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之聖諦現觀

第047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的節目,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勝鬘經講記》的導讀課程。

我們接著上一堂課舍利弗所說經,舍利弗尊者繼續說道:「多聞的聖弟子如我舍利弗,能明了、照見、覺察於此,而能斷盡一切內六處的愛著,也就是愛滅、苦滅的滅聖諦,對於我與我所的種種不再愛染。這個愛滅、苦滅聖諦的正理,對於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的道理不會改易,是真諦不是虛妄,不離於如如,是聖弟子所有的正法,是聖弟子的所知、所見、所了、所得、所等正覺的正法。」

【諸賢!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中阿含經》卷7)「諸賢友啊!什麼是苦滅道聖諦呢?也就是八正道:正見、正志乃至於正定。」為了要讓苦滅盡,所修習的方法就是苦滅道諦,分為八個項目。但現在末法時代,一般的修行人不知道八正道中最難的一項,其實是從一開始就要具備的正見,甚難具備。正見是定向的羅盤,時時讓吾人檢查修行的方向是否偏邪,如果見解有誤,修行一開始就已經不是正見了,那麼後面一切的努力都將成為正大苦集,結果都將化為流水而成為邪精進,反而會引導我們輪迴不斷,則眾苦就永遠不可能止滅。

例如想要去北方,卻搭上了往南的車子,無論搭了多久的車,都永遠到不了目的地。所以舍利弗交代:【諸賢!云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擇、遍擇、次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中阿含經》卷7)「諸賢友啊!什麼是八正道第一的正見呢?當聖弟子了知什麼是苦、集、滅、道的道理後,或是觀行原本的所作所為,或是學習觀行諸身口意行,或是觀行諸行的災患,或是觀行修學涅槃的止息,或是不染著地觀行諸善心解脫時,於這些行當中去選擇,以正見去普遍去選擇法與選擇次法,觀行、遍觀行於法與次法,而能清楚明白地達到涅槃的彼岸,這就是正見。」

所以,有了正確的正見後,才能有後面的正志乃至於正定的修習。若是一開始導首的正見已經有所偏差,例如像是執著外道的斷滅見、常見,或是佛門之中的相似正法,也就是看起來像是正見,但實質上已經違背了 世尊所說的中道,例如為否定了 世尊所說的真如、如如、不動本際,卻說無因有緣虛相法的應成中觀,那就已經違背了舍利弗尊者所再三交代的「真諦不虛」、「不離於如」,那麼實質上就已經不是趨向解脫涅槃的修行了。可惜的是,千百年來能依止 世尊正見的佛弟子,一直都只是少數。

就像這樣子,依於正見而殷勤修習、多修習於四聖諦,則可以順序成就四聖諦現觀的十六種心,世尊在經中又簡稱為「諦現觀」。例如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到:【世第一無間,即緣欲界苦,生無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緣餘界苦,生類忍類智。緣集滅道諦,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心,名聖諦現觀。】(《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3)從即將見道前,也就是四加行位的「世第一法」開始,由於一直以正見為導首,觀行欲界眾苦,以四諦現觀且無間心相續,出生了對於這個無漏法能夠安忍安住,成就了法智忍,爾後能生起法智;然後緣於其餘法界之苦,出生了類智忍、類智。苦諦是如此,而集、滅、道諦亦是如此觀行而成就,各自皆能完成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這樣子四諦十六心的出生,就名為聖諦現觀的成就。

依著如此的四聖諦,現觀於身口意一切行,也就是己身的內六法處,也就是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於一一法上觀行於四諦,於一一法各各的無常、苦、空、非身、無我得以明了,於一一法上的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能如是見、如是知、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則能安忍、接受、現觀於此法,數數修習而能安住於此無漏法,就是生起了法智忍,經過數習、數數修習,則最終能成就此法智。安住於這個法智忍、法智,而引生了觀行於同類的其他的法;同樣的情況,比類法成就了類智忍,數數修習而最終能成就彼法的類智。就像這樣子,修習四聖諦的每一諦能成就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則四諦十六觀心一一成就,就完成了聖諦的現觀。

解脫道的果位,從初果到四果,都是依於此聖諦現觀在不同分位的成就才能完成的。所以《瑜伽師地論》中 彌勒菩薩說:【即於如是四聖諦義,極善思擇,證入現觀。入現觀已,如實智生。此諦現觀。聲聞、獨覺能觀唯有諸蘊可得。除諸蘊外我不可得,數習緣生諸行生滅相應慧故,數習異蘊補特伽羅無性見故,發生如是聖諦現觀。】(《瑜伽師地論》卷36)「用這樣子四聖諦的道理,極善巧方便去思惟抉擇以證入現觀;現觀成就了,如實智就出生了。二乘人修習四諦現觀,照見世間唯有虛妄的五蘊法,其性本空,在諸蘊以外並沒有一個實我可以得到,由於數數修習諸行乃是生滅不實的相應慧,數數修習異於五蘊的有情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能夠成就如此的聖諦現觀。」

以上所介紹的就是解脫道中的四聖諦法,我們可以用一個經律異相的故事來說明:有一次,佛在靈鷲山,當時有一位婬女,也就是習於世間淫欲的風塵女子,名叫作蓮華女。有一次,蓮華女自己生起了善心,便捨棄了世間的事業,決定要出家作比丘尼。所以就向著靈鷲山的方向走去,想要去拜見 世尊。走到半路,路旁有清流的泉水,蓮華女就上前去飲水,在洗手的時候呢,看見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面容風姿綽約、美貌妍麗,她便想著:「我如此的美麗,為什麼要捨身出家呢?倒不如趁著年少的時候,依著心中的欲望,好好的享受才對啊!」於是就沿著來時的路原路返回。

此時,世尊知道蓮華女的得度時間到了,就化為一個婦人,容貌端正絕世,還勝過蓮華女,就從路的另一頭走過來。蓮華女看見了,心中對這個美女生起了愛敬之心,就問美女:「姐姐啊!妳從哪裡來呢?妳的丈夫在哪邊呢?為什麼一個人獨行沒有隨從伴侶呢?」美女就回答:「我從城裡來,現在要回家。我們兩個雖然不認識,但是可以一起去泉水邊吧。」蓮華女答應了,於是兩個人便一起來到泉水邊,互相依靠著坐下來休息,這位美女就睡臥在蓮華女的膝頭。

結果一瞬間這個美女忽然命絕身亡,屍體立刻就腫脹臭爛,然後肚子破裂開來,大量的蟲子流了出來,美女的牙齒一顆一顆地掉落下來,頭髮也一把一把地落下來,肌肉身體都瓦解敗壞了。蓮華女看到了,心中生起大恐慌,想著:「一個好好的人,怎麼忽然就這樣子無常的死了呢?這一位比我更美的美女尚且如此,我又怎麼可能會長久存活呢?」

因為非常地害怕無常的到來,所以趕快又回頭走去見 佛。到了 佛的面前,五體投地禮拜,作禮後自己述說之前的因緣。於是 佛就告訴蓮華女:「女人有四件事,是不可依怙的:第一是年少貌美,因為必定會老去;第二是身體強健,因為究竟會死去;第三是六親眷屬大家歡聚娛樂,因為終究將會別離;第四是財寶聚積,因為財富終究要分散。」蓮華女聽聞了 世尊所說法,心開意解而釋懷,最後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蓮華女因為 佛的示現,而深深地觀見了五蘊世間的無常、苦、空、非身、無我,五蘊世間根本沒有什麼常住真實不壞的我或者是我所,不實的五蘊法本身已經是苦,而苦來自於喜愛五蘊法的蘊集,內在的原因則是喜愛於自己的內六處法──內相分的生與滅,所以唯有滅卻自己對於五蘊法的貪愛,也就是止息了對於自己內六處內相分的貪戀,不再去蘊集才能離苦。

那麼以四聖諦現觀五蘊、十八界等等,而能證得解脫道的見道位,成就初果須陀洹,完成了見道位以後呢?仍然是修習四諦現觀,只是觀行的內容則是越來越深細廣大,以清淨對治斷除更為深細的五下分結成就三果,再斷除五上分結成就阿羅漢果。也就是所對治清淨的對象──煩惱障,也由見一處住地煩惱,進而延伸到三界愛住地煩惱,從永斷身見、我見,而對治斷除一切的我執,如此則可名為阿羅漢,也就是殺賊──殺盡一切的煩惱賊,斷盡一切的我見與我執,這就是解脫道的最上果證。

這些更細微的四諦觀行內容,例如在《雜阿含經》中 世尊的教導:【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十四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十四種智?謂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老死滅道跡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智,行集智、行滅智、行滅道跡智,是名四十四種智。」】(《雜阿含經》卷14)這是更為深細的觀行,十二緣起支中除去無明外,餘十一支以四聖諦去現觀,每一支都有它的苦、苦集、苦滅、苦滅道的煩惱斷除與對應的智慧成就。則十一支乘以四諦,總共可以成就四十四智,若廣說則更為無量。其他 世尊在《阿含經》中教授的還有七十七智等等,這些智慧都是依著四諦現觀才能夠完成的。

也就是說,末法時代,對於一般人而言,由於得不到正見,已經沒有證果的可能性了,想要證得初果須陀洹是幾乎登天之難,更遑論阿羅漢果呢!

今天時間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