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即安立諦

第049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勝鬘經講記》的導讀課程。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談到了如果只見到諸法現前的緣,這是難以成就四聖諦的現觀的。接下來,那麼到底什麼是苦集諦的道理呢?我們還是引用前面舍利弗尊者在《中阿含經》中的開示:【諸賢!云何愛習、苦習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中阿含經》卷7)因為眾生有愛著,所以輪迴苦的種子就不斷地蘊集,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愛習造成苦習的詳細道理,才是修行人應該深細觀行的重點。經文說什麼是苦集諦呢?就是世間眾生實實在在地愛戀自己的內六處,也就是自己的眼處,耳、鼻、舌、身、意處的內六處,又叫內六法,也就是六種內相分,於其中有愛、沉膩、貪染而執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熏習而蘊集。聖弟子如此如實地照見覺了於「集」,就是因愛而集、因苦而集,蘊集了未來輪迴不斷的業種,這就是愛習、苦習的集諦。

集諦內在的原因,是因為眾生愛自己五蘊身的內六處,透過內眼處、內耳處,乃至於內意處的內六處,對於內六處的現行與運作有所貪愛,連一秒鐘也無法捨離,所以會不止息地累積了未來輪迴的苦種子,因此叫作「大苦蘊集」,這才是真實的集諦。

集諦成就後,所應修學的滅諦,就是要滅卻自己對於內六處的愛著。舍利弗尊者接著說:【云何愛滅、苦滅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中阿含經》卷7)「什麼是愛滅、苦滅聖諦呢?就是世間眾生實實在在地愛著於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法。但是如果眾生能夠從愛內六法中去解脫,對於內六法不再愛染、不再貪著,而能夠斷捨,就像是把身中的穢物徹底地吐出來,於內六處我、我所無所欲念,止滅了內六處的愛完全消失,這就叫作苦滅。」多聞聖弟子能夠明了照見覺察於此,而能斷盡一切內六處的貪愛與染著,這就是愛滅、苦滅的滅聖諦,對於我與我所的種種不再愛染了。

所以,修行集諦與滅諦的核心,都是在於眾生對於自己的內六處,也就是內六法的愛著不斷,這就是苦集諦。反過來說,斷除了這個愛著,斷盡了一切對於內六處的貪愛與染著,若能如此,則是苦滅諦。

那麼內六法到底包含哪些部分呢?三界中的一切法都可以攝歸於內六處,因為一切法都得經由內六法而顯示,世尊在《雜阿含經》裡說到:【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者,云何名一切?」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奉行。】(《雜阿含經》卷13)

好,這是說,以多聞出名的生聞婆羅門來請問 世尊:「什麼是一切?一切法是哪些?」佛就告訴他:「一切法就是十二處,一切法都是十二處而來的;也就是一切法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外六處與內六處。」佛說:如果對方不認同佛所說的十二處就是一切法,而認為在十二處之外還有別的法,那麼對方其實也只是在胡思亂想,根本說不出還有什麼能外於十二處的法。為什麼呢?因為外於十二處的法,也就是外於內六處與外六處的法,那不是對方現前的境界,所以對方必不能知。

說得更詳細一些,眾生愛著於自己的內六法,將內六處、內六法的運作當作是真實,當作是我的一部分,甚至變成了我所擁有的,我所能夠依靠的功能差別,而成為我身體運作的一部分。我與我所的運作,都是依於這樣的內六處而成就的。反過來說,若是沒有內六處的功能,這個人也就不成為一個有情了,所以內六處的運作又可以叫作六身。

那麼集諦的六六法是怎麼運作的呢?在《雜阿含經》中 世尊說:【諦聽!善思!有六六法,何等為六六法?謂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雜阿含經》卷13)一切的世間法就是六六法,六六法是怎麼運作的呢?六外入處加上內六入處共為十二處,六識有了了別的能力,然後根塵相觸成了六觸身;然後六觸之後就會有六受身、六愛身,這就是內六法的運作,也就是由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而成就。受與想是連在一起的,一般人在受了以後,必然產生了想——了知。最後的六愛身又叫六思身,合在一起就是受、想、思,其實就是受蘊、想蘊與行蘊。

以眼睛為例,外色塵入眼根是眼的外入處,轉變為大腦中的影像是眼內入處,再經由眼識身的運作,出生眼觸身、眼受身、眼愛身,一一分別完成;一般人就將這樣子「眼」這一句法的六身、六個階段當作是我,是我所能運作的功能;但是色塵、眼識身、眼觸身、眼受身、眼愛身,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法,它都不是真實的我。【如是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非我。……如是,比丘!當如實知眼所作、智所作、寂滅所作,……。】(《雜阿含經》卷13)也就是眼、耳、鼻、舌、身運作所涉及的範圍,乃至於意識涉及的範圍,以及到底寂滅應該是什麼樣的內容,明白了以後,這樣子就能夠開發神通正向於涅槃,正確地朝向涅槃的方向。

換一個方法說,以眼、耳、鼻、舌、身、意六個面向,各自運作,前後會經歷了外處、內處、識身、觸身、受身與愛身,這就是眾生法界的全部內容;眾生以此六乘以六叫作六六身。眾生的心行,必定落在這六六法之中,這就是苦集諦;苦集正是由此內六法、六六身所蘊集,其實就是我與我所的蘊集。反過來說,如果能夠斷除了這樣六六身的現行,則成就了滅,就是入了無餘涅槃,這就是滅諦的道理。

以上所說的內六法的運作,是從外六處、內六處,也就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總為六六法,就是集諦的眾苦蘊集。有情如果離開這樣的六六身,也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蘊集了,只要眾生還保持著六六身的運作,未來輪迴的種子就不斷,這就是「集」;反過來說,如果能夠斷盡這個六六身的運作,這個就是「滅」的實證。

以上所說就是集諦與滅諦的內在道理,那麼依著滅諦的道理滅盡了五蘊內六身,好像是什麼都沒有了,這樣子是不是就如同印度的外道所說「斷滅一切就成為涅槃」呢?如果是的話,那麼佛教不就與一分印度的斷滅外道成了同見、同解、同一涅槃了嗎?所以值得我們注意!前面在引用舍利弗尊者說四諦的經文,尊者最後強調了,四諦的成就必須是不離於「如」。不論是成就阿羅漢之前,或者是成就了阿羅漢入了無餘依涅槃,都不離於如、不離於如如,如如就是真實,就是不動。滅盡了一切法,五蘊法統統沒有了,但不是斷滅,而是有其真實,有不動者,這是與外道最大的差異。

那麼這個「如如」是什麼呢?在前面的經文中,我們也曾經看過 世尊說:【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雜阿含經》卷13)即使是能入無餘涅槃的阿羅漢,對於這個如如也是問了也不知道,因為如如並非阿羅漢的現量境界。世尊在《阿含經》中的許多地方,在講說阿羅漢入涅槃的修證時,都提到了「如、真實、本際」一類的話語,告訴弟子們「涅槃不是外道所想像的那一種斷滅的虛妄法,而是有其真實分、有其本際」,其實就是指出了在解脫道之外,尚有更為廣大的佛菩提道。對於能夠滅盡苦集、斷盡十二處的阿羅漢,這個如如仍然不是他所能體會的境界,是阿羅漢所不能知的,那就是諸法的本源——也就是大乘菩薩才能夠實證的真如。

所以,成佛的菩提分法中,分為聲聞菩提與大乘菩提,聲聞菩提的極果是能夠入無餘依涅槃的阿羅漢,而大乘菩提的究竟果則是成佛。聲聞菩提依著四聖諦的現觀成就而證果,而四聖諦的觀修所緣的對象,是自己的五蘊身、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諦這樣的妙法,並不是眾生與生俱有的,而是後天經由善知識的教導指引才能夠了知的。四聖諦的修行緣於五蘊法、緣於六六身,現觀五蘊法上的苦諦、集諦;最終依著道諦的方法去滅盡一切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永不再現起。

所以,四聖諦是修行人本來沒有,最終也會隨著五蘊一起滅盡的法。所以解脫道的四聖諦,它是一個後天學習得來的工具,像是一條後天得到的法船,是用來幫忙滅盡五蘊的工具;當五蘊都滅盡後,度過了輪迴大河之後,這一條法船也就隨著一起丟棄了。所以解脫道中的四聖諦只是一種方便安立的法,本來無有,未來也會隨著五蘊法一起消失而入涅槃。不能說涅槃之中還有四聖諦,這樣子涅槃就不成為涅槃了,因此四聖諦叫作「安立諦」。

然而,大乘菩提也要依著四聖諦而證聲聞果,可是大乘法中除了要實證解脫道裡面全部的內容外,更重要的是要現證萬法的根源——真如如來藏;這不是阿羅漢的境界,是阿羅漢所不能現觀的如如,他得靠著佛菩薩的指引,才有可能現證——現前照見自己的真如。

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