行的菩提分法為體。」也就是說,佛菩提道中一切法依真如非安立諦為本體,相對於佛菩提而言,安立諦的四聖諦只能算是附屬於真如所出生的邊緣,不是主體的智慧。
在《雜阿含經》中有一個相關的有趣故事:有一次,佛住在王舍城靈鷲山。世尊清晨著衣持缽入王舍城托缽,爾時天魔波旬就想著:「世尊一大早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不如我現在就去擾亂祂吧。」於是魔波旬就化現作一個駕御牛車的車夫,穿著破衣,蓬頭散髮,手腳的皮膚龜裂,手中拿著趕牛的木杖,走到 世尊面前問:「世尊!有沒有見到我的牛啊?」世尊心中已經知道:「這是惡魔,要來擾亂我的。」所以 世尊就反問說:「魔啊!哪裡有牛呢?你要牛幹什麼呢?」天魔發現「喔!世尊已經知道我是魔了。」於是就向 佛挑戰:「世尊啊!眼根觸色塵的眼入處,是我所騎乘的牛;同理,耳、鼻、舌、身、意觸的五入處,是我的牛、是我所依止的趣向。」然後問難 世尊:「世尊!那麼你要到哪邊去,要趣向何處呢?」佛告訴天魔:「你有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可以趣向;而我則是要趣向那個沒有眼根觸色塵之處、沒有耳根觸聲塵之處、沒有鼻根觸嗅塵之處、沒有舌根觸味塵之處、沒有身根觸觸塵之處、沒有意根觸法塵之處,我要往那兒去,這是你所無法到達的地方。」此處 世尊所說的究竟之處,正是指非安立諦的真如,祂不在五蘊法之中,不算在五蘊法數,但也不離開五蘊法;即使是阿羅漢也無法現前觀見,更何況是天魔波旬呢!
如同前面所舉舍利弗所說經文,即使是聲聞道的修行人,都必須以涅槃「不離於如、真實、清涼、非六入處」的如如(不離於此非安立諦的如如)當作前提,否則無論如何地努力修學四聖諦安立諦,他都沒有辦法實證須陀洹的初果,更不要談四果。但是要依於非安立諦修行大乘妙法,則必須要先能實證自心真如,這在末法時期的佛教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唯有進入正覺講堂依止於 平實導師座下,用心地培植福德因緣,善修習一心不亂的定力,善成就三乘菩提的智慧,加上願意降伏自己的性障五蓋等等的條件,才有可能在 平實導師的指導下找到這個本有的真如非安立諦。更能夠在明心、見性之後,依悟明本心與眼見佛性,雙具有如來藏的體與用的兩邊,才能夠具足地進修非安立諦的三品心,才能夠遍除一切分別隨眠;但與之同時,還要同步地修習更為深細的四聖諦安立諦,兩者配合,才有可能進入菩薩初地,而完成了大乘的相見道進入大乘的修道位。瞭解了以上的道理後,我們才能夠探究勝鬘夫人所說的〈一諦章〉之中「四聖諦,三為無常,一為常」的道理。
我們先看到《瑜伽師地論》:【當知此中依「黑品、白品」果、因建立,故建立四聖諦,謂苦諦是黑品果、集諦是黑品因、滅諦是白品果、道諦是白品因,能得能證故。又苦諦如病初應遍知,集諦如病因緣次應遠離,滅諦如無病次應觸證,道諦如良藥復應修習及多修習。又苦諦苦義,乃至道諦道義,是如是實非不如實,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瑜伽師地論》巻27)四個聖諦是依著「白品法與黑品法」因與果的關係建立的:苦是黑品法的果、集是黑品法的因、滅是白品法的果、道是白品法的因。也就是說,因為蘊集了輪迴黑品法,所以未來會出生黑品法的苦果;同樣的,因為依於八正道修行為因,所以就會有了滅盡一切的涅槃果可得。這些是道理上可以瞭解的,而更是可以實證的內容。
所以四聖諦的修學方法就是:對於像是生病一樣的苦諦,應該要廣泛地去遍知;集諦是生病的因與緣,應該要遠離;滅諦應該要現證,實證以後沒有病了;道諦則是治病的良藥,要多多地修行才能把病給治好。其實在這一段論文中,我們已經可以對比到《勝鬘經》裡面所說的:「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苦諦的苦是輪迴黑品法的果,這當然不會是解脫所追求的;集諦的「集」是輪迴黑品法的因,當然也不會是涅槃之法;道諦的「道」是解脫白品法的因,道諦只是因、不是解脫之果,當然也不是解脫法要追求的最後結果,所以它不會是涅槃;惟有滅諦的「滅」,才是解脫白品法最終的果證;所以,就解脫道的法來說,滅諦才是最終的涅槃,而苦諦、集諦、道諦都只是其中的過程。
所以可以說四聖諦中,苦、集、道諦三無常,只有滅諦是常法;苦諦、集諦、道諦只是在修行過程中所需要次第經歷的一部分罷了,它是有生有滅的,本來就沒有,最後也消失,這叫作無常,這是我們能理解的。但是為什麼滅諦是常法呢?其實解脫道的果位是在證得涅槃,滅盡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外六處與內六處全部滅盡,永不再現起;所以入了涅槃之後,也不能夠說有一個滅諦仍然存在,所以這不是勝鬘夫人真正的意旨。
那到底勝鬘夫人的意旨是指什麼呢?我們翻到教材的第六頁,恭請 平實導師來為我們說明:在大乘法中的四聖諦,不同於二乘法,因為還要照顧到如來藏中習氣種子等煩惱有沒有清淨,究竟清淨了以後不再有種子的變異生滅,變易生死就度過了,變易生死苦就滅盡了;這個苦雖然也在現象界中顯示出來,但卻不完全屬於現象界,因為是如來藏中的種子隨眠在如來藏中變異流注,是菩薩才會知道的,不是二乘聖人所知的。(《勝鬘經講記》第五輯,正智出版社,頁6。)
苦聖諦之後,接著就是集聖諦。苦種為什麼被集?我們也常常說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集諦把苦種合在一起,這個集是集什麼?是蘊集後有苦的種子。苦集的原因就是集自我、集吾我。四阿含中曾講到集我,集我是什麼呢?就是集色蘊的我;以色蘊為我,然後再以受想行識為吾,這就是集吾。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就會有許多苦種的集,都是從執著蘊我、處我或者界我,不肯放捨自己,堅定地認為自我是常住不壞的,不肯讓自己毀壞,所以就一定會不斷地在三界六道中去受生,不樂於使蘊處界自己斷滅。不斷受生的緣故就有六道蘊處界一世又一世的存在,於是就有生、老、病、死……等種種的苦。
苦滅聖諦講的是我與我所全部滅盡了。當我與我所滅盡之後,即是無餘涅槃。無餘涅槃中並不是斷滅的境界,無餘涅槃也始終存在著,所以不能說苦滅聖諦是無常、是有為,不能這麼說。對於明心的人來說,苦滅聖諦非有為、非無常,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苦滅的境界講的就是蘊、處、界都滅盡之後的涅槃本際;所以我與我所都不存在了,成為無餘涅槃了,可是無餘涅槃中的本際還在,也就是如來藏獨自存在著,不再生起蘊處界了,這當然不是斷滅空。所以對明心的人來說,苦滅聖諦不是有為、不是無常,事實上是常、恆,也是無為,所以苦滅聖諦與其他三個聖諦不一樣。定性阿羅漢沒有證得本識,尚未明心,這部分的道理就不容易理解,他們只能信受 佛的開示:「阿羅漢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佛陀接著說:「清涼、寂靜、常住不變。」如果沒有說常住不變,就會說是真實;所以阿羅漢相信 佛的聖教,他們因此知道滅盡自己之後不是斷滅空。既然滅盡自己之後不是斷滅空,這個苦滅聖諦當然是屬於無為、當然是常。
講到這兒,相信大家就能夠了知勝鬘夫人所說「只有滅諦是常法」的道理了。
今天時間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