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與梵我

第042集
由 正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藉《勝鬘經》的經文來談談「如來藏與梵我」。

在上一個單元引用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經文,當中大慧菩薩請問 如來說:「您提出有一個如來藏,您以前不是都說『無我』嗎?為什麼現在隨同外道等人說有『我』了呢?」如來回答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接著,如來用了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十二個名相,來說明如來藏就是這些名相所代表的意思;就因為這些名相的意涵,所以說如來藏跟外道所說的「我」是不同的。

雖然 佛陀已經說明了如來藏不是外道所說的「我」,有位主張六識論的法師,他還是認為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他在《如來藏之研究》書中說:【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在有情的蘊界處中,為無漏功德法的根源,是如來藏契經的本義。印度的《奧義書》中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依名色而開展,我入於名色而隱於其中」。梵我──識入於名色中,不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嗎?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如來藏之研究》,正聞出版社,1998年1月三版,頁205。)

《奧義書》是古時候印度教以及婆羅門教的思想家,在探索、追尋、試圖找出隱藏在不可思議而且複雜的自然現象背後的本體或是主宰,也就是所謂的「梵」的一個過程的紀錄以及對話。古老的《奧義書》有十幾種,是印度教與婆羅門教的經典;這些古老的《奧義書》,從西元前七、八世紀 佛陀降世之前就已經存在,有些後期的《奧義書》甚至到西元十六世紀才編纂完成。流傳下來的《奧義書》總共有兩百多種,《奧義書》的種類非常的多,而且是出自許多人的撰寫。因為是典型思想的演化,因此《奧義書》中就常常會出現許多對立的觀點,也就是會有許多的矛盾產生,最多的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觀點的對立。

《奧義書》中雖然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其中仍然有一個共同的思想,也就是這些思想家共同認定:有一個梵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基礎,也是一切事物最高的存在,這是《奧義書》的基本概念;人類個體的我來自宇宙最高的我,也就是梵。梵是獨自存在的「識」、智、知、有以及歡樂。《奧義書》還有一個基本概念是「阿特曼」,「阿特曼」是大我或宇宙的靈魂。《奧義書》主張「梵我一如」,認為作為外在的、宇宙本源的梵與作為內在的、人類本質的阿特曼,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也就是「我是梵」。「梵我一如」是最高的真理,也是《奧義書》主要宣揚的觀點。

由於《奧義書》當中梵我一如的主張,這位法師因為認為大乘佛教的經典也是跟《奧義書》一樣,是許多人編纂出來的,他不深入瞭解如來藏的真實義,就輕率地將如來藏與梵我給搭上關係,所以他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依名色而開展,我入於名色而隱於其中」。】因此他說:【梵我──識入於名色中,不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嗎?】所以他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

他這麼一個結論其實有很多的意涵。首先,他一貫地認為大乘經典不是 佛親口所說,所以認為如來藏只是個思想,是深受印度神學所影響。其次,他認為佛法跟《奧義書》一樣都是個思想的演化,沒有所謂的真實如來藏可以實證的。第三、他認為所謂的如來藏我就是梵我,縱然 佛陀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說:「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他還是將如來藏稱為如來藏我。在所有敘述如來藏的經典中,佛陀從未將如來藏說為如來藏我,因為如來藏是無我性的,所以就像是《楞伽經》所說的「無我如來之藏」。既然是「無我如來之藏」,就不應該將如來藏稱為「如來藏我」。一個佛教學術研究者應該忠於呈現所研究的經典,也就是《楞伽經》中所說的如來藏到底是在說什麼,應該將經典的原意忠實地呈現出來,而不應該以梵我或是緣起性空等不符合實際的言論來誤導大眾。

這位法師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他從印度教及婆羅門教的教義來看,他認為「如果說我是一個識所成的,那就是梵我;如果說有一個識是一切法的根本因,這個識也就是梵我」。當然,所謂的我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因為他一向認為沒有所謂的真實法存在,一切法就是緣起性空,他認為:主張有一個真實而且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或是主張有一個根本識阿賴耶識,都是受到外道神我的影響,這些都不是純正的佛教思想。

可是在他所認為純正的佛法,也就是他所認同的原始佛教的《雜阿含經》卷12,佛在說明因緣法的時候說:【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經中 如來以十因緣法來作觀行,當時 如來思惟:是有什麼法的緣故,所以會有老死?是以什麼法作為緣,所以會有老死?就這樣正確地思惟以後,知道因為有生,所以有老死,也就是有了出生這個緣,所以就會有老死。就這樣子思惟觀行有、取、愛、受、觸、六入處以及名色。最後思惟觀行是有什麼法的緣故,是以什麼法作為所緣,所以有名色的產生?這樣正確地思惟,知道有一個根本識的緣故,所以有名色;緣於這個根本識,所以會有名色的產生。如來這樣子正確思惟的時候,逆觀推知名色必須由根本識來出生,萬法只到根本識為止,不能再往後推知有任何一法的存在,所以經上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這句話,在《阿含經》中是非常有名而且是重要的。在確認這一點以後,就又順觀流轉法退回確認生老病死等現象是從(根)本識而來的,這樣子確認根本識是一切法的因。可是《阿含經》這麼說,這樣子根本識不就是梵了嗎?《阿含經》不就是梵我思想嗎?在《長阿含經》卷10當中 如來又說:【「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從以上《長阿含經》的經文可以知道,緣於一個識所以有名色,「名」是我們的前七識心,「色」是指我們的色蘊,所以這個識必然是不同於七識心的第八識根本識阿賴耶識,或者稱為如來藏。因為有這個識進入了母胎,所以有名色的產生;因為有這個識的安住,所以名色能夠存在;因為有這個識,所以嬰孩不會敗壞,而且能夠增長;因為有這個識,所以有名色;所以說,名色是由這個識所成就的,緣於這個識所以有名色。名色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也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簡單地說就是虛妄不真實的我。

名色的我,是因為有這個根本識所以能夠存在、增長,這不就是「識所成我」嗎?這個識不就要成為這位法師所說的梵嗎?那麼四阿含所說的法都是梵我的外道論,佛也就是外道了嗎?那麼什麼才是佛法呢?這位法師一向主張純正的佛法是根本佛教時期所講的緣起性空,所以他在他的《中觀論頌講記》當中他說:【阿含是根本佛教,思想是「我說緣起」,緣起是「空諸行」,正見性空的緣起,才能正見佛陀的聖教。】(《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刷二版,頁42。)他認為《阿含經》都是在說緣起性空,他認為這才是 佛陀在世的時候的根本佛教。可是,這裡舉出了《阿含經》中其實都是在說有一個根本識,因為這個根本識所以才會有世間的我成就,這個根本識是一切法的因。

佛法從初轉法輪的阿含期,到二轉法輪的般若期,最後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全部都是依於一個真實心阿賴耶識在說的。這位主張六識論緣起性空的法師,怎麼可以將根本識阿賴耶識如來藏誣衊為梵我、外道神我思想所影響?那麼 佛不就是外道神我了?有一個根本識藉緣出生萬法,本來就是初轉法輪《阿含經》當中明確的主張,這樣才是真正的緣起法。《楞伽經》中 如來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那麼我們就應該探究如來藏與外道的「我」有什麼差異,而不是 佛陀您說不同,可是我就是認為如來藏就是外道神我、梵我。《奧義書》是歷代印度教以及婆羅門教思想家探索宇宙世界本體的一個紀錄跟對話,這正是典型的思想的演化。既然是思想,所以這個所謂宇宙萬物根源的梵是無法實證的。《奧義書》中認為梵是不生不滅,沒有任何的屬性,這點跟如來藏的體性似乎有點相似;每個眾生的如來藏也是不生不滅的,每個眾生的如來藏之中也是沒有六根、六塵、六識,也就是沒有三界世間一切法的屬性。可是這個梵,他們認為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所以印度教的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商羯羅在他的《梵經注》當中他說:【梵不屬於任何存在類型,因而不能被稱為一種存在;它不具有任何的屬性。因為它是無屬性的,因而無法用屬性表述它。它也無法被描述行為的詞語所描述,因為它是不動的。】(《商羯羅》,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1月初版,頁30。)

如果如商羯羅所說「它也無法被描述行為的詞語所描述」,那麼這個梵就是不可知、不可證的,因為可知、可證的法一定可以用詞語來形容,否則怎麼能夠叫作實證?

商羯羅在他的《我之覺知》書中,他又說:【所見所聞的只是梵,通過真正的知識,人們認識到,梵是唯一的存在─意識─喜(福樂)。】(《商羯羅》,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1月初版,頁31。)看來這個梵是一種有覺知的意識,所以有喜(福樂)的屬性,這跟商羯羅之前《梵經注》書中所說的「梵不具有任何的屬性」是互相矛盾的,因為商羯羅《我之覺知》書中的梵至少有意識、喜(福樂)的屬性。所以印度教的梵,基本上還是落在意識心上面,這個梵還是有覺受的,雖然商羯羅說它沒有一切的屬性。這裡商羯羅又說「梵是所見、所聞」,這跟他前面說「它也無法被描述行為的詞語所描述」又是互相矛盾的。

商羯羅認為最高實體的梵,可以把它神格化為大神自在天,這自在天是宇宙萬物產生的原因。自在天本身無憂無慮、無欲無求,自在天創造世界只是一種它的遊戲或是運動,正如人要呼吸、水要流動一般。但因為這個自在天是思想思惟的結果,不是實證的實相,印度教梵的思想就會產生許多矛盾的地方。而如來藏卻是真實的存在,是可知可證的。因為是可以實證的,每個人在實證如來藏的時候,會得到一致性的實證結果——也就是如來藏是真實的,是在一切的境界當中都是不變異的——所以是如如的,也就是如來藏的體性是真如性。

如來藏與梵我有很大的差異:首先,每一個眾生都有一個唯我獨尊的如來藏,梵我卻是所有的眾生共同擁有一個梵。眾生的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這個心體是本來就存在,將來也不會滅的,這樣子說為不生不滅。商羯羅說自在天是眾生出生的根本原因,然而現實當中可以看見眾生是從父母的因緣所出生。一個無欲無求、無憂無慮的自在天,怎麼會出生充滿煩惱與業障的眾生?眾生由自在天所生,眾生的屬性不就是自在天的屬性嗎?眾生應該本來就是無欲無求、無憂無慮,為何又會輪迴生死呢?可以實證的如來藏與思想所演化的大自在天,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將如來藏說為深受印度神學所影響,其實是非常的錯誤而且不負責任的說法。

從以上的說明,希望各位菩薩能夠認識清楚:如來藏不是思想、不是梵我、不是神我,而是我們應該實證的生命的實相。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真實如來藏與梵我的思想間的差異到這邊。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點擊數: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