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依第八識之真如法性

第107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轉依第八識之真如法性」這方面的議題,這個議題在佛法中是屬於非常重要的法義。今天討論的內容主要是在說明有關真如的相關法義,這些對於修學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有關詳細的內容,諸位觀眾可以參考在《真假開悟》一書中,從第380頁到393頁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有如此書中所說,會提出這一段法義辨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有人錯誤地認為「阿賴耶識心體從真如出生」,因而引生許多法義上的偏離,無法安住於正確的法義。

首先,我們來看「真如」這個常出現的名相。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有時候真如指的是真如心,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有時候真如指的又是真如法性,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與如如的體性。因此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瞭解,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對於名相就要非常留意;譬如「空」,可以代表空性、空相、虛空、空無,或者代表六界中之空界。因此大家在閱讀經教的時候,必須要依據前後文或者法義來作正確的判斷。

上述所說之「真實與如如」的體性,就是說第八識心體有真實不壞性,以及第八識於三界六塵中悉皆如如不動之自性。因為是不生滅之自在法、本住法,故盡未來際永不壞滅,同時也是真實存在,可以被證悟者所親自驗證;並且如來藏能生萬法,是諸法之本母、能夠儲藏種子,所以第八識如來藏具有真實而不壞的體性;而第八識不緣六塵,因此在各種境界之中,雖然七轉識會不斷地轉易心行,但第八識於六塵中皆如如不動;同時無論輪轉於三界五趣中之何處,如來藏皆如如不動,會起喜厭苦樂的永遠都是七轉識;因此,這真實與如如合起來,就說第八識有真如的體性。

因此,從這裡大家也可以瞭解,在「五法」也就是「相、名、分別、正智、如如」,這五類法是修學者想要瞭解佛法之真實道理所需要瞭解的五個種類之法。而這裡面特別把「名」獨立出來,當作五法當中的一個法,代表正確理解名相所代表之定義的重要性;同樣的,在「四尋思」中,也就是「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這四尋思是菩薩們在加行位時觀察「能取、所取空」的時候,對於各種有為法所作的四個面向的思惟與觀察,其中一個便是要對於名相的本身,包括名相的作用與體性等有真實的瞭解,因此在四尋思中也一樣是突顯了名相的重要性。

因此,「名」雖然是言說所依相,是為了能夠傳達種種法義,是施設出來的,但是它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情必須要互相溝通以及解說種種道理,因此必須要有種種名之施設,尤其在解說比較深的法義,通常會使用很多名相;但是既然是施設之法,我們就不可以執著,而要知道「名」只是一種工具,同時有時候所要解說的對象之內涵很深的時候,有時候對於同一個對象,會施設不同的名稱。譬如,第八識也稱為如來藏、種子識、所知依、真相識等等,目的是用不同的名稱來顯示或強調祂的不同內涵或體性,而讓眾生能夠比較具足地瞭解祂;因此,我們不可以執著說一定只能用哪一個名相,而是要看當時在解說的內涵與角度適合用哪一個名相。

事實上相似佛法之存在原因之一,也是因為眾生沒有善知識教導,而難以正確瞭解佛法名相所代表之意義,因此造成外道之錯誤的法義有生存的空間,同時致令外道的典籍文章之中使用大量之佛法名相,但是卻是另作別的解釋而使得眾生無法分辨,導致相似正法逐漸取代佛教正法。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一直存在,平實導師才要作種種的法義辨正,讓正理能夠明白地顯示出來;另一方面,也使得眾生能夠正確了知佛法名相所代表之意思。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段 平實導師在《實相經宗通》第七輯中的開示:【證真如有二個道理:第一是證得真如心,也就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第二就是證得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真如法性。……顯示出祂是真實與如如的……。】(《實相經宗通》第七輯,正智出版社,頁176-179。)因此,無論真如是代表真如心或真如法性,都不可能產生阿賴耶識心體從真如出生這樣的錯誤結論;因為阿賴耶識就是真如心,因此真如心不可能自己出生自己。如果真如心可以自生,那同一個有情就擁有一個以上的真如心,這是有正知見之學佛者所無法接受的,而且這也很明顯地違背了《中論》中所開示的「諸法不自生的法義」。而事實上阿賴耶識是「不生滅法」,不是從他法所生,更絕對不是由自己出生自己,因為這樣又是錯得更離譜了;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真如法性只是阿賴耶識的真實與如如體性,只是所顯法,因此「真如法性」也絕不可能出生阿賴耶識——所顯法沒有出生他法的功能故,就如同花之漂亮只是花的體性,漂亮如何能夠出生花呢?必須是花才能顯現出漂亮的體性。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阿賴耶識是不生滅之自在心,也沒有任何一法能夠出生祂,因為祂已經是根源、已經是本體的緣故。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有關「轉依」的法義。我們先來看在《楞嚴經講記》第十一輯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真正的轉依,得要先證得如來藏,……證實如來藏時時而且永遠都是真如法性,是從來不對六塵諸法稍動其心的本來清淨性,然後依這個體性去把七識心自己的虛妄心性修除掉,這樣才叫作「滅妄」。】(《楞嚴經講記》第十一輯,正智出版社,頁57。)因為七轉識是生滅變異之虛妄法,並且與種種煩惱染汙法相應,不是我們轉依的對象;如來藏的真如法性、寂滅性、清淨性等,才是我們的正確轉依對象。然而這裡特別說明轉依真如體性的原因,是因為如來藏在未究竟清淨成為無垢識之前,尚有執藏分段生死法種之集藏性,以及尚含藏著異熟生死與煩惱障之中的習氣種子須待修除,因此說須以真如法性作為轉依之對象。譬如在《真假開悟》中之開示:【是故證得阿賴耶識心體之別教賢者,不應隨於阿賴耶識心體之阿賴耶識性而流轉生死,而應歸依自己悟後所現觀之「阿賴耶識心體自身之真實不壞金剛性、如如所有性」,如是轉依識體自身所顯之真如法性,名為轉依不退而歸依真如者。】(《真假開悟》,佛教正覺同修會,頁385。)從這裡諸位觀眾也可以知道證真如的重要性了。

而如來藏在修行者尚未斷除煩惱障之前稱為阿賴耶識,因為尚有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取受性,也就是阿賴耶性,這一直到斷盡煩惱障,有能力出離三界生死「不受後有」之後才能斷除阿賴耶性,此時如來藏已無阿賴耶性,因此而改名異熟識。所以有人就因為沒有弄清楚而誤以為阿賴耶識是生滅法,這可就犯了極大的錯誤,因為經教中只是說滅除如來藏心體之「阿賴耶性」而非滅除如來藏或阿賴耶識之心體。

因此,我們趁這個機會再略作說明:因為真心這個本體是一直存在的,悟前悟後這個心體也都是一直存在,也無論眾生是輪轉到哪一趣,祂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也都顯現出祂的真如法性。譬如在《顯揚聖教論》卷3中的開示:【流轉真如作意:……思惟諸行無始世來流轉實性,既思惟已,離無因見及不平等因見。】也就是修學者必須要知道:有情即使在三界六道中輪轉不斷,但是每個有情都有真如心存在,而且顯現出祂的真如法性;要這樣正確地「流轉真如」作意思惟,因此能夠確實遠離諸法無因自然而起,或否定如來藏心的「無因見」,包括六識論,或者認為諸法可以無因而有生滅現象等,以及遠離由某一有情創造眾生之不平等因見。這裡面「無因見」將導致對於正確修學因緣法產生遮障,而無法出生正確的智慧,或者成為斷滅見、毀謗因果等嚴重的邪見;而「不平等因見」則令修學者無法獲得解脫受用而唐捐其功。因此,眾生就是因為都具有蘊藏無量無邊功德之如來藏心,皆有成佛之性,故說平等平等;這是一個非常根本的重要知見——能夠信受這個萬法的根本心,就能夠離無因見及不平等因見。所以,如來藏法與八識論的正知見,確實是三乘菩提修學的根本,即使是修學二乘菩提,仍然須信受眾生有本體如來藏心存在,才有可能成就最基本的斷我見。

所以,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中開示:【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也就是說,「藏識」就是如來藏或者阿賴耶識,祂猶如大海一般,是常住不滅的,由於境界的關係,而令七轉識之種種識浪生起;因此如來藏無論有無境界風,皆是常住不壞的,一直到成佛了,這個心體也都存在,只是改名而稱為無垢識。因此,絕對不能把修行人因為轉依真如法性逐漸修除煩惱之後而滅除阿賴耶性之修證,誤解成為滅除阿賴耶識之心體,那問題可就大了。

然而菩薩要滅除阿賴耶性,除了要有般若智慧之外,也要真實轉依阿賴耶識之真如法性。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51中的開示:【復次,修觀行者,……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也就是說,阿賴耶識中含藏了種種與戲論相應的雜染種子,菩薩依靠「緣於真如境界之智慧」的修習,同時一再地修習的緣故,而得以漸漸轉依真如性相;因此,能夠斷除了三界中的一切雜染,使得如來藏之阿賴耶性得到對治而加以滅除,這些都是因為緣於第八識的真如境界才有可能轉依成功。

實際上在菩薩道的每一個階段,都要轉依自心如來之種種無漏法性,包括諸地菩薩也要配合無生法忍智慧來轉依,而能漸漸斷除煩惱障習氣種子。到了初地的修證位階,菩薩的現觀讓他能夠達到「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因為轉依已經到了一個程度,讓他能夠真正遠離「能取、所取」相;並且一直要到佛地才能究竟轉依圓滿,也就是一直到成佛四智圓明之前,菩薩都要在轉依上面用心,由此可見得轉依有多麼重要。那這個真如體性,當然要依靠第八識及藉緣才能夠顯現,如果把阿賴耶識當成真如所出生之生滅法,或者離開阿賴耶識而想要觀察真如法性,這些都是無法成功的。因此,修學者在理路上,一定要能清楚分辨阿賴耶識與其顯示之真如法性,這樣子心中才不會有疑惑,將來才能夠轉依成功。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修行人有關確認「滅諦」的重要性。我們先來看在《大般涅槃經》卷29中的開示:【我今當說沙門道果。言沙門者,謂能具修戒、定、智慧。道者,謂八聖道;沙門果者,所謂涅槃。】也就是涅槃是修行者修道的目標,所以說「沙門果者,所謂涅槃」,也可以稱為「道果涅槃」——無論是二乘之二種涅槃或者大乘之四種涅槃,而事實上涅槃就是四聖諦滅諦的主要目標。所以,修行人必須要確認修學目標是存在的,而且有其功德性,是自己想要的,這樣修學之路才不會錯誤或者唐捐其功。因此,如果誤認為阿賴耶識心體從真如出生,那他是無法確認正確的滅諦;因為如果阿賴耶識心體從真如出生,那阿賴耶識就成為生滅法,生滅法絕對不是四種涅槃的根本;而離開第八識阿賴耶識,也不可能有真如心或真如法性可證,即使是施設了第九識,那還是違背了八識心王的聖教。因此造成一方面會誤認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另一方面離開阿賴耶識也證不到真如,因此對於滅諦便無法正確瞭解及確認。

在《涅槃》這一書的上冊之中,平實導師對於道諦八正道之「正見」有這樣的開示:【正見的內容,函蓋一切會影響解脫道實修結果的正確知見;……又如對於因內有恐怖、因外有恐怖二種現象的如實理解,以及對於如何可以因內無恐怖、因外無恐怖的如實理解等,不只是對於四聖諦本身的理解而已。】(《涅槃》上冊,正智出版社,頁219~220。)因此必須知道有「本住法阿賴耶識」存在,才能確認涅槃不是斷滅,也因此才能真正「因內無恐怖、因外無恐怖」而可以真正了知及接受涅槃的真義。這也是在聖教中所開示之「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道理;「法住」指的就是有個本住法是常住不滅的。因此了知及信受了滅諦之涅槃是真實存在後,修行者才有可能成就道諦中之「正見」;也就是說,對於「滅諦」的錯誤認知,也將導致錯誤的「道諦」認知,因此而採用了錯誤的修行方法,如此想要有所實證便可以說是遙遙無期了。

我們再利用一點時間來說明今日所談之「轉依」。因為佛道之修行是必須要有聞思修證的內涵,也就是說,不是單純聞熏乃至思惟就可以了,還必須要真正把法義用上去,必須要落實在自己的身口行為以及修證上面,因此才說轉依是非常重要的。而所謂真正轉依真如性、轉依無戲論性的前提,當然是要先證得具有真如法性的如來藏心;證悟之後可以逐漸現觀如來藏心之種種無漏體性,而逐漸深入地轉依,轉依的同時相對就是逐漸遠離及棄捨七轉識相應的種種染汙與執著性。而轉依的對象是具有功德性的,因此才能令行者安住;同時知道遠離的對象是有過失、是會引生苦的,才會有遠離的力量產生。因此菩薩以定力、慧力,藉由觀察功德與過失,而在這個過程之中逐漸達成轉依的目標。而在這裡面轉依的成功與否,卻還得再看定力、慧力、知見等是否能夠支撐轉依的過程;因此,在修學的過程之中,定力、慧力、福德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同時去著重的,而這個轉依的過程,至佛地而究竟圓滿,實際上就是在修行菩薩道的六度乃至十度的過程。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作幾點簡單的結論:第一點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真如心,並且是由阿賴耶識來顯現出真如法性,因此不是由真如出生阿賴耶識。第二點是轉依真如法性在學佛的各個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路上能夠正確瞭解阿賴耶識與真如法性的關係,心中才能不疑而成就真實之轉依。第三點是第八識之「阿賴耶性」是可以滅除的,但並非滅除阿賴耶識的心體,二者絕對不能產生混淆。第四點是種種佛法之名相,雖然是為了解說法義這一些目的而作了施設,但是正確地瞭解名相之定義卻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54