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與斷見(一)

第056集
由 正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

我們這一次的內容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寫的《勝鬘經講記》來作說明,並辨正某位號稱佛教界導師的法師的錯誤說法。

前幾集我們講到了《勝鬘經》的這一段經文:【凡夫識者二見顛倒,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則是清淨。邊見者,凡夫於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關於《勝鬘經》這一段在〈顛倒真實章〉的經文,主要是在講常見與斷見,是說凡夫眾生都落在這兩種邊見中:要不就落在斷見一邊,誤以為五受陰壞滅以後就是斷滅空;要不就落在常見一邊,誤以為五陰——尤其是識陰——是常住不壞的法,所以產生執著。阿羅漢、辟支佛則是智慧清淨,不會落在常見或斷見的邊見中;但是二乘聖者雖然沒有邊見,可以解脫三界生死輪迴,但是對於大乘滅諦仍然無所知、仍然無法思議,因為他們沒有實證無餘涅槃的本際,也就是沒有實證真實不壞的實相心。

以前,常常有南傳佛法的法師說:「討論無餘涅槃中是不是空無所有,討論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以後是不是斷滅,這個問題是無記。」但是問題來了,你儘管一直倡導說這個問題是無記,可是當別人問他:「涅槃是不是滅盡十八界全部?」他可是不能不答:「是呀!」當然要答「是」。答「是」以後人家就走了,不必再追問下一句了;這是因為他一直說這個問題是無記,所以人家就不問了。可是到了晚上夜闌人靜之時,他心中會想:「今天那個居士、那個法師來問我說:『入了涅槃是不是滅盡十八界?』我答『是』,但這樣滅盡十八界以後豈不是成為斷滅境界?」這下他可傷腦筋了!對於這個問題他一定放不下,會一直放在心中。那個問的人早就走了,可是涅槃到底是不是斷滅,這個問題會一直纏繞在他心中捨不掉,因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一心想要斷盡思惑,可是思惑斷盡以後捨報時,卻是要滅掉自己全部:「那時到底是不是斷滅?如果是斷滅,那我出來弘法幹啥?我出家以及修學佛法又為了什麼?」他心裡面不斷地想著,可是明天白天他照樣裝作無事人一般,但這個問題已經在他腦中釘死他了。如果又有別人來問,他還是會說:「這是無記。」可是心中同時會有一個念頭浮出來:「涅槃是不是斷滅空?」又會想起這個問題。你說他這樣痛苦不痛苦?可是,這就是 平實導師還沒出來弘法以前,佛教界的寫照。

那麼,要瞭解 佛世尊為什麼有時說無記——也就是對這樣的事情不加以記說。佛陀為什麼不加以記說?那是因為問問題的人還沒有到探討這個問題的階段,還在門外,對這樣的人,斷我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 世尊就不為他記說這個問題。可是弘法的人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他既是弘法師,就不能不答了。若是勉強答了,譬如說如果答:「涅槃中實有本際。」那人家可就要問:「請問本際是什麼?在哪裡?」那該怎麼辦?如果答說不知道,人家可要說:「那你算什麼證道者?」真的怕被人家看輕了。可是如果不答說不知道,老是答「無記」這兩個字,人家會認為你是在搪塞,會說:「是因為你根本沒智慧,所以答不出來!」後來終於去四阿含中一直探討,把所有的無記都搜尋出來閱讀,才發覺:原來是因為對於那些剛學聲聞道四聖諦的人,才跟他說是無記;因為像這樣的人,連我見都斷不了,討論無餘涅槃是否斷滅空,那是沒有意義的。

這就好像一個剛要念幼稚園的小朋友,已經學會數一到十的數目字,但是就只會很簡單的加法,連減法都還不一定會。像這樣的小朋友如果來問你:「微積分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你真的要為他講解微積分嗎?你當然會說:「你問這個問題,沒有意義。」你一定不可能為他講解微積分嘛!剛入佛門的人也是一樣,連我見都斷不了,他的首要之務就是斷我見,而不是去探討人家成為四果阿羅漢,將來入無餘涅槃中是不是斷滅的問題。那個問題離他太遠了,所以就告訴他說:「我不記說這個事情。」因為跟他談了也沒有用,只會成為玄論而不是義學。

所以,如果看見《大藏經》中有誰註解的文章,取名為玄論,那就不用讀了!因為玄論就是黑之又黑,所以才叫作玄。不可知、無力探討、只能臆測,連他自己也不懂,才叫作玄論。如果他自己真的懂了寫出來,就會寫出真義來,那才是真的懂。所以 平實導師的《識蘊真義》如果改名為《識蘊玄論》,那各位就不用讀了,而 平實導師也不用寫了!因為那不是要給人讀懂的,而是連寫的人自己都不懂的,才會叫作玄論。

話說回來,經文中說「邊見是阿羅漢所無」,所以說他們清淨、有解脫道的智慧;但阿羅漢對中道其實是不太懂的,因為中道是無邊寬廣的。從零到一百,中間有多少呢?零是斷見,一百是常見,譬如有人說:「識陰百分之百是常住不滅的。」所以一百是常見,零是斷見,在這中間卻是仍有九十九,如果每個一又分成十分之一,會變成多少呢?再把每一個十分之一再分成十分之一,那又有多少呢?所以中道是非常廣泛的。阿羅漢只知道常見、斷見的過失,而中道遠離兩邊;可是中間的無量無邊法——也就是那些屬於中道的法——他們都不知道。這一小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凡是會落到邊見裡面的人,都是屬於凡夫,才會落到常見或者斷見一邊去;阿羅漢、辟支佛雖然已經遠離邊見,但對中道的理解卻很少。凡夫為什麼總是不離邊見?都是因為誤認五陰為真實法,或誤認為沒有三世而成為斷滅空。

可是,凡夫為什麼會誤認五陰為真實法?因為五陰能領受諸法,所以叫作五受陰。凡夫們每天醒來就想:「我這覺知心可以見色、聞聲,等一下早餐有吐司、果醬可以吃,哇!好好吃。」由於他覺得五陰很真實,因為能真實的領受,對五受陰心生貪愛,所以就成為五盛陰。從五受陰變成五盛陰,就是五陰熾盛;全心認定五陰是真實法,對五陰起貪愛時,在必要時什麼都可以丟,但五陰卻是任何一陰都不可以丟棄。所以,如果有一陰丟了,他就覺得很難過,希望死掉重新再來。譬如有人身行、口行或意行出了問題,不能運作了,他一定希望趕快死掉,要投胎再來。

如果身行壞了而不能動轉,醫學上說他是植物人,他心中必然覺得生不如死。如果口行壞了,雖然還有身行;可是口行壞了,譬如說車禍撞擊以後,掌管嘴巴運作的神經壞掉了,或者頭腦中掌管口行的勝義根壞掉了,沒辦法說話了,他就從此都不願見人,常常把自己關在房子裡面。這時如果是五陰熾盛的人,對色陰執著很強,他可能就會尋短見。如果是意行壞了(其實意行壞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多多少少都會有意行,我們現在是方便說如果意行壞了),那他連覺知心都不存在了,連表示意思的能力都喪失了,一定也不想再活下去了。

有意行永遠壞掉的狀況嗎?沒有!所謂的植物人,其實都是還有意行的,他們只是不能表示意思而已,那才是真的苦。想想看,背上長了褥瘡,又癢又痛,可是都沒有辦法表示出來,怎麼辦?各位可以體會看看。不必那麼嚴重,光說你背上有個地方很癢,叫你不要去抓就好了!各位想想看就好。而這只是最輕微的苦,當他全身既痛又癢時,卻又無法表示心中的意思,你說他會不會覺得生不如死?所以,都因為五受陰覺得自己很行、真實存在,才會變成五陰熾盛,否則就沒有五盛陰了,所以我見、我執往往是從有受而來,因此稱為五受陰。可是凡夫不知道五受陰的虛妄,因此在五受陰中把能領受諸法的五陰全部、或局部或者少分,認定為真實常住的不壞我,或者全然否定而說死後斷滅,都因為這種妄想計著,才會產生落入邊見的兩個見解——斷見與常見。

那麼,接下來下一句經文是【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請問,諸行無常,這幾十年來是哪些人最常說?當然是某位號稱佛教界導師的法師以及他的徒眾們。他們一天到晚在講:諸行無常,緣起性空。緣起性空當然是講諸行無常。但是否定了如來藏心以後而講諸行無常,就是斷見;因為他們認定一切法空,不承認最後還有一法真實不空。當他們在講一切法空的時候,就應該要反省:這是不是斷滅見?這位號稱佛教界導師的法師一定曾作過這個反省,所以他才不得不創立意識細心常住說。他一定要建立這個創說,否則就無法與別人應對了。人家一定會說:「那你這樣入涅槃以後,是不是要全部滅盡?」他不能說「不」,一定要說「是」,因為四阿含中明明白白寫著入涅槃是要滅盡五蘊十八界的。

可是滅盡十八界以後,佛說滅盡以後是真實、清涼、寂靜、常住不變。這位法師既然否定了如來藏,當然要另外抓一個法來作依靠,從哪裡抓呢?抓如來藏來依靠嗎?他可不能抓如來藏來作依靠,因為他由於證不到而把祂否定了。否定了以後當然不能再拿如來藏作依靠,而且他也怕別人質問他有沒有證得如來藏,所以就只能從識陰中的意識加以細分而建立一個比較細的法,作為常住不變的心——叫作意識細心;這樣就逃避了斷見的攻擊,人家就不會攻擊他是斷見。假使真的有人攻擊他,他會這樣說:「我不是斷見,因為還有個意識細心常住。」

他主張意識細心常住,是可以堵住別人的質疑,卻堵不住菩薩的質疑,因為菩薩早就知道那個粗淺的境界。那種很粗淺的法是在二乘法中就應該證的,他拿這個東西來堵菩薩的嘴,是沒有機會成功的,菩薩會告訴他:「聖教中說『意、法為緣生意識』,請問你的意識細心是不是意識?」他不能說「不是」,因為他已經說是「意識的細心」了,怎能說不是意識?人家再問:「既然你說是意識的細心,仍然屬於意識所攝,請問意識是不是由意根、法塵為緣而出生的?」他也只能答「是」,只是不情願答;既不情願答,就只好迴避了:「我不屑於跟你談話,你太淺了,你不懂!」只好這樣。如果有人說:「意識細心一定會被人堵住的,我們就說意識極細心。」那麼請問:「意識極細心算不算意識?」還是逃不出這個範圍的。

意識就像孫悟空一樣,最會攀緣思惟。可是不管孫悟空怎麼樣攀緣,一個筋斗雲可以跑十萬八千里,翻了好幾個筋斗後,還是在如來佛的手掌心裡面;在五指山下撒了一泡尿,又寫了「齊天大聖到此一遊」,結果一遊回來以後,如來出掌給他看:「你只是遊到這裡而已!」也就是說,意識再怎麼會混,始終都混不出如來藏心以外,永遠都在如來藏之中。平實導師說,如果會讀《西遊記》,就用八識心王去讀它,倒是很有趣的一場遊戲。那孫悟空不就是意識嗎?還有一位,人家叫他作事,他就作;叫他挑擔,他就挑;從來沒有意見,那就是沙悟淨,他代表意根——不善分別而只負責執行,並且把行李與唐三藏抓得緊緊地。唐三藏則是言聽計從,豬八戒最喜歡起貪亂搞,豬八戒就是意識的貪心所,靠著這五識到處去貪,見了什麼都要貪。唐三藏都說:「沒關係,就讓他去貪。」他都沒有意見,如來藏正好是這樣;但是,最笨的唐三藏才是最伶俐、最厲害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進行著。唐三藏如果出門,就騎著白馬走,那不就是色蘊嗎?可是意識的極細心,不論怎麼弄來弄去,永遠都是孫悟空——永遠是那個意識。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先為各位說明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